摘 要:在高中物理課程體系中,電磁學部分因抽象的概念體系、復雜的理論框架以及廣泛的應用領域而顯得尤為突出,被視為教學與學習的重難點。文章致力于研究高中物理電磁學教學中的難點及有效的教學策略,為增強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采用建模教學法;為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融合數學工具進行教學;為強化知識的實際應用,實施案例教學;為提升學生的實驗技能,創新實驗教學模式。研究結果顯示,這些方法能夠有效突破電磁學教學中的概念理解、公式應用、問題分析及實驗技能等難點,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升其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物理;電磁學難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5)15-0080-03
收稿日期:2025-02-25
作者簡介:陳霞,本科,一級教師,從事高中物理教學研究。
電磁學作為高中物理學科的核心構成部分,不僅理論嚴謹、邏輯嚴密,同時也扮演著連接宏觀世界與微觀粒子、經典物理理論與現代物理理論的橋梁角色。其研究范疇涵蓋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電磁場的本質屬性及其變化規律,以及這些基本規律在能源轉換、信息傳遞等多個領域的應用實踐。然而,電磁學的深奧性與廣泛性往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諸如電磁感應現象的理解、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運用,以及動生電動勢與感生電動勢等,均成為學生學習進程中的難點與障礙。因此,探究針對電磁學難點的有效教學策略,不僅對于提升學生物理學科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推動教育創新、實現科技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環節。
1 高中物理電磁學部分難點解析
1.1 概念理解難點
電磁學涵蓋電荷、電場、磁場以及電磁波等一系列概念,這些概念往往難以僅憑直觀感知來直接理解[1]。為輔助想象,學生需要構建諸如電場線、磁感線等虛擬模型,而這些模型的構建又高度依賴于數學描述,例如矢量場的概念。此外,電磁相互作用的即時性和非接觸性特征,使學生在理解電荷如何產生電場和磁場,以及電磁波的傳播機制等過程時面臨顯著挑戰。這些概念理解上的難點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以便能夠超越直觀經驗的局限,深入到微觀世界的本質規律中去。
1.2 公式應用難點
電磁學領域的公式推導與計算過程繁復多變,其中,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以及庫倫定律等核心公式,不僅表達式復雜,還涉及矢量運算、微積分等高深數學知識。學生在學習這些公式時,不僅要深入理解其蘊含的物理意義,還須具備堅實的數學基礎,能夠熟練地進行矢量的合成與分解、積分與微分等運算。此外,電磁學中眾多公式間相互關聯緊密,要求學生能夠靈活應用,并結合具體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與求解。這種對綜合應用能力的嚴苛要求,使得公式的掌握成為電磁學學習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挑戰。
1.3 問題分析難點
在電磁學問題的分析過程中,學生需要學會如何將理論知識有效地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2]。電磁學現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與各類科技應用中。然而,問題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往往使學生在分析時感到無從下手。以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的運動問題為例,學生需全面考量電場力、洛倫茲力等多種力的綜合作用,同時還需關注粒子的初始條件、邊界條件等多重因素,進行繁復的運動軌跡分析與計算。這類問題不僅對學生的物理直覺和邏輯推理能力構成考驗,還要求學生能夠熟練運用數學工具以求得精確解。
1.4 實驗技能難點
電磁學實驗往往需要使用精密的儀器設備,例如示波器、電磁鐵等,這些設備的操作過程復雜,且對實驗環境有較高要求。在進行實驗時,學生需熟練掌握各類儀器的使用方法,能夠準確設定實驗參數,并細致觀察與記錄實驗現象。另外,電磁學實驗中誤差的來源多種多樣,諸如外界電磁場的干擾、儀器精度的固有限制等,均可能導致實驗結果與理論預期產生偏差。
2 高中物理電磁學部分難點教學策略
2.1 運用建模教學增強抽象概念理解
在高中物理電磁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對電磁場、電磁波等抽象概念感到難以理解,難以形成直觀的認知[3]。模型化教學通過構建物理模型,幫助學生將抽象的電磁學概念具體化,從而提升他們的理解能力,而其落實側重于從實際情境中提取關鍵要素,并建立簡化的物理模型,使學生在操作、觀察和思考這些模型的過程中,逐步掌握電磁學的基本規律和原理。以電磁感應現象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建模活動,引導學生動手構建一個簡易的電磁感應實驗模型。在教學初期,教師可指導學生使用導線繞制成線圈,并將其連接至靈敏電流計,隨后將其置于變化的磁場之中。通過觀察電流計指針的偏轉情況,學生可以直觀地感知到電磁感應現象的存在。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條件的變化如何影響感應電流,例如改變磁場強度、線圈匝數或磁場的變化快慢等,讓學生親自操作并記錄相關數據。在建模環節,教師還需引導學生探究實驗誤差的潛在來源,諸如儀器精度限制、環境干擾因素等,教導學生評估實驗結果可靠性的方法。此外,教師可進一步拓寬模型的應用范疇,引導學生探究電磁感應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案例,例如發電機的工作原理剖析、變壓器的設計原理等,從而使學生深切體會到電磁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
2.2 融合數學工具提升計算能力
電磁學領域涵蓋眾多公式,諸如庫侖定律、電場強度、點電荷電場強度等,這些公式蘊含復雜的數學計算,成為學生學習的一大挑戰。為應對此挑戰,教師需將數學工具與電磁學教學緊密融合,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方法解析電磁學問題,以增強其計算能力[4]。具體而言,教師可甄選適合高中生層次的數學工具,如向量分析、微積分基礎等,并將其整合進電磁學公式的教學實踐。此舉旨在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數學工具在物理學習中的核心價值,并逐步培養他們運用數學語言表述物理現象的能力。以電場強度疊加原理的講解為例,教師可設計一道涉及向量加法的計算題,讓學生求解給定兩個點電荷電場下某點的電場強度的矢量和。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回顧向量加法的原則,并著重說明在電場強度疊加時,每個點電荷產生的電場強度均可視作一個具備大小與方向的向量。接著,教師應教授學生如何將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或坐標表示法運用到電場強度的計算之中。學生需分別計算出兩個點電荷在該點產生的電場強度向量,并依據向量加法的規則,推導出合電場強度的大小與方向。為使學生更加熟練地掌握此方法,教師可設計一系列不同情景的點電荷電場強度疊加問題,供學生進行計算與練習。例如,可變更點電荷的電量、位置或其到觀察點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計算各種情況下的合電場強度。通過大量的練習,學生能夠熟練掌握電場強度疊加的計算技巧,并深化對向量加法在物理學中應用的理解。在計算過程中,教師還應著重強調單位向量的概念,以確保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能夠準確處理電場強度的方向。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到,電場強度的方向是由場源電荷的電性決定的,因此在計算合電場強度時,需關注每個場源電荷產生的電場強度向量的方向。這樣,學生不僅能夠熟練掌握電場強度疊加的計算方法,還能深化對向量這一數學工具在物理學中應用的理解。
2.3 實施案例教學強化實際應用
作為一種高效的教學策略,案例教學能夠通過具體案例引導學生理解抽象概念,從而增強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電動機工作原理”為例,教師首先可展示電動機實物模型或播放相關視頻,旨在激發學生興趣,并引導他們觀察其結構及運行流程[5]。隨后,教師可深入帶領學生探究電動機內部的電磁作用,解釋電流如何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從而驅動轉子轉動的基本原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安培力的相關知識,指導學生探究在不同電流與磁感應強度下,電動機的輸出功率與效率,從而加深其對電磁學定律應用的理解。為進一步提升學生應用能力,教師可引導學生探討電動機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電風扇、洗衣機等。通過此案例教學,學生不僅可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還可在探究過程中提升電磁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并培養科學探究精神與創新思維。
2.4 創新實驗教學模式提升操作能力
在高中物理電磁學教學中,實驗技能的培養占據重要地位。然而,傳統實驗教學往往偏重驗證性實驗,導致學生創新能力和實際操作技能的提升受限。為解決這一問題,創新實驗教學模式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在“探究電磁鐵磁性強弱影響因素”的實驗中,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復習電磁鐵的基本原理,隨后提出探究問題:電磁鐵的磁性強弱受哪些因素影響?鼓勵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提出假設,例如線圈匝數和電流大小可能影響電磁鐵的磁性。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分組設計實驗方案,選用不同匝數的線圈和不同強度的電流進行實驗,并使用磁強計測量電磁鐵的磁性強度。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認真記錄實驗數據,并運用Excel或專業的數據處理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圖表制作。通過對比各組數據,引導學生歸納電磁鐵磁性強弱與線圈匝數和電流強度的關系,并鼓勵他們嘗試用所學知識解釋實驗現象。為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教師還可引導學生思考其他可能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如鐵芯材質、線圈直徑等,并鼓勵他們設計新的實驗方案進行探究。這種創新的實驗教學模式不僅鍛煉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還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和數據分析能力,能夠有效解決實驗技能培養的難點,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 結束語
在高中物理課程中,電磁學部分因其概念的深奧性、理論的復雜性以及應用的廣泛性,成為教與學的重難點。為有效突破這些難點,教師需采取多元化的教學策略。這包括運用建模教學法,以增強學生對電磁學抽象概念的理解;結合數學工具,以提升學生解決電磁學問題的計算能力;實施案例教學法,以強化電磁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創新實驗教學模式,以提升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科學探究能力。這些策略的實施,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還能夠為培養具備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新時代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應不斷探索并實踐新的教學方法,以期在高中物理電磁學的教學中獲得更加顯著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吳碧芹。高中物理電磁學習題解答困難的解決對策分析[J]。亞太教育,2022(07):154-156。
[2] 宋潔,吳同華?;谖锢泶蟾拍畹母咧须姶艑W部分結構化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1(13):55-57。
[3] 張金平?;谖⒄n的高中物理電磁學教學探究[J]??茖W咨詢(科技管理),2020(14):233.
[4] 楊孟圓。利用信息技術在高中物理電磁學教學的實踐與反思[J]?,F代經濟信息,2019(21):411.
[5] 黃蕊,趙健坤,潘蘇東。高中物理電磁學認知診斷研究[J]。物理教學,2019,41(10):28-32.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