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20.025
Path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mong Multiple Subjects in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ZHU Min
(Ningxia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Yinchuan,Ningxia )
AbstractAsacarrierofintegrationand innovationbetween industryandeducation,ModernIndustrialCollegeaims to build acollaborative educationecosystembetween schools,enterprises,govemment and administrativeentities,and become a pivot for improving the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dustrial colleges are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incomplet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insufficient depth ofcolaborative education.The article proposes threesolution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establishingalong-termmechanism forcooperationamong the four parties,innovating the\"dualteacher dual element\"co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and creating an innovativecenter forthe integrationofindustryandeducation, aiming to provide support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iv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Keywordsnew productive forces;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作為產教深度融合的創新載體,現代產業學院突破傳統人才培養邊界,構建校企政行多元主體協同育人生態,成為推動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與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支點。探索現代產業學院協同育人機制的優化路徑,對解決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脫節問題、助力區域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本研究以“現代產業學院”為關鍵詞,深入檢索CNKI、萬方數據庫、WebofScience等學術平臺,聚焦\"產業學院建設模式\"“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等相關術語,對文獻資料進行系統整理與分類,梳理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從中提煉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現狀、多元主體協同機制及育人模式創新路徑,為推動現代產業學院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借鑒與實踐指導。
1新質生產力的內涵以及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政策背景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征表現為借助先進技術創新、資源合理配置與產業轉型,實現勞動者、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等生產要素的高效組合,進而引發生產力質量變革和生產效率躍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戰略部署,指明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聚焦技術創新突破、要素創新配置與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由此孕育新興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引擎。全球科技與產業格局加速重構的歷史節點,正是新質生產力孕育成長的關鍵階段。值得關注的是,創新驅動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使高等院校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擔負起特殊的歷史使命,教育體系必須與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實現深度融合。
現代產業學院的理念雖源自英國21世紀初期推行的“產業大學\"模式,但中國的現代產業學院已形成自身鮮明的特點。這類新型學院本質上是高校聯合骨干企業構建的協同育人生態系統,融合了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社會服務與創新創業多重功能。從政策演進看,2017年教育部印發的《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首次明確,多主體共建產業化學院方向,同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推動企業參與產業學院建設。此后各省相繼推出配套政策,加速產業學院建設進程。2020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發布《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將建設重點定位于行業特色明顯的應用型高校。2021年12月示范性現代產業學院首批名單確立,體現了國家層面對這一教育創新模式的重視。作為新工科建設的組織創新形態,現代產業學院致力于彌合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之間的結構性差距,其運行理念契合外部發展環境、內部創新動力與產教融合戰略,為區域產業升級提供了新型智力支持和人才儲備。
2現代產業學院多元主體協同育人的建設邏輯
2.1產教融合驅動人才培養創新
產教融合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注入新活力,打破傳統育人格局的固化壁壘。一方面,現代產業學院融入企業真實生產環境與工程問題,促使人才培養目標與產業發展需求精準對接。學生在此環境中接觸前沿技術與實際案例,形成對產業全局的認知視野,培養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高校教師亦在融合過程中優化教學內容,將產業新技術、新工藝融入課程體系;另一方面,產教融合催生教學方法與評價體系變革。現代產業學院創新采用項目導向、案例教學、工程實踐等多維度教學方式,學生參與真實項目開發全過程,知識內化為能力。校企聯合制定能力評價標準,以企業用人標準倒逼教學改革,形成能力導向型培養評價體系,有效解決畢業生與產業需求脫節的問題,推動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
2.2多元主體協同推進產業升級
現代產業學院構建了學校、企業、政府、行業協會等多元主體協同生態,形成產業發展新動能。高校貢獻前沿理論與基礎研究,企業提供實際工程問題與應用場景,政府注入政策支持與資源保障,行業組織提供行業標準與發展趨勢,多方優勢資源在產業學院平臺有機融合。產業學院成為新興技術創新與傳統產業轉型的銜接紐帶,科研團隊針對產業痛點開展聯合攻關,企業一線問題轉化為創新課題,師生創新成果直接服務于產業發展,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
3現代產業學院多元主體協同育人中的問題
3.1體制機制尚待完善
當前現代產業學院在體制機制建設上仍存在明顯短板,部分產業學院缺乏完善的治理架構,校企權責邊界模糊,決策機制尚未形成制度化、規范化流程。產業學院身處高校行政體系與企業市場化運行兩種邏輯的交織地帶,運行常受制于高校傳統管理模式,難以真正實現市場導向下的辦學自主權。師資聘用、財務管理、資產使用等關鍵環節受限于學校原有制度框架,難以突破創新。激勵機制建設滯后也制約了企業深度參與的熱情,產教融合多數情況下仍呈現“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企業投入成本與收益不成正比,缺乏足夠吸引力。評價體系依附于學校現有評價標準,無法科學反映產業學院的辦學特色與成效,尚未建立產業學院特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導致協同育人的實效性受限。
3.2協同育人深度不足
現代產業學院雖建立了多元主體參與機制,但協同育人的實質性深度仍顯不足。企業參與育人環節較為片段化,多停留于提供實習崗位、安排專家講座等表層活動,鮮少深入課程體系構建與教學全過程。產業學院兼具產業屬性和教育屬性,但在二者融合過程中,其功能定位、產權保護以及雙重治理等關鍵環節尚未實現實質性突破。整體來看,多數產業學院運作尚未實體化,自我“造血”功能不足,仍停留在學校購買企業服務的“內循環\"模式。調查顯示,多數產業學院在利益相關方的權利劃分上仍不夠明確。約 59.0% 的產業學院負責人、 32.3% 的教師和超過四分之一的合作企業反映,學院各方主體在責權利劃分上尚存模糊,特別是在產權界定與利益共享方面缺乏清晰的規定。另外,高校側重學術性與理論性教育,企業關注短期效益與應用型人才,政府重視區域經濟發展,行業組織聚焦行業標準建設,多方育人理念與目標存在差異,協同不暢導致課程內容更新滯后于產業發展,實踐教學環節碎片化,缺乏系統性設計。
4現代產業學院多元主體協同育人提質路徑
4.1合作機制提質,構建四方合作長效機制
現代產業學院合作機制提質的關鍵在于構建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四方深度融合的長效協同體系。產業學院應突破傳統校企合作的松散狀態,轉向制度化、系統化的治理結構與運行機制。理想的合作框架需設立決策層、執行層與監督層三級治理架構,明確各方權責邊界與利益分配規則。決策層可采用“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確保多元主體共同參與重大決策;執行層設立專業建設委員會、課程開發團隊等功能性組織,落實具體任務;監督層建立質量監測與績效考核機制,保障合作成效。此種架構下,各方主體基于“共謀、共建、共育、共享\"的理念,實現從戰略規劃到日常運行的全流程協同,形成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的長效發展格局。
4.2育人模式提質,創新“雙師雙元”協同育人模式
現代產業學院育人模式提質需突破傳統單一主體育人局限,構建“雙師雙元\"協同育人新體系。高校教師擅長理論知識體系構建,企業導師則精于實踐技能指導,二者優勢互補,其中課程體系建設應立足產業發展前沿重塑知識結構,將企業實際項目轉化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引入短期項目可促進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升,長期戰略合作則可深化學科體系與產業需求的融合。教學實施過程中,校內課堂與企業現場教學交替進行,學生在真實工作情境中完成從知識到能力的內化轉變4。
評價體系應摒棄傳統單一的考核方式,構建多維度評價標準,教師評價融入產業實踐經驗因素,學生評價涵蓋理論掌握、實踐操作、創新思維與職業素養等維度。運行保障方面,應打破傳統學科壁壘,按產業鏈與創新鏈需求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高校教師定期赴企業實踐鍛煉,企業技術骨干擔任產業教授,共同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的人才。校企雙方圍繞人才培養質量定期召開教學研討會,調整培養方案與課程內容,確保育人質量持續提升,為區域產業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4.3實踐基地提質,打造產教融合實踐創新中心
現代產業學院實踐基地提質的核心在于構建多功能融合型實踐創新中心,突破傳統單一的實訓室模式。理想的實踐基地應整合科研、教學、生產、服務功能,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產教融合平臺。基地建設需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將企業真實生產環境與學校教學場景有機銜接,實現實踐教學全覆蓋。基地建設宜采用模塊化設計,按照崗位群技能要求劃分功能區域,配置與產業前沿同步的設備設施。基地運行機制應突破校內資源封閉管理模式,引入社會資本與企業技術,形成校企共建共管共用的開放體系。高質量實踐基地建設將有效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與創新素養,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與產業技術升級,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
以數字信息現代產業學院為例,學院打造了“產、學、研、訓、轉、創\"六位一體的數字信息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此中心聯動區級現場工程師項目、校內外實踐教學示范基地和無人機警務應用協同創新研究中心三大板塊,形成完整育人鏈條。其中,區級現場工程師項目對標行業新技術與新標準,承擔行業企業網絡安全運維及研發、規劃設計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學生創新創業孵化等功能;校內外實踐教學示范基地則聯合產業學院合作龍頭企業開發“大數據警務”“網絡安全\"等模塊課程,建設網絡空間安全教學平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與等級認定;該中心以數字信息產業實際需求為導向,構建了與行業產業一線發展需求、崗位職責和就業市場三面對接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了一批既掌握前沿技術又熟悉網絡安全運維與服務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推動了教育鏈與產業鏈有機融合,為區域智慧安防領域注入新活力,成為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支撐平臺[5]。
5結語
從教育發展視角來看,產教融合的教育實踐正在改造傳統人才培養格局,引領教育范式、產業生態與區域創新邁向質變。伴隨著協作體系的日益完善,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邊界與發展軌跡展現出嶄新拓展空間。立足多方協同理念構建的產業學院已然成為教育創新的關鍵路徑,引導學校與企業在共享資源、互補優勢層面達成更為緊密的戰略聯結。格外引人深思的是,產業學院育人模式正悄然實現從純粹知識灌輸向綜合能力養成的轉型,其教育思想亦逐漸突破傳統框架限制,向融合產教、協同校企的方向穩步邁進。此種演進趨勢彰顯了現代產業學院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培養創新人才的獨特價值與時代使命。
★基金項目:2024年回族自治區教育廳現代產業學院專項課題立項(重點項目)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視域下高職院校現代產業學院共建機制研究\"(NJKY2024ZD06);2024年回族自治區教育廳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立項(重點項目)“多主體協同育人視角下現代產業學院發展路徑研究\"(NYG2024355)。
參考文獻
[1]王妍,孫擎.新質生產力視域下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徑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5,34(3):71-76.
[2]楊亞萱,李琳.新質生產力賦能高校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5(7):88-91.
[3]鄧宇潔.新質生產力賦能下高校勞動教育的時代轉向、目標轉型與實踐理路[J].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5,36(1):8-11.
[4]侯鵬,張冰.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高校應用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時代意蘊、核心特質與培養路徑[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5,41(3):124-129.
[5]張利君.高校新質課程體系賦能新質生產力:關鍵要素與實踐路徑研究[J].中國科技產業,2025(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