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深刻闡釋了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發展的內在聯系。城市生態綠島作為推動城市綠色發展的核心載體,是“為了改善城市熱島效應,通過綠地建設而形成的區域性的生態環境”,具有廢污處理、美化環境、調節氣溫、休憩健身等多重功能。新質生產力作為綠色生產力,正為城市生態綠島建設注入強勁動能,要深刻把握其賦能的內生邏輯與實現路徑,書寫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智綠新篇”。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的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新質生產力與新發展理念的內在統一性,同時也與城市生態綠島的建設原則高度契合,為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方法論指引。具體而言,表現為在創新發展理念方面,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大力發展數字技術、清潔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契合城市生態綠島轉變傳統發展模式,實現高質、高效發展的需求;在綠色發展理念層面,新質生產力“要求摒棄損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改變過度依賴資源環境消耗的增長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與生態綠島構建集約高效生產空間、舒適宜人生活空間、綠水青山生態空間的空間格局目標一致;在協調發展理念層面,新質生產力主張統籌區域資源稟賦差異,通過優化產業空間布局與要素配置效率,形成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耦合的協同發展格局,這與生態綠島基于生態優先原則構建全域統籌協調機制,通過空間規劃銜接、產業協同布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手段,整合周邊生態資源、產業資源、文化資源及人力資源的建設路徑相同。因此,新質生產力賦能城市生態綠島建設是立足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新任務,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工業文明時代,大工業“建立了現代的工業城市——它們的出現如雨后春筍——來代替自然形成的城市”,傳統生產力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作用下,呈現出人與自然“二元對立”“主客二分”的價值取向,即資本家為追求利潤最大化,把大自然看成財富的主要來源而肆意掠奪,通過大規模機械化生產、資源掠奪性開發和勞動力剝削,破壞城市生態環境,導致人口暴增、住宅奇缺、污染嚴重、衛生狀況惡化等各種“城市病”的出現。可見,傳統生產力模式的生態困境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必然產物。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深刻揭示了資本積累的無限性與自然物質代謝規律的對抗性矛盾:“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這種異化關系在當代集中表現為資本增殖邏輯對生態承載力的透支,新質生產力的革命性變革,正是對這種異化關系的辯證否定,它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使勞動過程從“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的破壞者”轉變為“生態物質循環的調節者”。這種轉變并非簡單否定傳統生產力,而是既繼承了資本主義創造的物質文明成果,又通過技術范式革新突破了資本邏輯的限制,引領生產力發展邁向全新的高階形態,為人類城市建設開辟出一條經濟繁榮、生態優美的可持續發展新航道。
科技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也是破解生態綠島建設難題的關鍵。新質生產力在城市生態綠島建設中應充分利用先進科技,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攻關,推動原創性突破與顛覆性創新成果加速涌現。一是強化新質人才支撐。要實行“引”“育”結合的發展策略,一方面加大人才與技術引進力度,結合具體建設需要,定點、定向與專業技術人才簽訂合作意向,給予生態綠島建設新質人才最大化支持;另一方面,優化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培育建設骨干力量,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整合多方資源、統籌規劃,構建開放、多元、創新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復合型人才。二是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使創新要素向企業匯聚,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深化產學研合作機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與實際應用。三是推動科學技術應用落地。要瞄準發展目標“靶向”,有針對性地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明確技術需求和發展方向,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原則,確保科技創新能夠精準對接生態綠島建設的實際需求。
產業轉型是新質生產力落地的重要支撐,需以綠色化為導向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一是培育壯大綠色產業和環保產業等新興產業。在一定區域內,打造綠色產業園區或綠色產業集群,將相關企業、科研機構、政府部門等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協同效應,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大對綠色項目的金融支持力度,通過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等形式,鼓勵企業和投資者參與綠色產業。二是推動產業融合與協同發展。強化產業間的聯動與協作機制,促進清潔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術等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協同上下游產業鏈,深化產業鏈條中各企業的合作力度,以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一體化發展。三是堅持因地制宜原則。要根據不同地區在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特色,因地制宜地選擇和發展適合的綠色產業。
生態綠島具有公共產品特性和利益主體多元性,新質生產力賦能城市生態綠島建設,需以政策引領為戰略導向,減少資源錯配與制度摩擦。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相關部門要做好宏觀戰略部署、做好統一規劃,將生態綠島納入城市空間規劃體系,確立綠島的生態價值地位,通過法定規劃相關建設標準。二是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城市生態綠島建設。例如,通過稅收優惠、資金補貼等方式激勵企業加大投入;通過加大生態綠島建設試點的推進力度,強化典型示范項目的培育和推廣宣傳;建立人才引育政策,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提供住房補貼、優化工作環境等措施,提高人才吸引力。三是加強監管力度。要建立完善的項目管理機制,加強對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營等環節的監管和管理,有效推動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的應用和推廣;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約束。
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生態綠島建設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需喚醒公眾“主人翁”意識。一是持續推進生態文明教育,打造人人愛護環境的社會風尚,鼓勵市民樹立可持續生活方式,使市民從“環境治理的客體”轉變為“生態生產的主體”,培養“綠色市民”。通過綠色教育、宣傳活動等方式,增強公眾對生態文明的認知,普及綠色環保理念,提高公眾對城市生態綠島建設的認同感與責任感;開展生態體驗、生態文化節等活動,鼓勵居民參與生態綠島建設和保護工作,促進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到生態綠島建設中來。二是積極倡導綠色消費,將綠色生活理念普及推廣到大眾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通過優化綠色低碳產品的供給結構并提升其市場占比,積極倡導可持續消費模式;依托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傳播矩陣,為推動生活方式向低碳化、生態化轉型提供價值引導和社會共識基礎,建立綠色消費示范項目等。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