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質生產力:理論淵源、測度指標與時空演進

2025-07-30 00:00:00張媛媛李文靜孫璞
創新科技 2025年6期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水平

中圖分類號:F01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0037(2025)6-14-15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5.6.2

引用格式:.新質生產力:理論淵源、測度指標與時空演進[J].創新科技,2025,25(6):14-28.

0 引言

2023年7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黑龍江、浙江、廣西等地考察調研時,創造性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概念。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顯著標志,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動力,是穩固新發展格局的根本保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新飛躍的實踐碩果,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相對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不僅是一種先進的生產力質態,也是新發展階段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能和構筑國家新優勢的重要指引。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中國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的必然選擇,也是構筑新競爭優勢和贏得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選擇,更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要求的實踐回應2]。

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以來,國內外學者圍繞這一重大理論創新展開了深入探討,并取得了豐碩成果,主要聚焦但不限于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水平測度、時空演進、作用機制等方面3-5]。首先,就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而言,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其中:“新\"代表新質生產力不同于傳統生產力,是因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而產生的生產力,是以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為主要內涵的生產力;“質\"代表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在于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此外,新質生產力不僅關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而且涵蓋勞動者的素質提升、勞動對象的創新及勞動資料的科技化和智能化。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新質生產力強調科技創新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它代表著一種新型、高質量的生產力躍遷,而這種躍遷是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實現的。二是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依托。新質生產力是依托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生產力,具有“頭雁效應\"和巨大的發展潛力。三是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新質生產力是新型高質量生產力,更加符合高效能、高質量的發展要求,且以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為基石-。其次,就新質生產力的水平測度和時空演進而言,學術界普遍認為,新質生產力包括高素質的新型勞動者、智能設備等新型勞動資料、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型勞動對象1I-2]。在此基礎上,學者們普遍基于生產力三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通過案例分析、實證研究等方法,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涉及技術創新、產業創新、要素創新等多個維度,探討中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現狀[3]。研究表明,中國新質生產力水平整體呈現上升趨勢,但地區間差異顯著,形成了“東高西低\"的區域發展格局。新質生產力水平存在顯著的區域異質性特征,且東部地區內部的新質生產力水平差異大于中西部地區,由此也體現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科學性和必要性。此外,新質生產力水平較高的省份能夠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鄰近省份的發展[14-16]。最后,就新質生產力的作用機制而言,作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新質生產力與共同富裕、高質量發展及中國式現代化緊密相關]。一是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8]。新質生產力通過促進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綠色可持續發展,推動收人分配優化和人力資本水平提升,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多維度支持。二是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創新能力,同時強調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從而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三是新質生產力賦能中國式現代化[20]。新質生產力不僅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復蘇和發展,而且在促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展現出巨大潛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轉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促進了經濟持續增長,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改善了居民的醫療保障水平。新質生產力既是推動制造業深度轉型升級的新動能,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2]

然而,盡管已有大量成果涌現,但關于新質生產力的研究仍存在學術缺口。一方面,對于新質生產力的概念界定、內涵特征及測度指標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導致研究結果存在多樣性和不一致性;另一方面,現有研究集中于單一探討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基礎或水平測度,綜合性研究較少。鑒于此,在彌補現有研究不足的前提下,本文嘗試豐富新質生產力的測度指標體系,重點關注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淵源、測度指標及時空演進規律。具體而言,將從以下三方面展開研究:首先,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熊彼特創新理論的系統剖析,科學地闡釋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淵源;其次,構建新質生產力的測度指標體系,以客觀、科學的方法量化其發展水平;最后,基于理論分析和測度結果,探討新質生產力的時空演進規律,揭示其發展的動態特征和影響因素,以期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1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淵源

1.1從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中探尋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

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的具體表現形式,是習近平總書記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對新時代中國生產力發展實踐作出的精準概括,既深化了對新發展階段生產力演變規律的認識,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構成,為探索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22]

第一,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和內容出發,新質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站在歷史唯物主義視角,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其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間的辯證關系,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現有的生產關系如果不能適應其發展需求,就會成為生產力進步的阻礙。新質生產力的出現,導致傳統的生產關系無法滿足新生產力的需求,迫使生產關系發生變革,以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以生產方式、技術水平、資源利用和社會影響全面變革為表征的新型生產關系為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釋放新質生產力潛力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保障。其二,社會變革是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動力之一。在社會變革的進程中,經濟體制改革、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調整、教育與人才培養、法治建設與制度創新、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及開放合作與國際交流等因素相互作用,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創新、提升生產效率、強化人才支撐、保障創新主體權益等方式,為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躍升提供了有力支持。站在辯證唯物主義視角,事物的矛盾運動以及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對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其一,事物的發展由內部矛盾推動。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和矛盾運動。生產關系的調整和變革、經濟基礎的夯實和發展推動了新質生產力的出現,形成了新的社會動力,指引新的發展方向。其二,事物的發展通過量變引起質變。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傳統生產力逐步積累和擴張,促使產能水平持續提升,直至在某一階段出現過剩,從而引發生產力質的飛躍。新質生產力正是在傳統生產力不斷量變積累的基礎上,通過科技創新和新技術應用,實現生產力質態的深刻轉變與飛躍,體現了對傳統生產力的繼承與超越。其不僅強調了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在生產力變革中的關鍵作用,也揭示了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之間緊密的內在聯系及發展脈絡。

第二,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和內容出發,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的必然產物。首先,從生產力的三要素來看,生產力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組成。新質生產力是在傳統生產力基礎上,通過勞動者素質提升、勞動資料智能化、勞動對象拓展創新,實現三要素系統躍升的先進生產力形態,體現了生產力發展的繼承性與飛躍性特征。因此,從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基本構成要素出發,新質生產力既是對傳統生產力形態的繼承,也是在科技創新引領下各要素全面升級與重構的結果。其次,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間的矛盾來看,生產力的發展往往會與舊有的生產關系產生沖突,從而引發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變革。新質生產力可被視為這種矛盾的表現或結果,因為其與傳統的生產關系不完全契合,需要后者通過調整和變革來加以適應。傳統生產方式的局限性和弊端為新質生產力的涌現提供了動力和條件,促使人們尋求更加高效、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而技術革命的推動和生產關系的轉變則預示著新質生產力的涌現。最后,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與建設來看,新質生產力是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先進生產力質態2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探討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路徑。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以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為特征,強調生產資料的社會化和勞動力的解放,為新質生產力的涌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可能性。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經濟發展被認為具有歷史階段性,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提出了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體現了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進一步強調科技進步在生產力發展中的核心地位。當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也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須在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不斷涌現的背景下,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以適應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要求。而傳統生產力概念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對中國經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解釋需求。

第三,從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內容出發,新質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成果。一方面,探尋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淵源必須深刻認識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科學社會主義認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人類社會的進步與否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生產關系逐步發生變化,從而推動社會制度的演進。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便是基于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提出的,特指在科技進步、產業變革和社會發展等方面體現出的新特征、新形態和新趨勢。新質生產力的涌現往往會帶來生產方式的轉變,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有力工具。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代名詞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調創新驅動發展,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實踐中,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特別是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領域,中國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成果,這些都是新質生產力的具體體現。

1.2從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內在邏輯中探尋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熊彼特創新理論為探尋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提供了重要視角,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熊彼特將創新定義為“新的生產函數的實現”,包括新產品開發、新工藝引入、新市場開拓、新資源發現、新組織形式采用等5種類型。在中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語境中,創新已成為突破傳統資源依賴型發展方式、引領質量變革與效率提升的核心路徑。尤其是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量子科技等技術群的融合發展,正在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展現出高度的技術密集性與融合性。這種創新驅動特征打破了原有的要素配置邏輯,推動中國經濟逐步轉向以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為核心的新發展階段。在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發展路徑下,經濟增長往往依賴于資源投入和規模擴張,而新質生產力則呈現出創新驅動的典型特征[25]

第二,新質生產力是一種革命性變化。熊彼特強調創新的革命性變化,具體指新技術、新產品或新市場的出現會破壞現有的經濟結構和產業格局,從而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熊彼特所強調的“創新帶來結構性變遷”的思想,表明創新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改進,更是一種深層次的系統重塑2。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體現出系統性變革的特征。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更強調制度轉化與要素重組的協同演進,以“融合”“顛覆性創新”為主調,通過技術變革與制度變革、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雙輪驅動,推動傳統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種系統性的演化包括技術路徑的更新、資源配置方式的完善以及產業結構的重構,是多元要素協同作用下的結果。因此,在生產力三要素均發生質變的背景下,生產力自然會躍升到新質階段。這些內在新性質決定了新質生產力具有更高水平的創新性、虛擬性、流動性、滲透性和協同性。

第三,原創性創新和顛覆性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標志。熊彼特通過“創新破壞\"理論揭示了新技術如何打破既有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秩序,引發經濟體系的重組與再平衡。這一觀點解釋了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一是復雜的創新環境促進了新質生產力的涌現。創新的不穩定性加劇了市場競爭的不確定性,國家、社會、企業等創新力量被迫不斷尋求新的競爭優勢,促使其加大對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和應用力度,從而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轉型,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創造了機遇。二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契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環境品質等的要求不斷提高,傳統的產業和生產方式漸漸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種需求的轉變加速了原創性創新和顛覆性創新的發生。原創性創新和顛覆性創新能夠打破原有市場格局,為新業態、新模式與新產品的出現創造空間,從而加速傳統產業的淘汰和新興產業的崛起,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內在動力。

2新質生產力的測度指標

2.1 新質生產力測度指標構建

從時間維度來看,新質生產力是在技術革命與產業演化的交匯點上涌現的,其以第三次及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為基礎,以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綠色化、高效化為主要特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是具有先進性、融合性和創新性的生產力形態。它不僅僅是新興技術的集合,更是一種全新的生產與組織方式,涵蓋了多方面的社會經濟活動和產業發展態勢。新質生產力通過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結構深度轉型升級,實現生產力的質變,進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展現出生產力發展的新階段。不同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推動力量,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要載體,具有新的時代特質與豐富內涵。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實踐依據主要聚焦于“新\"和“質”兩個關鍵維度。“新”主要體現在構成生產力的要素發生新變化;“質”主要表現在產品形態、產業結構和發展質量有了質的改善。其中,在\"新\"方面,關鍵在于引入新技術、推動新產業發展、探索新的組織管理模式等。新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是新質生產力提升的核心動力,新產業的崛起和新業態的發展則為新質生產力的落地提供了重要載體。同時,新的組織管理模式能夠促進創新驅動的生產力高效運轉。具體而言,第一,在“新\"維度上。首先是技術創新。中國正處于科技創新的快速發展階段,特別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通信等領域。這些前沿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不僅加速了傳統生產方式的轉變,也催生了新的商業模式和產業生態。其次是產業升級。中國經濟正處于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而新質生產力正是推動這一轉型的重要引擎之一。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傳統產業得以煥發新生,產業結構得以轉型升級。最后,綠色發展也是“新\"維度的重要體現。為響應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新質生產力在推動清潔能源、循環經濟等領域的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促進了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的高效化。第二,在“質\"維度上。首先,質量效益是關鍵。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而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其次,結構優化也是質的重要體現之一。通過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推動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最后,可持續發展是質的重要保證2]。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須遵循生態文明建設原則,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從而確保經濟的長期可持續性。

在中國的實際發展中,“新”和“質\"兩大維度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新技術的引入和新產業的崛起為質量提升提供了基礎,而質量的提升又進一步推動了創新發展,最終形成良性循環。因此,基于上述對新質生產力理論淵源與現實依據的闡釋,同時嚴格遵循科學性、整體性、目的性、可操作性等原則,本文構建了包含2個一級指標、6個二級指標、9個三級指標的中國新質生產力測度指標體系,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評價新質生產力應立足于“新”“質\"兩大維度。“新\"維度包含3個層面,即新的關鍵生產要素、新的主要載體、新的技術支撐[28]。-是,新質生產力區別于傳統生產力最顯著的特征在于生產要素的不同。因此,參考吳非等2、趙濤等的研究,采用數字經濟能力與企業數字化轉型指數來衡量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生產要素—數據。其中,數字經濟能力由數字普惠金融指數、互聯網相關產出、人均電信業務總量等指標綜合測算得出,以保證所得數據的客觀性與全面性;企業數字化轉型指數則根據上市公司企業年報文本,通過提取、分類、歸集“數字化轉型\"等關鍵詞計算得出。二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載體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考慮到數據可獲得性并根據證監會2012年行業大類分類等標準,采用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人工智能制造業企業數量作為指標衡量各省份新質生產力的載體發展水平。三是,新質生產力的技術支撐采用專利申請量、Ramp;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新產品銷售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高等院校科技論文數量來衡量。

表1新質生產力測度指標體系

“質”維度同樣包含3個層面,即勞動者的質變、全面發展的質量和生產工具的質變。其一,創新人才是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最活躍因素。因此,采用普通高校在校人數占年末總人口比重、人均受教育年限、接受高等教育人數的比例來衡量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所需的智力資本。其二,全面發展的質量不僅包括經濟發展水平,也應涵蓋生活綠色水平、生產綠色水平兩方面。其中,采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泰爾指數、市場化指數來衡量各省份經濟發展水平;采用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來衡量各省份生活綠色水平;采用二氧化硫去除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衡量各省份生產綠色水平。其三,生產工具的質變由傳統基礎設施向新型基礎設施躍升。其中,傳統基礎設施采用公路密度、鐵路密度、寬帶普及率來衡量;新型基礎設施采用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長途光纜線路長度、工業機器人數量、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數來衡量。具體地,工業機器人數量參考趙春明等3的研究,由工業部門各細分行業的工業機器人臺數結合地區勞動力等指標綜合計算得到。

2.2數據來源與測度方法

2.2.1 數據來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因此以2013一2022年為研究期,考慮到中國港澳臺地區經濟核算體系差異以及西藏地區部分數據缺失,剔除港澳臺及西藏地區,采用中國30個省(區、市)相關數據,測算中國各省份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天眼查、國泰安數據庫以及相關企業年報等。

2.2.2 測度方法

熵權法是一種客觀賦權方法,其獨立于個體意識,能夠更準確地衡量特定變量對整體評價的影響程度。基本原理是根據各指標數據的離散程度,利用熵值的大小來計算各指標的權重。指標熵值越小,數據離散程度越大,所攜帶的信息量越多,該指標被賦予的權重就越大,反之權重越小。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第一步,使用極差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標準化矩陣 Xij°

對于極大型指標:

1,2,…,m

對于極小型指標:

1,2,…,m

其中: Xij 表示原始數據矩陣; i 表示評價對象 ?j 表示評價指標。

第二步,計算第 j 項指標下第 i 個評價對象占該指標的比重 Pijζ (20

第三步,計算第 j 項指標的熵值 E

其中:

第四步,計算第 j 項指標的差異系數 G

Gj=1-Ej

第五步,計算第 j 項指標的權重 W

第六步,計算綜合得分 F

將各評價對象的綜合得分作為衡量新質生產力水平的數值。其值越接近于1,代表新質生產力水平越高;越接近于0,代表新質生產力水平越低。

3新質生產力水平測度結果與時空演進

3.1 測度結果分析

根據上述測度指標體系及測度方法,得到2013—2022年中國30個省(區、市)的新質生產力水平,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得,中國總體新質生產力水平隨時間推移有所提升,且各省份新質生產力水平整體呈增長趨勢。以2022年新質生產力水平為準,廣東排名第一,與江蘇、北京、浙江、上海共列全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排頭兵,山東、天津、湖北、福建、安徽等地新質生產力水平高于全國均值,而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則排在末尾。新質生產力水平存在區域差異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3點:首先,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優越的區位條件,在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占據先機。其次,創新資源持續向東部沿海地區集聚,依托高水平人力資本、活躍的市場環境和良好的制度供給,推動技術創新和組織模式創新形成良性循環,進一步鞏固了其領先地位。相對而言,中西部地區受限于科研資源匱乏、產業結構單一、外部投資不足等因素,其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于東部地區。最后,各地政府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與重視程度也存在差異,導致政策實施成效不一,進一步加劇了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

為了更直觀地反映新質生產力水平的發展態勢,本文進一步分析了2013年、2016年、2019年與2022年中國30個省份新質生產力水平的空間分布情況。結果表明,2013—2022年間各省份新質生產力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其分布呈現高度聚集性、非均衡性的時空特征。具體地,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主要聚集于東南沿海地區,西部地區新質生產力水平處于全國靠后位置;中國新質生產力水平空間格局具有高高、低低的非均衡特征。

3.2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時序演變

基于上述測度結果,從時間序列變化維度把握全國及四大經濟區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動態變化趨勢,結果如圖1所示。

表22013—2022年中國30個省份新質生產力水平

由圖1可知,總體來看,全國新質生產力水平逐年遞增,從2013年的0.152增長至2022年的0.299,年平均增長率為 7.80% ,表明這段時間內,新質生產力水平增長速度相對較快。分地區來看,東部地區新質生產力水平最高,中部、東北部、西部較為靠后,四大地區新質生產力水平呈現\"東高、中中、東北部和西部低\"的分布特征,這也與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相對應。具體而言:在樣本期內,東部地區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呈直線增長趨勢,且相較其他地區增速最快;中部地區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呈穩定上升趨勢,與西部、東北部相比最接近于全國均值;東北部地區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略高于西部地區,但自2016年起,兩大區域間的差距明顯縮小。西部地區新質生產力水平由2013年的0.098上升至2022年的0.189,年平均增長率為 7.62% ;東北部地區2013年新質生產力水平為0.129,2022年增至0.201,年平均增長率為 5.09% 。可知,在2013一2022年間,東北部地區的平均增速低于西部地區。

圖12013一2022年全國及四大地區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時序演變

綜上,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呈現從東至西遞減的局面,但整體保持增長趨勢。高于全國均值水平的東部地區在數據、算力、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方面全面推進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中部地區雖低于全國均值,但增長速度排在前列,在綠色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支撐。東北部和西部地區雖然新質生產力發展較為緩慢,但二者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東北部和西部地區追趕全國平均水平的關鍵

3.3新質生產力水平的地區差異

為進一步明晰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空間差異,借助泰爾指數計算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數據變異程度,從而揭示四大經濟區域的空間差異,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

如表3所示,立足整體,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總體差異曲線呈“U”形。自2013年以來,泰爾指數呈現先減后增的趨勢,2014年泰爾指數為0.099,為樣本期內總體差異最小值。以2014年為節點,在此之前中國新質生產力的總體差異逐漸縮小,在此之后總體差異呈擴大趨勢。這說明在新質生產力萌芽、形成階段,中國加快了科技創新的步伐,總體差異減小;而隨著新發展階段的到來,生產力出現質的躍升,新質生產力更加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中國總體差異逐漸擴大。立足局部,區域間差異、區域內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度保持穩定狀態,但區域間差異貢獻率遠高于區域內差異貢獻率,表明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空間分化現象依舊存在。從區域內差異來看,東部地區對區域內差異的貢獻度最高,其次是西部地區,東北部地區排第三,中部地區排最后,表明東部地區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部分化問題更為明顯,河北、福建、海南的新質生產力水平低于東部地區均值,三者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狀況與中部地區均值接近。西部地區中新疆、青海、甘肅在樣本期間的新質生產力水平大部分低于西部地區均值,與西部其他省份發展水平相差較大。總體而言,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區域分化現象持續存在,且這種分化主要集中于東部和西部地區。

表32013一2022年中國新質生產力水平差異的空間分解

3.4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動態演進

為了將數據分布狀況可視化,更直觀地深入剖析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內在特性,借助高斯核函數識別整體及分維度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趨勢,具體結果如圖2所示。

如圖2(a)所示,全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在2013一2022年表現為右移的變化趨勢,開口寬度呈擴張態勢,說明全國新質生產力總體水平呈上升趨勢。如圖2(b)所示,“新\"維度的核密度曲線在樣本期內呈現波峰由陡峭變平緩、開口寬度由小變大的特征,說明全國范圍內新質生產力“新”維度之間的地區差異呈擴大態勢。此外,“新\"維度的核密度曲線表現出右移的態勢,表明新質生產力“新\"維度的發展水平呈現顯著增長趨勢。如圖2(c)所示,2013—2022年間新質生產力中“質\"維度的核密度曲線波峰由陡峭變平緩,表明“質\"維度下新質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總體來看,全國新質生產力發展及“新”“質\"兩個維度的高斯核密度曲線均有明顯的波峰,說明存在極化現象,其中“新”維度的極化特征最為突出。在圖2中,所有核密度曲線均呈現顯著的右拖尾形態,反映出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潛力巨大。

3.5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空間關聯

為觀測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空間關聯特征,利用全局莫蘭指數揭示新質生產力在整個區域內的空間集聚或分散現象,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2013—2022年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全局莫蘭指數均在 1% 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現出空間集聚特征,說明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在全域空間上表現出正相關關系。進而,采用局部莫蘭指數識別出熱點區域,為空間規劃、政策效果評估及資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據,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和優化資源利用。根據局部莫蘭指數測度結果,將局部空間關系分解為4類:一是“高一高\"促進區,即觀測省份及周邊省份的新質生產力水平相對較高,呈現正相關關系;二是“低一高”過渡區,即觀測省份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但周邊地區相對較高,呈現負向關系;三是“低一低\"潛力區,即觀測省份與周邊區域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均相對較低,呈現正相關關系;四是“高一低\"輻射區,即觀測省份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較周邊省份高,呈現負相關關系。中國2013、2016、2019、2022年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集聚模式如圖3所示。

由圖3(a)可知,2013年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集聚模式以“低一低\"集聚為主,即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的省份間存在集聚且正相關關系,“高一高”促進區主要以東部省份為主。由圖3(b)可知,2016年中國部分省份新質生產力發展集聚模式相較2013年存在差異,如廣西、湖南、河南等省份。由圖3(c)可知,2019年新質生產力發展集聚模式與2016年相似,但河北、河南、湖北等省份存在細微變動。由圖3(d)可知,2022年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集聚模式仍以“低一低\"集聚為主,且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但也有部分省份的集聚模式發生了變化,“高一高”促進區與2013年的空間分布基本保持一致。對比2013、2016、2019、2022年的新質生產力發展集聚模式可知,2013一2022年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空間集聚特征變化顯著,如廣西由“低一低\"潛力區躋身“低一高\"過渡區,安徽躋身“高一高”促進區。

此外,西部地區以“低一低\"集聚特征為主,東部地區以“高一高”集聚特征為主,表明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4結論與建議

4.1主要研究結論基于新質生產力產生和發展的理論淵源與現實依據,從“新\"“質\"兩大維度構建了新質生產力水平綜合指標體系,采用熵權法對2013一2022年中國30個省(區、市)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借助泰爾指數、高斯核密度曲線及莫蘭指數等,進一步揭示了全國及四大地區的新質生產力水平時空演進趨勢、地區差異和集聚模式,得出如下主要結論。

表4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空間自相關檢驗
圖3典型年份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集聚模式
注:*、**、***分別表示在 10%.5%.1% 顯著性水平下通過空間自相關檢驗。

第一,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的具體表現形式,是黨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在中國情境下的繼承與發展,是推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核心命題之一。在理論淵源方面,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受到熊彼特創新理論的重要影響,尤其是該理論強調創新是推動經濟變革和打破舊有生產體系的關鍵力量,為理解當前科技創新主導的生產方式躍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新質生產力是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通過高效率、高質量的新型生產方式,推動傳統生產力體系向更高級形態躍升的實踐成果,其發展不僅依賴于技術突破、產業結構優化與質量效益提升等現實路徑,更需要在理論上深刻把握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辯證互動關系,并在實踐中貫徹歷史唯物主義視角下對經濟增長與社會變革的系統理解。理論探索與實踐創新協同并進,共同構成了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堅實基礎,也為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注人了強大動能。

第二,中國新質生產力水平呈逐年增長的態勢。東部地區新質生產力水平遠高于全國均值,中部、東北部、西部較為靠后,四大地區新質生產力水平呈現“東高、中中、東北部和西部低”的分布特征。這也與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相對應。

第三,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地區差異明顯,區域間差異是總體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表明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空間分化現象依舊存在。從具體維度看,新質生產力“新”“質\"維度總體呈增長態勢,但全國新質生產力發展及“新”“質”兩個維度存在極化現象,其中新質生產力中“新\"維度的地區差異呈現擴大態勢。

第四,從空間分布來看,中國30個省(區、市)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明顯的空間集聚特征,可分為“高—高”促進區、“低一高”過渡區、“低一低\"潛力區、“高一低\"輻射區4類集聚模式。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集聚模式以中西部地區的“低一低”集聚為主,而東部地區以“高一高”集聚特征為主,表明我國新質生產力水平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4.2 政策建議

第一,統籌好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關系,完善推動新質生產力躍升的制度基礎。一是加強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設。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推動構建統一領導、協同攻關、優勢互補的新型舉國體制。完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提高科技創新活動與“新”“質\"維度指標的匹配度,提升科技成果在實際生產中的落地效率。構建政府、科研機構、企業三位一體的協同創新體系,以市場需求牽引創新方向,鼓勵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優化,以滿足市場需求,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二是健全統一大市場制度,促進創新要素流動。打破地區壁壘,緩解資源錯配,推動數據、資本、技術、人才等關鍵要素在經濟高質量發展區域間的有序流動,支持“高一高”促進區輻射帶動“低一低”潛力區,優化全國新質生產力的空間格局。三是營造穩定預期與創新激勵相結合的政策環境。保證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可預期性,出臺具有導向性的財政、稅收、金融等激勵政策,鼓勵企業圍繞“新”與“質\"指標持續投身創新活動。

第二,強化區域差異化戰略,推動新質生產力區域協同式發展。一是深化區域新質生產力指標體系應用與監測。構建以“創新能力”“質量效益\"\"綠色轉型\"\"數字賦能\"為核心的區域新質生產力評價體系,并將其納為各地區高質量發展考核和產業政策制定依據。二是分區域精準施策,支持低水平區域加速追趕。針對“低一低\"潛力區,強化基礎設施、人才引育和數字化能力建設;推動“低一高\"過渡區實現躍升;鼓勵“高—高\"區域承擔技術溢出與協同創新責任,構建區域間聯動協作的多元發展格局。三是優化空間集聚模式,推動形成區域創新增長極。以“新質生產力高地”建設為抓手,推動形成以創新資源為核心的集聚平臺,引導優質要素向高潛力區域流動,促進空間結構均衡優化。

第三,構建融合型產業體系,促進“新”“質”維度雙輪驅動。一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強“新\"維度供給能力。圍繞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持續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提升前沿技術和新興業態的“源頭供給\"能力,強化技術的原創性與突破性。二是推動傳統產業向“質”的方向邁進。引導傳統產業通過智能制造、綠色低碳等手段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構建質量為本、效益優先的現代產業體系,為“質\"的躍升提供產業支撐。三是促進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協同融合。在“新”與“質\"雙維度驅動的基礎上,加速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在鏈條整合、要素共享、技術協作等層面的深度融合,推動新質生產力在多維度持續演進。

參考文獻:

[1]李曉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特征與形成機制[J].人民論壇,2023(21):15-17.

[2]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9(6):137-148.

[3]夏杰長,王文凱.新質生產力賦能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與政策建議[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4(1):17-21,47.

[4]趙國慶,李俊廷.企業數字化轉型是否賦能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基于中國上市企業的微觀證據[J].產業經濟評論,2024(4):23-34.

[5]左其亭,秦西,馬軍霞.水利新質生產力:內涵解讀、理論框架與實施路徑[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45(3):1-8.

[6]周文,許凌云.論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與重要著力點[J].改革,2023(10):1-13.

[7]李政,廖曉東.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歷史和現實“三重\"邏輯[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14(6):146-159.

[8]姚樹潔,張小倩.新質生產力的時代內涵、戰略價值與實現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0(1):112-128.

[9]魏崇輝.新質生產力的基本意涵、歷史演進與實踐路徑[J].理論與改革,2023(6):25-38.

[10]馬福運,李嘉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原創性貢獻[J].河南社會科學,2025,33(2):1-8.

[11]王珂,郭曉曦.中國新質生產力水平、區域差異與時空演進特征[J].統計與決策,2024,40(9):30-36.

[12]張哲,李季剛,湯努爾·哈力克.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測度與時空演進[J].統計與決策,2024,40(9):18-23.

[13]李陽,陳海龍,田茂再.新質生產力水平的統計測度與時空演變特征研究[J].統計與決策,2024,40(9):11-17.

[14]王玨,王榮基.新質生產力:指標構建與時空演進[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4,37(1):31-47.

[15]孫麗偉,郭俊華.新質生產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測度[J].統計與決策,2024,40(9):5-11.

[16]盧江,郭子昂,王煜萍.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區域差異與提升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0(3):1-17.

[17]高帆“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邏輯、多維內涵及時代意義[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14(6):127-145.

[18]燕連福,牛剛剛.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與推進路徑[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4,10(2):82-90.

[19]徐政,鄭霖豪,程夢瑤.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構想[J].當代經濟研究,2023(11):51-58.[20]張震宇,侯冠宇.新質生產力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現實路徑[J].當代經濟管理,2024,46(6):20-29.

[21]杜傳忠,疏爽,李澤浩.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分析與實現路徑[J].經濟縱橫,2023(12):20-28.[2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十五講》編寫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十五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4]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郭武軍,呂陽,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

[25]陳勁,李根祎.創新驅動發展、創新范式和創新科學的興起[J].創新科技,2022,22(12):1-12.

[26]柳卸林,高雨辰,丁雪辰.尋找創新驅動發展的新理論思維:基于新熊彼特增長理論的思考[J].管理世界,2017(12):8-19.

[27]桂黃寶,張志昊,李文靜,等.綠色技術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機制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41(1):21-30.

[28]張夏恒,劉彩霞.數據要素推進新質生產力實現的內在機制與路徑研究[J].產業經濟評論,2024(3):171-184.[29]吳非,胡慧芷,林慧妍,等.企業數字化轉型與資本市場表現:來自股票流動性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1,37(7):130-144,10.

[30」趙濤,張智,梁上坤.數字經濟、創業活躍度與高質量發展: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0,36(10):65-76.

[31]趙春明,李震,李宏兵,等.機器換人:工業機器人使用與區域勞動力市場調整[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113-127.

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Theoretical Foundations,MeasurementIndicators,and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Zhang Yuanyuan, Li Wenjing, Sun Pu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Zheng zhou , China)

Abstract: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represent not only an advanced form of productivity aligned with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but also a powerful driver and underpinning force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and drawing from the inherent logic of the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 and Schumpeterian innovation theory,this study explores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trajectory. Grounded in the dual dimensions of \"new\" and \"quality\",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tailored to China's development context, is constructed. This system encompasses key production factors, main carriers, technological underpinnings,laborers,production tools,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Utilizing data from 3O Chinese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autonomous regions) from 2013 to 2022,employing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and Theil index,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e following: ① The national level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xhibits a year-on-year growth trend. The Eastern region demonstrates a higher development level, followed by the Central region, while the Northeast and Western regions lag behind. All regions outside the East fall below the national average. ② Significant regional disparities 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The overall disparity curve exhibits a \"U\"shaped pattern, decreasing first and then increasing.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constitute the primary source of the overall disparity,highlighting persistent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ntra-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is most pronounced within the Eastern region,followed by the Western region. ③ The results of the Gaussian kernel density curve confirm an overall upward trend in China'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level, with both the \"new\" and \"quality\" dimensions showing marked growth.However,a certain degree of polarization is observed,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within the \"new\" dimension show a widening trend. ④ The findings from Moran's index reveal a spatially clustered pattern i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predominantly characterized by \"low-low\" agglomeration,concentrated i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represented by Qinghai, Inner Mongolia, Xinjiang,and Shanxi. \"Highhigh\" agglomeration is typified by eastern provinces such as Shanghai, Jiangsu, Zhejiang, and Shandong. This pattern suggests significant untapped pot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China. Finally,based on these conclusions,targe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across three dimensions.Firstly,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ffective market and the capable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an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propelling the leap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Secondly, strengthen region-specific strategies to guide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irdly, construct an integrated industrial system to foster the dual-wheel drive of the \"new\" and \"quality\" dimensions.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rounding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advancing China'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achiev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measurement indicators;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欄目編輯:朱可染)

猜你喜歡
新質生產力水平
高校黨組織賦能新質人才培養新模式構建
文教資料(2025年15期)2025-08-27 00:00:00
稅收政策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挑戰與對策研究
玉米與豆科作物間作提高農田生產力的機理與應用展望
以大規模設備更新助推形成制造業新質生產力:理論內涵、作用機理與推進策略
中國西部(2025年3期)2025-08-18 00:00:00
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法理邏輯與法治保障體系構建
新質生產力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闡釋:本質特征與發展規律
經濟師(2025年7期)2025-08-14 00:00:00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
人民周刊(2025年13期)2025-08-06 00:00:00
張水平作品
加強上下聯動 提升人大履職水平
人大建設(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32
做到三到位 提升新水平
中國火炬(2010年8期)2010-07-25 11:34: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蜜桃视频一区|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午夜在线不卡|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久久综合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 国产视频a|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婷婷六月天激情|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女人18毛片久久|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香蕉精品在线|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国产精品第5页| 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亚洲第一视频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伊人久综合|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欧美日韩午夜|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二|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第一区| 任我操在线视频|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址|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毛片| 国产精品视屏| 亚洲视频四区|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毛片网站观看|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观看| 69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亚洲区一区|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精品99在线观看|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亚洲浓毛av|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在线国产资源| 91啪在线|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