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20-0185-04
一、新時代人們需要層次轉變的原因
(一)物質生活的相對充足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從過去的注重物質消費轉向注重精神消費和服務消費,對文化、教育、旅游、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不斷升級。新時代黨和國家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促進了政府和社會各界對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關注和投入。物質條件的提升,使得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生活。[1]
(二)教育水平的提高
教育普及程度的提升使人們具備了更強的自我意識和思考能力,不再僅僅滿足于物質享受,而開始追求更深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如藝術欣賞、哲學思考、知識學習等,人們希望通過閱讀、學習、旅行、藝術欣賞等方式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通過學習和探索,人們逐漸形成了獨立的個性和獨特的思維方式,不再盲目跟從他人或社會的潮流,而是能夠根據自己的判斷和價值觀做出選擇,這種轉變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三)社會壓力的加重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工作節奏快,人際關系復雜,這些都給個體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面對這些社會壓力,人們的精神需求變得更加迫切。他們渴望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心靈上的慰藉以及精神上的寄托。這種需求不僅體現在對親密關系、友情和愛情的追求上,也體現在對文化、藝術、宗教等精神領域的探索上。為了緩解這些壓力,人們需要尋找心靈的慰藉和情感的寄托,精神層面的需求因此變得更加迫切。
新時代人們對精神的追求不斷提高,這不僅是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進步和文明提升的必然結果。為了滿足這些精神層面的需求,社會和個人都在努力尋找提升途徑。其中,作為醫學院校的高校大學生有著同樣的需求和困擾,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由此大學階段便顯得尤為重要。精神層面需求成為大學生日益關注的問題,醫學生的精神需要與其他專業大學生存在一定差異。如何才能在當前背景下抓住時代契機從而更好提升醫學生精神文化生活困境,為醫學生創造一個更加充實、和諧、有意義的精神世界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醫學人文教育現狀及形成原因
(一)高校層面
經過查閱文獻與調查研究,高校醫學人文教育的現狀可以從多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1.教育觀念的轉變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社會對醫學人才要求的提高,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意識到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漸將其納入醫學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正在嘗試打破“重專業輕人文\"的傳統觀念,努力實現醫學專業知識與人文素質教育的平衡發展。
盡管“人文教育\"在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對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視程度顯著提高,部分高校已經將醫學人文素質教育作為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課程體系、師資力量、教學資源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
2.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不合理
目前,許多醫學高校已經開設了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學社會學、醫學法學等醫學人文課程,并在不斷探索和實踐新的課程設置模式。一些高校嘗試將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的知識融入醫學教育,以豐富醫學生的人文素養。正逐步加強對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視,課程設置逐步完善,但在教學安排上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課程課時不足,教學質量難以保證;與醫學專業課程相互割裂,缺乏有機聯系。[2]
3.師資力量與教學資源薄弱
目前,高校醫學人文教育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缺乏具有豐富人文知識和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再者人文教育與醫學知識融合起步較晚,無法將人文知識與醫學知識得到充分有效地融合,難以對醫學生的專業學習產生積極影響。
4.教學方式與評價機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醫學人文教育的教學方式仍然以傳統的講授方式為主,缺乏互動性。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難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在評價機制方面,高校醫學人文教育仍然以考試成績為主要評價指標,缺乏對學生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的全面評估。這種評價機制容易導致學生片面追求分數而忽視了人文素養的提升。
(二)醫學生層面
1.大學生物質欲望的膨脹
大學生物質欲望的膨脹以及伴隨的利己功利心態,是一個復雜而多面的社會現象,其涉及經濟、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雖然教育在倡導全面發展,但在現實中,考試成績、就業前景等實際利益往往成為學生關注的焦點,這種導向可能促使部分學生更加注重個人利益的追求,過分追求物質,導致其忽視精神世界的豐富和道德品質的培養,形成不正確的價值觀。尤其是物質欲望無法得到滿足時,學生可能會感到沮喪、焦慮,甚至產生自卑心理。物質欲望的膨脹可能加劇學生之間的攀比和競爭,破壞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學生過分關注短期利益,忽視了長遠規劃和自我提升,不利于學生的職業發展。
2.大學生焦慮的心理狀態
大學生自身焦慮的心理狀態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大學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與高中存在顯著差異,部分學生難以迅速適應這種變化,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進而產生焦慮情緒。其二,高期望與自我要求。大學生往往對自己有較高的期望,當面對學業挑戰時,如果無法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可能會產生挫敗感和焦慮感。其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大學生在畢業時面臨職業選擇,對未來的人生規劃感到迷茫,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其四,大學時期是建立戀愛觀和人際關系的重要階段,部分學生在戀愛過程中遇到挫折或失戀等情況,與同學、室友、老師等人際關系處理不當,也可能導致大學生產生孤獨感和焦慮情緒。
3.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缺失
醫學生作為未來醫療衛生事業的接班人,其理想信念的培育至關重要。這不僅關乎個人的職業發展與價值實現,更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醫療水平與民眾健康福祉。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化思潮的沖擊和西方國家對我國青年進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滲透,導致部分醫學生理想信念缺失,缺乏對實現個人價值的追求,精神意志懈怠、精神動力不足、理想目標不清晰。另外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刺激人們追求更多的利益和物質享受,將醫生這個職業物質化、利益化,將“醫德\"與金錢掛鉤。大環境之下醫學生易受到消極影響,形成錯誤的職業道德觀,功利心強,從醫動機不純。這種職業責任感的模糊也影響了他們對理想信念的堅定和對醫德的重視,導致在面對職業選擇時更注重個人利益,而忽視了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另外,網絡游戲、影視作品、網絡社交等網絡媒體的普及,雖為醫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來源和交流平臺,但也易混淆其是非判斷能力,歪曲醫學生價值觀,導致理想信念的迷失和醫德的淡化。[3]
三、提升路徑及對策
(一)加強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主渠道作用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意識形態沖突仍然存在。從國際看,國家間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從國內看,社會思想觀念日益多樣,社會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各種社會思潮紛繁復雜。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要深刻認識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
優化創新思政課課程體系。在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巧妙融入醫德醫風的價值觀引導,潛移默化地形成價值引導與情感認同的共鳴。創新教學形式,將思政課由過去的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的模式轉換為情境教學、互動討論、實踐教學等形式,在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融人當地紅色教育資源,組織學生實地參觀,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同。組織文化考察、志愿服務、社會調研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體驗和感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充分挖掘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豐富教育資源,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吸引力。將儒家思想中的仁愛、禮義、誠信等核心價值觀,道家思想中的自然和諧、無為而治等哲學智慧融人思政課,引導學生理解并傳承中華民族精神。講述革命歷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人進行革命斗爭的光輝歷程,通過考察英雄人物的事跡和革命遺址,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奮斗精神。積極組建相關學生社團,發揮其正向引導和宣傳作用,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宣講能力,使醫學生能夠更好地講述紅色故事。
(二)創新教學內容及形式,積極引入多元化教育資源
首先,同步最新醫學進展,將最新的醫學研究成果和臨床實踐經驗及時融人教學內容,確保學生掌握最新的醫學知識。這有助于學生緊跟醫學發展前沿,提升專業素養。其次強化基礎醫學教育,加強基礎醫學課程的教學,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基礎醫學是臨床醫學的基石,只有打好基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應用臨床知識。增加跨學科課程,開設更多跨學科的選修課程,如醫學與法學、醫學與管理等,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現代醫學的發展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跨學科課程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最后積極融入人文素質培養,在醫學教育中融入醫德醫風、醫患溝通等內容,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人文關懷精神。
積極引入國內外優秀的醫學教育資源,如在線課程、虛擬仿真實驗等,為醫學生提供更加豐富、便捷的學習途徑。積極與多家醫院合作建立臨床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實地實習機會讓學生在真實醫療環境中學習和實踐。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還能提升學生臨床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校企合作與產學研結合,與醫院、診所等醫療機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就業渠道。鼓勵醫學教育與科研機構、醫藥企業等合作,共同開展科研項目和產品開發,促進醫學教育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4]
(三)優化文化氛圍,塑造積極的精神文化生活
校園文化會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熏陶和影響醫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高校關注校園文化環境的多元塑造。
一是將醫學生醫德等價值觀塑造等內容融入文化活動中,通過高質量開展大學生講思政課、大學生拍紅色微視頻等活動,努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走出課堂入腦入心,打造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提升校園文化品質,從而充分沁潤醫學生精神文化生活。通過開展貼近大學生喜好的藝術形式,諸如歌手大賽、舞蹈比賽、舞臺劇、辯論賽、音樂會等,將文化知識以更接地氣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得醫學生在生動、豐富的文化藝術形式中感受文化的熏陶與啟迪。[5]
二是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展示資源。在校園內設立專門的展示區域,如文化長廊、校史館或藝術館,用于展示學校的歷史沿革、重大事件、杰出校友、師生藝術作品等。設計互動性強的展示內容,如觸摸屏查詢系統、多媒體展示屏等,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了解與感受校園文化。建立和維護學校的官方網站、社交媒體賬號(如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定期發布校園文化相關內容,如師生風采、活動報道、學術成果等。制作高質量的宣傳視頻、圖文資料,通過網絡平臺廣泛傳播,提升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與其他學校建立友好關系,開展文化交流活動,促進不同校園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邀請其他學校的師生來校訪問,通過講座、工作坊等形式分享各自學校的文化特色和經驗,讓學生充分感知大學生活的多彩,滿足其精神文化生活需要。[6]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背景下醫學生精神文化生活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需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教學內容及形式、優化校園文化環境等多維度路徑,全面提升醫學生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為其成長為具備高尚醫德與深厚人文素養的醫學人才奠定堅實基礎,助力我國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周鑒.基于大學生精神需求的高校思政課供給側改革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4):59-61.
[2]曾繁亮.馬克思主義價值視閾中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論[J].新視野,2021(01):73-79.
[3]景曉旭,董偉武.新時代大學生精神文化生活和諧問題探究[J].教育文化論壇,2020,12(01):89-93.
[4]王淑榮,楊金鐸.滿足人民文化需求與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18-22.
[5]王俊秀,劉曉柳.美好生活需要滿足的個體路徑和社會路徑[J].江蘇社會科學,2021(03):58-67+243.
[6」譚旭運.獲得感與美好生活需要的關系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21(03):68-77.
(薦稿人:張文雯,副教授)(責任編輯:邵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