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9月,我國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戰略目標,對經濟社會各領域的發展產生了系統性的影響。作為中國能源消費大省,山東省高碳產業占比大且能源結構仍以煤炭為主,迫切需要在能源結構、治理機制層面實現綠色轉型。
在“雙碳”戰略引領下,能源數字經濟的興起為山東省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全新路徑。依托數字化手段提升能源管理效率、調整能源結構、重塑產業價值結構,已經成為該省產業變革的重要方向。
以“算”為先:數據智能驅動能源結構前瞻調控
當前,山東能源消費總量大、結構偏煤問題突出,亟須以高質量數據體系為基礎統籌整合統計年鑒、行業報表、碳市場交易等多源數據,形成涵蓋煤、電、油、氣、風、光、氫等主要能源品類與終端部門(工業、建筑、交通、居民等)消費分布的全鏈條能源數據庫。在此基礎上,依托R語言、Python等建模工具,結合山東省2005—2023年碳排放與能耗數據,構建ARIMA等智能預測模型,對未來五年能源消費趨勢進行路徑推演。同時,針對南北區域產業結構差異與行業碳強度分布特征,進一步細化“省域統籌—區縣分區—行業細分”三級模型并制定差異化調控機制,對化工、冶金、電力等高碳行業實施碳強度限制,對服務業為主的區域加快清潔能源替代進程,實現數據驅動下的精準施策,為全省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提供科學、可控的決策依據。
以“技”為驅:融合數字科技催生產業轉型引擎
高耗能產業低碳轉型是山東實現綠色發展的關鍵命題,而以數字科技與清潔能源為核心的技術融合已成為構建新質生產力的主引擎。山東應加快推進風電、光伏、氫能等可再生能源布局,重點打造“魯北風電—魯南光伏—半島氫能”多能互補格局,并在青島、煙臺等沿海地區加快海上風電場建設與綠氫制取示范應用。同時,山東省還加快了煤電靈活調峰改造,并配套部署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低碳技術,在保障能源安全基礎上實現傳統能源低碳轉型。在產業端,山東省以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與物聯網為支撐,對冶金、化工、建材等高碳行業開展從輸入原料、調控工藝到監測排放的全過程能效智能化改造,提升單位能耗利用效率;同時,立足山東制造業基礎雄厚、技術資源集聚的優勢,應重點發展鋰電、儲能材料、新型碳材料等綠色制造產業,在淄博、濰坊、濟寧等地打造綠色化工、環保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同時,依托“政產學研用”協同機制加快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夯實綠色發展技術基礎并為培育面向未來的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能。
以“策”為引:重塑協同機制夯實轉型制度支撐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山東省應構建由地方政府引導、行業協會協調、企業主體落實的多元共治格局,推動綠色低碳轉型走向制度化、常態化。
一方面,要完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立以差異化配額分配、實時監測與市場交易為核心的碳資產管理機制,推動碳權確權、價格發現及綠色金融產品多元化發展,為高碳行業綠色改造提供系統性的市場激勵工具。
另一方面,應健全財政激勵與綠色金融機制,推動“綠色貸款”綠色債券“轉型金融”等工具精準落地,鼓勵社會資本流向光伏、儲能、節能裝備等戰略性綠色產業,降低綠色項目融資門檻的同時提高企業技改積極性。同時,應將碳排放績效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并在企業層面建立包括碳足跡、能源效率等維度在內的綠色績效評價標準,使低碳表現與企業融資、土地使用、行政審批等政策資源直接掛鉤,打通政策、技術與資本之間的閉環通道,形成綠色低碳轉型的持續內生動力。
總之,“雙碳”戰略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任務,也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契機。作為典型的高碳產業聚集區,山東省在實現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面臨能源結構重塑與產業體系升級的雙重壓力,但同時也具備以能源數字經濟為突破口實現“彎道超車”的戰略機遇。面向未來,山東省應持續完善綠色發展標準體系,推進區域間數據平臺互聯互通,并加速碳排放核算方法的統一化進程,為全國類似地區探索數字賦能與綠色發展雙輪驅動路徑提供“山東方案”。
作者單位:菏澤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