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6.045
Research o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Daily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mart Campus
QIN Boting
(She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ushun, Liaoning )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ampus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daily management mode for collge students from traditional manual management to intelligent and data-driven management.The article focuseson the innovationof dailymanagement for colege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smartcampuses,and conducts research from four aspects:academic management, life management,behavior management,and safety management. Itanalyzes the digitaltransformationstrategiesandaims toexplore thedevelopmentdirectionofdigital transformationinuniversities, provide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ampuses,and assist in the modern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models.
Keywordssmart campus; daily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智慧校園的建設為高校教育改革注入新動力,尤其是在學生日常管理中,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促進了學生日常管理模式的轉變。高校大學生日常管理涉及學業發展、生活服務、行為規范與安全保障等多個領域,傳統管理模式往往面臨效率低、響應滯后等問題,難以滿足新時代高校管理需求。智慧校園體系的構建,有助于實現對大學生日常事務的全方位優化。本文圍繞智慧校園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日常管理的數字化轉型,從學業管理、生活管理、行為管理、安全管理四個維度展開分析,探討智能化技術在高校管理中的應用路徑,以期為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1學業管理:從“被動管理”到“主動參與”
1.1智能考勤
在智慧校園背景下,高校學業管理正由傳統的人工考勤模式向智能化、自動化方向轉型,以提高課堂管理效率。智能考勤系統依托生物識別、物聯網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構建自動化、精準化的考勤管理體系,突破了傳統簽到方式易造假、效率低、統計煩瑣等局限。人臉識別、指紋識別、RFID(射頻識別)、二維碼掃描等技術的融合應用,使得考勤數據能夠實時采集、自動比對,并與學業管理系統聯動,實現缺勤預警、考勤分析和數據可視化展示。系統提高了課堂考勤的公正性,還能基于長期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模式,為教師提供教學決策支持。智能考勤與課程管理系統、教學評價系統協同,實現出勤數據的智能化歸檔,為高校構建科學、合理的學業評價體系提供可靠依據。
1.2智能測評
智能測評體系運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與云計算技術,打造多維度、全過程的學業評價機制,增強學生學習成效的動態反饋能力。相較于傳統以終結性考試為核心的測評方式,智能測評將過程性評估與形成性評價深度融合,強化學習數據采集、分析和應用。系統結合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技術,自動批閱客觀題、智能評分主觀題,并對
|科教導刊
學生作答特征進行深度解析,從而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反饋。智能測評與課程管理、教學資源平臺深度集成,動態調整測評內容與難度,確保評估體系的科學性、適應性和公平性。測評結果可視化呈現學生學習能力、知識掌握度及發展趨勢,為教師優化教學策略、調整課程內容提供數據支撐。
1.3智能課程管理
智能課程管理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和教育信息化技術,構建精準化、動態化和個性化的課程調度與學習支持體系,推動高校教學管理由靜態排課向智能優化轉型。系統使用數據挖掘技術分析歷史選課數據、教師教學負荷、學科關聯性及學生個性化需求,實現智能排課、自動選課推薦及個性化課程匹配,優化課程資源配置,提高教學資源利用率。基于云計算的在線課程管理平臺支持混合式教學模式,集成虛擬仿真實驗、智能輔學工具與互動學習環境,增強課程的適應性和交互性。智能監測系統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實時分析,結合知識圖譜精準推送學習資源,動態調整教學進度,實現個性化教學。
2生活管理:從“線下辦理”到“線上服務”
2.1數字化宿舍管理
數字化宿舍管理推動宿舍管理由傳統人工模式轉為數據驅動的在線管理模式。基于智能門禁身份識別系統,可實時監測宿舍人員出入情況,保障居住安全,使用大數據分析學生作息規律,提高宿舍管理的精準度[。智能水電管理系統結合遠程監測與自助繳費功能,實現用電、用水情況的實時監控和異常預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線宿舍申請與調整系統利用算法優化宿舍分配機制,結合學生個性化需求匹配住宿安排,提升宿舍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宿舍環境監測系統使用傳感器技術對空氣質量、溫濕度、噪聲等參數進行動態監測,結合智能調控機制,改善居住環境質量。
2.2線上繳費服務
線上繳費服務結合移動支付、區塊鏈和云計算技術,打造集成化、高效化、可追溯的繳費管理體系,使高校繳費模式從傳統線下辦理向數字化、自動化轉型。學校應用統一繳費平臺對學費、住宿費、水電費、餐飲消費、社團活動費用等進行集中管理,結合多渠道支付方式,實現跨終端、實時結算,提高財務處理效率。基于區塊鏈技術,繳費記錄可全程可、數據不可篡改,確保交易透明。智能合約技術實現了費用扣繳自動化,減少人工審核負擔。數據分析模塊對繳費數據進行分類整理,提供個性化賬單提醒、消費趨勢分析及財務規劃建議,提升財務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2.3電子心理健康檔案
電子心理健康檔案推動高校心理健康服務由被動應對向主動預警轉變。系統整合學生心理測評、行為數據、學業壓力分析等多維信息,構建個體心理健康模型,實時跟蹤心理狀態變化,并基于機器學習算法識別潛在心理風險,自動生成健康評估報告。智能心理干預模塊結合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現線上智能咨詢、虛擬輔導與情緒調節建議,并根據個體需求推薦專業心理資源。數據可視化功能支持個性化成長軌跡展示,幫助心理健康管理部門精準施策,提高心理服務的針對性與實效性。電子檔案系統采用加密存儲與訪問權限控制技術,確保學生心理數據的隱私安全,構建安全可控的心理健康管理體系,為高校心理健康服務提供科學支撐,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3行為管理:從“單一監督”到“多元引導”
3.1智慧社團
智慧社團依托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及區塊鏈技術,構建智能化、數據驅動的高校社團管理與運營體系,轉變社團的線下管理模式3。智能社團管理平臺集成社團注冊、活動組織、資源調配、成員考核等功能,利用智能匹配算法優化社團推薦機制,精準對接學生興趣與發展需求。基于大數據分析,系統可實時監測社團活動參與情況,提供趨勢分析、行為畫像及影響力評估,優化社團運行效率。基于智能簽到、線上審批及自動績效評估功能提升活動組織的可追溯性,借助區塊鏈技術保障社團經費管理的透明性。社團檔案系統利用云存儲整合學生在社團中的學習成果、組織經驗與競賽記錄,形成可追溯的成長數據,為綜合素質評價、職業發展規劃提供參考依據。
3.2個人規劃管理
個人規劃管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技術,打造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動態成長管理體系,推動學生由被動接受向個性化、自主規劃轉變。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系統整合學生的學業成績、社團活動、科研競賽、志愿服務及實習經歷,形成個性化成長檔案,并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對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為學生提供精準的職業發展建議。智能推薦引擎結合人才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動態匹配學科方向、職業路徑及技能培養方案,提升成長規劃的科學性和適應性。云端成長檔案系統支持學生個體學習能力、創新素質和社會實踐能力的長期追蹤,并與學業管理、職業指導平臺深度聯動,實現數據共享與個性化發展路徑優化。
3.3智能評價體系
智能評價體系借助同類技術手段,構建多維度、全過程的智能評估機制,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精準度、科學性和適應性。系統使用深度學習算法對學生學業成績、實踐能力、創新成果、社會責任等多個指標進行權重設定,并結合行為數據分析,建立可量化的智能評價模型,提升評估的科學性和公平性。基于情感分析技術,系統能夠對課堂互動、研究論文、社團參與等非結構化數據進行處理,豐富評價維度,突破傳統評價方式的局限性。智能推薦引擎可依據學生個體發展趨勢,自適應調整評估標準,并提供個性化反饋,助力個體能力提升。
4安全管理:從“事后應對”到“事前預警”
4.1智能門禁
依托生物識別、物聯網和大數據分析技術,智能門禁構建精準、高效、可視化的校園安全管理體系,對人員出入進行實時監測、動態管控和風險預警。基于人臉識別、指紋驗證、虹膜掃描等多模態身份認證技術,系統可精準識別進出校園、教學樓、宿舍等區域的人員身份,并結合RFID(射頻識別)、NFC(近場通信)等無感通行技術,提高通行效率,減少安全隱患。智能門禁系統與校園安防平臺深度集成,進行實時數據采集、異常行為分析及軌跡追蹤,自動識別非法闖入、非授權通行等異常情況,并結合人工智能算法進行風險等級判定,實現事前預警與主動干預。系統可聯動視頻監控、緊急報警裝置和應急預案管理模塊,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安全防護網絡,提升校園安全事件的響應速度和處置能力。
的信息防護體系,保證高校數據資產的安全可控、精準追溯與合規監管。基于零信任架構,系統實施動態身份驗證、多因素認證與行為分析技術,確保數據訪問權限的精準授權。采用高級加密標準、同態加密與數據脫敏技術,對敏感信息進行深度保護,防止數據泄露與未經授權的訪問。基于區塊鏈分布式存儲與不可篡改特性,構建數據完整性保障機制,實現關鍵業務數據的透明化存證與可追溯審計。結合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算法,智能檢測異常訪問行為、惡意攻擊與數據泄露風險,并利用入侵檢測系統,強化安全事件的實時響應。
5結語
智慧校園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日常管理的數字化轉型,是信息技術與教育管理深度融合的必然趨勢,也是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優化學生培養體系的重要手段。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協同應用,有助于促進高校在學業管理、生活服務、行為引導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實現從傳統模式向智能化、精準化、主動化管理的全面升級。智能考勤、智慧課程、數字化宿舍、在線繳費、智能評價及安全預警等系統的構建,能夠提升管理效率,增強教育服務的針對性,為師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校園體驗。未來,高校應在科技驅動與教育變革的雙重引領下,持續深化智慧校園建設,推動管理模式創新,實現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為高質量人才培養提供堅實支撐。
4.2應急事件數字化管理
應急事件數字化管理依托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技術,構建智能監測、實時預警、高效處置的應急管理體系,將校園安全管理由事后響應優化為向事前預警。系統使用傳感器網絡、視頻監控和移動終端進行數據采集,實現對極端天氣、火災、公共衛生事件及突發安全事故的全方位動態監測,并結合深度學習算法對異常數據進行分析,提高風險預測的準確性。智能預警模塊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對潛在安全隱患進行空間建模與可視化展現,并基于歷史事件分析構建風險評估模型,形成智能決策支持機制。事件響應系統將云計算技術與校園應急指揮平臺聯動,實現跨部門協同調度,自動匹配應急預案,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突發事件處置效率。
4.3數據安全管理
隨著智慧校園的發展,大量的教育數據被收集,對個人隱私保護提出了新的挑戰5。數據安全管理依托加密技術、訪問控制機制和區塊鏈存儲體系,構建多層次、高強度
參考文獻
[1]王孟.高職大學生日常行為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21(6):168-169.
[2]劉明輝.當代大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公關世界,2022(20):116-118.
[3] 王莉.高校大學生日常教育管理的科學化研究[J].河北開放大學學報,2022,27(6):71-74.
[4] 王雪靜.大學生心理健康日常管理工作研究——以一則學生的危機干預工作案例分析為例[J].華章,2024(10):144-146.
[5]王姝.新媒體在大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應用探究[J].公關世界,2024(3):145-147.
[6]賈鑫鑫.AI一體化智慧校園信息數據管理指揮中心平臺建設以廣東開放大學為例[J].中國信息化,2024(12):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