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足下丈量自然,以心中信念守護山海,正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最質樸而堅韌的踐行
東海的黎明,海島微光浮動,鷗鳥掠影成詩。在晨光初綻的潮間帶上,我的青春已悄然融入這片生機——我深知,每一個小島的呼吸都關乎生態系統的完整,每一只候鳥的棲息都牽動著物種存續的密碼。我以足下丈量自然,以心中信念守護山海,正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最質樸而堅韌的踐行。
珍稀瀕危物種保護是我心之所系。中華鳳頭燕鷗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危(CR)物種。2010年估計全球數量不足50只。面對“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的繁殖困境。2013年我率隊進駐韭山列島,扎根面積僅0.02平方公里的無人島6個月,消除天敵,驅離人為干擾,風雨無阻,開展國內首例人工引導鳥類選擇繁殖地試驗,成功重建神話之鳥繁殖種群。每次面對臺風登陸,多年來總結經驗、加固監測設施,最終換來中華鳳頭燕鷗種群在象山的穩定增長。使全球極危物種“神話之鳥”從不足50只增至200余只,累計孵化209只中華鳳頭燕鷗,占全球種群繁殖量的80%以上,成為“全球最大神話之鳥繁殖基地”。這不僅是該極度瀕危物種的數量回升,更是人與自然共生希望的重新點亮。
在主持象山縣自然保護地工作期間,我完成申報了國家林草局首個海洋類自然保護地建設工程項目,推動完成覆蓋5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的科學規劃體系。運用“海島禁漁區+增殖放流”修復模式,顯著提高了保護區的魚類資源數量。多個保護區管理能力提升項目的實施,為萬千生靈打造了更安全的家園,讓灘涂的潮汐間再次充滿生命的律動。
我深知,精準掌握自然本底乃保護之基石。如同一位解讀大地脈息的醫者,我常年帶領合作團隊開展本底調查和監測,足跡遍布濕地、森林與海洋。獲得大量的調查數據,使象山保護地生態變化盡在掌握,為科學決策提供了堅實的“硬支撐”。這如同為自然把脈的精密聽診器,讓每一處細微變化都清晰可辨。
生態保護非孤軍之戰,需喚醒公眾共同守護。
2013年我組建象山野鳥保護志愿隊,目前已有鳥類監測志愿者39名、環志志愿者220名,志愿者有國內各行各業人士,也有經觀鳥組織介紹,來自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美國、日本等地的鳥類愛好者。我們累計發布科普推文145篇;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開展鳥類科普講座和專題展覽137場;舉辦“愛島護鳥、護島凈灘”等活動29場,在媒體雜志上發布科普文章600余篇,宣傳覆蓋面超千萬人次。在我們的帶動下,當地的漁民也加入到守護行動中來。守護“神話之鳥”項目獲得浙江省志愿服務大賽金獎。2017年,我們團隊被評為中國海洋衛士;2020年兩個服務機構雙雙獲得“全國野生動物保護先鋒衛士”稱號;2022年,“神話之鳥”保護工作入選由全球環境基金、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機構發布的《中國水鳥保護十佳案例》。2023年,我們聯合22家保護機構,發起象山“守護神話之鳥”行動,成立神話之鳥保護聯盟,打造候鳥保護共同體。2025年7月,我們舉辦“守護‘神話之鳥’·共續國際志愿情”活動,來自世界各國的鳥類保護組織代表及國際志愿者齊聚一堂,共同履行對珍稀物種中華鳳頭燕鷗的跨國守護約定。這不僅意味著候鳥保護完成了繁殖地保護的一小步,邁向了越冬地協同保護的一大步;還意味著中國志愿服務工作,已經開始引領國際生態志愿服務的發展。
時光如潮汐往復,我的青春守護已悄然刻入象山的山海紋理。監測站屏幕飛舞的鳥類是大地無聲的脈搏,灘涂上招潮蟹爬行的軌跡是生態健康的印記,漁民口中神話之鳥的故事則是人與自然和解的生動篇章。
我們以足丈量土地,以心貼近自然,在每一次精準監測、每一處棲息修復、每一顆播撒的綠色種子中,為美麗中國注入深沉而持久的力量。當每一片灘涂都得到珍視,每一聲鳥鳴都獲得傾聽,每一條溪流都保持清澈,美麗中國的宏大畫卷便在山海之間徐徐鋪展,生生不息。
責任編輯陳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