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U98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5)14-0066-04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4.014
The re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uzhou Park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boundlessintegration
LIUYafei1 LI Zhen2
(1Suzhou Garden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Suzhou 2150o0, China; 2Su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Suzhou 215ooo,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planning and design,an update and renovation design for Suzhou Park in Jiangsu Province was conducted,and renovation strategies in 5aspects:open boundaries,scene implantation, friendlinessforallages,plantconfiguration,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were proposed.Asthe park was built along time ago,it hassome problems suchaspartlyoutdatedfacilitiesandsingle functions,whichcannotmetthediverse needsof citizens.The renov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park is centered onthe core concepts ofopennessand sharing,friendliness forall agespeople-oriented approach,cultural inheritane.The specific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includes measures such as removing fences,adding entrances and pilot the opening and sharing of urban park green spaces,enabling the park to organicallyintegrate with the surrounding communities.Organize poolside readingactivities,carryoutforest folk artappreciation,setupahealth and wellnessplatform,and createa Suzhou-style leisure ife scene.The northern partof the park is designedas a static leisure area by integrating natural landscapes,whilethesouthern partis designed as a dynamic vitality area bycombining flowerbeds and squares.Fitness equipment suitable for the elderlyis added,and barrier-free facilitiesare setup,etc.Optimize the planting paterns of plantsand enrich the spatial types of plants; preserve historical relics such as the Min De Pavilion,the French Garden and the European-style doorposts,and hold traditionalfestivals,cultural lecturesand other cultural activities toenrichtheculturalconnotationof the park.This practice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functions of old parks.
Keywordsboundless integration; park re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pen sharing; Suzhou-style life style
作為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園對于提升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市民身心健康、塑造城市特色風貌等具有重要作用。當前,部分城市綜合公園面臨設施老化、服務功能單一等問題,亟須進行改造與更新。城市公園的更新不僅能夠提升公園的服務功能和品質,滿足市民多元化和個性化需求,還能適應城市發展和規劃調整,保護和傳承城市文化,增強市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辛海明等1闡述了城市更新的價值及意義,提出了滿足城市更新整體規劃、實現城市系統優化等設計策略。鄭海燕等分析了山東淄博市周村區天香公園的改造理念、思路等,為公園景觀效果提升提供了案例參考。本文結合規劃設計實踐,對江蘇蘇州公園進行更新改造設計在開放邊界、場景植人、全齡友好、植物配置等方面提出了改造策略,為老舊公園更新改造提供參考。
1蘇州公園場地基本情況
蘇州公園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該地屬于典型的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園內設有圖書館、茶室等設施,主要景點包括荷花池、九曲橋,是市民休閑和健身的重要場所。然而,由于建設年代久遠,存在設施陳舊、功能單一等問題,難以滿足市民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對該公園進行更新改造,既要尊重現狀、尊重歷史本體,又要滿足市民生活需求,堅持將開放共享、全齡友好、以人為本和文化傳承作為該公園改造更新的核心理念,對于提升公園的吸引力和功能性具有重要意義。
2公園景觀改造策略
2.1 開放邊界
公園綠地是城市居民游憩活動的重要空間載體之一,公園建設體現了城市的生態文明水平[3]。在現有的良好基底條件下,拓展公園綠地開放共享空間,有助于促進城市與公園融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滿足當前環境下人民群眾親近自然、休閑游憩、運動健身的需求4。老舊公園更新改造的首要任務是打破封閉狀態、實現開放共享,積極推進“公園融城”和“樂享園林”的活力空間建設,通過試點開放共享城市公園綠地,使公園成為居民文化交流和社交娛樂的場所。通過拆除圍墻、增加人口等方式,使公園與周邊社區有機融合。目前,公園邊界采用垂直綠墻與鐵藝欄桿圍合,濃密的植被墻影響了公園的開闊性和市民的游園熱情5。在開放公園綠地空間的過程中,通過科學規劃并拆除部分圍墻、引入周邊街道的景觀元素等方式,使公園的景觀風格與周邊社區環境相協調,進而實現公園與周邊社區的無縫銜接(圖1)。同時,新增多個入口和通道,方便市民從不同方向進入公園,進一步增強公園的可達性和便利性。這種開放共享的設計理念,提升了公園的服務功能,促進了城市空間的合理利用和資源共享。此外,開放共享為公園帶來了較高的社會效益。一方面,其促進了市民與自然的親密接觸,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另一方面,其帶動了周邊商業的發展,為城市經濟注人了新的活力。

2.2 場景植入
以蘇州地方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特色產品服務為基礎內涵,融合古典與現代、傳統與時尚,注重人的內在感受與體驗,追求精致與自然相統一的生活狀態。借鑒相關理論,圍繞蘇式生活體驗提取蘇州城市旅游意象內涵。公園是感知蘇式生活的重要載體,在公園綠色空間建設中,注重多元功能的融入,以追求卓越品質為自標,致力于推動公園空間營造向更高層次的公園場景營建轉變。公園舉辦蘇派盆景展示、園藝花卉展覽、根雕展覽、攝影展覽等藝術休閑活動,布局多元休憩游賞場景,營造雅致悠閑的蘇式生活模式,吸引周邊社區居民、游客參與,增強公園開放的互動性和活力。在營造開放共享空間的過程中,著重營造提升個人審美情趣與文化素養的優質環境。通過舉辦池畔閱讀活動,讓市民享受閱讀的樂趣;開展林下曲藝欣賞,使市民在綠樹成蔭的空間中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設立康養平臺,讓市民在練習拳藝的過程中身心放松,不斷提升其文化素養。通過營建蘇式休閑生活場景,開放共享空間布局,使游客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蘇式生活的魅力,實現公園從單一空間向多元文化體驗場所的升級。
2.3全齡友好
全齡友好理念是基于全年齡、多元特征居民的多層次需求,讓市民感受到城市的關懷與溫暖,共享全齡友好、和諧包容的社會氛圍。該理念是老舊公園更新改造的重要方向。首先,根據使用人群需求將公園劃分為兒童游樂區、青少年活動區、中老年休閑區等(圖2)。根據活動內容及自然條件,將公園北部結合自然山水設計為靜態休閑區,南部結合花壇廣場設計為動態活力區,北區綠樹成蔭,適合中老年人散步、休憩,南區視野開闊,適合開展晨練、廣場舞、輪滑等活動,充分滿足了各年齡段人群的活動需求。其次,打造全時段活力空間。南部結合廣場改造取消高差臺階,形成一個開的多元廣場空間,可根據人群、時節的變換,靈活開展各類活動,為市民提供豐富的休閑娛樂體驗;在北部的蔥郁山林間,結合民德亭設置林間茶室,以供游客休息。此外,基于不同人群的特點和需求進行設施配置,例如,增加適合老年人的健身器材,設置無障礙設施,增設座椅、遮陽設施等。通過以上設計,將公園打造為全齡化休閑空間,有助于提升城市品質,構建和諧的社會氛圍。

2.4植物配置
公園內喬木繁茂,中下層灌木長勢不佳,因地制宜對不同區域的植被進行改造,營造多樣的綠色生境和植物景觀。在空間營造上,借鑒優秀的空間營造案例,優化植物的種植模式,豐富植物的空間類型,依據市民的使用需求,為其創造舒適宜人的植物空間8。豐富的植物景觀有助于提升居民幸福感。對現有的喬木層進行修剪,提高林下空間的通透性,有助于改善中下層灌木的生長環境。在綠化布置上,運用開敞草坪與植物組團相結合的手法,創造出開合有致的植物空間;在綠地中增加園路,與草坪及植物組團相呼應,不僅豐富了景觀層次,還為游客提供了多樣化的游賞體驗。在組團植物的選擇與配置上,根據不同植物的生長特性、形態、色彩和季節變化進行合理搭配,選擇較大的花灌木作為背景,球形灌木作為中層過渡,搭配低矮的草本植物,形成了豐富的層次感。結合植物的季相變化,使公園在四季均展現出各具特色的景觀風貌(圖3);注重陰生區域的植物配置,如在水杉林下配置適應陰生環境的植物品種,如蕨類、玉簪類、八仙花類等特色植物,其獨特的形態和色彩豐富了植被的層次感和多樣性。此外,引入音樂、燈光和水景噴泉等元素,營造舒適愉悅的環境氛圍,進一步提升市民的觀賞體驗9。

2.5 文化傳承
公園承載著城市的歷史和文化記憶。公園建設應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歷史文化,并要在時代發展中融入新的社會文化,豐富文化內涵,保持持久活力[10]。在改造更新過程中,注重保留和展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強調\"留舊\"與\"更新\"相結合,尊重場地歷史風貌和文化底蘊,保留民德亭、法式花園、法式門柱(圖4)等歷史遺跡。在公園轉角處參考歷史照片重建舊有圍墻,并鐫刻該公園的歷史沿革和文化特色,營造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對民德亭進行修繕維護,拆除與周邊環境不相符的構筑物,更新為林間“海棠紋\"碎石花街場地,山坡上栽植杜鵑、八仙花等植物,營造山野氣息。改造后的民德亭周邊景觀與五冊路歷史文化街區整體風貌和諧統一,其再現了歷史景觀的獨特魅力,展現了中西造園風格交融的公園風貌,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個兼具歷史文化價值和休閑觀賞功能的優質空間。將蘇州的歷史文化與現代城市生活相結合,通過舉辦傳統節慶、文化講座、藝術展覽等活動,進一步豐富公園的文化內涵和活動形式,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其中,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這些舉措不僅有助于傳承城市記憶,也促進了社區文化的繁榮和發展。經過景觀改造和提升,蘇州公園將展現出更加開放、包容的文化特色。

3結語
蘇州公園的改造實踐是“無界融合”理念的全面踐行,通過開放邊界、場景植入、全齡友好、植物配置等措施,實現了公園功能的全面提升,促進了城市空間的合理利用和資源共享。改造后的公園破除了圍墻,實現了公園與城市的無縫連接,通過綠地、廣場等空間增強了開放性和共享性,使得老舊公園更好地服務于市民。在公園改造實踐中,注重景觀提升的同時,強調公眾參與和文化融合,讓市民參與到公園建設的各個環節,確保公園設計能夠更好地滿足市民的實際需求。該模式不僅增強了公園的社會價值,也提升了市民對公園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未來,應進一步加強對老舊公園更新改造的研究實踐,探索更加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推動城市公園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辛海明,紀易凡,孫麗娟.城市更新背景下社區公園的更新設計策略探析[J].現代園藝,2024(21):134-137.
[2]鄭海燕,李紅英.城市更新視角下淄博市周村區天香公園改造探討[J].南方農業,2024,18(16):151-154.
[3]金玲冰,朱江,魏浩,等.長三角城市公園綠地與人口的異速生長關系分析[J].城市建筑,2024,21(13):211-215.
[4]閻姝伊,李曉溪,李婷,等.開放共享背景下城市公園綠地建設舉措與路徑探索[J].風景園林,2024,31(2):12-18.
[5]龔藝翔.基于城市雙修及文化傳承的老舊公園更新改造[J].山西建筑,2022,48(16):180-183.
[6]陳靖東,周永博.“蘇式生活”與蘇州城市旅游意象建構研究[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4(6:73-77.
[7]王偉,楊榕真,馬梅蓮,等.全齡友好視角下北京公共空間體檢評估與更新策略[J].未來城市設計與運營,2023(6):52-59.
[8]馬明月.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傳統公園植物景觀優化初探:以南昌人民公園為例[J]現代園藝,2024(7):92-95.
[9]閻姝伊,鄭曦.促進身心健康:社區公共空間對社會凝聚力影響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21,28(2):117-124.
[10]魏新宇.城市公園中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探究:以武漢市中山公園為例[J].城市建筑,2022,19(14):182-186.
(責任編輯:吳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