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5)14-0056-05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4.012
Landscape design ofcourtyardsbased on the theory ofcomposite ecosystem
YINWeite1 YANG Xianjun2
( 1 Wugang City Urban Management and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Bureau, Wugang 4224Oo, China; 2College of Ecology and Agriculture,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oyang 4220o0, China)
AbstractBy dissect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courtyard complex ecosystem,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lex ecosystem and landscape design,the current situationof the courtyard landscape in Jian Tou Vilage,Wugang City,Hunan Province were comprehensivelyanalyzed,and targeted design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Acourtyardis essentially an ecosystem that integrates“economic-socio-cultural”subsystems with theenvironment as the foundation andsocietyasthemediumofcirculation.Inthesocial subsystemof the studyarea,there isascarcityofland for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 and public facilities,and the landscape types are monotonous.Ther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tial landscape need tobehighlighted.The landscapeof the economic subsystem asa wholelacksvariation.The productionlandscapeand theauxiliaryproduction landscapeare basically distributedindependently,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needs tobe strengthened.The actual 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rateofcultural resources inthe cultural subsystem is not high,andtherelatedcultures need tobe integratedand presented.Basedon the above curent situation,it is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functions of the existing spacebyusing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management methods,rationally disassemble and integrate neighborhood spaces,andadd landscape featuressuch as“green”fences,bamboo hedges,and pebblepaths.Strengthen thesubjectivityand integrityof the landscape,set up viewing platforms,and enrich the functions of the existing site. Design cultural landscapes based on historicalandcultural elements,increase theapplicationof landscape elementssuchashistorical figures,historical events,and humanistic spirit,and adoptdiverse design techniques to create distinctive landscapes and otherstrategie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landscape effect of rural courtyards.
Keywordsbeautiful courtyard; the theory ofcomposite ecosystem;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layout
鄉村景觀作為鄉村各功能實現的核心載體,具有完整的功能結構且各組分之間聯系緊密。農村地區的人口與產業往往依循院落位置呈散落式分布格局,并且這種分布態勢會隨著不同發展時期文化習俗、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而發生變化。立足各村現有的資源稟賦,在統籌經濟、文化、生態等多方面均衡發展的基礎上,探尋并發展契合鄉村實際的特色優勢成為當前農村發展的核心。
管元研究認為,鄉村美麗院落設計應在歷史景觀中提取符合當地特色的景觀要素,應用于設計實踐中;王葉倩等基于湖南武岡市四龍村美麗院落景觀同質化、產業基礎薄弱等現狀,提出構筑多樣性村落景觀、優化發展產業結構等策略;蔡達麗等4通過對湖南張家界市雙坪村的院落空間布局進行識別分類,并結合院落布局和產業活動對院落空間功能進行了再定義,提出了具有庭院經濟特色的院落設計方案;趙蕊等5研究提出了以遞進式自治管理為主題的美麗院落設計模式,將參與式設計、長效維護、工作路徑優化等概念引人具體案例設計中。
系統化運用鄉村景觀是盤活農村閑置資產,提高農村經濟活力的重要切入點。近年來,部分地區美麗院落建設模仿城鎮化建設模式,將城鎮建設樣板移植或改造到農村,導致出現“千院一面\"情況,暫未體現“一村一品\"的打造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文化與農村活動的有機融合。本文對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等相關概念進行概述,對湖南武岡市視頭村鄉村院落的景觀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設計策略,為鄉村院落景觀效果提升提供參考。
1研究概述
1.1 院落復合生態系統的構成
根據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結構簡單的院落系統在外界條件達到穩定時,其中一些功能空間可以通過無序或有序演化,自發組織形成獨立的子系統。院落本質上是一個以環境為基底,以社會為流通介質的“經濟一社會一文化”子系統集合的生態系統6-7]。在系統中,經濟、社會、文化子系統的生成和發展主要依賴內外部環境的支撐與制約,由此導致各子系統之間形成了具有獨立性、支撐性的非線性關系,進而促進系統耗散結構的形成8。該耗散系統具有開放性,可以通過引入負熵的方式促使內部組織朝著有序化演變,有助于該系統充分發揮系統
內外部環境的協同作用。
1.2 院落復合生態系統與景觀設計的關系
院落復合生態系統要素配置與城鎮相比較簡單,但兩者具有相似的系統結構特征,且各子系統會隨著內外環境不同而發生變化。社會子系統具有提供社交關系、人口生存、生產關系等功能,景觀設計中注重塑造生活空間、改善農村生活方式的設施布置,如生態環保設施、康養保健設施、休閑運動空間等的設計。由于鄉村經濟依賴周邊環境資源,經濟子系統與景觀設計在具體形態上表現為功能嵌套的形式,該系統具有生產、運輸、消費、生態等功能,景觀設計中表現為生產活動資源和輔助生產設施的整合和再設計,如產業規劃、道路規劃、土地整合、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等。文化子系統具有傳播風俗習慣、孕育家風家規、展現價值觀念等功能,實際景觀設計中表現為設計鄉村文化圈、文化宣傳設施、鄉土文化展示平臺等方面的設計。
1.3復合生態系統理論對院落景觀設計的啟示
根據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為實現景觀穩定可持續發展,院落景觀設計需強化景觀的穩定性、抗干擾性和自我調節性,這3個方面性能的提升主要依靠增加系統復雜性、開放性、協同性
系統復雜性是指系統內部結構組分的復雜性以及內部結構與外部要素之間耦合關系的復雜性。具體來說,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時,若干擾強度在可接受范圍內則響應力度遲緩,若接近臨界值則響應力度劇烈,因此,增加系統復雜性有利于提升其對干擾的接受程度。對于一般院落來說,產業和生活方式單一、景觀和文化多樣性不高是普遍存在的。基于當地的自然稟賦和設施條件,通過排列組合、豐富要素等方式對院落子系統景觀空間結構進行優化,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院落景觀的穩定性。
系統開放性是指系統內部與外界之間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方式。根據耗散結構理論,任何一個獨立系統都會隨著時間變化而進行穩態轉換,這個轉換過程是熵增的過程,即系統與外界在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中,不斷引入正熵和負熵。若引入的正熵量級超過內部消耗的正熵,系統就會加速走向無序;若引入的負熵量級剛好抵消內部的熵增活動,系統則會維持有序狀態。因此,景觀設計中需合理、適度地從外部引入自然資源、文化符號、營造技術等,促進院落景觀多樣性的良性增長。
系統協同性是指內部各系統之間的協同以及系統與外界環境之間的協同。強化院落與外界環境之間的合作關系,減少各子系統之間的磨合消耗,以提升院落復合生態系統協同性。對于景觀設計而言,引用附近水系與院落水體形成水網結構,使院落植物群落與周邊自然植物群落形成連續性景觀斑塊,建立院落主題文化聯系等,均能促進院落復合系統的抗干擾和自我調節水平提升。
2武岡市視頭村景觀現狀
2.1 研究區基本情況
視頭村位于湖南邵陽市武岡市稠樹塘鎮,由沖口田、早禾田、栗山里、瓦屋里等多個院落組成。研究區四面丘陵起伏,村落中間有連續凹地,并伴有坑塘。其主要景觀有燕子巖、羊古巖、龍頭巖、并瞪巖、百年銀杏、明清官道等。村集體經濟依賴于種植業、經濟林。
2.2社會子系統景觀
2.2.1景觀布局 研究區社會子系統的景觀布局形式可按照功能屬性劃分,例如,側重社交屬性的景觀,通常設計休閑游憩等設施,具有娛樂、社交等功能;側重宅居屬性的景觀,通常存在于建筑物周邊的閑置或半閑置空間,具有餐飲、倉儲、粗加工、養殖、種植等功能;側重康養的景觀設計健身器材等設施,具有健身鍛煉的功能。按照功能不同,各類景觀分布在特定的位置:社交景觀主要分布在村委會、沿街兩側、房屋集中地;宅居景觀主要分布在建筑物四周;康養景觀主要分布在村委會和學校附近。該地鄉村公益事業用地和公共設施用地較少、景觀類型單一,導致無法開展多樣化康養活動;各個景觀之間的連通性水平受道路限制,無法實現高效連接。
2.2.2景觀類型 目前,研究區常見的社會子系統景觀類型較少,從半自然景觀類型來看,主要是宅前、宅旁菜地和路旁綠地;從人工景觀類型來看,主要是部分老舊的健身器材、水泥廣場、籃球場。社交景觀、康養景觀規模較小,而規模較大的宅居景觀具有較高的均質性,鄉土特色有待凸顯。
2.2.3連通方式 社會子系統景觀主要分布在院落內部,除部分地形起伏較大的地塊有垂直和水平兩個向度的連接通道以外,其他均是水平方向的機耕道和小路連接。機耕道之間無明顯的優勢差別,只是連接方式上有所不同,如坡地與平地相接、平地與平地相接、上坡地與下坡地相接等;小路分布位置等差異較大,主要受相鄰建筑間距、生產性景觀交錯等方面的影響。該地社會子系統景觀暫未形成美學意義上的搭配關系,基本上是“見縫插針\"式放置,景觀營造美感有待提升。
2.3 經濟子系統景觀
2.3.1景觀布局 研究區經濟子系統中景觀主要按照產業分配方式劃分,如生產性景觀基本由水田、旱地、魚塘、經濟林組成,其能夠為居民提供從事生產活動的場所、生態系統服務;輔助生產性景觀主要由農用器械倉庫道路和水源地組成,其主要具有倉儲擺放的功能。生產性景觀分布范圍較廣,在山頂、山腰、山麓均有分布,分布規律由生產對象決定,如楊梅、茶樹類的經濟林主要分布在山腰林地,水稻和油菜主要分布在山麓;輔助生產性景觀需要占據平整土地,其主要分布在住宅周圍以及設施農業用地。該地經濟子系統景觀整體上缺乏變化,布局上依賴現有主體產業的主栽作物、養殖體的分布,暫未利用其規模優勢形成標志性景觀;生產性景觀和輔助生產性景觀基本獨立分布,二者聯系不緊密。
2.3.2景觀類型 自然景觀類型主要有水源地、經濟林;半自然景觀類型主要有魚塘、旱地、水田;人工景觀類型主要有農用器械倉庫、道路景觀以及具備經濟功能的建筑物。生產性景觀是面積較大的景觀類型,其均質性較高、多樣性不足。受產業布局和氣候條件等因素影響,該地經濟子系統景觀類型相對較少,主要依賴于自前的種植作物和養殖體臨時性構筑物。
2.3.3連通方式 生產性景觀在空間上的分布位置與院落各方向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交織態勢,這種交織使得各類型景觀之間形成了多向度的連接關系。具體的連接方式依據區域肌理的形態特征來確定,例如,山腰地區林地采用單向雙層道路的連接形式,此設計充分考量了施工便利性和經濟性;山麓地區水田與旱地通過田埂、水渠和機耕道組合的方式進行連接,有效滿足了不同生產場景之間的連通需求。部分輔助生產性景觀分布于院落較偏僻處,且未與院落小路或機耕道連接。該村經濟子系統各類景觀表現形式簡單,暫未利用現有景觀優勢創造形式多樣和內涵豐富的衍生景觀。
2.4 文化子系統景觀
2.4.1 景觀布局 研究區文化子系統景觀主要按照文化主體類型劃分,如風俗習慣、家風家規、歷史故事等屬于歷史文化,景觀載體一般是文化石碑、老并等;紅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屬于政治文化,景觀載體一般是宣傳展示欄。歷史文化景觀分布在宗祠、池塘附近,分布較散;政治文化景觀分布在村委會附近,依據宣傳主題不同出現動態變化。該地文化資源較為豐富,但實際開發利用率不高,宣傳牌、文化景觀墻等景觀僅分布在村委會附近,紅色文化、風俗習慣、家風家規等文化尚未在當地其他景觀元素中得到有效呈現與融合。
2.4.2景觀類型 文化景觀是具有空間、時間、精神維度的景觀,能夠反映院落的獨特文化內涵。歷史文化景觀中,研究區文化來源主要和當地的家風文化、取水文化有關,其中取水文化主要涵蓋農耕修渠取水的歷史故事和人文精神,文化載體主要有石碑、老井,載體有待豐富;政治文化景觀以宣傳展示欄為主,形式有待創新,對文化符號及內涵的挖掘有待深入,且各個景觀之間缺乏協調統一。
2.4.3連通方式 研究區宗祠區域的文化景觀與其他景觀之間依靠機耕道、田埂、坡地小路等道路連接;其余文化景觀主要分布在人流較為集中的地區,與其他景觀的連接主要依靠院落小路和機耕道。該地文化景觀較少,主要以點景的形式存在,景觀內容相對簡單,需加強各類營造技法的運用,為居民、游客提供豐富的文化景觀。
3武岡市視頭村美麗院落景觀設計策略
3.1社會子系統景觀設計
3.1.1規劃布局 一是利用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提升現有空間的綜合功能,如在村委會、學校等地發展可供運動、節假日集會、戲劇表演等的多功能景觀空間,減少低效空間對社會活動的制約;二是通過模擬不同類型活動場景中的居民使用偏好,將符合居民活動需求的社交設施、康養設施作為景觀加人具體空間設計中,且在空間中設計私密、半私密小空間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偏好[0;三是充分考慮鄰里空間的拆解和融合,通過院落會議商議形成空間利用共識,多個居民家庭合作發展產業聚落、文化聚落等宅居景觀,增加院落景觀的異質性。
3.1.2要素配置 一是在社交景觀中添加“綠色”圍墻、生態植草溝、生態樹池、長座椅、景觀亭廊、兒童娛樂設施等小品;二是在宅居景觀中添加竹籬笆、花墻、汀步、棋臺等;三是在康養景觀中配置茉莉、桂花、梔子、肉桂等芳香植物,增加鵝卵石小道、運動設施等景觀要素。
3.1.3營造技法 一是在社交景觀中,采用框景、鄰借、遠借的技法豐富景觀層次,使建筑物、墻體、植物組合形成不同尺度的空間,為創造多樣化景觀提供條件1;二是在宅居景觀中,采用鄰借、漏景、障景的手法利用多個交錯空間的交叉部分,形成“景中有景、景外有景”的特色小空間,建議每家每戶通過差異化設計營造“一戶一景”,形成連續性特色景觀群;三是在康養景觀中,用點景和添景的技法來豐富場景,減少目前院落中僅有單一主景、缺乏多個視線點的情況。
3.2 經濟子系統景觀設計
3.2.1規劃布局 一是強調景觀主題性,利用主栽作物規模大、季節性強的特點規劃“稻浪”油菜花田、五彩花田、荷花蕩等大地景觀;二是豐富現有場地功能,利用主栽作物或主養動物的生產場地,規劃主題性農業生產體驗園,并委托相關機構組織插秧捕魚、采花割稻、林下采摘等活動;三是優化現有輔助生產性景觀位置,農用器械庫位置可根據閑置空間的布局確定,根據水井的位置安排水源地,依據重要景觀節點的落點優化道路;四是強化景觀整體性,通過優化輔助景觀和生產性景觀之間的道路,建立統一的景觀主題,使二者保持和諧統一。
3.2.2要素配置 一是在現有油菜地、水稻地引種時令花卉,實現同一空間上多時間維度的要素配置;二是改變現有生產景觀的形態肌理,通過修建、混合種植等方式在平面上展示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典型人物造型與自然圖案;三是在大地景觀的最佳觀景點設置觀景平臺,如瞭望塔、棧道等;四是添加代表生產力的農業設施,如溝渠、水井、水車等,其在特定的空間組織形式和藝術氛圍營造下,能夠讓游客通過參與式體驗引發情感共鳴[12]。
3.2.3營造技法 一是根據目前規模較大、肌理粗獷的大地景觀特征,用時空交錯種植、點景等技法降低景觀均質化水平[13];二是在各人流聚集節點加入藝術類、功能類景觀裝置,形成“遠觀有勢,近看有色\"的景觀效果,增強可觀賞性;三是用對景、遠借、鄰借的方式提升不同視角的視覺感知,打造出“形散神不散\"的獨特設計意境[14]。
3.3 文化子系統景觀設計
3.3.1 規劃布局 一是考慮文化景觀與社會、生產景觀的關聯性,根據歷史文化設計文化景觀;二是根據政治主題及時更新政治文化景觀內容;三是在鄉村政治中心、人群集散中心設置文化景觀,提升傳統文化在鄉村的影響力[15]。
3.3.2要素配置 一是增加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人文精神等景觀要素的運用,結合當地特色文化背景,增加人物雕塑、歷史故事欄、農業取水文化石碑、清廉精神牌匾等文化景觀;二是提取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將其運用在各個景觀中,增強景觀的視覺效果;三是把握景觀載體與文化的兼容性,將梅蘭竹菊的堅韌精神內涵、扁擔的責任擔當內涵,秤的公平公正內涵融人政治文化景觀中。
3.3.3營造技法 一是在現有點景的基礎上增加添景的手法,以豐富文化表達方式,提升景觀復雜性[1;二是利用與文化內涵相似的植物群落渲染文化氛圍,使現有節點景觀組合形成整體性景觀;三是在空間上對稱布置點景,形成中心對稱或軸對稱,使景觀具有空間美感。
4結語
目前,鄉村發展呈現出多元化、動態化的新特征,同時也面臨著產業結構升級、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傳承創新等多重挑戰。這些形勢對鄉村院落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更新指導方法和設計技巧,以提升建設的科學性。在鄉村院落建設中,應綜合考慮社會子系統、經濟子系統和文化子系統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準確把握設計內容的內在邏輯,明確設計重點。通過將復合生態系統理論應用于實際設計,可以有效增強景觀的復雜性,提高景觀的開放性,強化景觀的協同性,實現各子系統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為鄉村院落景觀效果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冒亞龍,葛毅鵬,關杰靈,等.鄉村聚落及農宅重構演變規律及動因研究:以豫西普通鄉村為例[J].小城鎮建
設,2020,38(4):88-98.
[2]管元.特色鄉村院落景觀設計模式研究:以山西省太谷縣為例[D].太谷:山西農業大學,2017.
[3]王葉倩,梁媛媛,趙妙筠,等.武岡市四龍村美麗院落建設制約因子及應對策略[J].現代園藝,2022(9):88-90,202.
[4]蔡達麗,孫青,羅靜思平.基于庭院經濟發展模式的美麗鄉村院落改造設計研究:以張家界市雙坪村為例[J]綠色科技,2023,25(3):37-41,47.
[5]趙蕊,趙幸,惠曉曦.自治能力培育視角下的傳統平房區院落公共空間提升:以北京東城區“美麗院落”實踐為例[J].北京規劃建設,2021(增刊1):86-93.
[6]王如松,歐陽志云.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生態系統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27(3):337-345,403-404.
[7]彭天杰.復合生態系統的理論與實踐[J].環境科學叢刊,1990(3):1-98.
[8]樊海強,洪登峰,劉燕.耗散結構下村莊空間秩序的變遷[J].華中建筑,2024,42(8):143-148.
[9]劉運喜.生態系統自調節機制理論探究[J].前沿,2009(13):90-93.
[10]羅濤,張瑾青,徐敏,等.城鎮化進程中居民自然景觀偏好解析:以福建省為例[J].風景園林,2019,26(3):93-98.
[11]呂曉萌.西蜀園林浪漫屬性及其設計語言體系探析[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20.
[12]曾立.建筑景觀設計的藝術氛圍營造[J].教育教學論壇,2020(6):67-68.
[13]楊陽,李家豪,鄭傳慧.近自然理念下西安市主城區微綠地植物景觀優化設計研究[J].裝飾,2023(10):132-135.
[14]孫依含.基于MATLAB圖像分割的江南古典園林當代游人視覺感知研究:以留園為例[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22.
[15]鄒佳媛.室內設計過程中的理念思考:談湖南圖書城室內裝飾設計[J].建筑知識,1999,19(2):12-13.
[16]汪藝澤,謝明洋.環溪列屏,悠遠謐境:醇親王北府園營造藝術[J].古建園林技術,2020(6):57-62.(責任編輯,呈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