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為黨為國育人,招生是為黨為國選才,教育是招生的目的,招生是教育的重要環節。高等教育是培養國家建設人才的重要途徑,本科生源質量是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源頭和基礎,提高生源質量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前提,招生宣傳是提高學校生源質量的重要途徑和關鍵環節,
由于招生工作具有專業性、系統性和嚴肅性等特點,招生工作人員需要集中精力聚焦于招生宣傳工作的創新與實踐。當前高校招生宣傳工作主要集中在招生宣傳方式與載體的多樣化探索,如利用新媒體平臺、技術、大數據分析等手段提升宣傳效果。然而,對于招生宣傳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度挖掘與有效融入仍顯不足。特別是在石油類高等院校中,這類院校承擔著為國家能源戰略與工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因此,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招生宣傳深度融合,不僅有助于提升招生宣傳的吸引力與感染力,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的國家擔當、行業認同與社會責任感。然而,當前關于如何在石油高校中有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招生宣傳的深度融合,進而使招生宣傳成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工具的研究鮮見報道。作為石油高校,如何將以石油精神為代表的思政元素融入本科招生宣傳,實現招生宣傳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石油精神的形成與內涵
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石油人數十年創業奮斗實踐中總結和形成的精神瑰寶,它激勵著石油人無私奉獻為祖國的能源事業奮斗終身。
1960年國家組織了大慶石油會戰,在會戰的過程中形成大慶精神。1964年《人民日報》發表長篇通訊,向世界首次公開提出了大慶精神。1981年中共中央第47號文件,第一次全面高度概括了大慶精神的內涵:愛國主義精神、革命精神、求實精神和獻身精神[1]。
鐵人精神深刻總結了王進喜的崇高思想與精神境界,充分展現了我國石油工人的精神面貌。其核心理念涵蓋了以下幾個層面:首先是愛國主義精神,體現為“心系祖國,為民族榮耀而奮斗”的情懷;其次是忘我奮斗的精神,決心“擺脫祖國石油落后的標簽,即使犧牲個人歲月,也要奮力開采大油田”;再者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即“面對困難不退縮,創造條件也要完成任務”的決心;還有是科學求實的精神,表現為對油田工作的高度責任感,追求工作的極致完美,確保每一項任務都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真才實學;最后是默默奉獻的“老黃牛”精神,即淡泊名利,不計個人得失,勤勉踏實地投身于工作中。2021年在建黨百年之際,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被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
以鐵人精神和大慶精神為核心的石油精神是中華
二、招生宣傳載體不斷豐富與完善
自1999年本科實施擴招以來,為考生提供了更多進入大學深造的機會,作為高校面臨著從未有過的生源挑戰,這導致高校對生源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幾乎達到白熱化程度,這樣的現象一方面促使高校要不斷加強學校內涵建設,優化專業布局,提升學校硬件設施,全面提高育人質量,吸引優質生源報考;另一方面也要求高校大力宣傳辦學特色、專業優勢、升學就業、校園文化等優勢,讓考生和家長獲得充分而準確的信息,做出符合自身特點的選擇。在這樣的形勢下,高校本科招生宣傳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高校不遺余力地開展招生宣傳,推進了招生宣傳載體和方式不斷豐富和完善。
(一)線下招生宣傳定位精準發揮著重要作用
線下招生宣傳作為高校招生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活動形式主要分為兩類:一是深人中學開展的招生宣傳咨詢活動,二是參與地市級高考招生咨詢會[2]具體而言,進中學招生宣傳包括:科普講座向學生普及相關專業前沿知識與科學原理,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各專業的研究方向與應用領域;職業生涯規劃講座引導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與潛能,結合行業的特點與發展前景,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長期職業規劃;專業解讀則為學生提供院校、專業相關的詳細信息,涵蓋發展趨勢、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研究特色及就業前景,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專業認知。地市級高考招生咨詢會則是一種集合式宣傳模式,由地方教育部門或相關機構組織邀請多所高校在同一地點設立咨詢展位,為考生及其家長提供集中、高效的報考咨詢服務。由于在中學選擇上都是高校穩定的優質生源中學,線下咨詢的考生是參考往年錄取分數有選擇的找目標高校咨詢,所以宣傳或咨詢的群體具有精準性;線下面對面交流方式更加直接,溝通更加高效針對性強,因此,線下招生宣傳依然是各高校招生宣傳的主陣地。
(二)傳統媒體漸趨式微宣傳作用逐漸弱化
紙媒、紙質宣傳材料、廣播電臺和電視的這些傳統媒體宣傳方式曾經是高校主要的宣傳方式,在很長一段時期由于其符合大眾攝取信息的習慣,成為媒體宣傳的主渠道[3。高校選擇有影響力的傳統媒體投放招生宣傳廣告,花費很大的精力設計編印招生宣傳單頁或折頁用于發放,參加廣播電臺訪談或電視專訪來推廣學校,曾經這樣的方式因為其廣泛的覆蓋面,專業權威性等原因,產生了很好的宣傳效果,受到高校的歡迎。但傳統媒體宣傳成本高,資源有限,投入時間和精力大,因此,隨著新媒體的崛起,傳統媒體逐漸被新媒體所取代,傳統媒體漸趨式微的狀況也是新媒體發展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三)新媒體異軍突起逐漸成為招生宣傳主渠道
隨著新媒體技術支撐體系逐漸成熟,新媒體的發展日新月異,因具有傳播速度快、形式多樣、制作成本低、時間選擇靈活、技術門檻低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高校敏銳地捕捉到與新媒體發展一起成長起來的考生和轉變為用新媒體設備辦公生活的考生家長群體的這一特點,用新媒體開展招生宣傳成為高校招生部門的普遍共識。高校致力于學校招生宣傳網站、招生小程序的設計開發,在招生視頻號、抖音、微信公眾號、微博、百家號、今日頭條、小紅書等注冊運行,通過新媒體發布學校招生信息、專業介紹和校園生活等短視頻或推文,非常方便快捷且瀏覽點擊量大。近年來新媒體招生宣傳逐漸被考生和家長所依賴,現已成為線上招生宣傳的主渠道。
三、石油精神融入招生宣傳的途徑與實踐
作為石油高校,石油精神已經融入石油高校的血脈,成為石油高校發展的強大推動力。石油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有著深厚的理論內涵和深遠的時代意蘊,隨著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的辦學精神,滲人石油高校的育人過程,豐富了石油高校的文化內涵的同時,提升了高校育人的質量,培養的畢業生得到石油行業用人單位的歡迎。
(一)石油精神在招生宣傳新媒體平臺上的推送與傳播
新媒體平臺是高校招生宣傳主渠道,高校對于新媒體平臺的運行業已成熟,招生宣傳不僅僅在于宣傳學校的辦學實力、專業優勢、招生政策、錄取情況等,學校文化和辦學精神也是學校吸引考生的重要因素,學校文化和辦學精神的傳承更是一所高校文化育人成效的集中體現。一所高校的畢業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一定帶有這所高校的文化烙印,它在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目前,高校的校園文化和辦學精神僅僅影響著在校師生和畢業校友,在社會作用發揮方面還有一定的局限性。石油精神作為石油高校學校文化和辦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石油高校和石油行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在石油高校和石油行業外所發揮的作用還很有限,通過招生宣傳新媒體平臺,將石油精神向考生、向社會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石油精神、學習石油精神,用石油精神來促進學業發展和職業發展,提升人文素養[。
(二)石油精神在進中學招生宣傳活動中的解讀與普及
進中學招生宣傳活動是高校與中學協同育人作用發揮的重要形式,是高校和中學互動交流的直接方式[5。石油精神的文化屬性、石油科技人員的生涯規劃、石油精神的研究、石油高校的辦學精神等主題講座是直接向中學生傳播石油精神的重要途徑。全國12所石油高校進中學各類講座,每年可覆蓋超過2萬名高中學生聆聽到石油精神相關講座,有力地促進了石油精神的傳播。在進中學的報考咨詢中,石油高校的主干專業必然是考生和家長咨詢的熱點,在這些專業的介紹中,石油精神的融入和對行業發展的作用,可以讓考生和家長對專業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對于堅定考生能源強國、能源報國的決心起到促進作用。
(三)石油精神在招生宣傳社會實踐中的深化與影響
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載體,是大學生第二課堂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高校將招生宣傳和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紛紛推出諸如“我為學校代言”高中母校行、感恩母校行、校園大使等招生宣傳活動。開展此類活動一方面讓在校大學生能夠在深入社會、回訪母校中接受鍛煉,化身高校與畢業中學間的信使,搭建聯系的橋梁,全方位宣傳高校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為提升高校社會美譽度貢獻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回憶母校時光,拜訪母校恩師,增強感恩之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每年一所高校參加此類活動的在校大學生少則500人多則3000多人,石油高校在組織此類活動過程中,在社會實踐隊員培訓環節,詳細解讀石油精神,理解石油精神內涵和發展。社會實踐隊員就是石油精神傳播的種子,回到高中母校,傳播給更多的高中學生。在返回高中母校宣講的PPT和紙質材料中,融入石油精神,讓石油精神傳播的范圍更廣,時間更久。
(四)石油精神與招生宣傳學生社團文化的深度融合
學生社團是大學生發展興趣愛好,鍛煉能力的重要平臺,學生社團活動豐富多彩,為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增添了更多精彩。據調查,幾乎所有石油高校都有招生宣傳學生社團或學生組織,學生社團都有社團宗旨或指導思想,作為石油高校學生社團或學生組織,將石油精神融入社團宗旨或指導思想所形成的社團文化更具有石油文化特色。在社團成員的培訓中,石油精神必然會作為培訓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培訓一方面使社團成員更加理解石油精神的內涵,學習和實踐石油精神,促進學習和生活;另一方面以石油精神為凝聚力,使社團成員更加團結,讓石油精神在一屆又一屆社團成員中傳承。擁有融入石油精神的社團文化的石油高校招生宣傳學生社團或學生組織,特色更加明顯,為考生和家長服務的主動性更強,社團育人作用發揮更加充分。
(五)石油精神在招生宣傳研學活動中的教育與啟迪
招生宣傳有“走出去”到中學開展各類宣傳活動,也有“迎進來”讓高中學生到高校開展研學活動,石油高校的辦學歷史就是石油精神形成、傳承和發展的過程,石油高校的快速發展是石油精神實踐的成果。高中學生到石油高校參加研學活動,校史館和石油精神紀念館是石油高校研學活動必選環節,高中學生近距離感受石油精神,身臨其境地學習石油精神,在學習中受教育,領悟石油精神的內涵和強大推動力。鐵人王進喜的成長歷程和先進事跡,令人震撼催人奮進,鐵人王進喜的愛國精神和為人民服務的堅定信念洗滌心靈、凈化靈魂。石油人身上的石油精神對高中學生不僅是愛國主義教育,同時也是學生今后立業創業的精神動力,這對于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的高中學生來說,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
作為石油高校,將石油精神與招生宣傳相結合,在招生宣傳新媒體平臺上的推送與傳播石油精神,在進中學招生宣傳活動中的解讀與普及石油精神,在招生宣傳社會實踐中的深化理解石油精神,將石油精神與招生宣傳學生社團文化的深度融合,讓石油精神在招生宣傳研學活動中發揮教育與啟迪作用。探索傳承和發揚石油精神的路徑,開展石油精神的學習與實踐,讓石油精神走出高校,跨越行業,去發揮更大的指導和推進作用。通過傳承和弘揚石油精神,全面落實高校“三全育人”,服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人才培養改革,培育國家建設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梁磊.從石油精神中汲取營養力量[].中國石油石化,2023(05):70-71.
[2]高爭.淺析高校招生工作特點及對工作人員的素質要求[J].新西部(理論版),2016(03):87-88.
[3]張婉.新時代傳承和弘揚石油精神的路徑思考].企業文明,2023(05):60-61.
[4]宋豐貞,王述勛.在傳承石油精神弘揚石化傳統中踐行偉大建黨精神研究[].理論界,2023(09):22-28.
[5]郭崗彥.鐵人印記[M].東營: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21.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西安石油大學2023年學生工作研究課題“石油高校本科招生宣傳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XYZC202315)。
(作者:屈敏佳,西安石油大學講師;陳召君,西安石油大學實習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