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赫的烏托邦哲學區別于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思想,布洛赫認同馬克思主義的大部分觀點,所以其烏托邦哲學融入了人本主義和唯物主義思想,使得烏托邦精神不再是那種純粹的幻想,而是給予人們一個“希望”的維度。本文通過對布洛赫烏托邦哲學思想的分析來了解其思想的合理性以及不足之處,并且以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視角評價其思想,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屬性以及其實際價值等問題。
在布洛赫的思想中“尚未”哲學思想是最中心的表現,所以布洛赫烏托邦哲學思想的起點可以是“尚未”一詞。基本內涵如下:第一,尚未就是還不存在,布洛赫認為:“我們人類只是被暫時看作是虛無縹緲的形式而已。”人從存在論上還沒有形成,因為人具有動態性,但“還沒有,雖然現在還沒有,將來可能會出現,未來可能發生的現實時間都是不確定的。”第二,對人本質的定義還沒有特別明確。他認為,就是做人要做真的,在這一過程中,人類自己還沒有暴露自己的本質,關于人類自己的謎底還沒有得到一個合乎情理的回答。
第一,對宗教的批判。在無神論的道路上,對于立場的觀點卻和馬克思的觀點大體相同。馬克思主義指出,宗教以及宗教儀式和宗教組織由此發展演變而來的歷史現象,認為其發展到一定階段,是社會的歷史產物。宗教的形成,有社會之根,也有認識之根。資本家對勞動者剝削壓迫造成的苦難使得工人們感到恐懼,當宗教作為一種控制手段被剝削階級利用來控制勞動者滲透到了社會中,反抗就會消失,所以要完成的任務就是在反抗上帝的實踐中,打破上帝所限制的范圍,實現人們自我的徹底解放。
第二,對技術的批判。科技與發明創新在文藝復興時期獲得了巨大成就并受到了人們的依賴。科技發展的作用能夠改善和提高人類的生活方式和質量。但是哲學家布洛赫對此變化已經思考到了科學技術會帶來的弊處。當然科技的高速發展會有兩面性,它會導致人心懶散、科技入侵,布洛赫認為科學技術與自然背道而馳是作為“非自然的東西”存在,慢慢發展會一步一步地控制社會中的一切的東西,包括人的身體和精神層面。
第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為什么布洛赫對馬克思主義那么認同呢?馬克思主義批判這個世界產生的各種歪理和虛偽現實,布洛赫目的就是要求人們從外在條件來喚醒死寂的人們內心的烏托邦精神,人們如果只顧著去逃避現實社會和趨炎附勢地去附屬于世界上所有弊病的地方,那我們必將非常困難地認清人本身和身處現實的世界社會。布洛赫的烏托邦哲學思想批判必然是馬克思主義批判哲學的構成部分,是他從烏托邦哲學思想批判的方向闡述了新奇、不愿被束縛自由等人類本性。
第二,是對意識形態的批判發展。資產階級在會中大力贊揚推崇馬克思主義,但是并沒有減少對東方某些國家的搶奪,使得資產階級在馬克思主義中找不到相關的方法論,所以他們不再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第一選擇從中找取答案,而是在此馬克思主義思想基礎上加以變革和補充,以達到滿足資產階級社會變革的需要。哲學家布洛赫認為對于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上的批判這一問題,不能只是用語言文字理論上的淺顯無力批判,而應該更多地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滲透到人們平常生活的日常之中。
第一,神秘色彩濃厚。布洛赫質疑和批判哲學家費爾巴哈對神族宗教的看法,然而他自己卻沒有從神學宗教的范疇中脫離出來。他所倡導的人本主義思想的真正價值,事實上就是在真正獲得全面尊重后,而不是指定人群的價值之后所能獲得的價值。烏托邦思想表達的是,人類始終存在,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改變。人類自己的發展才能使人成為真正的人。真正的人類對暫時的擁有感到不滿足,因此他們對未來充滿期待,在期待中繼續找尋夢想,唯有隨著夢想的不斷實現,個體的發展才能得到持續的提高。
第二,過分強調未來,缺少實踐。布洛赫的烏托邦哲學思想就是激發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向往,通過內在的道路和外在的道路兩條道路來實現。布洛赫認為,一個人在特定的條件下,一定是變成他本性時候的樣子,或者說因為某些因素的阻礙導致目前的自己沒有達到某種狀態,但將來一定是會達到他自己所期望的樣子。所以,每個人都有一個最高的理想,那就是:只要我們還不是未來的自己,我們就還沒有成為真正的自己,我們就能讓現在的自己成為未來的自己。這種觀點特別絕對地否定了人成為自己的過程,只承認自己目前的存在意義。
布洛赫思想的意義在于重建信仰,喚醒人內心的空想精神,使人能動認識世界,重新獲得信仰,這是布洛赫思想的重要意義,也是布洛赫思想的重要意義所在。馬克思主義把人內心的信仰作為歷史上人的一種很重要的力量。希望不是百分百肯定的,而是代表了存在于既有事物中而不存在的一種可能性只有在未知的未來中才會出現。布洛赫所倡導的理想國精神,希冀則是以理性為代表,以實際行動帶動廣大民眾對美好的期盼、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從而創造出一個自由自在、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國家,他雖然打破了外部的抽象權力,但卻將經驗現象視為無可辯駁的權威。更有甚者,由于對形而上學的排斥,其精神也漸漸遠離了現實,人們對整體的認識和對未來的憧憬也隨之消失。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