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設家鄉100米長橋梁的夢,到建成24公里的世界級跨海通道。在伶仃洋上,我實現了兒時的夢想。”如今,劉健更加熱愛腳下這片土地。
劉健是一名橋梁工程師,現任莞佛高速公路虎門大橋段改擴建工程管理處總工程師。他曾深度參與深中通道的建設,時值深中通道通車一周年,劉健接受筆者采訪,分享了他關于夢想、堅持與家國情懷的故事。
蘇北水網密布的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至今鐫刻著劉健最鮮活的童年記憶:雨季暴漲的河面隔斷兩岸,10公里內唯一的石橋上擠滿背著糧食的鄉親,擺渡老人在湍流中艱難搖櫓。“那時我就想,要是能變出10座橋該多好。”這個樸素的愿望,最終指引他考進同濟大學橋梁工程系。在同濟大學本科和研究生的7年,劉健像海綿般汲取知識。2003年1月,劉健拿著一張機票和一張全額獎學金通知,踏上了前往美國特拉華大學攻讀博士的旅程。
在美國,劉健親眼目睹了那些聞名遐邇的橋梁工程奇跡:現在已140多歲的布魯克林大橋,它見證了美國的發展;80多歲的金門大橋,是工程和藝術的完美結合……劉健逐漸讀懂了兩國建設哲學的差異:“美國同行在維修20世紀杰作時,我們的國土上正崛起新一代超級工程。”
2006年,一位美國記者在華人社區做關于留學生去留的采訪報道時,隨機采訪了劉健,他的答案簡單有力:“金門大橋不會需要第二個設計師,但珠江口正在召喚它的造橋人。”
2010年5月,劉健辭掉美國高年薪工作,回國加入超級工程虎門二橋(現稱南沙大橋)建設團隊。不過3個月時間,劉健又接到新任務——參與深中通道的前期工作。
深中通道,一個集橋、島、隧于一體的超級工程,其挑戰超乎想象。劉健成為深中通道前期辦公室3號員工。
前期工作,劉健負責通航、用海、防洪和環評等4個關鍵專題,其中通航論證更是關鍵中的關鍵,關系到項目能否立項。在方案論證過程中,前期團隊遇到了強大阻力,需要回答一個個看似簡單卻無比復雜的問題。伶仃洋上建橋會阻礙上游港口的未來發展嗎?50年后大型集裝箱船舶到底會多高?
劉健帶領團隊創造性引入“四維論證法”:船舶設計方推演船型進化、航運龍頭分析物流趨勢、國際咨詢公司比對全球案例、國內權威機構建立模型。而后,他們找到4個權威單位分別進行論證,并編寫報告。最后得到結論是73.5米的高度能滿足船舶未來大型化發展需求。劉健很是興奮:“這份報告提出的73.5米基準,經專家論證提升至76.5米,成就了如今巍峨的伶仃洋航道門架。”
深中大橋因此也成為當前世界上最大跨徑、最高橋面的全離岸懸索橋,又地處伶仃洋海域強臺風頻發區,對抗風穩定性具有特別高的要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劉健團隊聯合國內四所高校進行平行研究,經過300多組氣動外形設計及風洞試驗,大橋主梁優化采用了“水平導流板+上中央穩定板+高透風率欄桿”的綜合氣動措施,將大橋發生顫振和渦振的風險降至最低,顫振臨界的風速提高到世界最高的88米每秒,可以抵抗最高到17級以上的強臺風。這一數據刷新了世界紀錄。
2023年6月,深中通道全線合攏。“13年的努力,終于迎來這座連接珠江兩岸的巨龍騰飛。”劉健沉浸在喜悅之中。他也再次被賦予新使命:讓虎門大橋這座承載歷史的大橋煥發新生;新建一座“姊妹橋”,續寫中國橋梁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