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高山,越峽谷。2025年6月下旬,在建的世界第一高橋一花江峽谷大橋進入最后的橋面鋪裝沖刺階段。戴好安全帽,乘坐升降機登上花江峽谷大橋貞豐岸主塔,山風陣陣,腳下的北盤江宛若一條碧綠絲帶,蜿蜒飄揚在群山峽谷間。
花江峽谷大橋自2022年1月18日開工建設以來,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以智慧電力精準匹配大橋建設過程中和后期大橋運行的用電需求。花江峽谷大橋承建方—貴州橋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包生誠說:“大橋橫跨被譽為‘地球裂縫’的花江大峽谷,距地面垂直落差625米,全長2890米,主跨1420米,建設過程中使用世界頂尖技術超800項。目前,大橋建設用電 100% 滿足。”
供電穩
完全滿足大橋拉索毫秒級監測用電
踏上花江峽谷大橋,最先被吸引的是流線型、比成年人手臂還粗100余倍的藍色主纜。
“大橋幾乎所有的承重都依靠主纜,它猶如一雙堅實的臂膀,將橋梁的負荷重量傳遞到兩岸的主塔和錨碇上。”包生誠介紹,每根主纜由217根索股組成,每根索股又由91根特制鋼絲組成,其中有3根索股是帶有光纖傳感器的智慧索股,需實時監測索股受力變化,穩定的電力至關重要。
為此,貞豐側的拉索監控中心與花江峽谷大橋同步建設,建成后,將以毫秒級的頻率24小時不間斷監測大橋的安全運行情況。
“監控中心與新建的35千伏貞六者線相連,我們運用5項數智技術賦能輸電線路運維,滿足毫秒級的監測用電需求。”興義供電局輸電管理一所輸電運檢專責羅俊凱說,5項數智技術分別為可視化視頻終端、覆冰預警裝置、分布式故障定位裝置、無人機“一鍵起飛”技術和三維激光雷達建模技術,供電可靠率高達 99.99% 0
以分布式故障定位裝置為例,在本級輸電線路及上級電源點輸電線路首尾兩端的鐵塔共安裝6套裝置,可在線路故障時將故障范圍縮小至100米以內,且能在雷擊等瞬時性故障發生后實現秒級復電。相較傳統模式,線路故障時需一組人員巡視約7小時才能查找到故障,如今排障復電效率大幅提升。目前,35千伏貞六者線已實現分布式故障定位裝置全覆蓋。
與此同時,為確保與35千伏貞六者線相連的110千伏貞豐變電站、110千伏者相變電站運行穩定,興義供電局構建了一套“電一聲一光一化學”多維度實時監測體系,通過超高頻局放及超聲波局放檢測、紅外及紫外熱成像等技術,確保電源點變電站“零故障”。
接電快
審批環節和接入時間大幅壓縮
花江峽谷大橋一端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另一端位于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建設工作由兩端向中間延伸。


為保障花江峽谷大橋施工用電快速接入,興義供電局、安順供電局針對大橋兩側用電需求,壓縮接電審批環節,接電時間大幅縮短。
在貞豐側,興義供電局成立服務專班,建立“客戶報裝前置”和“一次申請,全員響應”機制,橫向協同到部門、縱向貫通到供電所,實現辦電全流程內轉外不轉,在收到用電需求后僅1天便出具供電方案,比時限要求提前7天。
在關嶺側,安順供電局指定1名技術人員進駐花江峽谷大橋施工項目部,為施工接電設立專門的服務通道,實現36天完成接電,接電時間壓縮 40% 0
包生誠說:“大橋建設過程中,每天都有上百人的施工隊伍,早接入電,施工進度就能更快一些。我們一直與供電部門密切溝通,大橋自建設以來,接電工作總是走在大橋施工前,非常滿意。”
與此同時,觀光電梯、玻璃棧道、崖壁酒店、空中咖啡廳等花江峽谷大橋的橋旅配套設施也進入了收官階段,待橋面通車后,將聯動黃果樹、龍宮等5A級景區形成“一小時旅游圈”。
“我們利用‘南網大瓦特’智能模型,在橋旅配套項目竣工前,及時預測竣工后的用電負荷,從而提前匹配相關電力設施建設,同時融入氣象預測、負荷特性、設備健康狀態等多維度數據,提供負荷轉供、能效優化等專項建議,幫助客戶選擇最優的供電方案,節省接電時間和接電成本。”安順關嶺供電局營銷服務班副經理陳孝全說。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