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返鄉就業既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現實需求,也是為鄉村振興提供高素質人才的戰略需求。本文分析了大學生返鄉就業的現狀,研究了影響大學生返鄉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從豐富政策供給、優化高校教育、加強宣傳引導、培塑就業觀念等方面提出破解路徑,為更好地促進大學生返鄉就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返鄉就業;結構性矛盾;破解路徑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大學生返回原戶籍所在的縣城、鄉鎮或農村就業,已成為常見的創業就業選項。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城鄉在資源分配、基礎設施、就業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大學生返鄉就業仍存在不愿去、去了呆不住等現象。因此,有必要研究大學生返鄉就業的結構性矛盾,針對性地提出破解路徑,為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奠定基礎。
一、大學生返鄉就業現狀
(一)返鄉就業意愿方面
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受個人自身就業偏好、家庭因素、社會因素、政策宣傳等因素影響。目前,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普遍不高,無返鄉意愿的大學生數量明顯多于有返鄉意愿的大學生數量,且返鄉就業意愿強烈的大學生在有返鄉意愿的大學生群體中占比較少。此外,返鄉就業的大學生更愿意回到戶籍所在縣城就業,回到戶籍所在村或戶籍所在鄉 ( 鎮 ) 就業的大學生相對較少。
(二)就業地域分析
從宏觀地域分布特征看,我國東部與西部地區大學生返鄉就業存在顯著差異。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市場機會更加豐富,能吸引大學生畢業后返鄉就業,就業方向不僅涵蓋傳統行業,更延伸至現代農業、鄉村旅游、餐飲民宿等新興領域,低生活成本與家庭支持成為驅動東部地區大學返鄉就業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區返鄉比例低于東部,在政策扶持與地方特色資源推動下,返鄉就業大學生更多從事農業及相關產業,如通過電商推廣農產品或參與地方特色資源開發等,整體返鄉規模較東部偏弱。
從微觀地域分布特征看,返鄉大學生的就業選擇優先傾向縣城。近年來,縣域經濟通過承接產業轉移、發展特色文旅等方式激活了消費市場,商業綜合體、現代服務業等業態逐漸普及,縣城的生活便利程度接近城市,弱化了傳統縣城與大城市之間的體驗落差。相比之下,鄉鎮、鄉村對大學生返鄉就業吸引力相對較弱,盡管基層公共服務、農業現代化等領域存在用人需求,但受限于產業形態單一、職業晉升路徑模糊等問題,大學生對職業成長的期待在鄉鎮、鄉村難以得到滿足。
(三)就業行業分析
返鄉大學生就業行業分布受地方產業結構、政策導向和個人職業預期等因素影響,目前主要集中在政府、教育、醫療、農業、電商、文旅等領域。其中,政府、教育、醫療等領域崗位具有穩定等特征,農業、電商、文旅等領域崗位具有靈活、彈性大等特點,反映出大學生返鄉就業呈現公共服務保障與市場化探索并存的格局。大學生進入政府、事業單位等領域工作,在大學生返鄉就業中占比較高,這類崗位穩定性強,成為返鄉就業大學生群體的重要選擇;大學生進入農業、電商、文旅領域工作,在傳統種植養殖等崗位參與度低,但在電商、文旅等新興產業中參與度較高,如返鄉大學生通過直播帶貨銷售農產品、開發休閑農業項目等。
二、影響大學生返鄉就業的結構性矛盾
(一)城鄉二元結構差異
城鄉之間的長期發展不平衡,是影響大學生返鄉就業的根本問題。城市在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務方面投入更多,資源集中度高,而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生活便利性不足,導致大學生返鄉后難以獲得與城市相當的生活質量。同時,城鄉收入差距、社會觀念差異容易讓大學生產生心理壓力,如有些人認為返鄉就業是能力不足的表現。
(二)高等教育模式與農村產業需求脫節
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與農村實際需求存在明顯脫節,許多大學專業設置偏向金融、信息技術等城市熱門行業,而對農業技術推廣、鄉村規劃管理、農產品電商等農村建設發展急需的專業教育資源投入不足,導致大學生所學難以直接應用于鄉村。例如,農業類院校課程多集中于傳統種植技術,缺少現代農業經營、鄉村文旅開發等實踐內容,大學生返鄉后難以快速適應農村產業升級需求。此外,高校就業指導普遍以城市就業為導向,弱化對鄉村就業前景的客觀介紹,大學生容易形成鄉村缺乏發展空間的認識,進而影響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
(三)傳統社會觀念與返鄉就業價值取向不匹配
傳統社會觀念與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存在錯位,阻礙了大學生返鄉就業。一方面,很多人將留在大城市、進入高薪行業等作為衡量大學生就業的標準,對返鄉就業選擇常持質疑態度,這種認識迫使部分大學生被動放棄返鄉就業念頭。另一方面,大學生群體多在城市求學受教育,普遍追求職業發展空間、文化氛圍與個人價值實現,而當前鄉村就業崗位多集中于基礎服務或傳統行業,與大學生期待的崗位存在落差,即使政策鼓勵返鄉就業,部分大學生仍有顧慮。這種觀念沖突本質上反映了城市化進程中個體價值標準與鄉村現實條件之間的割裂,導致大學生返鄉就業難成為主流選擇。
三、大學生返鄉就業結構性矛盾的破解路徑
(一)政府豐富政策供給,促進政策落地見效
針對不同地區制定相應的鼓勵大學生返鄉就業政策,如住房補貼政策、創業融資支持政策等,提高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加強政策宣傳,地方政府與高校聯合建立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在該平臺上發布鄉村振興相關扶持政策以及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補貼及獎勵,增強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意愿;強化政策解讀,通過定期組織政策解讀會、邀請相關專家開展講座等形式,講授大學生返鄉就業政策支持紅利、未來發展前景等。
(二)優化高校教育,促進大學生符合鄉村人才需求
圍繞高等教育模式與農村產業需求脫節的矛盾,通過優化調整高校教育課程等途徑,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調整高校教育課程,增設鄉村電商、智慧農業、鄉村治理等交叉學科,開設農產品直播營銷、鄉村旅游策劃等實踐課程,提升學生返鄉就業技能適配性;深化產教融合,與地方政府共建實習基地,組織學生參與鄉村產業項目,促進理論與實踐結合。此外,還可與地方相關部門聯動,搭建崗位信息庫與職業指導平臺,為學生提供返鄉政策解讀、崗位匹配等服務,間接促進高校教育與鄉村需求對接。
(三)加強宣傳引導,營造利于返鄉就業的輿論氛圍
圍繞傳統社會觀念與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不匹配的矛盾,通過加強宣傳等途徑,營造輿論氛圍,消解傳統認知偏差。可通過媒體傳播返鄉成功案例等方式,展現鄉村創業者的社會價值與經濟收益,扭轉“返鄉即失敗”的刻板印象;鼓勵家長參與政策宣講活動,了解鄉村振興機遇,減少對子女返鄉選擇的過度干預。在加強宣傳引導的同時,通過利用家庭本地資源,為大學生提供情感與資源支撐,如對接鄉村產業資源,或提供初期創業資金支持,降低返鄉試錯成本,提高返鄉就業成功率,進一步糾正傳統就業認知。
(四)塑造就業觀念,理性評估就業選擇
城鄉二元結構差異難以在短期內解決,可通過高校創業就業指導培塑大學生就業觀念,讓大學生正確看到城鄉二元結構差異,合理設置就業預期,探索返鄉就業的潛力及發展空間,削弱城鄉二元結構差異對大學生返鄉就業的影響。一方面,大學生可統籌自身專業與鄉村需求設計未來返鄉就業規劃,如農學專業學生可關注現代農業技術推廣,設計專業學生可探索非遺文創開發,實現個人價值與鄉村需求的耦合。另一方面,大學生通過動態調整職業預期,正視鄉村就業起步慢、周期長的特點,主動尋找返鄉就業機遇,同時通過學習提高就業能力,為返鄉就業打好基礎。
四、結語
大學生返鄉就業既有利于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也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高素質的人才。高校應該采取多種措施,破解大學生返鄉就業的結構性矛盾,解決大學生返鄉就業的后顧之憂。未來,在大學生返鄉就業中需重點做好跟蹤評估,及時發現實踐中的難點堵點問題并及時解決,為提升大學生返鄉就業質量提供支持。
【基金項目】2022年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自貿港背景下海南黎族民族走廊旅游業與鄉村振興耦合發展研究”(422RC604)
作者單位:三亞學院 (符彩花); 海南大學(侯佩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