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理引導就業期望能夠促進大學生就業。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就業期望的影響因素,認為就業指導服務不細不實、網絡信息誤導、實踐訓練不足等因素造成大學生不合理就業期望,提出了做好精細化就業指導、建設多元化就業信息源、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等措施,引導大學生建立合理的就業期望,促進其高質量就業。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期望;影響因素;引導策略
合理引導就業期望不僅有助于提高個體的求職成功率,還可實現人才供需匹配的優化,推動社會經濟的良性運轉。目前,大學生及其家長對就業形勢認識相對滯后,存在工作期望值過高的現象,當期望與現實產生落差時,容易產生挫敗感,甚至影響求職信心。因此,詳細分析大學生不合理就業期望的影響因素,并研究有效措施引導大學生樹立理性、科學的就業期望,對促進大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就業期望的影響因素
(一)就業指導服務不細不實
高校應做好學生就業引導人的角色。通過做細做實就業指導服務,引導學生合理地調整就業期望,塑造積極的就業觀,更加理性地評估自身條件和社會需求,從而做出更加符合自身實際和發展需要的職業選擇。就業指導服務的效果不僅取決于學校供應的資源,還和輔導方式的精確程度與個性化水平緊密相連?,F階段,大多數高校的就業指導還是以大規模宣講、通用模板式培訓為主流,缺少對不同專業、不同就業意向群體的差異化指引,致使部分學生在求職期間依靠市場流行趨勢而非對自身能力的評估來明確就業目標,此模式容易使學生于薪資預期、職業穩定性和發展路徑規劃方面出現盲目跟從大眾或目標模糊的問題。
(二)網絡信息誤導
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新一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等都受網絡信息的影響。在自媒體的環境之中,各種平臺經由夸大薪資規模、營造“高薪即成功”的就業敘述來吸引流量,導致部分學生設定過高的薪資盼望,進而干擾其求職決策的制定。自媒體平臺一般借助標簽化的內容,諸如“應屆生年薪30萬有余”“XX行業年薪百萬輕松可觸”等,造就信息繭房,使學生在無形中被同質化、高薪導向的信息所轟炸,漸漸構建跟市場實際情形存在明顯偏差的就業認知。調研數據顯示,頻繁接觸此類資訊的學生,其薪資期望比市場的平均水平高出56%,這不僅加劇了他們求職預期與社會現實間的心理落差,還易引發因期望未達成而產生的就業焦慮,甚至因頑固堅持高薪目標而錯過符合自身實際情形的發展時機。
網絡信息的片面性造成大學生在就業期望形成的過程里容易忽略職業發展的長期性,過度聚焦短期薪資報酬,卻忽略了行業發展的變革空間、個人職業成長的路徑模型以及工作穩定性等更具長遠價值的要素。一些學生在求職階段中,會因對市場實際薪資分布的誤判,而排斥那些工資低于心理預期但具有良好成長前景的崗位,進而在就業競爭激烈的狀況下加大擇業難度。
(三)實踐訓練不足
實踐訓練是大學生鍛煉自身能力、了解市場需求、做好自身定位、積累工作經驗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經過實踐訓練后,可以真實感受就業市場需求,摒棄不切實際的期望,并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制定和優化自身職業生涯規劃,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提升就業競爭力。目前,高校的實踐實習活動,看似形式多樣,如工廠實習、課題調研、基層體驗等,但是存在部分實踐活動流于形式的現象。究其原因:學校方面,缺乏整體規劃,導致實踐活動缺乏明確的方向和目的;接受實習生的單位并沒有投入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去指導學生;一些學生對實踐實習活動不夠重視。缺乏與實際工作環境相結合的實踐訓練,導致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有了過高的估計,對薪資需求產生了不合理的期望,對求職難度評估不足。
二、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就業期望的策略
(一)做好精細化就業指導
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受多種因素的作用,沒有清晰前瞻的職業規劃和針對性顯著的就業輔導,容易引起求職流程中的焦慮與惶惑。細致分類輔導能夠有效協助學生樹立合理的職業預期,讓其在求職期間更理智地衡量自身能力和市場需求的匹配程度。根據學術型、應用型學生的不同特性開展精準輔導,讓其在職業路徑抉擇上更為清晰,避免因盲目追逐熱門行業或者高薪職位所造成的擇業困難。理工科學生求職的時候往往更重視技術崗位的專業匹配度,而文科生則遭遇更繁雜的就業環境,需要加強溝通能力、跨領域適應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高校于就業指導期間,應依照專業類別、個人興趣、發展態勢等情況實施分類輔導,幫扶學生形成適應個人特質匹配市場需求的就業目標。
就業輔導的細致化不只是體現在求職技能培訓之上,更必須在職業認知、行業趨勢判斷、崗位適應能力強化等方面給予針對性的扶持。對于學術型人才,可加強學術職業規劃指導的實施,幫扶其確切梳理科研方向、提高學術競爭實力,并引導其確立聚焦科研崗位、繼續深造或進入科研單位的職業發展線路;針對應用型學生,那么可以依據行業發展趨勢,給予貼近實戰的職業技能培訓,增長其實踐經驗與崗位勝任水平??梢匝埐煌I域的杰出校友回校分享職業發展,引導學生認識到各個行業和崗位都潛藏著成長契機和發展空間,唯有把自身興趣、能力跟社會需求相統一,才能明確真正貼合自己的職業軌跡。
(二)建設多元化就業信息源
高校在改進就業信息供給層面,應重點打造多元化、動態化的信息獲取途徑,以沖破信息片面化與“信息繭房”對大學生就業期望形成的限制。通過整合校園招聘會、政府公共平臺、行業組織數據庫和企業官網等各類信息源頭,搭建起就業信息云平臺,實現“一鍵觸達”功能,讓學生可以便利地獲取各行業崗位的需求、發展態勢以及企業用人標準,降低因信息獲取渠道單一產生的就業認知偏差。
對信息質量進行鑒別和評估是提高就業指導有效性的關鍵部分。高??蓜摻ò劫Y待遇、職業上升空間、工作強度、崗位穩固性等核心指標的評估體系。對網絡招聘信息實施動態評級,保證學生接觸到的信息真實、實時且具有參考意義,避免因虛假宣傳或片面解讀產生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同時結合人工智能推薦技術與大數據分析,精準貼合學生的專業背景、職業興趣與市場需求,讓就業信息推送更貼合目標,幫助學生在海量信息里篩選出與自身發展方向相符的崗位,提升求職的效率和水平。
(三)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原有的教學模式往往偏重理論傳授,實踐環節明顯薄弱,造成部分畢業生在求職時面臨“高分低能”的窘境,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可有效彌補這一短板。采取共建實踐基地的途徑,為學生營造真實的職場體驗,讓其在學習的階段漸漸適應企業環境,降低進入社會后的適應成本。企業的深入參與可推動高校在課程設計方面更貼合市場需求,不僅要把最新行業動態融入課程內容,還可結合企業用人標準開展針對性培訓,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增強崗位勝任能力,杜絕因期望與現實落差明顯而產生就業挫敗感。
推廣“理論+實訓”雙軌制教學模式可破除傳統課堂與社會實踐的隔閡,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借助企業實訓增強技能運用能力。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不再局限于書本中的既有知識,而是聯合真實案例分析、企業導師指導、崗位實戰操作等多樣化舉措,引導學生在真實業務環境里積累經驗,增強就業關鍵崗位的競爭力。“訂單班”的開設能夠進一步縮減學生和企業之間的適應時長,借助精準耦合企業的潛在需求和高校的培養目標,實現人才培養進入定向化和職業發展進入穩定化階段。企業和高校一同制定課程體系,讓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實際工作需求高度相符,進而在畢業之后快速進入工作狀態,削減就業涉及的迷茫和試錯成本支出。校企合作深度拓展不僅能提升大學生的實踐水平,也可從根本上改善其就業預期,讓其在市場適應與職業發展潛力上更顯著。
三、結語
就業期望不只是和求職成敗掛鉤,更是個人價值觀、世界觀在實際生活中的映射。面對多重沖擊,只有進行科學引導,才能激發學生內在的職業思考動力,推動其達成從“盲目追隨市場”到“符合自我”的躍升。高校作為培育人才的重要場所,理應擔當引導者角色,幫助大學生建立合理的就業期望。
作者單位:北京政法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