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Pelteobagrusfulvidraco)隸屬于鲇形目(Siluriformes)科(Bagridae)、黃顙魚屬( Pel- (204號teobagrus),是一種常見的淡水魚,因肉質細嫩、刺少、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而深受消費者的青睞[1]。作為底棲魚類,黃顙魚在高密度養殖條件下容易因池底的相互壓迫而承受長期的擁擠應激。此外,黃顙魚硬鰭發達,在彼此摩擦和刺傷的情況下,易引發機械性爛身、爛鰭問題。在高密度養殖條件下,池塘中魚的糞便可能會導致底質惡化,引起亞硝酸鹽或氨氮升高,這些因素均對黃顙魚的健康構成威脅,易誘發各種疾病[2-3] 。
在養殖池塘中栽種水生植物不僅可以為黃顙魚提供棲息和隱蔽場所,減少擁擠和摩擦刺傷,還能遮擋部分光照,防止池塘水溫過高[4]。此外,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 02 是養殖池塘水體中溶解氧的主要來源之一。水生植物還能有效吸收和分解水體中因代謝產生的氨氮、總磷、硫化物及有機物等有毒有害物質,從而改善黃顙魚的生存環境,提升其抗病能力,降低養殖病害的發生率[5-7]。水生植物的篩選是構建“魚 + 水生植物”綜合養殖模式的關鍵,選擇適宜的水生植物構建“黃顙魚 + 水生植物\"綜合養殖系統對于實現黃顙魚產業的生態化發展和減少尾水排放具有重要意義。
綠狐尾藻(Myriophyllumelatinoides)原產于南美洲,是一種多年生挺水或沉水植物,其適應性強,對污水中高濃度的氮、磷有較強的耐受性,因此常被用于污水處理[8]。研究表明,綠狐尾藻還具有吸收或吸附重金屬(如鎘、鉛、鉻、銅等)的能力,可進一步增強其凈化效果[9-10]。在池塘中栽種綠狐尾藻可以形成水底群落,為水生動物提供棲息和攝食場所,同時綠狐尾藻的根須也是水生動物的優質餌料[]。關于綠狐尾藻在淡水養殖池塘水處理中的應用,科研人員和養殖戶進行了大量嘗試。在基于“羅非魚 + 水生植物\"池塘生態養殖模式的研究中,發現綠狐尾藻浮床對鰱( Hy. pophthalmichthysmolitrix)(Aristichthys nobilis)和羅非魚(Oreochromisniloticus)混養池塘的水質凈化效果較好,且比鳳眼蓮(別名水葫蘆)(Eich-horniacrassipes)和大(Pistiastratiotes)等漂浮植物更易管理[12-13]。在“穗狀狐尾藻(Myriophyllumspicatum) + 異育銀鯽(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9x Cyprinus carpio 8 )”生態養殖模式研究中,綜合考慮水質主要理化指標、異育銀鯽的存活和活動情況、穗狀狐尾藻的生長狀況等因素,得出異育銀鯽與穗狀狐尾藻的最佳混養比例(質量比)為1:0.27[14] 。然而,目前尚未有針對利用綠狐尾藻構建“黃顙魚 + 水生植物”池塘養殖模式的研究,這限制了綠狐尾藻在黃顙魚養殖中脫氮、除磷及去除有機物等優良特性的應用。
本試驗在相同養殖環境和管理條件下,設置不同水面覆蓋率 (0%,10%,20%,30% 和 40% )的綠狐尾藻,通過監測池塘養殖過程中綠狐尾藻和黃顙魚的生長存活情況及水質理化指標的變化,比較不同水面覆蓋率下綠狐尾藻在黃顙魚池塘綜合養殖系統中的應用效果,探討綠狐尾藻在黃顙魚池塘養殖中的應用前景,以期為構建黃顙魚池塘綜合養殖模式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 1 試驗設施
試驗于2022年5—11月在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產學研基地開展。試驗基地設有15口長方形土池(長 20.0m 寬 13.0m 高 1.2m ),池塘呈南北向,坡比為 1:1.5 ,底部均鋪設增氧管道。4月初,使用漂白粉對全部池塘進行消毒處理,用量為 225kg/hm2 ,潑灑后1周再用硫代硫酸鈉( Na2S2O3 ,別名大蘇打)消毒并進行肥水處理。在每口池塘中,用泡沫條圍成長方形的區域,并在其中種植綠狐尾藻。水草覆蓋率分別設置為0%10%.20%.30% 和 40% ,每組設置3個平行。各組綠狐尾藻種植模式見圖1。當綠狐尾藻鋪滿整個泡沫條區域時,及時修剪和整理,以防其生長超出泡沫條外,確保各池塘的綠狐尾藻覆蓋率保持在設定范圍內。
1. 2 苗種投放和養殖管理
5月中旬,在各池塘中投放規格均勻、體質量約為 18g 的黃顙魚苗種1000尾,苗種來自廣西當地一家苗種廠。飼料為海大集團的商業浮性料[ ω (粗蛋白質) ?47.00% ω (粗脂肪) ?6.00% ,ω (粗纖維) ?4.00% ω (粗灰分) ?15.50% 。每日6:00和17:00各投飼1次,每日投飼量約為池塘內魚總體質量的 3% ,以投后 30min~1h 吃完為宜。若遇水溫變化、水質惡化或攝食量減少等情況,適當調整投飼量。
每周測定1次池塘水體的 pH 、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等水質指標。夏季定期修剪綠狐尾藻,以維持設定的覆蓋率。為預防病害,定期使用獲批的殺蟲藥物。夏季每隔2d加注1次新水,確保水質滿足黃顙魚的生長需求。每日7:00和23:00各巡塘1次,觀察黃顙魚的活動狀況并檢查是否有突發情況。

1.3 綠狐尾藻和黃顙魚生長數據收集
分別于7、9和11月中旬從各池塘中采集60株粗細相近的綠狐尾藻,用自來水清洗底泥及表面雜質后,用濾紙吸干表面水分。使用精度為0.01cm 的游標卡尺測量綠狐尾藻的根長和株長,用精度為 0.01g 的電子天平稱量鮮質量,并記錄分支數,以評估綠狐尾藻的生長情況
分別于6、8和10月中旬采集黃顙魚,將魚群聚集到水草稀疏一側,用抄網隨機采集200尾試驗魚,逐一稱量并記錄體質量,以計算黃顙魚的體質量相對增長率。
試驗于11月結束,根據每口池塘的最終出塘數據統計黃顙魚的數量和總體質量,計算成活率、平均體質量及各組的產量,并計算飼料系數,計算公式如下。
RWG=100%×(Wt-Wt-2)/Wt-2
RFC=Wf/(W2-W1)
式 (1)~(2) 中: RWG 為體質量相對增長率;Wt 和 Wt-2 分別為第 χt 月和 t-2 月各組黃顙魚的平均體質量,單位均為 g;RFC 為飼料系數;
為消耗的飼料總質量,單位 g;W2 為黃顙魚終末總體質量,單位 g;W1 為投放魚種總體質量,單位 g 。
1.4 水樣采集和檢測
養殖試驗期間,共進行了3次現場采樣,時間分別為2022年7、9和11月中旬。采樣當天11:00,采用“5點法”從池塘中央和四角(離岸約1m, )各設置1個水樣點,使用有機玻璃采水器從水體 30~50cm 層處采集 1000mL 水樣。采樣當天使用YSI水質分析儀測定水溫(T)和溶解氧(DO),其他指標在 2h 內低溫運回實驗室后檢測,具體分析方法見表1。

1.5 統計分析
采用SPSS27.0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平均值 ± 標準差表示。用Levene法進行方差齊性檢驗,當不滿足齊性方差時進行反正弦或平方根處理。采用ANOVA法對試驗結果進行方差分析,采用Duncan’s法進行多重比較,取Plt;0.05 為差異顯著。采用GraphPadPrism10軟件繪制相關圖表。
2 結果
2.1 綠狐尾藻生長情況
水面覆蓋率對綠狐尾藻生長的影響見圖2。水面覆蓋率低于 20% 時,對綠狐尾藻根長的影響較小;但當水面覆蓋率超過 20% 后,綠狐尾藻的根長隨著覆蓋率增加而明顯降低。在11月的采樣中, 40% 覆蓋率組綠狐尾藻的根長 (9.01cm) 顯著低于 10% 和 20% 覆蓋率組( Plt;0.05) 。各采樣時間點綠狐尾藻的株長、鮮質量及分支數也隨著水面覆蓋率的增加而下降,但組間無顯著差異0 (Pgt;0.05) 0
2.2 黃顙魚生長情況
不同覆蓋率下綠狐尾藻對黃顙魚體質量及體質量相對增長率的影響見圖3。經過6個月的養殖,各組黃顙魚的平均體質量增至 65~85g 。黃顙魚體質量隨覆蓋率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趨勢。其中,在9月和11月, 30% 覆蓋率組魚的體質量顯著高于其他各組( Plt;0.05) 。黃顙魚的體質量相對增長率在整個試驗期間呈下降趨勢,各覆蓋率組體質量相對增長率于9—11月降至約30% 。5—7月期間, 30% 覆蓋率組的體質量相對增長率顯著高于其他組( ?Plt;0.05) 。
綠狐尾藻覆蓋率對黃顙魚養殖效果的影響見表2。黃顙魚的終末體質量和成活率均隨著覆蓋率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趨勢,其中 30% 覆蓋率組的終末體質量顯著高于其他組,其成活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Plt;0.05) 。綠狐尾藻栽種組的養殖產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其中 30% 覆蓋率組的產量最高( Plt;0.05 )。飼料系數隨覆蓋率變化的趨勢與產量相反, 30% 覆蓋率組的飼料系數最低,僅為1.92。



2.3 水質分析
綠狐尾藻覆蓋率對黃顙魚養殖池塘水質的影響見圖4。試驗期間,除水溫外,各水質指標整體呈上升趨勢,各綠狐尾藻栽種組池塘的氨氮( NH4+-N? 、亞硝態氮( NO2--N? )、硝態氮( NO3---N) )總磷(TP)、活性磷(SRP)及化學需氧量( CODMn )等指標均低于對照組,表明栽種綠狐尾藻可有效改善水質。此外,水質指標隨著綠狐尾藻覆蓋率的增加呈“先降后升”的趨勢,具體表現為當覆蓋率從 0% 增至 30% 時水質指標降低,而當覆蓋率繼續增加至 40% 時指標升高。試驗期間,水溫整體呈下降趨勢,并隨著綠狐尾藻覆蓋率的增加而降低。在7月, 20%~40% 覆蓋率組水溫顯著低于對照組( Plt;0.05 ),在9月, 30% 和 40% 覆蓋率組水溫顯著低于其他組( Plt;0.05) 。溶解氧整體呈上升趨勢,并隨覆蓋率增加而升高。在9月, 20% ~40% 覆蓋率組的溶解氧顯著高于對照組( Plt; 0.05),11月時 30% 和 40% 覆蓋率組的溶解氧顯著高于 10% 覆蓋率組和對照組( Plt;0.05) 。

3 討論
水草的栽種與維護是水生動物養殖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環節之一,合理選擇水草能有效提高水生動物的成活率,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15-17]。本試驗中,各組綠狐尾藻在試驗期間的根長、株長、鮮質量及分支數均隨著綠狐尾藻水面覆蓋率的升高而大致呈降低趨勢,這可能是因為水草高覆蓋率會通過影響水草自身的生長空間及資源(光照、營養、水肥等)分配,進而影響到水草的種群和個體的生長形態、生物量分配等[18]。植物種群在密度增長的情況下會產生自疏效應,即高密度種群由于空間、資源的競爭而造成內部個體生長受抑制甚至死亡,從而導致種群密度降低的現象。許多關于水生植物密度對種群及個體生產量的試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例如,有關墨角藻(Fucusvesiculosus)密度的試驗表明,墨角藻單株平均質量隨著密度增大而顯著下降,較小的植株會因光照較少而生長受抑制甚至死亡[19]。此外,在容積為 100L 的異育銀鯽養殖水族缸中分別栽種40、80、120及 160g 穗狀狐尾藻,結果發現, 120g 和160g 組穗狀狐尾藻生長情況差于 40g 和 80g 組,并且由于自遮現象嚴重, 160g 組穗狀狐尾藻接近底部的莖葉因照不到陽光而腐爛[13]。上述研究均表明,制定科學的沉水植物栽種密度并對其進行合理調控能更好地促進植物生長。
水草不僅是水生動物喜食的餌料,還可以作為水生動物的隱蔽場所和棲息場所,為其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其作用效果通常會隨著覆蓋面積和復雜性的增大而增強[20]。當隱蔽場覆蓋率過高時,水生動物獲得食物耗費的時間和能量可能會大大增加,同時水草的種類和覆蓋面積還會影響池塘水溫,進而對養殖對象的生長造成影響[21-22]。因此,在水生動物養殖過程中,維持適宜的水草覆蓋率很有必要。本試驗結果顯示,當綠狐尾藻覆蓋率為 30% 時,黃顙魚的體質量整體高于 10%.20% 和 40% 組,表明魚的生長受到綠狐尾藻高覆蓋率的影響,這可能是由于當綠狐尾藻的密度過大時,其自遮情況嚴重,接近底部的莖葉由于照不到陽光而腐爛,夜間呼吸作用進一步消耗了水體中的溶解氧,導致水質惡化,從而影響了魚類生長[23]。在本試驗中, 20% 和 30% 覆蓋率組的黃顙魚成活率較高,這可能是因為綠狐尾藻葉子較為茂密,其莖干形成的浮床間隙小,能為黃顙魚提供一個較為安全的庇護所,降低其因打斗而造成的傷亡[24]。隨著綠狐尾藻覆蓋率進一步提高至 40% ,魚的成活率出現下降,這可能是由于當水草覆蓋率達一定程度時,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會競爭水體中的溶解氧,從而影響水生動物成活率[25]。產量直接關聯經濟效益,是衡量水生動物養殖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之一。在本試驗中,綠狐尾藻覆蓋率 30% 組黃顙魚的終末體質量和成活率均為最高。飼料系數是評估飼料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標,較低的飼料系數意味著飼料轉化效率高,養殖成本相對較低。在適宜的水草覆蓋率( 30%) 條件下,可能由于水質良好、生態環境適宜,黃顙魚的攝食效率和消化吸收能力得到了增強,從而表現出較低的飼料系數。與之相反,在過高或過低的水草覆蓋率下,黃顙魚的攝食行為和飼料轉化率可能受到影響,導致飼料系數上升。
水生植物的根、葉在生長過程中可以吸收水體中的氮、磷,抑制水體富營養化,同時水生植物在其生長水域內可以構建生態系統,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等過程降低污染物含量,從而改善水體環境[26]。除吸收水溶性氮、磷外,水生植物的根、葉還可作為介質促進微生物繁殖,驅動水體中氮、磷的轉化和降解,進而提高水體凈化率[27-28]。本試驗發現,綠狐尾藻栽種組的各水質指標整體低于對照組,說明種植綠狐尾藻可以較快去除養殖水體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這與相關研究中綠狐尾藻能清除水體富營養化物質的作用效果相一致[29-31]。本試驗結果還表明, 30% 覆蓋率組的綠狐尾藻對黃顙魚養殖池塘水體中氮、磷化合物的去除效果優于 10% 和 20% 覆蓋率組,這說明適當提高綠狐尾藻的覆蓋率有助于凈化水質。然而,無限制提高水草覆蓋率并不對池塘養殖有利,在前期開展的不同密度穗狀狐尾藻與異育銀鯽的混養試驗中,當異育銀鯽與穗狀狐尾藻質量比為1:0.4 和 1:0.5 時,其水體中TP及 CODMn 水平均高于異育銀鯽與穗狀狐尾藻質量比為 1:0.3 的試驗池塘[14]。本試驗結果也顯示,當綠狐尾藻水面覆蓋率為 40% 時,養殖水體中氮、磷及CODMn 水平高于 30% 覆蓋率組,原因可能是在試驗后期, 40% 覆蓋率組綠狐尾藻生物量過高,綠狐尾藻因自遮而出現底部腐爛的現象,不能及時吸收利用養殖水體中的氮、磷,并且腐爛物質增加了水體的無機和有機污染物。此外,前期研究表明,由于不同植物的根系大小不同,可以增大與水體的接觸面積,形成濃密的過濾層,提高根系對顆粒態氮、磷的截留與吸附等作用,并且組合型植物所占生態位不同,不同植物間存在互補效應,故組合型植物對水體氮、磷的凈化效果優于單一型植物,因此有必要進一步開展組合型植物的研究。
綜上所述,在黃顙魚養殖池塘中栽種適量綠孤尾藻,不僅可以起到凈化池塘水質的效果,而且有利于養殖對象生長及存活。綜合考慮養殖過程中綠狐尾藻生長狀況、黃顙魚生長存活情況及水質理化指標變化情況,在黃顙魚養殖池塘中綠狐尾藻的最適水面覆蓋率為 30% 左右。
參考文獻
[1]范士琦,郭慧,張倩,等.不同環境溫度下冰藏黃顙魚品質及微生物菌群變化研究[J].淡水漁業,2024,54(1):103-112
[2]李學梅,朱永久,李昊成,等.高密度黃顙魚-養殖池塘浮游生物種群與理化因子的變化研究[J].淡水漁業,2015,45(3) :78-83.
[3]李學華,龍永才,黃顯杰,等.江浙地區黃顙魚養殖模式分析與優化建議[J].科學養魚,2024(1):23.
[4]SHI L L,TIAN T,SHEN M X,et al. Estimation of the lower prac-tical limit of aquatic plant coverage inintensive Chinese mittencrab(Eriocheir sinensis)rearing pondsusing an unmanned aerialvehicle[J].AquacultureResearch,2019,50(9):2316-2325.
[5]黃子賢,張飲江,馬海峰,等.4種沉水植物對富營養化水體氮磷的去除能力[J].生態科學,2011,30(2):102-106.
[6]徐增洪,劉國鋒,水燕,等.人工栽培水草對池塘養殖生態環境和蝦蟹生長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6,44(6):328-331.
[7]陳丹艷,周威,段婧婧,等.水生植物對不同形態氮素污水的生理響應及相應脫氮效率[J].江蘇農業學報,2020,36(6):1468-1474.
[8]董文斌,何鐵光,蒙炎成,等.狐尾藻對養殖廢水的減控去污效果[J].南方農業學報,2017,48(7):1204-1210.
[9]薛培英,李國新,趙全利.輪葉黑藻和穗花狐尾藻對銅的吸收機制研究[J].環境科學,2014,35(5):1878-1883.
[10]朱輝翔,張樹楠,彭英湘,等.綠狐尾藻濕地對養殖廢水中不同污染負荷氮去除效應[J].農業工程學報,2020,36(19):217-224.
[11]徐紫娟,李文紅,武利軍,等.栽培綠狐尾藻的魚塘底泥菌群結構與優勢屬生態位特征分析[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21,40(3):1196-1204.
[12]楊卓,李文紅,陳日釗,等.綠狐尾藻、鳳眼蓮和大漂在羅非魚混養池塘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南方農業學報,2021,52(2):491-500.
[13]陳禎東.三種“羅非魚 + 綠狐尾藻”綜合養殖模式的氮磷收支、碳分布及環境效應評價[D].南寧:廣西大學,2020.
[14]欒會妮.若干環境因子對穗狀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L.)光合作用的影響及魚草混養研究[D].重慶:西南農業大學,2005.
[15]劉偉,李應森,王武,等.蘇州市吳中區中華絨螯蟹扣蟹優質高產培育模式[J].江蘇農業科學,2010,38(3):307-308.
[16]嚴愛平.空心蓮子草葉甲對水花生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科學養魚,2022(3):47-48.
[17]劉明明,成永旭,李威,等.伊樂藻環境中克氏原螯蝦適宜養殖密度的篩選[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23,32(4):699-707.
[18]CHU CJ,MAESTRE FT,XIAO S,et al. Balance between facili-tation and resource competition determines biomass-density rela-tionships inplant populations[J]. Ecology Letters,2008,11(11) :1189-1197.
[19]HARA T,KOIKE F,MATSUI K.Crowding effect in marine mac-rophytic algae populations[J].The Botanical Magazine,1986,99(3) :319-321.
[20]吳雷明,韓光明,覃寶利,等.不同水草養殖環境對克氏原螯蝦生長性能、生理指標及肌肉營養成分的影響[J].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23,38(5):779-786.
[21]孫思昂,鄧梓妍,熊佳瑤,等.空心蓮子草生物及生態防治研究進展[J].南方農業,2022,16(9):164-167.
[22]丁學鋒,蔡景波,楊肖娥,等.EM菌與水生植物黃花水龍(Jussiaea stipulacea Ohwi)聯合作用去除富營養化水體中氮磷的效應[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6,25(5):1324-1327.
[23]YU J X,XIONG M T,YE S W,et al. Effects of stocking densityand artificial macrophyte shelter on survival,growth and moltingof juvenile red swamp crayfish(Procambarus clarkii)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J]. Aquaculture,2020,521:735001.
[24]ZHANG G B,JIANG X D,ZHOU W Q,et al. Stocking densityaffects culture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profitofadultall-female Chinese mitten crabs(Eriocheir sinensis)reared inearthenponds[J].Aquaculture,2024,581:740352.
[25]郭忠寶,王柏明,陰晴朗,等.浮床種植空心菜對羅非魚養殖池塘水質的凈化效果[J].南方農業學報,2019,50(6):1378-1384.
[26]潘保原,楊國亭,穆立薔,等.3種沉水植物去除水體中氮磷能力研究[J].植物研究,2015,35(1):141-145.
[27]苗金,原海燕,黃蘇珍.10種水生觀賞植物對不同富營養化水體的凈化效果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15,29(2):60-
[28]張玉華,高新紅.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凈化機理及應用[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20,38(11):199-201.
[29]羅固源,鄭劍鋒,許曉毅,等.4種浮床栽培植物生長特性及吸收氮磷能力的比較[J].環境科學學報,2009,29(2):285-290.
[30]陳麗麗,李秋華,高廷進,等.模擬生態浮床種植6種水生植
物改善水質效果研究[J].水生態學雜志,2012,33(4):78-83.[31]SIVACI E R,SIVACI A,SOKMEN M. Biosorption of cadmiumbyMyriophyllum spicatum L.and Myriophyllum triphyllumor-chard[J]. Chemosphere,2004,56(11):1043-1048.
Effects of Myriophyllum elatinoides coverage rates on growth of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and pond water quality
ZHENG Yanbo,LU Youfei, WANG Xiaoxin (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xi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Nanning,China)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erent coverage rates of Myriophyllum elatinoides inPelteobagrus fulvidraco culture ponds an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establishing an integrated culture model,five coverage levels of M .elatinoides( 0% , 10% , 20% , 30% ,and 40% )were implemented in the ponds.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M. elatinoides at different coverage levels in the integrated pond culture system of P . fulvidraco were evaluated by monitoring the growth of M elatinoides,the growth performance and survival rate of P .fulvidraco,and changes in water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M. elatinoides planting in P . fulvidraco culture ponds had little effect on plant length,plant weight and number of branches,but a 40% coverage rat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average root length ( 9.01cm )of M . elatinoides in November ( Plt;0. 05 ).(2) The final average body weight and survival rate of P . fulvidraco showed an apparent trend of“low-high-low”with the increase of M elatinoidescoverage.Notably,the group with 30% coverage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average body weight [(86.40±6.76) g ] compared to all other groups,and its survival rate[ (94.05±4.74)%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lt;0. 05 ).(3)M. elatinoidesplanting effectivelyreduced thelevelsof NH4+ -N, NO2- -N, NO3- -N,TP,SRP and COD in P . fulvidraco culture ponds,and increased the dissolved Mn
oxygen(DO).The best purification effect was obtained in 30% treatment. In conclusion,planting M .elatinoides at an approximate coverage rate of 30% in P . fulvidraco culture ponds can enhance both the culture performance of P. fulvidraco and water quality.
Key words:Myriophyllumelatinoides ; coverage rate;; Pelteobagrus fulvidraco;growth performance;water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