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農組織:全球海洋漁業資源部分恢復可持續性挑戰仍存
6月11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發布報告說,全球部分海洋漁業資源在科學管理下正逐步恢復,但不同區域差異大,一些區域仍面臨過度捕撈等可持續性挑戰。報告呼呼各國加強治理,推廣有效經驗,推動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
這份題為《2025年世界海洋漁業資源狀況回顧》的報告評估了全球2570個獨立魚類種群的生物可持續性,涵蓋糧農組織劃定的所有海洋捕撈區。報告由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家機構、650多名專家共同參與,基于科學數據全面分析全球海洋漁業狀況。
報告顯示,截至目前,全球64.5% 的漁業種群仍處于生物可持續范圍內, 35.5% 的種群被列為過度捕撈。若按產量加權計算, 77.2% 的全球漁獲來自可持續種群。在管理成效顯著的區域,可持續捕撈率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例如,東北太平洋區域 92.7% 的魚類種群處于可持續狀態,南極區域所有被評估種群也實現了可持續捕撈。
報告指出,近年來全球過度捕撈率以年均約 1% 的速度上升,不同區域之間差異明顯,許多區域仍承受著巨大壓力。比如東南太平洋和中東大西洋的可持續捕撈率僅為 46% 和47.4% 。地中海與黑海區可持續捕撈率僅有 35.1% ,不過這一區域的可持續種群比例正在緩慢上升,顯示區域合作初見成效。
報告還指出,小規模和個體漁業在發展中國家仍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由于數據缺乏、管理能力不足,難以全面評估其可持續性水平。糧農組織呼呼各國加大投資,完善數據采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基礎支撐。
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表示,有效管理仍是養護漁業資源最有力的工具。他說:“當前我們對全球海洋漁業的了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面對挑戰,各國應加速行動,推廣成功管理經驗,構建可持續、有韌性的水產食品體系,為全球糧食安全、營養和就業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新華社,作者:任耀庭,推薦:徐承旭)
中日漁業合作對話在上海舉行
5月26日,中日漁業合作對話在上海舉行,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和日本農林水產省水產廳資源管理部有關負責人共同主持。雙方互相通報了中日漁業發展及管理情況,交流了各自開展東海漁業資源監測評估和養護管理工作進展。中方介紹了近年來中國在促進水產養殖綠色發展、強化近海捕撈管理、規范遠洋漁業、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和打擊非法捕撈等方面的工作情況及成效,日方介紹了近年來日本漁業資源評估與管理制度修訂情況和東海鮐魚等表層魚類資源評估結果。雙方還就加強鰻資源養護與管理等其他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會議期間,雙方共同實地考察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上海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了解漁業資源調查和中華鱘等水生生物保護管理有關情況,
雙方一致認為,中日兩國在漁業領域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和廣泛的合作空間,養護東海漁業資源是雙方共同的責任,雙方有必要保持密切溝通,加強對話交流,增進理解互信。雙方將以此次對話交流為契機,進一步深化合作基礎、拓寬合作領域,推動中日漁業健康發展和東海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
(來源: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
黃海所突破大型石斑魚養殖新種—藍身大斑石斑魚苗種規模化繁育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海南創新研究院和海南藍糧科技有限公司組織專家在汕尾市紅海灣經濟開發區嘉川科技養殖場對海南省重點研發計劃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支持的“藍身大斑石斑魚種質庫構建及苗種規模化繁育”項目進行了現場驗收,驗收組由廣州大學、汕頭大學和中山大學等單位的相關專家組成。
專家組聽取了項目組的工作匯報,進行了現場抽樣測量,核查了相關生產記錄資料,經質詢、答疑后認為,該項目收集構建藍身大斑石斑魚基礎育種群體1666尾,選育繁殖群體317尾,體質量達 15~25kg ;同時構建石斑魚精子冷凍庫1個,冷凍保存精子 366.7mL 。通過人工生殖調控,繁育藍身大斑石斑魚受精卵4.40kg ,培育成活苗種12萬尾;2月齡魚平均體質量 (3.80±0.77)g ,平均全長 (6.04±0.56)cm ,苗種具有生長快優勢性狀,育成率達 14.28% 。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現場驗收。
藍身大斑石斑魚屬于大型石斑魚類,其最大體長可達 2m ,體質量達 100kg ,但是在國內其人工繁殖和苗種規模化繁育技術一直未能獲得突破。該項目通過構建藍身大斑石斑魚種質庫和苗種規模化培育技術,首次在國內實現藍身大斑石斑魚苗種規模化繁育,這將為我國石斑魚種業和產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有力推動海洋漁業種業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來源:黃海水產研究所)
珠江所鱸團隊成功研發大口 黑鱸 50K 液相育種芯片“鱸芯 1號”
大口黑鱸是我國重要的淡水養殖品種,2023年全國養殖產量達到88.80萬t,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大口黑鱸國審新品種僅有2個,新品種的數量與大口黑鱸養殖產業規模不匹配,亟須開發新的品種,尤其是具有抗逆等性狀的新品種。研發創制基因組芯片可以為加速大口黑鱸的育種進程、提高育種效率奠定基礎。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鱸基因組學與選擇育種創新團隊與康普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利用 CAGT(B) ( compass agricul-turegenomictechnology)靶向捕獲測序技術,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口黑鱸 50K 液相育種芯片“鱸芯1號”。該芯片可應用于大口黑鱸種質資源鑒定、遺傳多樣性評估、基因定位與挖掘鑒定、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分子輔助定向改良和基因組育種等不同場景,為大口黑鱸遺傳研究和品種選育提供了高效基因型鑒定工具。利用該芯片將來可進一步研發低密度芯片,降低選育成本,助力大口黑鱸全基因組選育和良種創新研究。
該芯片位點多態性高、基因組分布均勻,位點在染色體上的平均覆蓋率為 99.65% ,平均間距 17kb 。性狀關聯位點豐富,芯片包括團隊前期研究篩選獲得的多個功能位點,可用于生長、性別和抗病毒等重要性狀的精準鑒定和生產應用。“鱸芯1號”技術性能優良,而且芯片穩定性好,基因分型準確度高,測試結果顯示,平均位點檢出率達 99.95% ,重復樣本基因型平均一致率為 99.95% 。
(來源:珠江水產研究所)
上海市水產研究所突破綠鰭馬面鲀規模化苗種繁育技術
近日,上海市水產研究所(上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在深遠海適養品種篩選與人工繁育核心技術研發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綠鰭馬面鲀規模化苗種繁育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該所啟東科研基地今年首次嘗試綠鰭馬面鲀規模化繁育,成功培育體長 3~5cm 的大規格苗種10萬余尾,目前處于池塘當年魚種培育階段,標志著綠鰭馬面鲀苗種繁育核心技術環節已被攻克,通過多輪技術創新和工藝優化,已探索出一條適合長江口一上海近海區域規模化繁育綠鰭馬面鲀的有效路徑。
該科研基地在去年引進綠鰭馬面鲀親本試繁的基礎上,今年積極融入屬地水產養殖高質量發展大局,爭取到南通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的綠鰭馬面鲀苗種培育與種質創新項目,雙方高度重視此次項目合作。該項目不僅是促進該科研基地前沿科研成果在本地高效轉化、服務地方產業的重要契機,而且是該科研基地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助力當地深遠海養殖發展戰略實施的重要標志。
(來源:上海市水產研究所)
黑龍江所“無肌間刺鯽生長與免疫性能綜合評價”取得新進展
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冷水性魚類病害防控創新團隊、淡水魚類基因組學與基因編輯創新團隊聯合開展的“無肌間刺鯽生長與免疫性能綜合評價”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期刊Antioxidants。
鯽是我國重要的大宗淡水經濟魚類,其肌間刺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鯽的食用性和增值加工,成為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制約因素。黑龍江所前期利用CRISPR/Cas9技術成功創制出穩定遺傳的無肌間刺鯽新品系(WUCI)。為了完善無肌間刺鯽的評估數據,推進產業化進程,團隊全面評估了WUCI的生長性能、血液學參數、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性能。結果表明,1至4月齡的WUCI生長性能顯著優于野生型鯽(WT),WUCI的血清鐵濃度顯著高于WT,且WUCI表現出更強的腸道抗氧化能力,SOD、CAT、肝臟ACP活性顯著高于WT。嗜水氣單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感染后的WUCI與WT的死亡率無顯著差異。另外,WUCI呈現出延遲免疫應答特征,其促炎細胞因子(TNF- σ?α?α?α?α 、IL-1β 和IL-6)和免疫調節介質(IL-1O)等mRNA表達在感染后 72h 達到峰值,且該峰值水平低于WT在 24h 時的相應峰值。
該研究揭示了WUCI在生長、生理適應性和免疫應答方面的特點和優勢,為推進無肌間刺鯽的產業化提供了有力數據支撐。
(來源:黑龍江水產研究所)
長島站掛牌成立鮑魚原種保護與示范基地
6月9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島增殖實驗站“皺紋盤鮑原種保護與創新利用聯合研究中心”和“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長島綜合試驗站廟島示范基地”在山東長島鴻越海珍品苗種培育科技中心正式掛牌成立。
長島站依托長島優質原種皺紋盤鮑核心分布區及國家級保護區,前期已建立起系統的原種資源調查、收集和保育體系,積累了皺紋盤鮑原種的人工繁育、健康養殖、病害防控等關鍵技術。未來,中心和示范基地將緊密圍繞皺紋盤鮑原種保護與創新利用核心任務,持續強化種質保護、攻關種業瓶頸、推動綠色養殖,加速成果轉化相關工作。
(來源:長島增殖實驗站)
淡水中心在水解羽毛粉替代魚粉對大口黑鱸幼魚生長性能、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響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近日,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淡水鱸營養需求與飼料崗位科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任鳴春研究員團隊在水解羽毛粉替代魚粉對大口黑鱸幼魚生長性能、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響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論文發表于期刊AquacultureNutrition上。
大口黑鱸作為肉食性魚類,對蛋白質的需求較高,飼料中的魚粉通常被認為是其飼料中主要的蛋白質來源,由于漁業資源的減少和魚粉價格的持續上漲,尋找新的蛋白源來替代魚粉已成為大口黑鱸養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團隊開展了水解羽毛粉替代魚粉對大口黑鱸幼魚生長性能、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影響的研究。研究發現,飼料中添加水解羽毛粉( 15.5% )來替代 50% 魚粉不會影響幼年大口黑鱸的生長; 20%~50% 的魚粉替代范圍可以增強大口黑鱸的抗氧化能力,減輕炎癥反應和應激狀態,有利于維持大口黑鱸的健康生長。
(來源:淡水漁業研究中心)
研究揭秘虹鱒\"抗高溫\"策略
6月10日,從青海大學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研究人員從多器官/組織角度揭示了虹適應慢性熱應激的機制。相關研究論文日前發表于期刊Aquaculture。
虹鱒是典型的冷水性魚類,對溫度變化十分敏感,最適宜生長的溫度為 16~18°C 。當水溫超過 20% 時,虹鱒攝食量就會減少,生長速度放緩;當水溫達到 24°C 左右,虹鱒生長停滯,免疫力下降,魚體開始死亡。
該研究設置了慢性熱應激組和對照組,并開展為期31d的飼養試驗。研究結果顯示,在慢性熱應激條件下,虹鱒的體質量增長率、飼料攝入量顯著降低,飼料轉化率顯著升高,但兩組間的存活率無顯著差異。慢性熱應激組虹鱒肝臟中抗氧化相關基因的表達顯著上調,氧化應激指標和肝損傷指標顯著升高,表明虹鱒在慢性熱應激下啟動抗氧化防御機制,但肝臟仍然出現氧化損傷。此外,慢性熱應激還導致虹鱒鰓組織形態發生重塑,次級鰓小片長度增加,鰓絲間距和基部上皮厚度減小。鰓組織中自噬和凋亡相關基因的表達顯著上調,表明鰓組織在慢性熱應激下發生了適應性重塑。
研究結果表明,在慢性熱應激下,虹鱒通過加速肝臟糖原分解、對抗腸道炎癥和重塑鰓結構來應對高溫,但這一過程會導致魚體肝功能受損和腸道消化能力下降。研究人員表示,慢性熱應激下虹的適應機制研究可為冷水性魚類抗高溫飼料的開發奠定基礎。
(來源:科技日報,作者:張添福、王菲,推薦:徐承旭)
小龍蝦工廠化養殖關鍵技術研發項目通過現場驗收
6月15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承擔的“小龍蝦工廠化養殖模式關鍵技術研發”項目在湖北鄂州梁子湖試驗基地順利通過專家組現場驗收。
由桂建芳院士領銜的驗收專家組通過實地考察、聽取項目負責人的匯報,并參考了生長性能測試和清蒸風味盲測評比結果,經質詢討論后,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成功突破了關鍵技術瓶頸,構建了集“設施裝備-精準營養-品質調控”于一體的技術體系。該項目核心成果包括:研發出適配于小龍蝦生活習性的養殖系統,顯著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長效率;明確了精準營養需求,開發出了高效專用飼料;有效提升了小龍蝦的肌肉品質,使其風味更佳。
專家組一致同意項目通過驗收,并建議進一步優化系統裝備和節能技術,加強全季節育苗研究,加快技術推廣應用。該成果為我國小龍蝦產業實現高品質的工業化生產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團隊表示將持續攻關,力爭在小龍蝦工廠化苗種繁育和模式示范推廣上取得更大突破。
(來源:長江水產研究所)
南海所花鱸新品系“南饒1號”陸基全循環水養殖項目通過專家現場測評
6月15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饒平縣萬佳水產有限公司、宿州海璟水產養殖產業有限責任公司產學研合作的花鱸新品系“南饒1號\"陸基工廠化全循環水養殖項目在宿州海璟水產養殖基地順利通過專家現場測評。
專家組現場考察了“南饒1號”在陸基工廠化全循環水養殖系統中的應用情況,實地察看了養殖車間運行,詳細了解系統工藝與關鍵環節,聽取了項目組匯報,查閱了養殖記錄和生產數據,并對魚體生長指標進行了抽樣檢測。專家組一致認為,“南饒1號”在內陸陸基全循環水系統中表現出高成活率、優異的生長性能和良好的環境適應性;在相同養殖條件下,其綜合生長指標明顯優于市售花鱸,品系優勢突出;所采用的工廠化全循環水模式運行穩定、資源利用效率高,兼具生態效益與產業化潛力,為“海魚陸養”提供了可推廣、可復制的高效養殖范式。
據悉,該“南饒1號”新品系由南海所院級花鱸基因資源評價與遺傳育種創新團隊通過連續2代群體選育,并經家系雜交創制完成。
(來源:南海水產研究所)
江蘇首個內陸水域魚類智能化監測系統啟用
日前,江蘇省首個內陸水域魚類智能化監測系統在駱馬湖正式啟用,標志著江蘇魚類資源監測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實現新跨越。
駱馬湖是江蘇境內第4大淡水湖,被江蘇省定為蘇北水上濕地保護區,同時也是南水北調的重要中轉站。水域內物種資源豐富,擁有蘆、藕、菱、蒲等20多種水生植物,、鯉、鯽、鰱、鳙等近50種魚類,設有2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在駱馬湖漁管辦會議室,新啟用的內陸水域魚類智能化監測系統通過水下攝像頭,可精準捕捉湖中魚類活動軌跡,自動采集視頻圖像、水質數據等信息。借助5G等無線通信傳輸方式,實時將信息上傳至監控中心與云服務器,并對信息進行自動分析和決策。駱馬湖漁管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內陸水域魚類智能化監測系統已完成一期項目建設,項目組還將繼續推進二、三期項目建設,通過增加水聲學聲吶探測、魚類多模態監測數據AI智能化分析等現代技術手段,實現對魚類種類、生長指標以及資源量的自動化、智能化監測,讓漁業管理更加科學、智能、高效。
(來源:農民日報,作者:陳兵,推薦:徐承旭)
全國首單貝類養殖惰性有機碳匯交易在浙江落地
6月6日,在寧波產權交易中心的見證下,浙江省嵊泗縣檢察院與嵊泗山海奇觀海洋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浙江海洋大學簽訂嵊泗厚殼貽貝司法藍碳認購協議,以5萬元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認購 500t 嵊泗厚殼貽貝養殖沉積惰性有機碳匯。這標志著全國首例依托司法程序完成的貝類養殖沉積惰性有機碳匯交易在浙江誕生。
浙江海洋大學嚴小軍教授團隊以舟山嵊泗厚殼貽貝為研究對象,依托野外調查和長達600多天的實驗觀察,采用同位素標記技術,首次清晰追蹤到貽貝攝食后藻源碳的沉積與轉化路徑,對貝類養殖促進沉積物惰性有機碳累積提出了關鍵性證據。
在嵊泗縣枸杞鄉萬畝貽貝養殖區,團隊結合航次調查與沉積物定點采樣,依據國際權威的《濱海藍碳》手冊標準,開發出國內首個貝類養殖惰性有機碳匯核算方法學。經嚴格測算,確認該養殖區年均可產生惰性有機碳匯 1979t ,并據此形成《嵊泗縣厚殼貽貝養殖惰性碳碳匯核算報告》。
這一精準量化為碳匯貼上“價格標簽”——每噸100 元,使嵊泗貽貝的生態價值得以市場化衡量。今年5月,來自浙江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召開專家組評審會,對上述核算方法及碳匯量予以認定。
“簽約儀式是起點,”嚴小軍說,聚焦惰性有機碳的“貝類藍碳核算方案”,已清晰展現出一條可計量、可監測、可交易、符合國際標準的路徑。
(來源:科技日報,作者:江耘,沈家迪)
內蒙古強化土著魚類種質資源保護促進水域生態修復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以土著魚類種質資源保護為核心,將種業創新與生態治理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以魚護水、以水養魚”的綠色發展路徑。
守護基因密碼,激活生態修復原動力。面對氣候變化與水資源短缺的雙重壓力,內蒙古將土著魚類繁育作為生態修復的突破口。2023年,烏蘇里白鮭在內蒙古首次實現規模化人工繁殖,受精率達 95% ,為高寒水域瀕危物種恢復提供關鍵技術支撐。同時,開展種質資源守護行動,依托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立種群動態監測網絡,對細鱗鮭、哲羅鮭等珍稀物種開展遺傳多樣性保護。此外,積極與科研院所開展繁育研究,努力提升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繁育技術。
以魚治水,重塑水域生態平衡。內蒙古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有效養護水生生物資源,改善水域生態環境。通過在烏梁素海、呼倫湖等重點水域放流鰱鳙等濾食性魚類,湖體富營養化趨勢得到遏制。黃河流域放流區域魚類種群數量恢復明顯,黃河鯉等土著魚類重現產卵。
綠色共生,從單一保護到系統治理躍遷。內蒙古將種業保護納入全域生態治理框架,劃定59.69萬 km2 生態保護區域,在9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實施全年禁漁,設立界樁458處,2024年清理違規網具499張,守護魚類產卵場與洄游通道。內蒙古著力守好綠色家底的同時,不斷塑造發展優勢,釋放生態紅利。呼倫湖通過持續10年治理,水域面積恢復 500km2 ,鳥類種群從333種增至361種;達里湖華子魚洄游季年吸引游客超5萬人次,帶動生態旅游收入5000萬元,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從實驗室里精心保存的1枚魚卵,到江河湖海中躍動的生命群落,內蒙古正以種業振興重構人與自然的關系。這片土地上,每一尾土著魚的繁衍都是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每一次科技突破都在書寫綠色發展的時代答卷。
(來源:中國漁業報,作者:謝睿文,推薦:徐承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