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P23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5)05-0326-03
近年來,帕隆藏布河谷兩岸泥石流災害頻發,已經嚴重影響了國道G318線的交通運輸以及附近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例如,波密縣的扎木弄巴流域分別在1902年和2000年發生過特大規模的泥石流,導致主河易貢藏布被堵塞并形成了堵塞壩。堵塞壩潰決后,激猛的河流沿易貢藏布進人帕隆藏布,最終匯入雅魯藏布江,導致我國墨脫縣的耕地和建筑物被淹沒損壞,經濟損失高達2.8億元人民幣[1]。還有1988年暴發的米堆溝冰湖潰決型泥石流'1975年、2005年暴發冰崩體導致堰塞湖潰決的古鄉溝泥石流以及2007年暴發的冰雪融水降雨導致的天摩溝泥石流[2-4]。本次的研究區域迫龍溝在1983年、1984年、1985年和2015年先后暴發過4次泥石流災害,重復堵江并形成約 1km 的堰塞湖,其中1984年的泥石流持續時間最長達到了23h ,而1985年的泥石流峰值流量達到了 8195m3/s. □2015年的泥石流規模雖然沒有1985年的規模大,但是同樣導致了下游1座鋼橋被摧毀[5]。
目前,InSAR技術已經被許多學者和專家廣泛應用于地表形變監測。InSAR技術是一種利用雷達衛星數據監測地表形變的技術,通過分析同一區域在不同時間獲取的雷達圖像之間的相位差異,InSAR能夠以毫米級精度探測地表微小的垂直或水平位移分析地表情況。
1研究區域概況
1.1 地理位置
迫龍溝地理位置位于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魯朗鎮內,其地理坐標為東經 95°00′43′′ 、北緯 30°02′23′′ 。巴宜區的轄區總面積約為 10238km2 ,東西跨度(最長直線距離)約為 128km ,南北寬度約 74km ,涵蓋4個鎮、3個鄉。該區域內最高海拔為 5500m ,最低海拔為1 500m ,平均海拔為 3000mo 區域內的國道為G318國道。
1.2 氣象條件
迫龍溝受孟加拉灣的印度洋暖濕氣流影響,呈現典型的高原山地氣候,氣候垂直分帶明顯,從山腳到山頂可能依次出現亞熱帶、溫帶、寒溫帶甚至寒帶氣候特征。該區域氣候類型以夏季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以及晝夜溫差較大為特點。根據林芝氣象站近20年的觀測數據,該地區的年平均氣溫穩定在 10% ,年降水量約為 700.00mmo 6—11月累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 85% 以上,6—8月降水量大于9—11月降水量,2015年降水量達到 971.55mm ○
根據林芝氣象站2010—2019年的逐月監測數據分析結果(圖1),10年間平均氣溫的最高值達到 20% 最小值為 -2°C ,每年的月平均氣溫超過 10°C 的月份集中在5—10月。

1.3 水文條件
巴宜區境內有雅魯藏布江、尼洋河等主要河流。其中,雅魯藏布江在巴宜區境內長度為 728.3km 尼洋河全長為 307.5km ,流域面積 17535km2 ,其支流眾多,每隔 4~5km 有一條終年流水河谷。此外,還有八及弄巴曲、拉月曲等河流。拉月曲是帕隆藏布下游右岸一級支流,發源于林芝市巴宜區魯朗鎮,干流長89.5km 。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水系蘊含著豐富的水能資源,特別是在大拐彎處,其水能資源占雅魯藏布江總能量的2/3。這些水系為當地的氣候提供了充足的水分補給,并為泥石流的發育提供了必要的水源條件。
2 D-InSAR技術
2.1 技術介紹
差分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技術(D-InSAR)是一種利用雷達干涉測量原理監測地表形變的重要遙感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在一定時間內,獲取同一地區不同位置的目標回波,通過分析相位差得出目標地區的高程變化信息。在此基礎上,D-InSAR進一步減少或消除大氣效應、地形效應等誤差源,以精確獲取地表微小形變信息。
該技術通過獲取2幅成像幾何相似的合成孔徑雷達(SAR)影像,利用相位差計算地表位移,能檢測出毫米級甚至亞毫米級的地表變化。在技術處理過程中,要獲取滿足條件的多次SAR圖像,相位差分計算是關鍵步驟。因該技術具備覆蓋范圍大、不受云雨干擾、可定期重復監測等優勢,在地質災害監測、城市擴張評估、環境變化研究等領域應用廣泛。例如,在礦區可監測地表沉降與巖體滑坡;在城市能分析基礎設施位移及地表沉降等。
2.2 研究流程
2.2.1 數據獲取
處理所需主要數據包括SAR數據、精密軌道數據及ASTERGDEM30M-DEM數據。其中SAR影像數據使用歐洲航天局哥白尼計劃中Sentinel-1衛星所采集的1Sentinel-1AIW升軌方向,極化方式為VV,分辨率為 5m×20m ,波長為 5.6m 的Sentinel-1數據,其數據可以在網站(https://earthexplorer.usgs.gov/)中獲取和下載。根據所使用的Sentinel-1數據獲取對應的軌道數據用于軌道精煉重去平,在網站(https://browser.dataspace.copernicus.eu)中獲取和下載,其中選取軌道數據時要根據Sentinel-1數據以及軌道數據對應的日期進行下載。ASTERGDEM30M-DEM數據用于輔助處理SAR數據,可以在ENVI中scape模塊SRTM-3Version4選項中自動獲取對應區域的DEM數據,也可以在地理空間數據云(https:www.gscloud.cn/)中獲取和下載。
為探究研究區域2015年泥石流災前災后內溝道的變化情況,以季節為時間點,下載2014年12月9日—2015年10月29日的Sentinel-1數據進行處理。
2.2.2 選擇處理平臺
ENVISARscape是常用的雷達圖像處理軟件,具備完整的SAR數據處理流程,包括輻射定標、幾何校正、噪聲濾波、干涉處理等基礎模塊,其特色在于支持差分干涉測量(D-InSAR)和時序分析(PSI/SBAS),可精準監測地表毫米級形變。使用該數據處理平臺生成災前災后 30m 的DEM數據并進行溝道形變的檢測。
2.2.3 預處理
數據導入與裁剪:將下載好的SAR數據,根據研究區域的邊界范圍在影像中進行裁剪,保留研究區域影響以減少工作量,提高計算效率。
基線估算:通過衛星的軌道及相關參數數據,計算出使用SAR數據的空間時間基線,確保干涉圖的質量,優化形變量計算。
2.2.4干涉處理
生成快速干涉圖:通過影響配準、干涉相位計算、去平地效應處理得到初始的干涉圖。通過此圖能觀察到影響的原始地理信息,為之后的流程提供保障。
2.2.5 濾波處理及相關系數的計算
濾波處理:選擇Goldstein濾波方式,生成結果。
相關系數計算:地形形變的結果為相位解纏的參數設置提供了依據。
2.2.6 相位解纏
相位解纏:對去平和濾波后的相位進行處理,使之與線性變化的地形信息對應,解決 2π 模糊問題,將不連續的相位差(條紋)轉換為連續的信號,以便后續準確計算地形高程或地表形變。
2.2.7軌道精煉重去平與地理編碼
軌道精煉重去平是SARscape干涉測量中的一個重要步驟,主要用于優化軌道參數、計算相位偏移以及去除可能存在的相位坡道。這對生成高精度的數字高程模型(DEM)和位移圖至關重要。
2.2.8 后處理
將生成的結果導入ArcGIS軟件中進行結果出圖(圖2)。

按照以上步驟,以季節為時間尺度,對2014一2015年的數據進行處理,得到D-InSAR地表形變監測結果(圖3),并得出以下結論。
(1)分析圖3a、圖3b、圖3c可知,在春冬兩季正向形變即物源增多,夏季表現出負向形變即物源減少。造成以上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夏季(6一8月)溫度高及降水量大,導致溝道內的物源運動最終匯人河流中,而冬春兩季將夏季降水及冰雪融水轉換成物源儲存,所以迫龍溝的泥石流在夏季暴發的概率較大。這符合泥石流多在夏秋兩季暴發的特點,驗證了D-InSAR技術的合理性。監測2014一2015年的溝道形變變化得到的最大正形變量出現在2015年春季,即圖3b最大正形變量為 251mm ,最大負形變量出現在2014年冬季,最大形變量為 243mm 。

(2)對2015年8月17日迫龍溝災情進行分析圖3d、圖3e、圖3f),發現溝道整體形變在災前災后都呈現上升狀態。這與多篇文獻的研究結論一致,同時也驗證了D-InSAR技術可用于尋找物源。
3結論
通過對林芝市巴宜區近20年的溫度、降水量以及水系分布進行研究,并利用D-InSAR技術得出以下結論。
(1)2015年巴宜區的降水量達到近20年(2005—2024年)的最高值 971.55mm ,最高氣溫為 28.8‰ ,最低氣溫為 -12.3°C ,溫差接近 414C ,其中8月份的平均溫度達到 20°C ,為2010—2019年這10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
(2)2015年迫龍溝發生的泥石流的水源條件多為降水,泥石流多暴發于夏季(6一8月),2015年溝道整體形變在災前災后都呈現上升狀態。故推測:如果在沒有人為干預條件下,2015年之后迫龍溝再次發生泥石流災害的概率較大。
參考文獻
[1]王偉宇,李俊,趙苑迪.降雨頻率與泥石流暴發頻率關系研究:以2015年8月扎木弄溝泥石流為例[J].甘肅科學學報,2020,32(1):60-65.
[2]唐得勝,楊永紅,常鳴.藏東南地區冰湖潰決泥石流災害鏈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水電能源科學,2013.31(12):174-178.
[3]呂立群,王兆印,漆力健,等.古鄉溝泥石流堰塞湖演化規律[J].泥沙研究,2015(5):14-18.
[4]徐浩棟,李佳,吳立新,等.天摩溝冰川遙感監測及泥石流觸發成因分析[J].地球物理學報,2023.66(6):2370-2385.
[5]呂立群,王兆印,孟哲.基于樹木年代學的迫龍溝泥石流災害歷史重建[J].地球科學,2024,49(1):33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