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V882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河湖監測是維護河湖健康、推動河湖管理保護的重要抓手,是保障水安全、生態安全的基礎性工作。多年來,水利、生態環境、農業等多個行業主管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對水文、泥沙、水域岸線、水質、水環境、水生態等方面開展監測,監測成果在河湖管理保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文在調研嘉陵江重慶段河湖監測工作現狀的基礎上,梳理了不同部門開展的涉河湖監測工作,分析了各類指標監測頻次和監測成果運用情況,探索提出了河湖管理保護綜合監測機制。本文提出的綜合監測機制是指涉及河湖管理保護的不同部門單位開展的監測工作及其相互之間的統籌協調。
1嘉陵江重慶段河湖監測工作現狀
1.1嘉陵江重慶段基本情況
嘉陵江位于長江上游左岸,是長江流域面積最大的一條支流,干流全長 1345km ,全流域(包括涪江、渠江)集水面積約16萬 km2 。嘉陵江干流重慶段在合川區的古樓鎮進入重慶境,流經北碚區、沙坪壩區、江北區、渝北區、兩江新區,在渝中區的朝天門匯入長江。在重慶市內的流域面積達9589.8km2 ,江段長 152.0km ,其支流涪江、渠江在合川區城區匯入。嘉陵江重慶段水質優良,長期保持在Ⅱ—Ⅲ類。嘉陵江重慶段重要水利工程為草街航電樞紐,該樞紐工程以航運為主,兼有發電、攔沙減淤、灌溉等功能。根據《長江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嘉陵江合川至重慶 95km 航道為Ⅲ級航道。
1.2 河湖管理保護監測現狀
通過實地踏勘、座談交流、查閱資料等方式,梳理了水利、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林業、航道管理、海事、公安等8個部門開展的涉河湖監測工作情況及其成果運用情況。根據河湖管理保護工作情況,共分為水文水資源、水域岸線、水環境、水生態等4個方面[]。
1.2.1 水利部門
1.2.1.1水文水資源監測
水利部門在嘉陵江重慶段設置了武勝、東津沱、北碚、悅來、童家溪、千廝門等6個水文站,對水位、蒸發量、水溫、氣溫等指標開展每日1次的監測,對流量、降雨量、含沙量等指標開展每月1次的監測;在武勝水文站、北碚水文站兩處斷面對生態流量(水位、流量等指標)開展監測,監測頻次為每日1次。
收集匯編水位、蒸發量、水溫、氣溫、流量、降雨量、含沙量等監測成果作為河流基礎水文資料,為分析河流特性提供支撐,為水旱災害防御和應急處置提供科學依據。重點河流生態流量監測成果可為發布流量預警和實施流量保障工作提供依據[2]。
1.2.1.2水域岸線監測
水利部門通過衛星遙感圖斑解譯和核查,對河道管理范圍內的河湖水域岸線開發利用情況進行監測,監測頻次為每年1次。此外,依托河湖健康評估試點工作,在小江、大寧河、龍河等試點流域通過人工查勘等方式,對岸帶植被覆蓋度、河岸穩定性、河湖水面面積開展監測,監測頻次為每年2次。
對水域岸線開發利用情況進行監測,進一步強化了河湖“四亂”問題的清理整治,提升了河湖面貌。
1.2.1.3水質監測
水利部門在嘉陵江干流川渝省界、大沱口、臨江門等斷面設置了9個地表水國家重點水質站,對水溫、pH值、溶解氧、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和高錳酸鹽指數等24項水質監測常規指標開展監測[3]。
在嘉陵江干流的川渝省界、草街電站、大沱口、梁沱、井口等18個重要水質斷面,對水溫、pH值、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等指標及電導率、總硬度、硝酸鹽等指標開展每月1次的監測,同時對石油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硫化物、糞大腸菌群等指標開展每季度1次的監測。
在嘉陵江干流的跨區縣界、主要支流入河口等斷面設置了10個河長制考核斷面,對水溫、pH值、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總氮等指標進行每月1次的監測,對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銅、鋅等指標及濁度、氯化物、硫酸鹽、硝酸鹽氮、鐵、錳等開展每季度1次的監測。
水質監測結果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業績考核,并匯總形成水資源質量月報,分送至市(區、縣)相關部門,為各級行政領導提供詳實的河流水質數據,并服務于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水質監測結果納入河長制每月通報,作為掌握河流水質動態、評價河長制工作治理成效的參考依據。
1.2.2 生態環境部門
生態環境部門主要對地表水水質、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入河排污口水質進行監測。
在川渝省界斷面、北溫泉斷面、井口斷面、梁沱斷面等開展了地表水水質監測,監測項目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的24項水質監測指標,包括水溫、pH值、溶解氧、電導率、濁度、總磷、總氮、氨氮、高錳酸鹽指數等,外加電導率指標共25項[3],一般每月開展1次。部分斷面設置有水質自動監測站,進一步加密了監測頻次,其中水溫、pH值、溶解氧、電導率、濁度一般每1h監測一次;總磷、總氮、氨氮、高錳酸鹽指數一般每4h監測一次。
在合川、梁沱、井口、沙坪壩、大溪溝等9個斷面開展了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監測項目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基本項目(23項,化學需氧量除外)、補充項目(5項)和優選特定項目(33項)[3],監測頻次一般為每月1次。此外,每年還適時開展109項指標的全面監測(《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基本項目24項、補充項目5項和優選特定項目80項)。
入河排污口水質監測方面,監測指標為pH值、溶解氧、總磷、總氮、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等,監測頻次一般為每季度1次。
生態環境部門監測成果主要用于編制相關的公報并對外發布,同時也作為河長制考核的重要依據。
1.2.3 農業農村部門
在水生態方面,農業農村部門對水生生物物種組成、種群結構及資源狀況(以魚類為主)開展監測,一般每年2次,一般在魚類主要繁殖期(4—7月份)和索餌期(9—12月份)開展。
開展漁業資源調查與水生生物監測工作,摸清了轄區漁業資源狀況,對維系生態河湖以及評估十年禁漁成果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漁業監測數據的敏感性,當前農業農村部門針對監測成果編制的公報尚未對社會公開發布。
1.2.4 自然資源部門
在水域岸線監測方面,自然資源部門主要通過國土調查對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濕地等各類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狀況開展監測。2018—2020年開展了重慶市第三次國土調查,從土地利用方式角度將嘉陵江按“河流水面”或“水庫水面”地類調查。
1.2.5 林業部門
在水域岸線監測方面,林業部門主要對濕地現狀和變化情況開展監測,頻次為每年1次。通過圖斑監測開展年度調查監測工作,獲取森林、草原、濕地的種類、數量、分布現狀及其變化數據。
調查監測數據上傳至國家林草濕圖斑監測變化平臺,為全面掌握森林、草原、濕地資源動態變化情況,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提供科學支撐。
1.2.6 航道管理部門
1.2.6.1水文水資源監測
航道管理部門對航運水位進行監測,監測頻次為每日1次,并在相關網站系統進行公告,為航道管理、船舶運行提供技術支撐。
1.2.6.2水域岸線監測
航道管理部門對航道地形開展測量測繪,頻次一般為每年1次。測量測繪成果用于更新電子航道圖,確保航運安全。同時,每月開展航道保護日常巡查和專項巡查,對破壞航道及違法施工行為及時進行勸阻并通報相關管理單位。
1.2.7 海事部門
在水域岸線管護方面,海事部門主要對船舶數量和運行情況進行監測,監測頻次為每日1次。目前河道內運行的貨運、工程船舶均已安裝GPS定位裝置,通過海事監管平臺,可實現對船舶數量和運行情況的監測統計,掌握航運情況。
1.2.8 公安部門
在水域岸線監測方面,公安部門對河湖“四亂”問題、非法捕撈等涉河涉水違法違規行為開展不定期監測。重慶市公安部門在沿江沿河加強視頻監控建設,通過后臺和執法終端App共享相關信息,強化對河湖“四亂”問題、非法捕撈等涉河涉水違法違規行為的監督管理。
2 存在的不足
2.1部分監測領域存在重復監測
不同行業主管部門根據行業自身需求,在嘉陵江的部分重要河段都設置了監測斷面或者監測站點,存在重復監測的情況。例如,水利部門與生態環境部門在嘉陵江干流川渝省界斷面、梁沱、井口、河口等斷面對水質開展監測;水利部門和航道管理部門都對嘉陵江主要河段的河道水位開展監測。
2.2部分監測工作難以滿足實際需要
目前,在河湖水域岸線變化情況、河湖水生態變化趨勢等方面的監測稍顯不足[4。例如,水域岸線監測一般為每年1次,對水域岸線空間管控事前預防和事中監管的支撐力度有限;在水生態監測方面,水利部在2022年選取部分河湖開展了水生態監測試點,并在2023年印發了《河湖水生態監測技術指南(試行)》,生態環境部也在2022年針對大型水生植物、淡水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淡水浮游動物、淡水浮游植物、淡水著生藻類等分別印發了水生態監測技術要求,并在2023年印發了河湖庫的水生態監測技術指南,但目前實際開展的水生態監測較少,難以全面準確了解河流水生態狀況
2.3 監測數據的綜合利用率不高
當前不同行業主管部門之間信息成果共享程度不高,各部門的監測成果基本僅限于部門內部保存使用,尚未實現數據共享,存在“信息孤島”的現象,監測數據的挖掘使用還有待提升。
3河湖管理保護綜合監測機制實現路徑
河湖管理保護綜合監測機制是一個涉及多方參與的管理機制,機制的建立要統籌協調流域內不同行業部門之間的關系,推行有序協同、整體聯動機制。通過系統分析新時期河湖管理保護綜合監測需求,以統籌解決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災害問題為統領,通過各行業主管部門之間的監測數據和信息共享,實現對河湖資源的科學管理和有效保護[5-6]。建立河湖管理保護綜合監測機制,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3.1 統籌布局監測網絡
依托現有水文監測站網體系,協調流域內各部門、各區域遵循總體規劃進行綜合布局,盡量整合各類單項監測站網,填補設站困難地區監測空白,整合優化各類涉水監測站點結構。按照職責分工開展工作,避免重復建設、重復監測[]。
建議以河長制考核斷面為主,建立河湖保護綜合監測網絡,實現監測和管理的無縫對接。根據重點水域河湖的分布和重要性,確定監測區域,重點關注對水域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地區,如重要湖泊、流域的源頭、入河口等,合理布局監測站點,并加強現有監測站點的維護和更新。
3.2 建立綜合監測指標體系
收集匯總研究相關國家法規、標準和指南,綜合考慮監測指標的代表性、實用性和可推廣性,從水文水資源狀況、水域岸線狀況、水質狀況、水生態狀況等方面確定核心指標,確保對河湖綜合狀況的全面監測[8]。
監測評價體系可充分利用各部門現有監測資料和成果,提高各部門數據的實際利用價值,減輕政府和相關機構的工作負擔。對未定期開展或未開展的監測指標,可補充相關監測。對于不同河湖,可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適當調整監測指標體系。針對每個監測指標,建立相應的評估方法和技術規范,確保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比性。
3.3建立綜合監測數據匯交與分析制度
充分發揮河湖長制管理機構的主體作用,協調各部門、各區域,建立健全長效協同聯動工作機制。利用流域防汛抗旱、水資源管理保護、水土保持、河湖管控等方面的組織管理、科學調度、技術指導的工作基礎和經驗,嘗試建立河湖保護綜合監測協作聯動長效工作機制,制定《河湖保護綜合監測資料匯交管理辦法》,要求負責河湖水文、水量、水域岸線、水質、水生態監測的各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統計和上報監測數據,以獲取河湖變化的規律和趨勢,為河湖保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9]。
《河湖保護綜合監測資料匯交管理辦法》應對匯交的監測數據格式、成果質量、共享途徑、數據保存和歸檔等方面做出明確要求,以獲得全面、準確、可靠的監測資料及規范的監測報告,確保數據的可用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10]。
3.4建立信息發布與共享制度
以河湖長制為平臺,逐步建立流域水文、水質、水生態等監測網絡體系和監測信息共享機制,建立信息共享議事機構并制定共享制度,進一步明晰各行政主管部門在河湖保護綜合監測中的權利和義務,界定各自信息共享的范圍和責任,有效解決不敢共享的問題。
通過定期編制和發布季報、半年報或年報等方式,總結歸納監測成果并及時公開。發布的成果一般面向相關部門、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以及公眾等,報告發布后,涉及河湖管理保護的各個相關方(如環境保護部門、水務管理部門、科研院校等),可依據監測結果和分析結論,及時處理監測發現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并制定和調整相應的管理措施和政策。
4結束語
河湖管理保護綜合監測機制的建立,可以有效整合各部門的涉河湖監測數據和成果,有利于進一步推進河湖系統治理和高水平保護。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護綜合監測機制,一方面需要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選取其他流域不同典型區域開展試點應用,制定統一監測標準和方法,形成更為科學合理的河湖保護利用綜合監測體系;另一方面也需要進一步細化落實綜合監測機制運行的規則和要求,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內容和權責邊界,總結經驗做法,切實建立起跨部門的河湖保護利用綜合監測工作協調機制。
參考文獻:
[1]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J].中國水利,2016(23):4-5.
[2]程海云,熊明,馮寶飛,等.長江現代水文水資源監測預報預警體系[J].水利水電快報,2023,44(7):6-7.
[3]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S].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4]劉哲,張寧,彭定華,等.水生態監測方法研究進展及在黃河流域的應用實踐[J].中國環境監測,2022,38(1):58-71.
[5]穆宏強.基于河長制的跨界河流監測體系研究[C]//中國水利學會.中國水利學會2018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分冊.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8:49-54.
[6]張祖鵬,張澤賢,劉思遠,等.太湖流域河流健康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及應用[J]人民長江,2023,54(11):8-15.
[7]李德旺,王春芳,袁玉潔.水生態監測國內外發展及在長江流域的應用思考[J].水生態學雜志,2021,42(5):1-9.
[8]金小偉,趙先富,渠曉東,等.我國流域水生態監測與評價體系研究進展及發展對策[J].湖泊科學,2023,35(3):755-765.
[9]水文監測資料匯交管理辦法[J].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公報,2020(4):53-55.
[10]秦國帥,張旺,劉璐.關于推進水文監測資料匯交管理和使用的思考[J].水利發展研究,2023,23(5):62-65.
Integrated Monitoring Mechanisms for River-Lak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on the Jialing River in Chongqing
ZHENG Hexiang,XIE Zhilong(Riverand Lake Protection Center ofMinistryofWater Resources,Beijing lOoo38,China)
Abstract:River and lak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is a complex system engineering that involves different industries.This study examines river-lake monitoring practices in Chongqing's Jialing River reach across four key dimensions:hydrologyand water resources,bankline management,water environment,and water ecology,which areimplementedby waterresources,eco-environmental,andagriculturaladministrative sectors.Our analysis eveals three critical problems:redundant monitoring eforts,inadequate data for management needs,and low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collcted data.Toaddress these problems,we propose an integrated monitoring framework featuring optimized monitoring network deployment,integrated monitoring indicators,data interoperability protocols,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mechanisms.These findings provide guidance for water governance in river-lake systems.
Key words:river and lake protection; Jialing River;integrated monitoring;water resources;water environment;water ecology;riparian Z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