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X321;TU98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自2016年“長江大保護”戰略提出以來,長江岸線的生態保護和空間管控已成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重點任務。在此背景下,《長江經濟帶一長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1明確提出,要“水陸一體嚴格保護自然岸線,控制岸線開發建設推動形成流域治理、區域協同的岸線開發保護利用格局”。這一頂層規劃標志著我國正在探索建立全域性、系統化的長江岸線空間規劃體系,為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模式下的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長江口地區作為長江黃金水道的關鍵咽喉,不僅是長江經濟帶中自然動力與人類活動交互最為劇烈的區域,也是生態敏感性與脆弱性并存的重要戰略節點。岸線資源是支撐長江口地區城鎮布局、產業集聚、航運發展的核心載體,對岸線的協同規劃開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長江口地區岸線保護和開發實踐的實證研究,提出岸線生態協同規劃優化策略。
1長江口地區岸線研究的內涵和意義
1.1岸線研究范圍與概念內涵
長江口自徐六涇以下被崇明島分為南北兩支,南支在吳淞口以下又被長興島、橫沙島分為南港和北港,南港以下被九段沙分為南槽和北槽,這種“三級分汊,四口入海”的格局[2],造成該地區復雜的岸線形態。本研究涉及的長江口范圍從徐六涇延伸至入海口,具體涵蓋上海市崇明區、寶山區、浦東新區,以及江蘇省蘇州太倉市、南通海門區和啟東市(見圖1),聚焦于長江口地區的長江岸線,岸線總長度接近 600km 。

岸線是一定水位下水體與陸地的交線,通常指水陸交界一定長度范圍內的帶狀區域[3]。岸線資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4,不僅承擔著交通運輸、供水保障及文化旅游等復合經濟功能,還在維護區域生態安全格局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需進一步加強長江口地區岸線的生態協同規劃,推動岸線規劃從“征服自然”到“協同共生”的范式轉變。
1.2 研究意義
1.2.1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的“入海口實踐”
當前,長江經濟帶發展模式已從相對粗放型向高質量綠色發展轉變。然而,在生態屏障構筑、黃金水道運輸及產業經濟承載等多重功能疊加下,區域生態環境保護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長江口地區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龍頭,是解決“增長與保護”矛盾的關鍵節點。本研究旨在將“長江大保護”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工具,為區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指導。
1.2.2促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試驗地”
長江岸線跨越多個省市,其生態系統整體性與行政管理分割現狀之間的矛盾,已成為制約區域協調發展的瓶頸。長江口地區作為長三角的東大門,在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通過對岸線空間協同的研究,促進區域內各項要素的整合與優化,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協同規劃的樣本。
1.2.3探索全球河口地區發展的“中國范式”
當前世界多地的河口地區均處于城市化進程加速、資源承載力即將達到上限的關鍵時期,面臨著未來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本研究可以為世界河口地區探索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人地關系新范式,為岸線資源的永續發展貢獻更多中國力量。
2 河口地區岸線規劃動態與探索實踐
2.1國內外河口地區岸線生態協同建設實踐
河口地區是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較為敏感和脆弱的區域。對于河口地區岸線的生態協同規劃,國際上主要通過空間重構、功能轉型、韌性提升等方式,實現從工程主導到生態優先、新興產業協同發展的理念轉變。
荷蘭鹿特丹市是萊茵河口地區典型的河口三角洲城市,一方面,依托港區的能源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提升腹地城市區域的綠色智能創新發展。通過“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在協調海上風電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同時,發展高附加值農業,并提升文化旅游價值。另一方面,為應對海平面上升,制定了《鹿特丹氣候變化戰略》。該戰略基于內堤、外堤、可轉型潛力空間、人口密度等因素,將城市分為六類區域。對于堤外市區,以適應性措施為主,通過設置可淹沒區域、增加植被覆蓋等手段,將防汛墻與綠色開放空間相結合。鹿特丹市通過確立水韌性理念、科學評估風險,將分類制定的應對策略融入空間規劃,有效提升了城市韌性[5]。
紐約哈德遜河口針對濱水區棕地盤活問題提出了多種更新模式,將河口地區廢棄的工業用地轉型為商業、居住、休閑、教育等生活功能用地。例如布魯克林廢舊海軍造船廠轉型為多用途、多元化的創意、制造產業集群空間,吸引了食品加工、3D打印、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企業入駐[。此外,長碼頭公園項目通過生態修復和韌性景觀設計,建立娛樂、藝術以及環境教育設施,解決了工業污染、洪澇侵襲以及活動設施不足的問題,成為周邊居民和游客青睞的濱水公園。
國內河口地區岸線協同建設實踐集中在渤海、長江口一杭州灣、珠江口等重點地區。浙江杭州灣河口通過實施《杭州灣海域生態修復提升行動方案》,對8條入海河流開展全流域共治,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同時重建河流濕地多類型生境,提升生物多樣性[。珠江口地區則著力推進“珠江三角洲河口海洋生態修復示范”項目實施,通過生態修復工程,改善岸線生態環境,提升區域生態功能。
2.2長江口地區岸線生態協同規劃的實踐基礎和 挑戰
長江口生態系統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三大河口生態系統。該區域擁有眾多島嶼、灘涂濕地和豐富的生物物種,棲息著近300種鳥類和多種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白鱘等。崇明東灘、九段沙等濕地灘涂是“東亞一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上的重要棲息地,同時也是許多重要經濟魚類和大型無脊椎動物的產卵、育幼和覓食場所(見圖2)。

自2016年“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提出以來,長江岸線的整治和恢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南通市打造了全長 18km 的江海文化景觀大道,并建成了多個濱江示范公園,成為周邊居民的“網紅打卡地”。上海市崇明區通過實施北湖(東)林水復合修復等多項生態修復工程,顯著提高了生物多樣性,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可(見表1)。總體來看,各地的實踐為構建區域生態格局和破解“化工圍江”困局奠定了基礎。然而,在規劃建設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研究。

2.2.1岸線空間布局在區域層面缺乏統籌
長江口地區的臨滬臨江區域在用地布局與景觀環境方面存在不協調現象。例如崇明島北部的啟東市啟隆鎮沿江地區已經形成了連片的建設用地,而海門區海永鎮也計劃沿長江北支布局建設用地。這種沿江連續布局的開發模式意味著更高的土地開發強度,不僅會加劇長江沿岸生態系統的壓力,也與崇明島的生態保護目標產生沖突。此外,盡管長江北支南岸的崇明依托環島生態走廊的建設,構建了較為連續的生態網絡,但北岸海門的產城空間呈現向濱江集聚的趨勢,這種趨勢導致沿江生態界面的連續性被破壞,削弱了區域生態結構的完整性。
2.2.2 岸線功能的生態與民生隱憂
長江口地區長岸線長度約為 576km ,按現狀功能可分為生產、生活、生態岸線三種類型。其中生態岸線占比約為 45% ,主要是限制開發和嚴格保護區段。以船舶制造、石化裝備、航運港口功能為代表的生產岸線占比約為 38% ,其中浦東新區、寶山和太倉段的生產岸線占比較高。而可供市民親近長江、休閑游憩的生活岸線占比不足 20% ,其中太倉和啟東段占比分別僅為 8% 和 11% (見圖3)。岸線功能總體呈現“生態主導-生產集聚-生活游憩不足”的特征。
生產岸線 生態岸線 生活岸線8070%/ mL海門區 啟東市太倉市崇明區寶山區浦東新區總計區域
這種功能特征對地區的生態安全、生活品質等方面帶來一定不利的影響。具體來說,一是沿岸功能布局對長江生態安全構成隱患。特別是長江南通段沿岸工業企業與水源地交叉分布,沿江重化工業排放的污染物對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構成巨大威脅。二是生產岸線連綿地區缺乏生態空間的滲透,生活配套功能存在缺口。例如部分沿江大型園區周邊缺乏大型商業綜合體,僅有少量售賣日用品的流動攤位,覆蓋范圍有限,難以滿足員工的生活和休閑需求。三是生活岸線的活力和特色有待提高。當前打造的生活岸線以綠地為主導功能,但文化、休閑、居住等復合型功能的承載能力有待提升,而且游憩設施密度較低,缺乏特色化設計,未能實現與地方文化的結合。
2.2.3岸線功能與腹地存在脫節現象
海門一啟東段雖然擁有百余千米的濱江岸線,但大部分岸線距離中心城區普遍超過 5km ,導致空間聯動效應不足。同時,大量緊鄰中心城區的優質岸線被生產性設施占據,形成了“近江不見江”的現象。此外,岸線與腹地城區的新興產業缺乏功能上的互動,城區發展也難以從濱水空間中獲得價值外溢效應,導致工業岸線與城鎮腹地之間形成了明顯的空間割裂。
2.2.4岸線生態管控的標準尚難統一
本研究區域橫跨滬蘇兩省市的六個行政區,涉及岸線管控的現行規劃和標準主要包括《上海市河道管理條例》《上海市生態空間專項規劃》《蘇州市長江防洪工程管理條例》等。由于存在地區差異,各標準對長江岸線生態管控的要求不同,導致協同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受到限制。例如,現行防洪設施建設與生態保護標準存在差異,水利部門的護岸工程多側重于保障防洪安全,而生態環境部門則要求滿足生物廊道連續性需求,這種標準差異使得兩者在實際操作中較難協調。
3長江口地區岸線生態協同規劃的目標、思 路和路徑
3.1 目標體系
長江口岸線生態協同的建設目標應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要求,統籌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樣本,共建“世界級河口綠色高質量發展區域”。具體的目標如下:
(1)從保障區域生態格局的角度,長江口岸線功能布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取向,突出生態優先的原則。通過強化省市間的統籌協調,推動長江南北兩岸生態空間的聯動發展,確保區域生態格局的完整性和穩定性。
(2)從功能優化、公平利用的角度,充分發揮長江口江海交匯的區位優勢,提高岸線利用效率,促進港口、產業和城鎮的協調發展。在岸線分配上,應兼顧各類岸線的公平利用,特別是要保障鄰近市區供市民休閑的岸線不被擠占。
(3)從引領綠色生活方式的角度,滿足地區居民日益增長的親近自然、休閑游憩的需求,這是長江口岸線生態協同建設的重要目標。通過規劃建設充滿活力的生活岸線,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使綠色生活成為長江口地區的新風尚。
(4)從促進水陸一體化發展的角度,加強岸線與陸域縱深的協同發展。長江口岸線集“三生(生活、生產、生態)”功能于一體,通過科學布局岸線功能,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綠色轉型,形成水陸自然交互、和諧共生的岸線格局。
3.2 總體思路
展望未來,長江口地區的岸線可以通過“規劃先行與引領、匹配功能與本底、拓寬區域與格局、增強協同與互動”,漸進式地實現岸線的生態協同。
(1)規劃先行與引領。國土空間規劃作為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8]。可通過編制長江口地區岸線保護專項規劃,與各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緊密銜接,在“三區三線”(三區: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城鎮空間;三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指導約束下,針對長江岸線進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的安排,明確區域生態空間格局。
(2)匹配功能與本底。長江口地區不同岸段在水域深度、地質條件及開發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岸線功能的規劃需充分考慮其自然條件和生態特性。對于生態本底脆弱的岸線區域,應嚴格禁止開發;對于生態敏感性較低的岸段,可在生態承載力范圍內實施綠色彈性開發,以實現生態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平衡。例如,生態敏感性較低的深水岸段可優先規劃為深水港口功能區,而生態敏感性較高的郊野區域則劃為生態安全防護或生態保育區[9]。
(3)拓寬區域與格局。在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應結合長江口地區的生態保護重點、工業文化遺產和城鎮功能核心,將岸線功能利用從單一岸線本身擴展到區域全局視角。
(4)增強協同與互動。在專項規劃編制過程中,應組織跨地區的專業團隊,與各地自然資源、水務、生態環境等主管部門對接。通過全面調研長江岸線的資源稟賦和現狀建設動態,協調上下游、左右岸的設施布局,形成一張空間藍圖和一套建設標準,推動區域間的協同治理和互動發展。
3.3 構建路徑
在總體思路的引領下,長江口岸線的生態協同規劃應遵循“生態優先、強化基底,因地制宜、多元復合,水陸一體、聯動發展,規范統一、協同推進”的路徑,形成層次鮮明的技術路線。
(1)構建區域生態空間格局,強化生態本底。長江口地區河港湖塘縱橫交錯,物種豐富多樣,但由于生態系統連通性脆弱,災害風險較高,亟需通過穩固生態基底、保障物種遷徙廊道暢通等手段,構筑穩定的生態網絡體系。岸線作為長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區域重要生態廊道密切相關。應統籌“灘、水、林、田、湖”等生態要素,構建“一心(以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為核心)、兩帶(沿海生態保護帶和長江生態保護帶)、多廊(多條特色生態廊道)”的區域生態空間格局(見圖4),從而形成完整的長江口地區生態廊道體系。

(2)加強“三生岸線”的精準管控,促進岸線功能多元復合。長江口地區現狀岸線復雜多樣,以本次規劃為契機,對各類岸線實施精細化管控(見圖5)。嚴格保護生態岸線,推動生活岸線和生產岸線的優化利用,確保區域內生態岸線比例不降低,嚴守生態紅線;生產岸線應注重布局集約,通過岸線整治修復逐步引導生產岸線向生態或生活用途轉化,適當減少太倉、寶山等地區的生產岸線;針對南通生活功能較弱的岸線區段,適當增加休閑游憩功能布局,科學控制開發規模和建設強度,避免居住區大規模向江邊延伸。

(3)強化岸線與腹地之間的功能聯動機制。長江岸線不應僅被視為區域的邊緣地帶,而應將其和相鄰的內陸區域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籌規劃。在推進左右岸“橫向聯通”的同時,注重縱向的聯動。沿江區域的用地布局需要與岸線功能相適應,同時岸線設施的布局也應順應城市的發展方向。通過整體規劃,充分發揮岸線的綜合價值,增強其對周邊地區的輻射效應,推動區域的協同發展。
(4)構建一體化的技術標準。遵循相關國土空間規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的要求,制定技術標準。在各部門協同工作的基礎上,推動岸線各項技術和項目審批的規范化,為長江岸線的管控提供技術支撐。
4長江口地區岸線生態協同規劃的策略
4.1貫通跨界生態走廊,整合鄰界地區用地布局
依托重要水網綠脈,構建跨界地區生態網絡。具體而言,在崇明島滬通臨界區域,可依托崇明島骨干河道水系,引導多條藍綠走廊向北延伸至長江,確保生態空間連續性。為防止城鎮過度擴張導致“城鎮圍江”現象,在構建跨界生態走廊的同時,優化海門海永鎮沿江地區的空間形態,采用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的布局,確保鴿龍港生態走廊最小寬度不低于 500m 。在啟東啟隆鎮,新增建設用地應在保障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前提下,采用點狀布局,同時控制老滋港生態走廊最小寬度在 1km 以上。
4.2基于功能適配的“三生岸線”調控
(1)生態岸線嚴守底線。考慮到當前化工產業集聚,飲用水水源保護地與其周邊功能性、布局性矛盾突出,應梳理重點區段取水口布局,針對性開展設施布局規劃,構建水源保護緩沖區,在歸并優化取水口的同時開展排污口的智能監測。此外,生物棲息地的保護需考慮降低海上風電場帶來的生態負面影響,慎重考慮將生態敏感性高的自然保護區作為風電項目選址。新建風電項目應建立生態準入機制,規避在北湖、青草沙水庫等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及鳥類保護區布局。
(2)生產岸線彈性預留。針對產業連綿地區,在保障企業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應通過歸并散亂碼頭,釋放冗余岸線,保留一定比例岸線作為留白區域。在此區域內,可布局點狀配套設施,如員工通勤站、臨時休憩點等,滿足企業員工日常需求。同時,針對生產岸線生態和生活功能缺失的問題,探索生產岸線設施的共享機制與創新模式,推動工業銹帶向生態“秀帶”轉型。例如依托港口貨運通道增設旅游交通接駁專線,將傳統的生產性碼頭升級為兼具游船停泊功能的復合樞紐;采用架空棧道、可滲透鋪裝等環保措施,打造員工親水步道,提供休閑散步空間;在生產和生活岸線交界處嵌入生態隔離帶,采用喬-灌-草復層綠化結構,既滿足安全防護要求,又為員工提供綠意盎然的微休憩環境。
(3)生活岸線活力復合。圍繞長江口地區的基底特色,深入挖掘和強化各地的生態文化特色,切實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真正做到“還岸于民”。一方面,可以打造若干精品濱江岸線旅游路線。例如,在南通的船舶工業園區,可以圍繞“文脈傳承”主題,打造工業遺產線路,建設沙船文化數字體驗館;在啟東圓陀角,可以圍繞“江海攬勝”主題,打造海陸風景體驗線路,讓游客領略長江入海口的壯麗景觀。另一方面,生活岸線的規劃應引領健康運動的生活風尚。長江生活岸線作為長江口地區最大的“露天運動場所”,可以為周邊居民提供騎行、跑步、滑板等多種體育運動功能。在滿足市民健身活動需求的同時,還可以通過策劃與岸線相關的主題活動和大型賽事,進一步提升生活岸線的吸引力。例如在崇明島岸線設計濕地研學、候鳥追蹤觀測等旅游活動,讓市民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時,深入了解生態奧秘,感受“濕地、林地、綠地、河流”多個生態要素融合的綠色勝景。
4.3加強岸線與腹地空間傳導與交通聯動
為促進沿江岸線與腹地城市功能的緊密聯動,一方面,在空間上可建立“濱水界面-過渡界面-縱深界面”三級功能傳導機制(見圖6)。如促進岸線與產業功能腹地的協同,在沿岸 200m 范圍布局濱水公共活動和文旅體驗功能, 500m 腹地發展商業與文化場所, 1km 縱深區配套產業服務設施,形成功能互補的層級結構。同時為推動空間滲透,沿主要河道建設寬度 50~100m 的生態廊道向腹地延伸,串聯城市綠地與社區公園。另一方面,強化交通聯動,提升交通可達性。在啟東濱江綠廊區域,應加強重要岸線節點與公共交通的銜接,提高生活和生態岸線使用效率。

4.4健全協同一體的岸線技術標準
針對區域岸線管控缺乏統籌、難以銜接的問題,應協調各地各部門現行的規劃建設標準,實現技術標準的“統一性、聚焦性和可實施性”。
(1)標準類型方面。研究當前岸線規劃需要協同考慮的內容,包括研究制定岸線生態修復技術規范、岸線配套設施規劃、建筑風貌引導以及建筑色彩管控指南等。同時,探索臨界地區統一的生態環境管控單元和生態空間管控標準。
(2)標準內容方面。聚焦核心管控要素,建議禁止在長江干支流 1km 范圍內新建、擴建化工園區和化工項目,沿江 5km 范圍內合理引導城鎮產業板塊的發展規模和建設強度;明確岸線建筑開發強度、退界距離等關鍵指標的計算口徑和管控要求;考慮1km生活岸線配置不少于2處親水觀景平臺,同時鼓勵植入智慧健身驛站與文化展陳設施;北岸新建項目需進行南岸景觀視域分析,確保兩岸建筑高度呈階梯式過渡。同一長江段南北兩岸應做到空間形態和風貌上的協調統一,對以太倉港一海門港為代表的城鎮產業風貌帶等重點風貌協調區,提出在建設高度、色彩等方面的風貌管控要求。
(3)操作實施方面。為加強岸線管控的法定性和可實施性,將制定的各項標準融入今后各地國土空間規劃的修編工作和上海大都市圈的相關專項規劃之中。依托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針對岸線規劃的關鍵管控指標,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和實施監管機制,并對涉及長江口地區岸線的規劃編制、審批、實施和監督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5 結束語
長江口地區岸線生態協同規劃是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促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舉措。本文通過構建長江岸線生態協同規劃目標體系、明確協同規劃總體思路和構建路徑,為長江口地區岸線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指導。在實踐中,要實現長江口地區岸線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除了貫通跨界生態走廊、整合鄰界地區用地布局,還要基于功能適配實施“三生岸線”調控。此外需要加強岸線與腹地空間傳導與交通聯動,以及健全協同一體的岸線技術標準。長江口地區岸線生態協同規劃是一項立足全局的系統性工程,需要長期堅持、久久為功,通過持續優化岸線功能布局,加強區域協同治理,推動長江口地區成為“世界級河口綠色高質量發展區域”的典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EB/OL].(2024-09-10) [2024-12-12].https://gi.mnr.gov.cn/202409/t20240910_2857195.html.
[2]劉杜娟,葉銀燦,李冬,等.基于GIS的長江口南支下段河勢演變及穩定性分析[J].海岸工程,2010,29(3):19-27.
[3]孔繁忠,董亞辰,王雪.長江岸線管控現狀及對策研究[J].長江技術經濟,2023,7(3):19-23.
[4]段學軍,鄒輝,王曉龍.長江經濟帶岸線資源保護與科學利用[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35(8):970-976.
[5]陳一丹,翟國方.荷蘭鹿特丹市水韌性規劃建設及其啟示[J].上海城市管理,2022,31(1):2-10
[6]梁爽,劉柯岐,董美寧,等.紐約布魯克林海軍造船廠適應性再利用研究[J].工業建筑,2019,49(1):206-211,200.
[7]浙江省生態環境廳.杭州灣海域生態修復提升行動方案[Z].杭州:浙江省生態環境廳,2025.
[8]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EB/OL].(2019-05-23)[2024-12-12].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5/23/content_5394187.htm.
[9]饒勝波.基于“三生空間”的長江岸線區劃與優化研究:以武漢市沿長江區域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人民城市,規劃賦能:2022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4區域規劃與城市經濟).武漢: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23:576-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