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麗河湖建設的新階段,應重視發動全民社會的護衛作用,建立善待水、善用水的人水和諧共生關系。
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
在建設美麗中國過程中,水生態環境保護始終是重點領域,這不僅因為水污染曾經是我國最為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而且因為水將可能成為高質量發展中最為緊缺的自然資源之一。
2025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標志著我國水生態環境保護從以污染治理為主轉向了美麗河湖建設的新階段。
“行動方案”強化國家職能
“行動方案”突出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職能,強調以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重點,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升河湖生態系統健康水平。總體目標是到2027年,美麗河湖建成率達到 40% 左右,到2030年,美麗河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美麗河湖基本建成。為此,“行動方案”部署了“鞏固深化水環境治理、加強基本生態用水保障、積極推進水生態保護修復”三大任務,以及“全面推進保護與建設”的保障措施。
其中“鞏固深化水環境治理”部署了六項工作:提升入河排污口整治效能、加強工業園區水污染防治、強化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保持水域及岸線干凈整潔、保障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加強基本生態用水保障”部署了三項工作:著力保障河湖生態流量、落實生態流量泄放措施、強化生態流量監測信息共享;“積極推進水生態保護修復”部署了六項工作:推進水生生物保護恢復、實施湖庫富營養化綜合治理、強化生境修復和監管、加強防洪排澇治理、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滿足群眾親水需求;“全面推進保護與建設”安排了四項工作:加強全過程管理、強化示范引領、加大支持力度、開展全民行動。
可以看到,這些任務基本上都是政府工作,說明在美麗河湖保護和建設的起步階段,很多工作都具有公益性、基礎性特征。
美麗中國時代“集結號”
在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新時代,“行動方案”是對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進行統籌綜合治理的動員令和集結號。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基、生產之依。水是我們高度物質產品消費和生產中的支撐元素,我們生活中的各種化學產品、鋼鐵制品、建筑材料、交通工具等,無一不是要消耗大量的水才能生產出來的,所以人類從直接消費和間接消耗兩種途徑上高度依賴水的供給。沒有足夠多和好的水資源,人類甚至無法生存,遑論發展。
河湖是水的基本載體,是支撐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自然形態。人類沿河湖而居,是人對水資源依賴的必然結果。
人與河湖之間,是一種相對平衡的關系。河湖作為自然物理存在,其質量和數量是基本穩定的,而人類活動卻是一個變動不居的巨大變量。當人類聚集規模較小或人類生產活動規模不大的時候,河湖有足夠的承載力或容納力,在滿足人類生存和生產需要的條件下還能保持自身功能穩定,這個時候人與河湖的關系就是和諧、可持續的。但是,在人類活動出現規模巨大、強度劇增的增長后,人類對河湖的需求和壓力就可能超過河湖自身的承載和容納極限,出現河湖生態系統功能的下降或退化。
今天我們就處在這樣的情形之中,凡是水資源充足、交通便利的河湖之邊,都布滿了城市或產業,其規模和強度還在不斷增加。為了獲得必要的土地和水等資源,新的城區和產業開始向更偏遠的河湖擴展。城鎮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對水、空氣等自然資源的數量需求和質量訴求都隨之高漲,相應擴大的經濟發展活動也對這些自然資源提出了更多需求,二者疊加使我們處在人與自然關系最緊張的時刻之一。
保護和建設美麗河湖,本質是建立人與水和諧共生的關系。所謂“和諧”,就是人類要尊重、順應和保護水資源,因為在人與水的關系中,人是有意識和主動的一方,人水和諧只有通過人的主動行為來實現。所謂“共生”,就是人類要從水等大自然中獲得生存資源,與大自然一同生生不息、持續發展。前者稱為“善待水資源”,后者稱為“善用水資源”,二者合一乃和諧共生之義也。
善待水和善用水,這是保護和建設美麗河湖的系統思維。在“行動方案”中,水環境治理、基本生態用水保障主要是針對保護水資源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滿足群眾親水需求等是針對開發利用水資源的,二者互相依存、互相促進。
全民護衛美麗河湖
“行動方案”共19條措施,主要是給各級政府部署安排工作的,雖然也在保障措施中提出了開展全民行動,但僅有簡短數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特別提出了全領域轉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設、全社會行動的“四全策略”,美麗河湖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的一部分,必然要貫徹全社會行動的總體部署。
在保護和建設美麗河湖中應該重視社會參與和全民行動,如果只有政府的“管”和“治”,沒有群眾的“護”和“衛”,水生態環境治理改善的速度將趕不上水資源消耗和退化的速度。將廣大的用水群體組織起來變成有效的護水群體,就是使人民群眾從美麗河湖的享用者升華為美麗河湖的主人翁,這是在美麗中國建設新時代走群眾路線、打人民戰爭的新實踐,是永不過時的法寶。

社會公眾對美麗河湖的“護”,主要體現在通過自身行為的調整改進,采取綠色生活方式,減輕人類活動對河湖環境的負面影響,使河湖生態功能和環境質量恢復和保持在可持續的良好狀態。社會公眾對美麗河湖的“衛”,則主要體現在廣大人民群眾把美麗河湖視為自己的利益所在,守護美麗河湖權益,既監督政府是否在美麗河湖保護和建設中有所作為,也監督社會群體中是否有人損害美麗河湖保護和建設的成果,以主人翁態度與一切破壞美麗河湖保護和建設的行為作斗爭。
具體而言,全民行動護衛美麗河湖,主要可體現為以下八字簡章。
一是明理,即各種社會機構和知識人士通過各種方式和平臺,向廣大社會公眾普及我國人口多、資源少、經濟強的基本國情以及由此帶來的緊張人水關系,講明我們必須走節水型、循環型生產和生活之路的道理,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增強人們支持黨和國家推動綠色發展各項部署的內在自覺性。
二是遵規,即自愿和自覺遵守國家關于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生態環保、美麗河湖建設的各項法律法規、政策規定、行為要求等,被禁釣的就不釣、被禁泳的就不泳、被禁足的就不入。不向河湖拋棄廢棄物,不攀樹折枝摘花,不踐踏草地,不讓兒童或寵物隨地排泄。隨時愛護一草一木一水,做自覺的生態文明人。
三是力行,即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為保護清潔美麗的水環境和水生態系統作貢獻。例如,房屋裝修中選用節水用具,生活中盡量節約用水,減少洗浴時長,盡量做到廢水循環利用。采取簡約節約生活方式,使用不對水環境造成富營養化效應的洗滌用品,盡量減少生活垃圾產生,避免浪費食物。維護濱水休閑綠道、濱水公園等親水便民設施等。
四是公益,即力所能及地參與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增強美麗河湖建設中的社會力量。在單位、社區、家庭中,積極參加美麗中國、美麗河湖知識宣講,特別是向青少年傳播生態文明意識和知識。主動參與美麗河湖保護和建設的社會監督和建言獻策,關心身邊水系的健康狀態,及時向河長或有關部門報告河湖水質水量情況變動,等等。
總之,兵民是勝利之本,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行動方案”雖然是主要給各級政府部門安排部署工作的,但廣大社會公眾的支持和參與,無疑將極大地增強保護和建設美麗河湖的合力,收事半功倍之效。當全社會都積極參與和共同行動時,到2035年美麗河湖基本建成的目標將更加順利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