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僅僅依賴以往達標排放、末端治理的被動式方式,很難適應生態文明約束下的生產關系調整,必須從企業文化、企業戰略和生產經營方式進行系統性革新。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關鍵、減污降碳協同推進的戰略深化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生態文明建設是對生產關系的調整,綠色低碳政策的出臺就是對生產方式的重塑,低碳綠色政策約束下的生產模式發生根本性變化,企業作為微觀經濟的主體,無論是自身的環境成本還是市場的競爭優勢都隨之發生變化。企業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必須適應外部政策和市場環境的變化,其承擔的環境責任要求不斷提高、關鍵議題不斷增多。
在此背景下,企業僅僅依賴以往達標排放、末端治理的被動式方式,很難適應生態文明約束下的生產關系調整,必須從企業文化、企業戰略和生產經營方式進行系統性革新。而這就需要重塑企業生態文化,才能有助于企業進行系統性變革,更好地適應我國未來的綠色低碳發展趨勢。企業生態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進階,是指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充分考慮人與自然的和諧共進、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文化。
企業從“經濟人\"角色逐漸轉為\"社會生態經濟人”,企業生態文化的構建有助于以最優方式減少企業造成的環境影響。
企業是市場經濟運行的主體,要求其在市場規則制約下生產經營并實現利益最大化。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不能通過市場機制自發形成,政府出臺的綠色低碳發展轉型政策的實施與推進,本質上要求企業轉化生產方式,承擔更多的環境責任。企業的環境責任包括過程責任和產品責任,過程責任是指企業的生產轉化過程中必須環境合規,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和降低廢棄物和污染物的數量。產品責任一方面是沿著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鏈條完善綠色供應鏈的建設;另一方面,產品采用“為環境而設計”(DesignforEnvironment,簡稱DfE)理念,通過預防性設計減少產品在物流運輸、使用過程和廢棄處置等全生命周期中的環境影響。
傳統的被動合規已經難以滿足當前企業的環境責任要求。首先,被動合規僅以企業達到污染物排放標準為基準,其關注點局限于末端治理的合規性。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是人與自然的協調,為化解經濟規模擴張與環境容量縮減的矛盾,國家將持續提高污染物排放標準。在此背景下,企業末端治理成本將不可避免地增加,但單純的環境成本投入并不會直接轉化為企業的經濟效益。國家在實施污染物濃度控制的同時強化總量控制制度。要實現污染物總量持續削減,必須依靠企業開展綠色技術創新。通過環境保護稅、排污權交易、綠色金融信貸、環境責任保險等多元化經濟手段的綜合運用,引導企業從末端治理轉向清潔生產、污染預防等全過程環境管理,從而系統性降低環境合規成本。
國家的環境規制不斷完善,也擴展了企業環境責任內涵。企業環境責任涉及企業生產運營的全過程,企業的社會角色也逐漸從“經濟人”轉向“社會生態經濟人”。企業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競爭屬性決定的,因此企業在市場必然是“經濟人”角色。但隨著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不斷推進,企業經濟行為受到越來越多的資源、環境和社會公平的制約,市場競爭的規則發生了變化,競爭賽道發生改變,企業只有更好地承擔社會賦予的環境社會責任,才能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其角色定位應為“社會生態經濟人”。
企業及早適應角色轉化不僅可以大大降低合規風險,而且會通過市場機制獲得競爭先機。但也應該看到,社會生態經濟人的角色轉化需要企業內部系統革新,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迫切需要企業生態文化作為后盾支持。只有健全企業生態文化,才能夠把握環境社會責任需要承擔的程度,以及適合企業自身的的優化路徑和方法選擇。
企業生態文化是對企業文化的升級和有效補充,企業生態文化促進企業在綠色低碳轉型趨勢下有效承擔環境責任。
企業文化是企業長期經營實踐中形成的共同價值體系和行為規范,對于塑造品牌形象、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作用。企業文化是企業價值觀的凝練體現,直接影響企業戰略和行為決策,并最終作用于企業的績效。隨著國家低碳綠色發展政策的不斷推出,企業文化也需要順應市場變化,將生態保護納入企業核心價值觀,將國家環境政策實施轉化為企業具體的戰略和可實施的行動,綠色管理理念貫穿生產、經營全流程,逐漸適應企業的經濟人、社會人和生態人的多重角色統一。
隨著我國環境管理制度日趨完善,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系統合規較被動合規的優勢凸顯,不僅能夠很好適應國家環境政策的調整和收緊,而且與企業自身經營結合,可以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國家為了鼓勵企業系統合規,出臺了許多經濟型手段政策。例如,環境保護稅從超標收費改為排污就收費,與污染物總量控制手段結合,企業清潔生產實現污染物總量減排可以明顯降低企業的環境成本。為適配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我國自“十三五”期間啟動七個地方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并于2021年正式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通過這一市場化機制,企業可通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生產工藝等方式降低碳排放,從而有效控制減排成本并提升市場競爭力。由此也看到,一方面,我國不斷強化企業的環境責任、要求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和環境質量底線,另一方面也在運用經濟手段鼓勵企業系統性承擔環境責任,從源頭上降低污染排放,提升綠色技術創新水平,這也更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經營和發展。
此外,綠色供應鏈需要上下游企業協同,實現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到物流配送、產品銷售及回收處理全鏈條的低碳化和環境友好化轉型。其突破點有時是大的供應鏈鏈主企業,大企業為實現自身的企業生態價值,不僅自身生產過程減碳,而且會通過綠色采購影響上游供應商減碳。另外,突破點有時可能是更好地滿足政策要求的產品系統集成。例如,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火電企業的碳排放許可不斷收緊,新建的火電發電設備就會對關鍵指標提出要求,上游的裝備制造企業需要綠色產業升級以滿足新火電機組的性能指標。企業采用環保設計可能會增加成本,但獲得市場認可后將轉化為競爭優勢和品牌溢價。例如,麥當勞的咖啡選用獲得雨林聯盟認證(RainforestAllianceCertifiedTM)的可持續咖啡豆,麥香魚漢堡采用經海洋管理委員會認證(MSC)的可持續鱈魚,所有紙杯均使用通過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FSC)的環保紙張等。
隨著企業承擔的環境責任越來越多樣、越來越復雜,結合市場環境的多變、環境規制的健全等外部客觀趨勢,無論是企業的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還是企業更好地承擔環境社會責任,都不是被動、分散就能實現的,需要企業生態文化的強力支撐。企業生態文化在引領企業經營的同時,還將促使企業深切關注自身的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并不斷調整企業的行為適應外部政策與市場的變化,并將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與企業的經濟效益并重,選擇成本最優化、自身收益最大化的路徑。只有企業健全生態文化,才能適應宏觀經濟的低碳、綠色轉型,在新賽道、新規則下獲得更好的競爭優勢。
企業生態文化有助于協同企業低碳綠色發展,適應國家經濟的低碳綠色轉型進程,促進環境績效最大程度轉化為經濟績效和市場競爭力。
首先,我國從傳統經濟發展向綠色低碳轉型是整個社會經濟系統的巨大變革,從生產方式到生產關系都在不斷調整,在此長期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宏觀層面的生態文明思想規范指導綠色低碳轉型進程,反過來綠色低碳轉型也會促進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化。微觀層面,企業也需要與國家低碳綠色轉型同步推進,企業生態文化可以幫助企業及時、準確地把握國家的低碳綠色政策“脈搏”,不斷調整企業行為以適應宏觀進程。企業生態文化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微觀載體,系統性引導企業踐行低碳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生產經營方式的綠色變革。
其次,企業生態文化是企業長期發展的理念與基石,將國家綠色發展要求內化為戰略導向,及時準跟進調整,融入社會全局。例如,螞蟻集團將自身定位為國家戰略踐行者,于2021年確立“數字普惠、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開放生態”四位一體可持續發展框架,全面融入業務體系。
第三,企業的綠色低碳發展需要及時追蹤國際和國內的相關政策的變化趨勢,把握政策的核心關鍵點,盡早制定應對策略。2023年5月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俗稱碳關稅)生效,歐盟將對鋼鐵等高碳排放的進口產品征收碳稅,2026年過渡期后將正式實施。我國鋼鐵企業受到很大沖擊,據估算,受碳關稅影響鋼鐵成本將上升 4%~6% 。我國企業需要在這幾年過渡期采取積極應對措施,氫替代焦炭還原技術得以迅速采用,大大降低了鋼鐵生產過程的直接碳排放,降低我國出口產品的碳關稅水平。國內也加快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擴容步伐。2025年3月,生態環境部明確近期將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大重點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鋼鐵企業及時產業技術調整和升級有利于降低企業的環境成本,獲得競爭優勢。
一方面,為更好地適應宏觀政策變化和市場需求,企業的綠色低碳發展逐漸從以結果為導向轉向以目標為導向。以往被動的環境合規無法適應日益復雜的環境規制的要求,不僅環境成本大大增加,而且適應政策的時效性很低,政策風險導致失去市場競爭優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企業的綠色低碳轉型是企業整個系統的持續改進,企業設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的目標,增強企業綠色發展的動力、可操作性和可度量性,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的調整。企業的綠色低碳發展涉及方方面面,企業在選擇改進路徑時必須進行排序,社會關注度越高、對企業影響越大的議題就越應該優先選擇。
另一方面,企業為環境設計產品如果被市場接受,綠色產品能夠比普通產品更受歡迎,則產品環境責任通過市場轉化為更大的品牌價值。綠色低碳產品具有市場優勢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消費者的綠色認知和意愿、綠色產品的環境信息(包括第三方認證和第二方的自我聲明)等。隨著國家綠色低碳的不斷深化,消費者的綠色低碳消費認知和意識不斷增強,打通環境信息通道,讓消費者明確自身消費的環境后果,市場機制就會開始發揮作用,企業的產品環境責任通過消費者轉化為企業的品牌價值和競爭優勢。企業只有構建和完善自身的生態文化,才能及時將國家戰略內化為企業的發展戰略,改進企業的環境行為,促進企業綠色低碳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