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以其豐富的生態資源本底和獨特的自然環境優勢,不斷探索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成果應用,推進生態優勢向經濟發展轉化。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和投融資模式創新,不僅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戰略,也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基本保障。
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后,2025年全國兩會再次聚焦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讓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與轉化成為熱議話題,生態系統生產總值 (GEP)成為各地代表關注的焦點,多地提出關于GEP核算與應用的建議和目標。GEP是綠水青山所蘊藏產品價值的直觀體現,開展GEP核算可以提升人們對生態產品價值認識,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兩山”理論、推動美麗中國建設走深走實、強化財政向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支持力度。核算目的主要包括描繪生態系統運行的總體狀況、評估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生態系統對人類福祉貢獻、評估生態系統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作用,認識區域之間的生態關聯等5個方面。其主要方法是圍繞功能量和價值量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生態經濟價值評估。
北京市以其豐富的生態資源本底和獨特的自然環境優勢,不斷探索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成果應用,推進生態優勢向經濟發展轉化。基于此,本文深入探索北京市生態產品價值的培育與實現路徑,旨在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助力北京市實現綠色低碳和高質量發展。
一、北京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及成果
近年來,北京市高度重視生態產品總值政策發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印發了《北京市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方案》《關于新時代高質量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建立符合首都特點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標體系和技術規范,為全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制度保障,并為推動核算標準化出臺了《生態產品總值核算技術規范》地方標準。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生態產品價值評估體系。北京市統計局組織編制了《北京市部門數據共享制度一生態產品總值(試行)》,以北京地區漁業生產單位、園林綠化單位、行政區域經濟組織、A級及重點景區、主要氣象監測站點、空氣質量監測站點、電力供應、水資源管理等為調查范圍,由市統計局聯合多部門開展生態資源普查,為核算GEP提供了前期基礎資料。北京市2000年、2010年、2018年、2024年的GEP分別為2572.45億元、3066.36億元、3754.68億元、4040.70億元,GDP分別為3212.8億元、14441.6億元、30320億元、49843.1億元。GEP和GDP呈現雙增長態勢,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潛能巨大。GEP數據顯示,間接經濟價值中文化旅游服務價值從2010年的432.45億元躍升到2023年的864億元,生態環境價值中氣候調節價值從564.54億元提升到864.97億元,進一步印證了生態保護和文化旅游發展、氣候變化調節等存在良好的互動關系。
美麗中國建設與文旅發展深度融合,提高優質生態服務附加值。近年來,北京市文化旅游服務發展成效顯著,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推動文旅深度融合。通過“留白增綠”工程將騰退空間轉化為城市森林和濕地公園,如溫榆河公園成為生態旅游新地標;在八達嶺長城等景區實施游客限流和生態修復,實現遺產保護與低碳游覽雙贏。據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公開消息,北京市建成300余公里濱水慢行系統,修建河湖垂釣平臺600余處。未來將結合生物多樣性保護,開發更多生態研學產品,推動文化旅游與生態文明建設協同發展。
通過科學劃定明確的保護邊界,推動京津冀地區氣候協同調節。北京市通過大規模生態建設構建“城市綠肺”系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提升至 44.95% ,通州城市綠心等生態項目有效緩解熱島效應。永定河生態補水恢復河道生態功能,溫榆河公園使用再生水和雨洪水作為公園生態水源,最大限度降低新水用水量。《2024年北京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北京PM2.5年均濃度降至30.5微克/立方米,大氣污染治理成效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北京奇跡”。創新開展碳配額有償競價、促進綠電消納,連年評選先進低碳技術試點項目,為京津冀區域氣候改善作出示范性貢獻,展現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北京智慧。
生態涵養區引領北京生態產品價值由“被動標價”到“變現生金”。2023年北京市級GEP-R(生態產品調節服務價值)的核算結果顯示,延慶區在全市生態涵養區中增幅第一,總額達到498.6億元。這種無價的數據體現在延慶區逐漸變成有價的真金白銀。2024年12月,延慶完成全市首例GEP補償獎勵資金兌現,區里為15個鄉鎮提供了超2000萬元的生態補償,開啟了價值量化的“第一步”。同時,延慶躋身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名單,成為北京市唯一試點。這一切的前提是延慶區自2016年開啟全區改革深化和GEP數據核算,持續探索GEP核算與結果應用,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讓生態“含金量”和發展“含綠量”持續上升。
同時,北京市重視堅持生態優先,實施植樹造林、濕地恢復、水體凈化等大規模生態修復工程,建立和完善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通過增加城市綠地和公園建設,擴大綠色空間和生態承載力。確保水質和空氣質量優良,為居民提供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為以生態產品供給為主的區域居民提供生態補償,并對居民參與生態保護的行為提供獎勵激勵。這一系列措施為北京市筑牢了生態環境底色,也為生態產品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北京市生態產品價值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一是價值轉化率低,未能將生態價值充分轉化為經濟效益。北京市是我國經濟核心地區,2000—2023年GEP較GDP低,體現出價值轉化率低,未能將生態價值充分轉化為經濟效益。GDP反映經濟發展實力,GEP反映生態文明水平,北京市需分析其生態系統優劣勢,進一步優化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價值結構,實施產業轉型升級,促進GEP向GDP高效轉化,從而推動北京市經濟、生態可持續發展。
二是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不夠完善區域生態產品價值難以進行量化比較和有效管理。針對房山磨盤柿、平谷桃、密云水庫魚等具有本土特色及特定的生態系統核算,現有體系在指標設置上,缺乏足夠細化且科學的標準。實際操作因具體實施機制與操作細則缺失,限制了核算成果在推動生態保護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綜合效益的發揮。
三是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模式受市場影響,生態資產流動性受限。由于生態產品的特殊性,其市場需求相對較小。北京市部分地區因起步較晚,生態產品生產加工和外銷并未完全銜接,在轉型升級及提質增效方面困難重重。大多數消費者對生態產品的認知度不高,對其價值缺乏認同,導致市場需求有限,影響產品的銷售和盈利能力,也影響其價值實現。此外,在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金融等新興領域的探索還有較大空間,仍需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身生態產品項目。
四是公眾難以參與,北京市生態產品交易市場亟待激活。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明顯的信息差,致使市場反饋滯后。同時大多生態產品推廣投入不夠,較為小眾,導致消費者對產品了解有限,難以準確辨別產品質量優劣。公眾參與度隨之降低,影響了產品的銷售和市場化,進而引發惡性競爭,“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屢見不鮮。同時,供應鏈體系的不完善加劇了生態產品品質的不穩定。
三、健全北京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議
一是探索多元化價值轉化途徑,以綠色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構建綠色產業生態圈,推動產業協同發展。應在保持自身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基礎上,升級傳統生態產業、培育新興生態產業、布局未來生態產業。在農文旅產業發展方面,應積極引導其朝著高端化、特色化方向邁進。引入專業的設計及技術團隊,以“農家樂”“農業生態園”“農場文旅”等模式探索多元“農業 +,,, 生態旅游產品,開發智慧農業體驗項目,有效應對北京市自然生態旅游和文化傳統旅游不協同問題,提升游客體驗與滿意度。借助新質生產力帶動提升科技賦能,挖掘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潛力,激發經濟增長新動能。依托北京市亦莊經開區的創新資源稟賦,以及密云、懷柔、延慶等生態環境涵養區的特色優勢,將兩者有機銜接并統一發展,促進生態效益經濟化價值的最大實現。
二是摸清生態產品底數、科學量化評估,以區域(街鄉鎮)為單位重塑核算體系。在市級普查工作基礎上,開展以街鄉鎮為區域范圍的生態產品信息調查。融合大數據、AI、衛星遙感、GIS等技術手段,構建區域智能生態產品價值評估系統,開展生態產品信息調查與評估,明確權責歸屬,形成目錄清單。充分調研產品情況和未來市場化趨勢,并建立實時監測與預警系統,跟蹤分析生態產品價值動態變化,及時察覺生態風險。此外,還可邀請專家團隊結合本市區實際情況,細化評估指標與參數,探索構建反映市場供需關系的生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利用區塊鏈技術賦能,構建分布式賬本實現數據實時共享與追溯,保護核算成果知識產權,規范生態產品開發利用。
三是按照管理和價值對生態產品分級分類,拓展市場宣傳渠道,增加產品市場流動性。科技驅動產業升級,打造產品差異化競爭優勢。應借助前沿科技和數字化設備,結合市場需求與本土特色,建立數字化管理平臺整合碳匯計量與權益流轉,引入浮動點差交易機制。還可利用多種宣傳渠道,如GEP核算結果可視化(參考浙江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整合平臺),結合品牌營銷和資源整合,進一步提升生態產品附加值,實現“金山銀山”對“綠水青山”的有效反哺。創新融資工具拓寬融資渠道,增強氣候融資、綠色金融等支持力度。通過創新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信用工具,結合ESG發展路徑探索氣候債券、生態保險等模式,為本土生態產品項目打造多元化融資渠道。搭建區域性生態產品交易中心,開發差異化金融產品,聚焦生態資源資產開發。
四是以區域為特色健全市場信息機制和系統規劃,優化生態產品價值“外溢”。做好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市場機制和系統規劃,包括生態產品價值的戰略規劃、產業鏈建設規劃、市場宣傳和推廣規劃、認證和標準體系規劃。建立市場推廣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打造北京市智慧生態產品交易市場樣板工程,精準對接雙循環供需。通過算法模型,實現產品從種植 (養殖)、加工到銷售的全程追溯和可視化。相關數據實時更新,助力生產者、消費者以及中介機構迅速獲取市場信息。此外,平臺具備便捷用戶界面與展示系統,設有市場評估模塊,定期發布生態產品市場動態與前景分析,助力產品流通增值。最終,探索以企業生態產品服務出海新模式對接生態價值國際化標準進程,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讓更多本土化生態產品融匯海外。
參考文獻:
[1] 夏侯士彤.《兩會中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民生智庫,2025-3-7.
[2] 李莉.《開展GEP核算,給“綠水青山”貼上“價格標簽”》,中國環境報,2024-8-28.
[3]張鈞泯,何忠偉.《北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科技和農業,2024(19),78-83.
[4]盤黃穎,孟京輝,溫志勇.《基于GEP核算的北京市山區森林經營實施效果評價》,西北林學院學報,2024(1),256-263.
[5]張穎,李藝欣.《促進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與增值—以北京市為例》,綠色中國,2024(1),66-69.
[6]董前程,司亞男,陳奕佳.《建立健全海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對策建議》,今日海南,2025(3),62-64.
[7]福建省林業局.《福建漳州破解“碳匯三難”打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官網,202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