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家庭結構的多元化轉型,幼兒園教育作為個體社會化的重要起點,其功能已經從傳統的知識傳遞逐步轉向綜合素質的培育,其中責任品格的培育尤為關鍵。當前,在新時代背景下,幼兒責任感的養成面臨新的挑戰:一方面,家庭核心化與少子化趨勢導致幼兒過度依賴成人,自主性與責任意識薄弱;另一方面,社會對個體責任擔當的要求日益提高,亟須教育系統從幼兒階段奠定基礎。
一、調查內容
(一)幼兒責任品格評價內容架構
幼兒責任品格培育主要包括自我責任、家庭責任、集體責任、社會責任四個方面的內容,具體如下:
自我責任:指幼兒在自身安全、健康、生活及行為方
面的責任,包括幼兒對于自我行為的控制能力和自我服務能力。
家庭責任:指幼兒關心、尊重家庭成員及承擔家庭事務的責任,表現為關心尊重家人和分擔家務。
集體責任:指幼兒在集體中對成員、物品、活動和規則的責任,涵蓋友愛互助、規則遵守、承諾履行及服務擔當等內容。
社會責任:指幼兒在保護環境、遵守社會規范和參與社會服務等方面的責任,主要包括環境保護、社會規范和社會服務。
(二)責任品格典型行為表現提煉
根據教師積累的即時觀察記錄,研究者提煉出四大維度十二分項的責任品格典型行為表現(表1為集體責任的典型行為表現描述),便于教師聚焦捕捉幼兒責任品格的相關行為。
二、結果分析
研究采用分層抽樣法,隨機抽取幼兒園的小班、中班和大班各3個班級共273名幼兒作為研究對象,以班級為單位向教師發放調查問卷,由班級教師依據幼兒近期表現填寫。為保證問卷所獲信息真實有效,研究者在問卷填寫前組織教師集中學習幼兒責任品格相關理論知識,并幫助教師明晰問卷評價規則和注意事項。最終收集273份有效資料,并采用SPSS27.0對問卷數據進行錄入和處理并做信效度檢驗,進而總結、提煉出以下兩點。
(一)幼兒個體對責任品格認知存在差異
1.年齡對于幼兒責任認知差異存在一定影響
結果顯示: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責任品格認知存在明顯差異。小班兒童處于依從階段,對責任缺乏理解,表現為模仿他人行為;中班兒童進入認同階段,理解責任但不深刻,主要表現為操作性認知,并出現“我要不要做”等疑問;大班兒童處于信奉階段,已形成個人價值標準,但仍缺乏情感支持,出現潛在質疑,“有心無力”和“說一點做一點”占大多數,表明他們缺乏主動意識和自信。
2.家庭角色是影響幼兒責任品格認知的關鍵因素
幼兒在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在自我責任、集體責任、社會責任乃至整體責任品格上的表現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女家庭或二胎家庭中最小的幼兒,其責任認知度和行為參與水平較低,可見家庭成員中成人的生活干預頻率對幼兒的責任品格認知產生了重要影響。而處于家庭中的頭胎幼兒,則會呈現出主動承擔責任、戰勝困難、堅持到底的優良品格。這種差異表明責任培養需要關注與解決的問題在于要讓幼兒對“知”更深刻、更準確,讓“行”更到位、更持久,才能真正體現責任品格培育的知行合一。
(二)幼兒園責任品格培育存在不足
1.視角有局限:重園內生活,輕園外聯結
教師重幼兒園內生活資源,忽視園外社會資源,沒有將資源的視角擴展到大社區、大社會的范疇,缺乏從幼兒責任品格培育的視角對資源進行利用和挖掘,難以調動幼兒承擔責任的主動性和堅持性。
2.內容有缺失:適宜性、全面性和系統性欠缺
幼兒園的生活活動內容多為教師事先預設,忽視基于幼兒責任品格培育的自然嵌入和動態生成。基于幼兒視角進行生活活動中責任品格培育內容在各年齡段的適宜性、全面性、系統性的考量有所欠缺,且活動之間又都各自為政,沒有進行有機關聯和整合,不利于幼兒經驗遷移,導致幼兒消極被動承擔責任。
3.方式有不足:方式重教師直給,輕幼兒主動體驗
教師習慣預設好幼兒的生活活動方式,將“被動”的責任賦予幼兒,無法激發幼兒主動履職負責的愿望。另外,在園和在家的培育方式不統一,在指向各維度的責任品格培育過程中,培育方式的貫通和聯結不夠緊密。
三、創新實踐
(一)破界分層:責任品格培育的內容建構
基于調查結果的認知,我們在責任品格的內容架構中,希望通過打破時間、場域、年齡等界限,以點及面、由面帶全層層遞進,培養幼兒的責任品格,從多個維度激發和塑造幼兒的責任意識和行為。
1.班級慣常式活動內容強化幼兒自我和家庭責任
以班級這一幼兒日常生活與學習的主要場所為起點,逐漸延伸到家庭,設計并實施一系列日常化連貫活動,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自我責任品格。強調活動內容的常規性和持久性,即活動不是偶然為之,而是作為班級日常運作的一部分,定期、規律地進行,確保幼兒能夠在反復的實踐中逐漸內化這些良好的習慣和行為準則,從而養成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習慣,有著良好的任務意識和規則意識,最終形成獨立負責的人生態度。
2.職業體驗式活動內容激發幼兒集體和社會責任
通過真實生活場景和多種“職業”體驗活動,幼兒可以在不同情境中模擬不同角色來理解集體責任的重要性,學會在團隊中承擔責任、協作和互助,讓幼兒認識到自己在集體中的責任與義務,培養對他人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二)真情實感:責任品格培育的實施方式
1.真實生活:一日環節滲透,豐富責任品格內容
我們通過彈性時間安排,促使幼兒的白常生活從固化轉為靈活,如在晨間、用餐、午睡等環節融入照顧植物、養護小動物、清潔等活動,讓幼兒在特定時間節點承擔相
應責任。
除此之外,我們突破空間限制,使幼兒的責任意識滲透到不同場域。在教室,鼓勵幼兒負責整理個人物品、集體活動準備等,培養對個人和集體空間的責任感。在戶外,引導幼兒參與環境維護、植物照料等任務;通過社區服務活動和公益機構參觀,讓幼兒接觸社會,激發為社區貢獻的意識。
2.情感驅動:角色擔當中體驗,激發責任品格認知
在實際生活情境中擔任不同角色,幼兒能夠深刻感受并理解責任的多重維度。我們設計了多種活動,鼓勵幼兒主動承擔責任,激發對責任的認知。
(1)“生活幫幫團”,激發責任意識
幼兒的責任感源于自主體驗?!吧顜蛶蛨F”是一種讓幼兒自主選擇并體驗責任的方式。通過自主選擇任務、幫助同伴和集體,幼兒可以在自發的行動中感受承擔責任的樂趣與成就感,從而激發內心對承擔責任的愿望和動力。例如,幼兒看到汪阿姨在后花園清掃落葉,滿頭大汗很辛苦,于是組成“清掃幫幫團”,幫忙一起清掃。幼兒先是尋找適合的清掃工具,然后通過采訪了解每天的清潔工作和內容,并親身參與幫幫團行動。通過真實、主動的體驗,幼兒在實踐中學會關心他人、服務集體,體驗并收獲了幫助他人的快樂,擁有了主動承擔責任的意愿。
(2)“兒童智囊隊”,細化責任內容
在責任培養的過程中,細化任務有助于幼兒更清晰地理解每個任務的具體要求。幼兒通過組成“兒童智囊隊”,以兒童會議的方式對責任活動進行分解、記錄和反饋,能逐步深入理解每個責任環節的具體操作步驟,并有效執行任務。
在完成一項活動后,幼兒在幼兒園的責任墻上使用不同顏色的記錄紙寫下自己感悟和問題。智囊隊的幼兒
通過便簽隨記上的記錄內容,以兒童會議的形式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制訂新的行動方案并通過便簽圖示分解為多個可操作的小步驟,幫助同伴厘清每個環節的具體要求。如在清潔高處的書架、角落和毛毯時需要選擇更便于操作的工具。對此,“兒童智囊隊”通過細化責任任務、便簽隨記等方式,將復雜的任務分解為具體可操作的步驟,從而逐步掌握任務的執行過程。
四、結論
本研究通過特色活動框架,用班級慣常式活動強化自我和家庭責任,以職業體驗激發集體和社會責任,并在真實生活場景中滲透責任認知與行為。創新實踐表明,“生活幫幫團”“兒童智囊隊”等情感驅動活動模式能有效激發幼兒的主動擔當,不僅實現了責任培育與日常生活的有機融合,還為幼兒發展知行合一的責任品格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徑。
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擴大樣本范圍,探索城鄉差異對責任培育的影響。同時,加強家園社協同機制建設,將責任教育延伸至家庭和社區場景,構建多維度支持體系。此外,長期追蹤幼兒責任行為的穩定性與遷移效果,也是驗證實踐成效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