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創新實踐,品格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基,通過“價值建構一行為引導一習慣養成”的閉環鏈條,將宏大的育人命題細化為“愛國、友善、誠信”等24項具體品格目標。作為全國品格教育實踐的先行者,自2014年建校以來,始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置于24項核心品格之首,堅定不移地將品格教育打造為學校的德育特色。學校以“愛國品格”為軸心,構建起“文化浸潤、課程鑄魂、活動踐行、實踐淬煉、協同共育、評價激勵”六維一體的育人模式,探索出一條扎根地域文化、融合時代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路徑,為新時代青少年培根鑄魂提供了“成都樣本”。
一、文化浸潤:以環境氛圍筑牢愛國品格根基
學校以“愛國品格”為核心,積極推動校園文化與班級文化建設,全方位營造愛國主義教育氛圍,構建“處處是課堂、時時受教育”的浸潤式育人生態,讓學生在日常點滴中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培養愛國情懷與責任意識。
(一)校園文化建設:厚植愛國情懷
學校打造了“紅色長廊”、非遺文化體驗區等特色空間,在校園景觀中融入愛國品格教育。“紅色長廊”系統展示國旗、國徽、黨旗、黨徽及其歷史沿革,并設有中國地圖展區,讓學生更好地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少先隊活動室以“童心向黨”為主題,通過隊史展陳與互動活動,營造濃厚的紅色教育氛圍;“書畫長廊”展示書法名作拓本以及師生創作的傳統書法臨摹作品,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非遺長廊”通過古法造紙工具的復原與操作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技藝的智慧傳承。通過空間場景的課程化設計,學校成功將愛國主義教育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具象認知。
(二)班級文化建設:激發愛國自覺
各班級統一設置“愛國品格”文化專欄,懸掛國旗、張貼《中小學生守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營造了莊重、規范的育人氛圍。專欄中特別設計了“愛國品格小精靈熊貓”這一卡通形象,每周圍繞不同主題設定具體的愛國品格培養目標;“我的愛國行動”記錄墻則鼓勵學生用照片與文字記錄日常愛國行為,如參與升旗儀式、愛護校園環境、與國旗合影等,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加生活化、具體化、可參與,推動愛國品格向行為習慣轉化。
二、課程鑄魂:以學科課程深化愛國品格內涵
學校立足國家課程標準,深挖各學科的育人資源,推動國家課程融入與校本課程深化“雙軌并行”,構建“知行合一”的愛國主義教育體系,引導學生將愛國品格由內在認知轉化為自覺行動。
(一)國家課程融入
學校充分發揮思政課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過系統化的課程設計,深入講解國家發展歷程、民族精神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科融合方面,學校注重挖掘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課程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將愛國品格教育有機融入教學全過程,推動“培根鑄魂”與“啟智潤心”的協同并進。
(二)校本課程深化
校本課程始終以“愛國品格”為價值引領,強化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民族責任感。學校堅持“主題引領、課程育人”的升旗儀式設計理念,打造“國旗下三環節”:各中隊輪流呈現主題鮮明的“國旗下表演”;大隊委干部開展生動感人的“愛國故事演講”;值周教師結合校情與學情進行“品格周目標宣講”,使儀式教育更具感染力與實效性。此外,愛國主義主題班會課程緊扣時事熱點,通過主題辯論賽、紅色情景劇表演等形式,促使學生在思辨與演繹中深化對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解與認同。
三、活動踐行:以體驗互動激發愛國品格情感
學校以系統性、分層次的活動設計為支點,將愛國主義教育轉化為可感知、可踐行的現實場景,引導學生在深度參與和互動中增強國家認同感,實現從儀式感知到價值內化的情感升華。
(一)少先隊活動:紅色基因的儀式化傳承
學校以規范化、標準化的儀式教育夯實紅色文化根基。例如,學校在建隊日開展“紅色旋律永流傳”歌詠比賽,厚植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與家國情懷;開展“紅領巾講中國故事”演講活動,以“小切口”呈現“大情懷”,培育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播者;創設“紅領巾少代會”實踐平臺,鼓勵學生圍繞校園文化建設、社區志愿服務等議題提交提案,在民主參與中培養主人翁意識;組建“紅領巾小先生宣講團”,讓優秀少先隊員以“同齡人講給同齡人”的方式,面向低年級開展傳統文化主題宣講,構建“自主教育一朋輩引領一文化傳承”的育人新范式。
(二)愛國品格周:節慶教育的品格化表達
學校將每年九月最后一周設為“愛國品格周”,與國慶節深度融合,打造“慶華誕·鑄品格”主題系列活動,形成“節日教育賦能品格養成”的特色模式。活動分為“主題升旗儀式”“紅色經典傳頌”“跨學科實踐”“家校共育行動”四大板塊:“主題升旗儀式”板塊通過國旗下主題宣講、愛國詩歌朗誦、紅色影片展播等活動,強化國家認同;“紅色經典傳頌”板塊通過開展“巧運軍糧”協作挑戰、“祖國拼圖速拼”地理競賽、“我為祖國唱贊歌”藝術展演等趣味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互動體驗中了解并傳承家國文化;“跨學科實踐”板塊聯動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開展“愛國詩詞詠流傳”“手繪中國地圖”等課程實踐,促進知識學習與價值引領的深度融合;“家校共育行動”板塊則邀請家長參與“我的中國‘芯’”主題課堂,開展“國慶光影”家庭攝影活動,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向家庭和社會延伸。“愛國品格周”活動還通過“愛國小明星”評選和“品格積分兌換”機制,激勵學生“知行合一”,并借助主題班會總結、頒獎儀式表彰等形式,將愛國品格轉化為學生的精神底色與行動自覺。
四、實踐淬煉:以實踐活動升華愛國品格擔當
學校以“愛國品格”為行為導向,搭建校內外多元實踐平臺,引導學生將內在情感轉化為具體行動,在服務社會中鍛造家國情懷。
(一)社會實踐:歷史與當下的對話
學校以“紅色基因傳承”與“文化根脈尋訪”為主線,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學校組織學生走進建川博物館、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航天博物館等教育基地,實地參觀抗戰文物、了解水稻育種歷程、觀摩航天科技成果,感悟先輩的奉獻精神與科技報國的情懷。此外,學校開展“文化尋根之旅”,帶領學生走進三星堆遺址與金沙博物館,探尋古蜀文明的發展軌跡;走進三蘇祠,體會“一門父子三詞客”的家國情懷;深入道明竹藝村,體驗非遺技藝的匠心傳承;前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了解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多維立體的社會實踐讓學生在行走中拓寬視野、在沉浸式學習中實現“知行合一”,進一步厚植家國情懷。
(二)社區服務:小行動中的大擔當
社區服務以“愛國品格”為引領,通過“小行動”落實“大情懷”,強化學生“強國有我”的責任意識。學校結合傳統節日,設計常態化服務項目:在植樹節,開展“共植希望林·綠美新社區”環保行動,引導學生投身生態文明建設;在重陽節,發起“敬老傳溫情”活動,通過主題節目表演、手工藝品制作,表達敬意與關愛;在勞動節,推行“社區清潔日”“垃圾分類我能行”等公益活動,讓學生在集體勞動中踐行“勞動光榮”理念。社區服務以行動詮釋愛國主義精神,讓家國情懷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煥發時代光彩。
五、協同共育:以多方聯動拓展愛國品格場域
學校秉持“資源整合、協同育人”的理念,構建起家校社三位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網絡,通過多主體參與、多場景聯動,形成“共育、共享、共創”的育人合力,持續拓寬愛國品格教育的實踐場域。
(一)請進來:多元主體豐富育人內容
學校積極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課堂,開展蜀繡技藝、道明竹編等傳統手工教學,讓學生在“一針一線”“一編一織”中體悟匠心精神,樹立文化自信;開設“家長職業課堂”,邀請從事航天科技、醫療衛生、法律服務等領域的家長分享職業經歷,講述愛國敬業故事,以真實可感的成長路徑激勵學生樹立遠大志向;聯動高校與行業專家,開設“我的中國‘芯’”科普講座,開展“文學中的家國敘事”主題分享,組織“紅色藝術作品”現場演繹,多維度呈現愛國主義情感的時代表達。
(二)走出去:在真實場景中拓展視野
學校積極利用本地優質資源,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在真實場景中開闊眼界、增強認知。例如,學校組織學生走進騰訊成都總部,通過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應用案例,了解“科技強國”戰略;前往四川大學實驗室,參與科技研學;探訪成都理工博物館,學習地質災害防治中的“中國智慧”;赴西南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體驗航空模擬駕駛;聯合社區開展“走進消防站”實踐活動,讓學生掌握應急技能,體悟“逆行精神”。
了學生在實踐中的參與感與成就感,實現了“小行動積累大品格”的目標。
(三)家校共評
學校以《品格教育家校互動手冊》為載體,構建了“學生自評 + 家長觀察 + 教師評估”的協同評價機制,動態追蹤學生在校與在家中的愛國行為表現。每學期末,學校生成個性化愛國素養分析報告,并在家校聯席會上對此進行分析研討,共商成長策略。協同評價機制打破了家庭與學校的教育邊界,促使愛國品格在家庭熏陶、校園引導與社會實踐中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發展路徑。
六、評價激勵:以正向評價護航愛國品格生長
學校構建了“過程性記錄一多元化評價一長效性激勵”的三級評價體系,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形成可視化、可量化、可持續的育人閉環。
(一)校級評價
學校設立“愛國品格小明星”“品格星班級”“品格星家庭”三級榮譽表彰機制,每學期從“愛國認知深度、實踐參與頻度、社會貢獻效度”三個維度進行綜合評估,評選先進典型,并舉行隆重的頒獎儀式,頒發榮譽證書。校級評價旨在通過榜樣引領,激發群體效應,將“愛國”從價值觀念轉化為可感、可學的行為標桿。
(二)班級評價
班級層面推行“品格超市”成長激勵計劃,設計“愛國行為積分卡”,將學生的日常行為(如參與升旗儀式、完成社區服務等)轉化為具體積分。學生可憑積分兌換“專屬獎勵”(如擔任升旗手、與校長共進午餐)或“愛國主題文創獎品”(如熊貓書簽、定制徽章等)。這一趣味化積分機制將愛國實踐轉化為具體可感的成長激勵,有效增強
綜上,學校以“愛國品格”為核心,系統推進“六維一體”育人路徑,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從“符號認知”到“價值認同”、從“校園場景”到“社會場域”、從“單向灌輸”到“多元共育”的深度轉型。未來,學校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為指引,進一步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探索數字化賦能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路徑,推動傳統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教育深度融合,為培養具有“中國心、民族魂、世界眼”的新時代少年貢獻“錦暉經驗”,讓愛國品格教育在巴蜀大地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責任編輯|喬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