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等文件相繼出臺,要求各地積極構建校家社協同育人新格局。與此同時,新課標聚焦核心素養,強化跨學科融合的育人功能,倡導跨學科素養與德育的深度互嵌。在此背景下,充分發揮協同育人的主導作用,錨定育人目標、協調各方力量,積極探索校家社協同育人背景下的跨學科融合德育實踐,引導學生在豐富且真實的情境中內化責任倫理,推動德育從認知傳授轉向“知行合一”,取得了良好的育人實效。
一、建設校家社協同下的跨學科融合德育機制
學校積極探索校家社協同背景下的跨學科融合
德育機制建設,致力于拓寬學習場域、整合多方資源,形成多元化育人合力。
(一)動力機制:打造校家社合力的同心圓
校家社協同下的跨學科德育,本質上是由學校課程、家庭實踐與社會資源構成的動態系統,而動力機制是該系統的核心驅動力。學校以校家社共建為基礎,以資源共享為手段,以家校社共融的教育為途徑,以人才培養為目標,構建起育人愿景一致,且能共同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共建、共享、共融、共促、共贏”“5G”校家社育人同心圓,形成了校內外有機統一的協同育人新格局。
(二)運行機制:構建三向聯動的協同育人機制
在動力機制的基礎上,學校開展“跨學科融合德育”的制度化、常態化探索,構建起“一核兩環三協同”的跨學科協同育人運行模型,即以“崇德瀹智和美少年”的育人目標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價值觀、核心素養為“兩環”,在校家社三方的協同中拓寬教育場域,讓學生在跨學科實踐體驗中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積淀學科素養,在深度參與學校及社區建設活動中強化責任擔當,從而培養陽光向上、敦行養善、求真尚美、崇尚科學、求實創新的新時代少年。
在該模型的運行中,學校主導學科整合和互嵌課程的設計,開發“青云書院”(人文綜合)和“元培書院”(科技素養)課程,整合多方教育資源,形成“一規劃、二傳統、三大節、四典禮、五融合”的跨學科系列活動,將德育目標嵌入學科教學中;家庭提供實踐場景,實現日常場景的學科德育滲透,把抽象的德育說教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生活經驗;社會則拓展資源空間,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形成校家社良性互動圈,推動學校實踐育人從學校“小課堂”延伸至社會“大課堂”。校家社三向聯動的協同育人機制通過跨學科課程整合、真實情境創設及資源協同,打破了學校與社會場域的壁壘,推動德育從認知傳授轉向實踐浸潤,最終形成“全場景育人”新樣態,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三)保障機制:搭建校家社同心育人平臺
一是開展“三全”家訪。學校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家訪工作機制,并落實學?!叭珕T導師制”制度。校長、班主任、科任教師全員協同,組成跨學科家訪團隊,在家訪中從思想政治表現、心理發展等角度,全面分析學生成長需求,形成多維度成長檔案;教師在初中三年全程進行周期性家訪,將家訪目標與學校設計的“德育主題鏈”有機結合一一七年級融合勞動教育,側重習慣養成;八年級結合社區實踐,強化責任擔當;九年級融合職業體驗,聚焦生涯規劃。教師全方位指導家長將跨學科德育融入日常生活,實現“家訪一次,賦能一程”的良好效果。
二是創新館校合作方式,拓寬同心育人資源渠道。為確保校家社協同育人工作有序開展,學校把與社會、企業、單位的共建項目納入學校管理,實現校社企深度合作。學校主動與廣東美術館、越秀區少年宮、越秀區圖書館、羊城晚報集團、廣東省教育出版社集團等多家企業簽訂合作共建協議,并將其納入學校美育課、科學課等校本課程體系中;組織“科技”“農耕”等主題研學活動,并將其納入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管理。通過鼓勵學生走進企業、走進社會,學校充分開發、整合多方資源,為學生搭建體驗與實踐的平臺。
二、構建“五層八類”跨學科德育課程體系
學校聚焦跨學科融合德育,通過開發主題式融合課程體系,打破學科邊界,實現“知識育德”與“生活育德”的統一;依托校家社共建的真實場域,引導學生深度參與社區服務與文化建設,推動德育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向實踐浸潤轉變。
學校充分發揮育人主導作用,在開足、開齊國家課程基礎上,依托“青云”“元培”兩大課程書院,研發包含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的跨學科德育校本實踐課程。在豐富的跨學科主題探究活動與學習體驗中,學校引導學生將課本學習引向科學文化實踐、審美實踐、社會實踐和生命實踐,把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和國家發展需要相結合,提高綜合素養,讓他們在實踐中體驗、感悟、成長。具體而言,學校從“以德育魂”“以智培元”“以體健魄”“以美啟真”“以勞育心”五個維度入手,設計了“五層八類”的校家社協同跨學科課程體系,包含“愛國鑄魂”“志向星辰”“心語東風”“德美綜育”“科技體育”“科創未來”“農耕實踐”“走進社區”等實踐課程。學校還有效利用廣府非遺資源與社會場景,結合地方課程,推動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力求達到立德樹人、以行啟悟的育人目標。
以“走進社區”實踐課程為例,學校貫徹“大思政”理念,采用“引進來”(名家課程進校園)與“走出去”(社區服務)的雙軌實踐模式,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引導學生深度參與學校和社區建設,在真實場景中進行浸潤式探究,在親身體驗中實現素養和能力的轉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該課程中,學校協同黃花崗街道深入開展社區調研,引導學生出謀獻策、提出便民措施。例如,地理與道德法治學科組協同設計了“社區微更新”項目,引導學生調研老舊街區在無障礙通道、公共綠化等方面的實際需求,并結合數學建模與工程設計知識提出方案,聯動街道實施可行性改造,從而為便民出行、改造社區貢獻力量。這類實踐使學生從文化傳承者進階為社區建設者,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培育其社會責任感。除此之外,學校還鼓勵學生探索廣府文化與周邊生活環境,并拍攝視頻向世界展示廣府歷史文化,成為中華文化傳播的“小使者”。通過這種“引進來”與“走出去”的跨學科實踐方式,學生在行動中完成了責任倫理的內化,為成長為具備責任感和領導力的未來社會建設者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建立多元動態評價機制
學校創新跨學科融合德育評價方式,實現了評價主體、評價形式及評價工具的多元化。通過構建學生自評互評、社區反饋、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的多維評價網絡,學校得以有效觀察、記錄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表現,并運用“成長檔案袋”“商討式評價”等評價方式,結合測評工具,對學生進行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將之以視頻、文字、圖片、成果匯編等形式記錄在“成長檔案”中。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學校實現了評價數據的全息采集、即時化分析和可視化反饋,促進了校家社之間數據的動態反饋與共享。
此外,學校還注重道德激勵與成果轉化。學校借助“品德之星”“美德家庭”“書香家庭”“文明班級”“環保小天使”等各類評選活動,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德育實踐,展現良好的道德風貌;通過義賣、社區服務等活動,鼓勵學生將評價結果轉化為實踐成果,增強其社會責任感。
通過多元化評價方式,學校不僅與家庭、社會一同構建起協同育人的良好生態,也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了跨學科融合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學校通過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創新課程體系以及建立多元動態評價機制,實現了教育資源的高效整合與學生綜合素養的顯著提升。未來,學校將進一步夯實機制基礎、拓展實踐路徑、豐富課程形態,不斷深化德育與跨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努力實現“高質量辦學、高品質育人”的目標,為新時代育人模式的創新貢獻學校力量。
責任編輯|喬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