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強調課程內容的典范性與整合性,提出設置跨學科學習任務群,鼓勵教師利用跨學科教學的綜合優勢,展現語文課程的綜合性、開放性,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學習。《課程標準》強調了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跨學科學習的重要性,有利于推進跨學科教學在語文課程中的“落地開花”,實現學科整體育人目標。
一、明確大方向: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的思路
1.以“語”為根本,彰顯語文的主體性。
《課程標準》強調以“語”為根本。跨學科教學需以語文實踐為基礎,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展語言文字能力。堅守語文學科本位是開展跨學科教學的重要前提,教師應根植于語文課程,在精準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對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進行有機整合,避免因內容脫離了語文教材而導致學科的主體性缺失。
2.以“跨”為方式,體現多學科融通性。
跨學科教學強調教師以“跨”的方式對多學科知識進行梳理融合,提倡讓學生在學科交叉的情境中對多學科知識進行綜合運用,以推進語文深度學習的發生。也就是說,教師需要秉持“以跨促融”的原則開展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實踐,把握好“跨”的難度和廣度,對多學科知識進行統整并確保它們融會貫通,幫助學生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多學科之間的有意義聯系,進而實現綜合性的學習。
3.以“學”為核心,落實學生的成長性。
《課程標準》提倡,教師要遵循“學”的邏輯,而非“教”的邏輯,認為教師應該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設計者,從思考“該如何教”向“如何讓學生學好”進行轉變,通過多種途徑為學生的“學”提供服務和支持。那么,在實施跨學科教學實踐時,教師應著眼于學生的素養發展,為他們提供學習情境、布置學習任務,確保任務的難度是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的,體現出學生學習思維、認知水平的梯度提升過程,最終助推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增長。
二、找準立足點:分析教學要素,明確教學基點
1.以課標為依據,精準把握航線。
《課程標準》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教學內容的安排、學科素養的落實均具有明確的指示作用。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的任務組成,具有情境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點,旨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教師開展跨學科教學時,應立足《課程標準》要求,深入理解相關教學理念,確保教學設計有針對性。
2.以教材為基準,解讀教學文本。
教師應深入研讀教材,梳理文本主題,在充分解讀教學文本的基礎上挖掘其中蘊含的跨學科元素,找到語文課程和其他學科適當的聯結點,為跨學科學習提供堅實的內容支持。以《清明》這首古詩為例,教師可緊扣教材注釋與課后習題,挖掘詩歌語言特質,分析“雨紛紛”中疊詞的音韻效果,通過“欲斷魂”的夸張表達引人“自然一情感”的心理學情緒管理知識,以此提升學生跨學科邏輯思維能力。
三、打好組合拳:探索跨學科教學的實踐路徑
1.以主題為引領,明確跨學科教學核心。
跨學科教學是一種以素養為導向,以情境為載體,以任務為驅動,以主題為統領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在《清明》的教學中,教師應立足詩歌語言本體,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提煉核心主題,再以主題為紐帶建立跨學科關聯。透過“清明時節雨紛紛”的獨特意象,作者構筑起了自然環境(雨、杏花)與人文情感(斷魂)交融的審美空間。教師可以“清明:追憶與新生”為核心主題,引導學生探究古詩中蘊藏的自然現象、文化習俗以及生命哲思等三重維度內容,進而構建起跨學科教學框架,最終實現從一首詩走向一個文化世界的深度學習目標。
2.以情境為基石,拉開跨學科教學序幕。
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實踐的開展應以情境為基石,基于真實情境的問題更容易誘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促使學生的思維沖破語文教材乃至課堂內容的束縛,為跨學科思維的形成創造條件,進而有條不紊地拉開跨學科教學的序幕。
例如,在開展《清明》一文的跨學科學習活動時,為了拉開“尋根”的序幕,教師結合剛過去的清明節進行情境導入。首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呈現古人清明節習俗(掃墓祭祖、踏青、打馬球、蕩秋千、蹴鞠和放風箏等)的圖片,同時以文字的形式對該節日進行介紹:清明節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豐富有趣的活動節日中不僅有掃墓祭祖的哀思,也有踏青蹴鞠的歡笑。其次,教師結合“清明節氣”的科學常識,穿插歷史、美術等學科繼續營造情境,使學生知曉清明節也屬二十四節氣之一,并對古人掃墓祭祖的歷史活動進行探究。最后,教師鼓勵學生聯系自身的實際情況,對清明節經歷進行回憶。在喚醒學生節日體驗的同時,讓他們思考“你對清明節了解多少”“你還知道哪些其他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的意義是什么”,借助真實的問題情境,進一步拉開傳統文化的尋根序幕。
3.以任務為驅動,設置跨學科學習任務。
高質量的跨學科教學活動應以任務為驅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情、已有經驗和認知水平設置難度適宜、可操作性強、前后聯系的跨學科學習任務,體現任務的梯度性,并將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巧妙融入學習任務中,以此來驅動學生深度學習。
如在“深厚的傳統文化,中國人的根”單元人文主題的引領下,教師針對三年級學生的學情、思維特點和認知能力設計了難度適中并具有操作性的跨學科學習任務一清明話清明。任務一:清明知多少。聯系科學、歷史學科探究清明節的歷史溯源、節氣常識。任務二:閱讀古詩《清明》。立足語文學科對古詩進行閱讀學習,了解古詩的內涵。任務三:詩“畫”清明。融合美術學科設計、制作清明節手抄報,對清明節進行宣傳、凸顯節日的主題,完成繪畫。任務四:感知文化的博大精深。融合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我們的節假日”的知識內容,使學生探究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樹立起傳承孝道的美德。
4.以探究為中心,優化跨學科教學效果。
探究的過程是學生自身認知結構不斷重組和完善的過程,基于跨學科學習的探究過程則是學生對多學科知識合理支配、綜合運用的過程。跨學科教學也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學生參與探究的程度是檢驗其育人功能和效果的重要指標。
以《清明》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剛開始便拋出驅動性問題:“《清明》中的‘雨’僅僅是自然現象嗎?”由此,逐步引導學生從作為自然現象的“雨”,向具有情感象征的“雨”探究,實現從自然現象到情感表達再到文化隱喻的思維遞進。接著,在“如果你是詩中的‘行人’,身處雨天,你會有怎樣的心情?”“‘路上行人欲斷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有人認為‘牧童遙指杏花村’讓詩歌從哀傷轉向一絲溫暖,你同意嗎?為什么?”等一系列問題的引導下,教師引導學生不斷探討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不斷深化對詩歌主題的理解。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社區清明習俗調研的活動,讓學生撰寫古今清明習俗對比作文、創作以清明節為主題的詩畫,在跨學科的探究中深化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華大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