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是社會的重要關切,而家庭作為青少年成長的核心環境,其功能與互動模式對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且深遠的影響,進而對社會穩定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2022年1月,國家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要求家長“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導其珍愛生命”,承擔安全知識教育責任。同時,《家庭教育促進法》也提出了教育方法指引性條文,諸如要求家長運用“平等交流、尊重差異”等科學方法,避免因教育方式不當引發心理創傷等。《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實施,對規避青少年心理問題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也提醒著我們要將家庭系統作為青少年成長與發展的重要依托。
本文嘗試從家庭動力系統的角度進行解析,探討如何對存在心理健康困擾的學生的家庭系統進行重構,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壓力,促進其心理健康。
一、執輕敦重:失衡的關系力量
在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構成了不同的子系統:父與子、母與子、夫與妻、兄弟姐妹。這些子系統之間動態地相互作用、交叉、制約,共同構建了家庭的整體系統。為了適應家庭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與變化,家庭的關系系統需要維系一種動態平衡,從而促進家庭的穩定與健康發展,幫助其適應不同階段的“任務”,并維系家庭的自我修復功能。然而,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水到渠成地適應所有的變化,并且一個家庭在某一個階段的成功應對并不意味著其他階段也能一帆風順。以筆者所遇到過的一位學生為例,他自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父母眼中的“驕傲”。但是,到了高中他卻“出乎意料”地開始厭學,到了大學甚至難以維持基本的學業任務。曾經奏效的“教育”模式似乎無法在大學階段發揮像中學時期一樣的效用。深究后,筆者發現,看似是他在升學階段遇到了學業適應問題,但實際上卻是表象之下掩藏著的家庭關系一—母子關系、父子關系及夫妻關系的重心錯位。“輕”與“重”的錯位引發了家庭關系系統失衡。
1.情感的失衡。
在當代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家庭逐漸由一種具備本體性價值的“神圣性”存在演變為更具選擇性的個體的聯合,家庭關系的穩定性也隨之削弱。當代社交媒體、通信技術雖然提升了交流的即時性,卻也使得交流止于表層而疏于深層次情感的交流。在一些家庭教育場景中,學生情感的表達(例如“累”)被有意無意地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對學業成績的過度聚焦。親子互動中,溝通內容常圍繞分數、排名等功利性目標,導致情感支持“輕量化”,學業壓力卻被無限“加重”,形成了情感荒漠與學業高壓并存的失衡溝通模式。
2.教育期望的失衡。
大多數中國家長都渴望子女學有所成、光宗耀祖。這種“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愿導致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及子女對父母期望的感知,往往高于子女自身的教育期望,從而形成了上偏型親子教育期望偏差。
這樣的偏差是父母對自身社會成就、家庭顏面的期待被無限放大(“重”),卻忽視了子女作為獨立個體的自我意義建構(“輕”)。這種期待的錯位,容易使子女成為家長自我實現的延伸,而忽略了子女的興趣、志向,使之在內化的“未來發展”與“就業”導向的學習中被掩蓋,失去了應有的關照與重視。
3.自我狀態的失衡。
根據溝通分析理論(TransactionalAnalysis),個體的心理狀態可以劃分為三種主要的自我狀態,即權威性、批判性與照顧性的父母自我狀態(ParentEgoState),理性客觀思考與決策的成人自我狀態(AdultEgoState),以及依賴、順應的兒童自我狀態(ChildEgo State)。
家庭關系中自我狀態的失衡會阻礙有效的溝通,導致關系的僵化與沖突。一些父母停留在“父母自我狀態”,習慣以說教、命令的方式互動(“重”),卻弱化了以平等、理性姿態進行溝通的“成人自我狀態”維度(“輕”),導致關系中缺乏建設性對話,陷入權力壓制而非協作共生的困境。
二、重建支點:回到時空中的動態平衡
在家庭系統失衡時,角色個體常試圖通過解決故障來改善和促進系統運行。然而,當個體采取行動卻未能順利解決問題或未達到預期效果時,便會感到無力與無助。正如杠桿原理所強調的動力與支點的關系,行動的有效性亦需從個體行動力和支點兩個維度進行考量。若支點錯位,便會出現“千斤撥四兩”的無力局面(如圖1),無法改善當前狀況,甚至會影響系統穩態。
圖1“動力-支點”分析框架下的家庭互動模式
當以支點的錯位對家庭動力系統所面臨的失衡進行梳理后,我們可探索如何以家庭系統視角來重新建立有效的支點。
1.原情、原事、原人一—回到具體的時空中。
對于工具理性所帶來的困境的擺脫,從中國哲學的視角來看,其核心在于回歸到“原情”“原事”“原人”之中。
人世間美好的東西是親親之情、側隱之心,這一情感是我們每個人本心具足的,即所謂“原情”;進而依自己的“原情”去行“事”,便是“原事”;去做“人”,便是“原人”。以這一思想觀察家庭系統,我們會發現在家庭系統中親親之情、側隱之心更是本然具足的,也是家庭系統開展行動的重要動力機制;然而,在實際行動界面,過度地聚焦于問題解決的工具理性思維,反而常常因為忽略了家庭系統中的生命個體(特別是子女)而背離了“原情”,進而也就遠離了“事”本身。
因此,家庭系統中支點的重建,離不開對于“情”和“事”的回歸,而“情”與“事”的顯現也離不開對于具體生命時間、生命空間的把握。對生命時間的理解,離不開發展心理學的視角,即個體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議題的變遷;對生命空間的理解,離不開時代變遷和技術發展的視角,即不同個體所處時代不同帶來的生存環境的變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回到對家庭系統中個體的主體性的關切,才能夠找到回應特定系統困境的支點。
回看案例,在家庭經歷變化與發展的過程中若遇到困境,家長與孩子可以嘗試回到“原情”“原事”“原人”:珍惜每周難得的溝通機會,鼓勵彼此分享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多傾聽、少評判;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首先要給予情感上的支持,與孩子搭建工作同盟,共同面對當下遇到的困擾。
2.生命史策略 一“暫停”的力量。
生命史策略(LifeHistoryTheory)是進化心理學的重要框架,用于解釋個體如何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分配能量(如時間、精力)到生存、繁殖和親代投資等不同生命階段,其主要模式有兩種,即快策略和慢策略。快策略(FastStrategy)具有早熟、高繁殖率、低親代投資等特點,其常見于高風險或不可預測環境;慢策略(SlowStrategy)主要表現為延遲繁殖、高親代投資,這一策略常見于資源相對穩定的環境。
從生命史的視角來看,家庭系統亦可以分為快策略家庭和慢策略家庭。不同的策略模式對家庭整體發展呈現出較大的影響。例如,快策略家庭會更傾向于模糊的亞系統界線,從而形成親子糾纏等關系狀態。在這一策略中,父母可能會過度介入子女生活以應對環境風險。而慢策略家庭強調長期的投資以獲得子女更多的發展,在教育上主要表現為高教育投資。從這一視角而言,中國家庭對子女教育多采用慢策略。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及不確定性的加劇,有些家庭往往在傳統慢策略和應對現代化發展而采取的快策略之間出現張力。
由于對未來不可預知性的擔憂而采取的快策略應對,往往是對于不確定性的短時回應,而易忽視全域性發展的目標。因此,我們可引入“暫停”的力量以回應快策略帶來的不穩定性。“暫停”的力量,從個體心理調適的視角來看有著諸多的積極意義,如在接納與承諾療法(ACT)中,暫停是“認知解離”的關鍵步驟,其可以幫助個體從思維漩渦中抽離。
應用于家庭系統的支點重建時,“暫停”理論強調從生命史的長遠視角出發,理解個體發展的全域性與階段性的連接與差異,進而在面對社會快速發展和環境的不可預知時,能夠以“暫停”來審視家庭系統的主體性關系,進而優化快策略決策的啟動,從而從系統整體來重新找尋生命安頓策略。
回到案例中,父母可以適當運用“暫停”的力量,與孩子共同調整、制訂家庭的長期與短期目標,明確彼此的教育期望,共同討論如何支持彼此、達成共識。
3.協同演化機制 家庭系統的時代進化。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最早是生物學的概念,指的是兩個或多個物種在進化過程中相互施加選擇壓力,導致達成彼此適應、共同演化的現象。這一概念后來被引入到社會科學領域之中,如愛德華·威爾遜所提出的“基因一文化”協同演化。相應地,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也在重塑著我們的社會環境,即“技術一社會”的協同演化,如現代媒體技術發展重塑著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方式,特別是當今人工智能時代所帶來的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
時代的快速變遷不斷提醒我們,當代青少年個體生活在一個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時代。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在20世紀末討論后工業時代的社會發展時,提出“任何一個子女再也不可能生活在與其父輩和祖輩同樣的生活世界”。作為家庭系統的兩個重要主體,父母、子女如何才能確保對彼此的理解?或許,在社會、文化、技術的多重變遷推力之下,“父母一子女”亦需要隨著時代發展而協同演化,才能確保家庭系統的文化適應性和動態穩定性。子女天然地生活于現代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而父母往往需要以更敏銳、開放的狀態來適應環境的變遷,由此完成關系演化的協同性。
在家庭系統中,父母與子女應該共同學習與成長,以適應變化,尊重代際差異,尊重彼此的主體性。父母可以與子女一起學習使用新的技術,切身了解子女的興趣,共同探索新的家庭生活與相處方式。
我們知道,在家庭系統中,穩定模式的過程和變化的發生是循環的而非線性的,因此任何行為都是對系統內其他互動過程的反應。原因導致結果,結果又會自動成為另一個原因,即家庭系統是一個“混沌系統”。
系統、系統邊界、結構和意義是隨時空轉換而不斷變化的。意義是互動過程的核心,不同層次的意義也構建了“情境”。正如個體的成長發展過程一樣,家庭也存在過渡期,是家庭系統從一個相對穩定模式到另一個相對穩定模式的一個變化或者不穩定階段,反映了家庭系統走向新情境適應的表現,而過渡中蘊含著前進的可能,但也隱含著失衡的風險。
由此,如何回應家庭系統的失衡風險,其核心在于把握家庭系統中的主體性。在系統的整體演化發展中,家庭成員不僅要看到自我的需求,更需要有進一步的主體性覺知,即父母要認識到“子女知道他們在想什么”,子女也要認識到“父母知道他們在想什么”,進而將注意力從對問題困境的關注轉換成對關鍵支點的探索和確立。這一過程以問題事件為起點,以時代發展為背景,立足“原事”“原情”,促進家庭系統中多主體間的相互覺知與理解。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中山大學中國文化與心理研究中心責任編輯:蘇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