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正是提升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小學階段是兒童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在這一階段培養其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不僅能提升其語文學習效果,還能為其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貫徹《課程標準》的要求,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開展思辨性閱讀,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文本內涵,形成批判性思維,從而提升核心素養。
一、設計探究性閱讀任務,激發思維互動
質疑是激發思維互動的起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質疑。以《守株待兔》一課教學為例,學生一讀完故事,教師就可以提問:“為什么農夫會一直守著樹樁等兔子呢?他的思路是否合理?”這樣的提問會促使學生深入思考農夫的行為,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從故事情節的合理性、角色行為的動機等不同角度質疑。例如,在學習《盤古開天地》一課時,有學生提出:“如何才能將盤古呼出的那股氣息化作漫天風云?”這一質疑反映了學生對神話夸張、想象手法的思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神話的特點,并強化他們的批判性閱讀意識。
情境是設計探究性閱讀任務的重要因素。教師可以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各種情境,使學生能夠更真實、生動地表達。例如,在教學“口語交際:有趣的動物”時,教師可以在教室里布置動物圖片和玩具,營造動物園的氛圍。讓學生扮演動物園的解說員,介紹自己喜愛的動物。這樣的情境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加深對動物的認識。又如,在教學“口語交際:自我介紹”時,教師可根據不同場景設置任務,如轉學介紹、參加興趣小組等,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表達,提高表達的實用性。
探究式閱讀任務能夠激發學生思維的活力,促進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有機結合。在教學《司馬光》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任務:“除了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方法,你還能想出其他救小朋友的辦法嗎?”這樣的任務不僅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也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分析和評價不同的觀點,激發思維上的互動。
二、開展合作學習與辯論活動,提升表達深度
思辨性閱讀的核心在于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教師應通過表層文字,引導學生挖掘深層次的意思。例如,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花生默默奉獻不求虛名的特性,還應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為何將花生與桃子、石榴、蘋果相提并論,體會作者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領悟其中蘊含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又如,教學《北京的春節》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時間的先后順序,分析作者對春節各種風俗習慣的細致描寫,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字分析能力。
開展合作學習與辯論活動是很好的表達訓練方式。在教學中,教師應以邏輯訓練為主,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標。在合作學習與辯論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空間順序、事物發展的先后順序等組織語言,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以“習作:我來編童話”的教學為例,教師應引導學生先確定故事的主人公、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然后根據因果關系編寫童話故事。在寫作過程中,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合理使用連接詞,如“首先”“然后”等,以確保條理清晰。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可以討論自己發現的問題。例如,在教學《呼風喚雨的世紀》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和壞處”。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要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并進行補充和完善。辯論活動能有效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針對“小學生是否應該多看課外書”這一話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正反雙方的學生在準備過程中需要深人思考、搜集論據,并使用邏輯清晰的語言進行辯論,從而促進表達能力的提升。
三、讀寫結合互促共進,提升表達能力
單一的閱讀內容不利于學生多元思維的發展。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對閱讀內容進行拓展。低年級學生可以閱讀《猜猜我有多愛你》《大衛不可以》等畫面豐富、文字簡短、能激發想象力和思考力的有趣圖畫書;中高年級學生則可以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如《三國演義》《魯濱遜漂流記》等。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讀書分享會,讓學生在交流中分享心得,進一步拓展思路。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寫法,并在寫作中加以應用。例如,在教學完《景陽岡》一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學習課文對武松打虎的細致描寫,寫一段自己參與體育活動的片段。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優秀范文,幫助學生從中獲得寫作靈感和掌握寫作技巧。例如,在指導“習作:多彩的活動”時,教師可先讓學生閱讀描寫活動的優秀范文,引導學生分析范文是如何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具體生動地展現活動場景的;再讓學生進行仿寫練習。
通過這樣的讀寫結合方式,學生能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在寫作中加深對閱讀方法的理解。
四、建立多維評價機制,優化教學反饋
多維評價機制有助于對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進行綜合客觀的評價。教師在評價時,不應只關注學生的答案對錯,而應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和表達邏輯。教師可以在學生回答問題后,從創新思維、邏輯性和語言表達流暢程度三個方面進行評價。同時,鼓勵學生自評與互評。在小組合作學習后,學生可以在討論中評價自己和小組其他成員的表現,如是否積極參與討論、表達是否清晰等。
通過多維度的測評,學生可以及時了解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教師也可以根據測評結果優化教學反饋,調整教學策略,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的提高。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重要任務。教師應通過激發質疑精神、引導深度理解、拓展閱讀內容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一方面,要注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要在課堂教學中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深滬鎮金嶼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