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思維能力的培養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還能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因此,在教學中應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
一、連動法:多維探索促思考
由此及彼的連動思維方法,可以幫助學生跳出點線面的限制,跨越時空全方位地思考問題。連動思維可以分為三種:縱向連動、橫向連動和逆向連動。
縱向連動是深人探究和不斷追問的過程,即“深挖一口井”。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小女孩在寒冷的夜晚還在賣火柴?她的家庭情況如何?她的愿望為什么無法實現?橫向連動則是“探索新的領域”,即進行聯想,包括相似聯想、對比聯想和因果聯想。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賣火柴的小女孩》與《安徒生童話》中的其他故事在主題、人物塑造和情節安排上有何相似之處?與小女孩相比,我們的生活條件有何不同?我們應如何感恩并珍惜現在的生活?逆向連動則是從相反的角度思考。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來引導學生反向思考:如果小女孩的愿望實現了,她的生活會有怎樣的改變?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她不幸的結局?我們的社會應該如何防止這樣的悲劇發生?
以上案例表明,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運用縱向、橫向和逆向等連動思維,學生能夠主動地、多角度地參與到文本解讀和意義建構的過程中。這種訓練不僅深化了學生對單一文本的解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遷移知識、聯系實際、辯證思考及創造性想象的能力。
二、圖畫法:形象呈現助表達
圖畫是思維的載體,也是思維過程的可視化呈現。學生只有深刻理解課文內容,才能通過圖畫傳達自己的情感和見解。
例如,在《七色花》的整本書閱讀指導中,在梳理好熱尼亞的七次愿望后,教師借助“故事山形圖”,引導學生梳理故事情節,表達情感與見解。教師可以先問:“表格里填滿了熱尼亞的愿望,這些愿望是如何串成一座故事山的呢?(板畫:山形圖)教師給每個小組三張表示起因、經過、結果的圖紙來搭建這座故事山。接著,請各小組討論哪些情節屬于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在小組交流后,小組代表上臺貼圖紙。教師指著山形圖上標注的“起因(迷路)”“經過(七次許愿)”“結果(幫助維嘉康復)”,提出疑問:“你們小組為什么把‘幫助維嘉康復’這片花瓣貼在山頂?你們發現了什么?”生回答:“其他愿望都是為了自己,只有這個愿望是為了別人。”生 補充:“這個愿望讓我們感受到了熱尼亞善良、助人為樂的品質。”教師回應:“是啊,是熱尼亞的愛心讓這片花瓣閃閃發光,讓這座故事山變得耀眼,這是故事的結果,也是高潮。”教師接著引導:“同學們,請將書翻到第26頁,找到這段話,輕聲讀一讀。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熱尼亞的心情?圈一圈,讀一讀。”
在以上案例中,“故事山形圖”將學生閱讀中的抽象思維具象化。通過圖畫的構建和解讀,學生不僅梳理了故事情節,更深人理解了人物品質,實現了思維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培養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三、想象法:拓展空間激創造
在語文教學中,應借助課文所描繪的形象,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能夠由此及彼地進行聯想,以豐富和拓展課文內容,達到鞏固知識和提升思維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清平樂·村居》的教學中,為了感受農家其樂融融的生活,當讀到“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娼”時,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面對這一片美好的田園風光,老翁與老婦一邊品酒,一邊可能會說些什么呢?”學生的想象力被激發了。有的覺得他們可能會因眼前的美景談到今年莊稼的收成,沉浸在豐收的憧憬與喜悅中;有的覺得他們可能會談論兒子的勤勞和懂事,感嘆生活中的美好瞬間。這樣的想象,既豐富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拓展了文本的解讀空間,從而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提升。
此外,在教學中,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故事情節展開更多的想象。例如,在《曹沖稱象》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問:“你還可以用不一樣的辦法稱大象嗎?”“把你的辦法與曹沖的相比較,哪一種辦法更好?”在教學《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時,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要是在野外迷了路,你還可以怎么辦?”學習了《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風娃娃》后,可以讓學生續編故事。這些都是培想象力,提升學生素養的良好途徑。
四、辯論法:思辨交鋒提認知
辯論是一場思維的較量,它引導學生辯證審視各種觀點,錘煉學生的理性論辯能力,同時激發良性競爭的動力,促進學生思維敏捷。
例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學最后,教師請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及近期對《三國演義》的閱讀,對文中的幾位主要人物進行深度評析。隨后,全班圍繞周瑜這一人物形象展開了辯論。正方認為周瑜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軍事家,他才能出眾,年輕有為,能夠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反方則認為周瑜心胸狹隘,嫉賢妒能,他故意給諸葛亮出難題,讓他在短期內造出十萬支箭,顯然是想借機除掉諸葛亮。在辯論中,學生唇槍舌劍,針鋒相對,但道理也越辯越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得出了更為客觀的評價:正方認為,周瑜是一位有才華但也有缺點的英雄人物。他的才華不可否認,但嫉妒心也是他性格的一部分。反方則認為,應全面地看待周瑜,既要認識到他的不足,也要肯定他的功績,這正是歷史人物的魅力所在,也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意義所在。在這樣的辯論過程中,學生深化了對文本的理解,樹立了辯證的否定觀,既不唯書,也不唯尊,提升了思維的品質。
五、實踐法:動手動口促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創設情境,給予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從而發展思維。
例如,在《清平樂·村居》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問:“在古詩詞中,‘臥’可以解釋為什么?(躺著)也可以解釋為什么?(趴著)”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想象:“這個淘氣的小兒一會兒躺著剝,一會兒趴著剝,多么悠閑呀!你似乎還能看見他剝蓮蓬的樣子,聽見他吟詩/哼唱的聲音。”然后,師生即興創編:雙手剝蓮狀,搖頭晃腦,輕聲哼唱。教師鼓勵:“大家都來演一演。這次小兒在數蓮子,不過頑皮的他把數字藏到《山村詠懷》這首詩里去了,我們邊念詩邊剝蓮蓬。”學生邊讀邊演。最后,教師小結:不管是數數,還是哼歌,都是一幅生動的畫面,難怪詞人說“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詩詞中“小兒”的人物形象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兒童生活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情境設置和角色表演,引導學生誦讀,這大大觸發了學生的思維,促進了學生理解、表演等多方面能力的發展,使學習成為一種智力活動,一種創造,一種藝術享受。
總之,教師肩負著培養未來社會創新人才的重任,需進一步優化教學方法。讀思達(閱讀·思考·表達)理念為教師提供了符合時代要求的教學框架,強調思維訓練與真實情境的融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探索思維訓練的優化路徑,為學生打開通往未來的思維之門。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