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15-181-3-ZL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這一戰略定位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錨定了根本方向。當前,全球肥胖防控形勢愈發嚴峻,成年人群超重及肥胖發生率已突破 50% 大關,值得警惕的是,這種代謝異常癥候群正呈現顯著的低齡化遷移趨勢。我國18—25羅青年群體,特別是大學生的體重管理不當問題持續凸顯,臨床監測數據顯示該群體肥胖檢出率較10年前增長超 200% 充分表明構建高校體重健康促進體系的緊迫性與必要性。
為積極響應健康中國行動部署,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年版)》,該文件以“預防—干預一管理”三位一體為框架,著重強化公眾健康素養培育、肥胖早期預警干預及生活方式醫學指導,力求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閉環,為從根本上扭轉肥胖蔓延態勢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研究發現,體育運動在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和脂肪燃燒的同時,能讓人們的生活方式更加科學化,也能夠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是最安全且最有效的減肥方法。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智慧體育手段,通過實時記錄個體的體重變化、心率、卡路里消耗等數據,采用虛擬現實(VR)技術等進行運動干預,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合理地進行體重監測與管理,保持身心健康。
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智慧體育,探討大學生體重健康管理的實施路徑,旨在為破解大學生體重管理困境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助力形成“人人健康、代代健康”的可持續發展格局。
1、大學生體重管理的重要性
大學階段作為個體從青少年邁向成年的重要過渡期,這一階段的身心發展與行為習慣的塑造對個體未來人生軌跡具有深遠影響。體重管理在這一時期的重要性,已超越單純的外貌修飾層面,成為關乎大學生身心健康、學業成就及職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研究表明,我國已躍居全球超重與肥胖人口規模之首,且該群體占比呈上升態勢。這一公共衛生挑戰不僅直接誘發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更可能引發脂肪肝、睡眠呼吸障礙等嚴重并發癥,對青年群體的長期健康構成重大威脅。
在生理方面,大學時期個體正值骨骼肌群與代謝系統的關鍵塑造期。科學的體重管理既能通過降低體脂率來減輕關節負荷,有效預防運動損傷并提升體能儲備,又能通過優化激素分泌來維持內分泌平衡,顯著增強機體免疫防御能力。這種由內而外的健康改善,為青年群體參與高強度學習活動提供了堅實的生理基礎。
在學業方面,體重管理對認知功能的正向作用尤為顯著。超重狀態導致的慢性疲勞、注意力分散等問題,會直接削弱課堂參與度與知識吸收效率。相反,維持健康體重的大學生往往展現出更充沛的精力儲備與更持久的專注力,這種認知優勢在備考、科研等高強度學習場景中尤為突出。
在社會適應方面,健康體態對青年群體的人際交往具有顯著的賦能效應。肥胖引發的自卑、焦慮等心理障礙,可能造成社交回避行為,而合理體重帶來的形象自信則能促進主動社交,形成良性循環。這種軟實力的提升,對未來職場競爭力的構建同樣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大學時期的體重管理,本質上是青年群體對健康資本的戰略性投資。
通過構建“認知一行為一環境”三位一體的健康促進體系,大學生不僅能收獲身體健康,更將為終身健康管理奠定堅實基礎,在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貢獻的雙重維度上實現可持續發展。
2、體育鍛煉對促進大學生體重健康管理的作用
2.1、體育鍛煉對身體代謝的影響
個體在進行體育鍛煉時會增加能量消耗,在完成鍛煉后的一段時間內基礎代謝率會提高,且時間維持在12小時左右,與運動的強度成正比。運動會加快人體新陳代謝的速度,能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和消化廢物的排出。大學生群體養成經常參與體育運動的習慣,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可以有效促進脂肪氧化分解,調節能量消耗與攝入平衡,以達到控制體重的目的。
2.2、體育鍛煉對激素水平的調節
大強度的間歇式訓練可以通過脂肪的后燃效應,所涉及的機制包括激素分泌和線粒體活性調節。個體在進行體育鍛煉時,各個器官、細胞之間會進行互相調整,經常性地參與運動還可使身體中的促炎因子減少,抗炎因子增加,可以進一步地恢復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同時,個體在進行有氧運動配合抗阻鍛煉時,可以有效刺激甲狀腺素和促甲狀腺激素的分泌,從而達到提高脂肪燃燒效率,控制體重的良好效果。
2.3、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促進
當今,面對學業壓力和職業規劃等方面帶來的壓迫,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會遭受沖擊。在進行體育鍛煉時,可以放松自己的身體,降低自身的壓力水平,在運動的過程中會產生內啡肽,這種神經調節肽可以提高個人的幸福指數,使人感到更加快樂。此外,規律性地鍛煉還可以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增強自我效能感,變得更加有自信,一定程度上可以達到緩解緊張情緒和焦慮感的目的。
3、大學生體重健康管理的生態系統構成要素解析
生態系統理論揭示了個體成長環境作為一個復雜而統一的生態系統,對個體發展的多維度影響,具體劃分為微觀(個體本身)、中觀(個體所在的小范圍群體)、宏觀(個體所處的廣泛社會經濟、文化及政策環境)三個層次(如圖1)。在微觀層面,遺傳因素和生活習慣共同作用于個體的體重管理。父母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影響個體肥胖風險的關鍵遺傳因素,特別是母親肥胖的遺傳傾向對子女的影響更為顯著;此外,個人的日常習慣,如高熱量食物的過度攝入、睡眠模式的紊亂(長期睡眠不足會擾亂體內激素平衡,進而影響脂肪代謝),均對體重管理構成直接挑戰。在中觀層面,個體的社交網絡與家庭環境對其體重管理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同伴群體的健康觀念、運動參與度以及家庭的經濟狀況,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個體的飲食選擇、運動習慣及體重管理策略。例如,積極健康的同伴群體可能激勵個體參與更多體育活動,而家庭經濟條件則可能影響個體獲取健康食品的能力。在宏觀層面,社會環境與校園條件對大學生體重管理的影響不容忽視。學業壓力作為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導致學生的戶外活動時間減少,增加久坐行為,從而不利于體重管理。同時,學校飲食環境作為影響大學生飲食選擇的關鍵因素,其中提供的食品種類、營養價值及價格等因素,均對學生的體重管理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此外,社會文化對“瘦身”的過度推崇或對“健康美”的片面理解,也可能導致大學生采取不恰當的體重管理方式。
圖1大學生體重健康管理的生態系統構成要素

綜上所述,大學生體重管理成效是一個多維度、多因素交織的結果。它不僅受到微觀層面個體特質與生活習慣的直接影響,還受到中觀層面社交環境及家庭背景的間接作用,以及宏觀層面社會環境與校園條件的深刻影響。因此,在制定大學生體重管理策略時,應綜合考慮這些因素,采取綜合性的干預措施,以促進大學生健康體重的形成與維持。
4、智慧體育賦能大學生體重管理的價值
智慧體育主要是指采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虛擬現實等先進手段,提升傳統體育活動進行科學智能化,為個體構建一個高效安全的運動系統,提升個體的健康水平。大學生實現科學有效的體重管理,不僅需要從認知層面重塑健康理念、行動層面落實科學策略、環境層面創造支持條件,更需將科學飲食調控、規律運動習慣養成、心理健康維護與行為矯正技術深度融合,構建具有動態順應性的可持續健康生活模式。
在智慧體育管理系統的賦能下,大學生的體重管理將更加精準、高效、個性化。
第一,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系統能夠實時監測并收集個體的體重健康數據,涵蓋身高、體重、每日卡路里攝入量與消耗量等關鍵指標,為科學、智能的監督與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第二,基于個體的身體狀況、生活習慣與目標需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構建多樣化的干預場景,提供高度個性化的干預方案。例如,對于那些缺乏運動動力的大學生,系統可以模擬出各種刺激有趣的運動場景,使其在享受運動樂趣的同時,增加運動量;對于有特定運動需求的大學生,如想要增強肌肉力量、提高柔韌性或改善心肺功能等,系統能夠根據其目標制定個性化的運動計劃,包括運動類型、運動強度、運動頻率和運動時間等詳細內容,并提供專業的運動指導視頻,確保他們在運動過程中動作規范、安全有效。
第三,智慧系統依托大數據與云計算的強大分析能力,對健康數據進行深度挖掘與分析,將分析結果反饋給個體,并根據健康狀況的動態變化,靈活調整干預方案,確保體重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例如,當系統發現大學生在某一段時間內的體重下降速度過快時,會及時發出預警,并分析可能的原因,如飲食攝入不足、運動過度等。然后,根據分析結果調整干預方案,適當增加其飲食攝入量或降低運動強度,以避免因體重下降過快而導致的身體不適和健康風險。
這一過程既是應對當前學業壓力、提升生活質量的關鍵舉措,更是為終身健康筑牢根基、實現健康老齡化的前瞻性投資。
5、基于智慧體育的大學生體重健康管理的實踐路徑探究
構建涵蓋“入學篩查一過程干預一畢業跟蹤一終身健康銜接”的閉環管理體系,對大學生體重實施全生命周期動態管理,具體可分為以下精細化實施階段(如圖2):
圖2大學生體重健康管理的實踐路徑

5.1、借助人工智能構建健康監測與分類體系
在新生入學階段,采用人工智能,根據標準化體檢流程采集學生身高、體重、腰臀比、體脂率等核心數據,同時增加代謝指標檢測(如空腹血糖、血脂四項、胰島素敏感性等)及體適能評估(如心肺耐力、肌肉力量、柔韌性等),結合BMI指數、體脂率及代謝健康狀況進行多維分類(如代謝健康型肥胖、代謝不健康型正常體重等)。針對不同風險等級群體,建立“紅黃綠 + 藍”四色預警機制:
紅色預警(肥胖及超重高危且代謝異常人群):啟動個性化虛擬現實醫學干預方案,要求在入學后1周內完成包括內分泌、營養、運動醫學等多學科會診,制定個性化運動與營養干預計劃,并納入重點跟蹤名單,實施雙周隨訪制度。
黃色預警(體重波動風險或代謝邊緣狀態人群):提供月度人工智能健康監測服務,結合運動能力測試結果及心理評估(如壓力水平、情緒狀態)制定綜合干預計劃,納入“健康預備隊”管理。
綠色預警(健康體重且代謝正常人群):建立年度健康檔案,提供自助式人工智能健康管理工具包,并定期推送健康資訊與自我監測指南。
藍色預警(低體重或營養不良風險人群):提供營養強化干預,制定增肌增重計劃,并納入營養科門診定期隨訪。
5.2、基于智慧體育干預的“雙軌制”策略優化
(1)分層干預路徑的深化。
肥胖/超重人群:在“醫學營養治療 + 運動處方”雙驅動模式基礎上,引入行為矯正技術(如動機性訪談、認知行為療法等),針對其飲食行為、運動障礙及心理因素進行綜合干預。根據個體的運動興趣和偏好,采用虛擬現實技術構建個性化的運動干預場景,制定個性化運動計劃(包括運動時間、運動強度、運動頻率等);同時,結合運動風險評估(如運動心電圖、關節活動度測試等),確保運動安全。
體重波動人群:在推行“生活方式微調”計劃的同時,使用人工智能增加壓力管理培訓(如正念冥想、時間管理技巧等),幫助個體識別并應對導致體重波動的壓力源。
(2)開發校級健康管理平臺。
智能健身設施:在教學樓、宿舍區增設智能健身設施,如配備AI教練的跑步機、智能體感游戲機等健身設備,增加運動趣味性。
健康餐飲環境:優化食堂餐飲結構,推行“小份菜”“低卡套餐”標準化供應,標注每道菜品的營養信息及熱量,并提供個性化點餐建議。
健康達人社團:組建“健康達人”學生社團,開展同伴教育、運動打卡挑戰賽、健康食譜分享等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健康氛圍。
集成智能穿戴設備數據同步:如心率帶、睡眠監測儀、AI營養師咨詢、運動軌跡追蹤及社交互動功能,實現“篩查一干預一反饋一激勵”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例如,系統可根據學生運動數據自動調整運動計劃,結合心理評估結果推送個性化心理調適建議。
5.3、基于大數據畢業跟蹤與終身健康銜接的強化
(1)建立“校友健康檔案”的動態管理。
在畢業前完成最后一次全面健康評估,將體重管理數據納入校友數據庫,提供持續10年的健康追蹤服務,包括年度體檢報告解讀、健康風險預測及個性化健康建議。
(2)構建“校—企一醫一社”聯動機制。
校企合作:與用人單位合作開展職場健康促進項目,如為畢業生提供企業健身房會員折扣、健康保險優惠、職業病預防培訓等福利。
醫校合作:聯合社區醫院、三甲醫院開設體重管理專科門診,為校友提供延續性醫療服務,包括遠程醫療咨詢、慢性病管理等。
社會參與:與公益組織合作開展健康促進活動,如健康跑、公益講座等,擴大健康影響力。
(3)終身健康素養培育的系統化。
將體重管理知識納入校友終身學習體系,采用AI進行健康知識普及,持續更新健康認知,涵蓋代謝適應原理、壓力性肥胖干預、營養基因組學等前沿領域,幫助畢業生形成“健康投資”的長期思維,并培養其成為健康傳播者。
6、結語
通過上述系統化設計,大學生體重管理將從單一行為干預升級為“健康能力建設”,使學生在掌握科學方法的同時,形成“自我監測一問題識別一解決方案生成一效果評估”的完整體重監測體系,最終實現從“被動管理”到“主動健康”的思維轉變,為終身健康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彭雯,劉時雨,李鐵梅,等.《2024世界肥胖報告》解讀及對中國相關工作的啟示[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24,25(4).
[2]王友發,王啟榮,鄧娟,等.中國居民健康體重管理之減重行動20條:基于科學循證的專家建議共識[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23,24(11).
[3]姚毅,楊睿奇,廖苓利,等.不同運動方式減肥效果的比較研究[J].內江科技,2021,42(11).
[4]劉斌.智慧體育應用現狀、發展困境與優化研究[].文體用品與科技,2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