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什么?閱讀是促進個體發展的精神勞動方式,而精神勞動則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路徑。
一方面,人們正是通過閱讀的精神勞動方式將外在的知識內化為個體的精神內容,進而豐富自身,構成了個體發展的重要路徑。閱讀這一精神勞動將外在知識內化于自身的同時,也是個體意識對閱讀內容進行再認識、再闡釋、再建構的過程。這一過程必然充滿了個體主觀意識的能動性的再創造、再創新,能夠使個體將外界知識內化為自身能力,進而實現個體與社會的雙重發展。另一方面,閱讀是個體精神層面普遍交往的過程。馬克思將普遍交往看作是個體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人們將在自覺、豐富、全面的社會關系中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成為具有自由個性的人。”閱讀恰恰是人們通過精神勞動跨越時空限制、達到精神層面普遍交往的重要方式。人們正是通過閱讀的方式,在精神交往中認識了世界、認識了歷史、認識了他者,進而也內化了自身,更好地認識和發展了自己。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該如何閱讀呢?是否該使用或者禁止人工智能大模型產品在閱讀上的應用呢?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來看,科技的發展進步會帶來整個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恩格斯曾說“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面對科技“雙刃劍”的問題,歷史唯物主義向來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要科學認識并順應科技發展的歷史規律,讓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務于閱讀,推動閱讀的智能化轉型。而解決好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使個體的精神勞動閱讀和人工智能社會化精神生產達成更好的社會協作模式。
在人工智能時代,人們要學會用人工智能技術幫助搜索資料,讀深、讀厚、讀透作品,創造一個有別于以前單純依靠個體勞動閱讀方式的智能閱讀方式。讓人工智能成為人們理解和學習的好工具、好幫手、好老師。但是,絕不能讓人工智能閱讀代替個體的閱讀,因為這看似節省了閱讀時間,事實上卻浪費了個體發展時間。個體閱讀作為促進個體發展的重要精神勞動方式,是個體獨特的精神體驗,而人工智能閱讀是總體工人的社會化精神生產,是對作品在生產邏輯上的再建構,也是人工智能應用邏輯對個體發展機會的遮蔽,乃至剝奪。
人工智能閱讀是數理邏輯的產物,并不存在個體感性的感悟、靈感、體會、情感等偶然性內容。傳統閱讀方式帶來的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運用人工智能進行“閱讀”,只能導致“一千個讀者只有一個哈姆雷特”的確定性結果。所以,人工智能閱讀不應該代替我們的閱讀。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助智能閱讀方式,但不能放棄個體的閱讀。
(摘自2025年02月10日《光明日報》,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