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既是《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下文中簡稱《綱要》)對課程思政建設方向的明確指引,也是對“融”教學方法或策略開展探究的號召.盡管課程思政在體育教學領域得到了廣泛關注,但仍然“方法論研究不足,體育立德樹人和課程思政的教育方法研究嚴重缺失,存在著‘自然成就’的錯誤認識與做法等問題”.[1]如何融,如何在規定的學時內,既完成教學大綱所設定的知識傳授任務,又兼顧對學生的思政教育,是當前研究亟待解決的“教學方法”問題.
在教學實踐領域,教學方法的選擇與設計面臨著驗證其教學效力的挑戰,這一難題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何學術界雖提出了眾多課程思政建設的方案與假設,卻往往缺乏充分的論證支持.針對這一問題,本研究采用了“理論論證”的研究方法論,整合群體思想理論,以闡釋教育現象、預測潛在的教學趨勢,并剖析在群體環境下個體價值觀內化的動態過程.圍繞“價值觀內化”與“教學效力”這兩個核心議題,架構兩大主題內容:其一,從群體思想理論出發構建理論支撐,分析價值觀內化的心理機制、主要方法及其體育課程思政的適用性;其二,通過分組教學實驗的實證研究設計,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教學成效,評估不同教學方法在促進價值觀內化方面的效力.基于群體思想理論的教學方法運用,將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驗證,進而為教育學領域在價值觀教育的實證研究中貢獻新的策略.
1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概述與要義
1.1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概述
在中國知網的文獻中,關于“體育課程思政”的研究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涉及政策引領、價值定位、內容檢視、實踐路徑、體系建設、評價指標、方法論、教學實踐、思政資源開發利用、教師能力提升、專業發展以及機制建設等多個方面[2-8].這些理論研究為教學實踐提供了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然而,毛振明指出:體育立德樹人和課程思政的目標設定存在“追全”“求大”“浮表”和“輕行”問題,導致重點目標迷失,形成“眉毛胡子一把抓”和“丟西瓜撿芝麻”現象,《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列出的100個體育品行目標難以去切實地貫徹執行[9].其原因在于,盡管課程思政得到了廣泛的踐行,但在實際操作中仍面臨一個基本認知問題:即課程思政如同財富,每個人都知道它是值得擁有的好東西,但是沒有人知道該擁有多少,所以難免出現“追全”“求大”“浮表”和“輕行”問題和“一把抓”的主次不分現象.
1.2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要義
首先,價值觀內化是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研究的主要問題.論及課程思政建設離不開價值觀內化這一術語,它指的是個體在接受外部價值觀影響的過程中,通過認知吸收、情感認同和行為模仿,將這些價值觀轉化為個人內在信念和行為準則的心理過程.《綱要》開篇提出“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目標,即屬于價值觀內化問題.無論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還是“體育類課程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奮斗有我的信念,激發學生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責任感”,均表明價值觀內化是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問題.立德樹人,不在于教師教授了多少思政元素,而是學生學習且思政教育內化到什么程度的價值塑造.其次,價值觀內化的“效率”問題.《綱要》要求“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在課堂時間內促進價值觀內化,涉及到的將是價值觀內化效率問題.再則,教學方法是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研究的關鍵節點.“融”字在《綱要》中多次出現,如“融人課程教學”“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融會貫通”.“融”字多次出現,主要用來形容課程思政建設中的整合和滲透.“融”字在這里的字義闡釋為:將不同的思政元素或觀念,與課程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之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在課程思政的語境下,它強調的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更是一種教學方法,即價值觀內化的教學方法.
綜上,當前研究需突破的關鍵點,不僅要避免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教育方法“自然成就”的誤區,還要避免“一把抓”的主次不分現象.雖然《綱要》沒有直接指出體育課程思政的主要矛盾,但通過文本要義分析,體育課程在課程思政中的主要任務是通過體育活動促進學生的價值觀內化,特別是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思政教育.這就涉及到如何將這些思政教育內容有效地融入體育教學中,以及如何確保這些教育內容能夠被學生接受并內化為個人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它不僅屬于教育學研究范疇,同樣還可以放置于群體思想理論的研究范疇.群體思想理論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提供了一個框架,用以理解和促進個體在群體中的價值觀形成和內化.因此,群體思想理論不僅與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領域緊密相關,而且為實現其教育目標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
2群體思想理論促進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支撐
2.1群體思想理論概述及對個體思想影響機理分析
首先,群體心理學理論概述.群體心理學專注于分析個體在群體中的行為和思想變化,是群體思想理論的基礎.該理論借鑒了如Gustave Le Bon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10]、Sigmund Freud的《群體心理學與自我分析》、Harold Isaacs的《群氓之族》、Elliot Aronson的《社會心理學》、KurtLewin的《群體動力學》以及JohnD.McCalister的《群體行為的心理學》等學者的研究成果,探討了群體如何影響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群體思想理論融合了社會心理學、群體動力學和領導力研究,關注社會認同、群體思維、社會影響、群體極化、匿名性、去個體化、領導力、群體沖突與合作以及群體結構等關鍵概念.這些理論對理解群體行為至關重要,并在社會管理、團隊建設和政治動員等方面具有顯著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其次,群體行為特征.通常涉及個體在群體互動中所表現出的一系列心理和行為模式.這些特征包括但不限于:從眾行為,即個體遵循群體意見或行為的傾向;社會認同,個體通過群體關聯定義自我并影響其行為;群體壓力,群體規范促使個體行為調整以適應群體;群體極化,群體討論可能使成員立場極端化;匿名性與去個體化,匿名性可能降低個體責任感,增加群體行為參與度;信息性社會影響,個體在不確定情況下依賴群體意見;規范性社會影響,個體為獲得群體接納而遵循規范;以及群體領導力,領導者對群體行為和思想有顯著影響.這些特征構成了群體行為的復雜性.
再則,群體思想對個體思想的影響.群體思想理論在促進個體價值觀內化方面的作用可從多個維度進行闡釋:如群體共識形成機制通過交流與互動塑造個體思想,促使個體內化群體價值觀;信息性和社會性影響在群體中顯著,個體在不確定性或規范性壓力下依賴群體意見;群體極化可能導致個體立場極端化,形成堅定思想.群體思維可能抑制異議,影響獨立思考,導致非理性決策;情感傳染通過情緒傳播影響個體情緒和行為;角色扮演和去個體化現象普遍,個體可能采納與角色相符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匿名性可能使個體更易接受和傳播群體思想.
綜上,群體認同感增強使個體在追求歸屬感時更易接受群體思想和價值觀.群體領導者的行為和決策對群體思想形成有重要影響,塑造群體共識和行動方向,進而影響個體思想.群體思想理論為理解個體在群體互動中的思想形成和變化提供了深刻見解,對教育、社會動員、政策制定等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2.2群體思想理論促進價值觀內化主要方法闡釋
在一個群體中,促進價值觀內化的主要方法有:斷言、重復、傳染、權威引導、情感共鳴、簡化復雜性、群體歸屬感、群體壓力、群體活動和群體認同,共同構成了影響群體成員認知和行為的復雜機制,詳見如表1.
這些手段通過增強信息的傳播力、塑造群體共識、強化群體凝聚力、引導個體行為、簡化認知過程、增強群體內部的聯系和認同感,以及施加社會規范壓力,共同作用于群體成員,影響其思想的形成和行為的一致性.在實際應用中,這些手段的有效性取決于群體的特定環境、成員的多樣性以及個體差異,因此需要靈活運用并結合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2.3群體思想理論促進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適用性
群體思想理論在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理論框架為理解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心理和行為變化提供了寶貴的視角.
首先,群體心理學強調了群體對個體行為的塑造作用,這在體育課程中尤為明顯.在團隊合作和集體活動中,學生往往會受到群體規范和期望的影響,從而在無意識中接受和內化群體的價值觀.例如,通過團隊精神的培養,學生可以學習到公平競爭、尊重對手和團隊協作的重要性,這些體育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其次,群體思想理論中的社會認同理論指出,個體通過所屬群體來定義自己的身份,群體認同感對個體的行為和態度選擇具有顯著影響.在體育課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參與團隊活動,增強對集體的歸屬感,從而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種歸屬感可以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促使他們在體育活動中展現出更高的道德標準和責任感.此外,群體思維現象在體育團隊決策中也可能出現,為了維護團隊的和諧,學生可能會抑制個人異議,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鼓勵批判性思維,避免群體決策中的非理性傾向.

最后,群體思想理論中的社會影響概念,包括信息性社會影響和規范性社會影響,對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啟示.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和教練的示范作用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引導作用,他們的言行往往會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因此,教師在體育課程中不僅要傳授技能,還要通過自身的行為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誠實、公正和尊重.此外,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團隊活動和討論,引導學生在群體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在群體互動中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綜上所述,群體思想理論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教師可以利用群體思想理論來設計教學活動,通過增強學生的群體歸屬感促進群體互動和合作,以及引導學生參與群體討論,來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道德判斷力.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教師可以更有效地在體育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3群體思想理論在足球普修課思政建設中的實證檢驗
3.1 目標設定
采用分組比較實驗方法,旨在實驗驗證群體思想理論在足球普修課程思政建設中的應用效力.實驗通過定量與定性分析,旨在實現以下目標:(1)測量實驗組學生在接受群體思想理論指導教學后價值觀內化程度的變化;(2)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價值觀內化方面的差異,以驗證該理論指導下教學方法的效力性;(3)檢驗實驗組學生在思政建設活動中是否展現出更高的思想參與度和深層次認同.研究結果期望為足球普修課程的思政教學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同時擴展群體思想理論在教育領域的實證研究.
3.2 測量工具
采用簡化的“Schwartz價值觀量表”問卷進行數據收集.Schwartz價值觀量表(Schwartz ValueSurvey,簡稱SVS)是由心理學家ShalomH.Schwartz所設計,旨在評估個體在10個基本價值觀維度上的傾向性(見表2).該量表基于人類價值觀的普遍性和跨文化性,要求參與者對一系列陳述的重要性進行評分,從而揭示其價值觀的優先級,因SVS調查問卷其較高信度和效度而被廣泛應用[1].
信度和效度檢驗.從廣東省某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足球普修班學生中隨機選取30名學生進行預實驗.采用Schwartz價值觀量表對預實驗樣本進行施測,收集初步數據.信度檢驗方面:計算Cronbach'sAlpha系數為0.85,表明問卷具有高內部一致性;隨機將問卷分為兩半,計算兩半得分的相關性,分半信度系數為0.80.對部分樣本在兩周后進行重測,時間穩定性檢驗系數為0.78.效度檢驗方面: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所有條目在預期維度上的載荷均大于0.50;計算不同維度間的相關系數,區分效度數據均低于0.30.綜合信度和效度檢驗的結果,得出結論:Schwartz價值觀量表在預實驗樣本中表現出良好的可靠性和效度.問卷的高內部一致性、分半信度以及時間穩定性檢驗結果表明,該量表適合用于評估學生的價值觀內化程度.此外,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區分效度的檢驗,確認了問卷能夠準確反映10個基本價值觀維度,且各維度之間具有清晰的區分界限.
數據收集.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實驗前測評和實驗后測評,以評估學生在思想道德和精神方面的變化.實驗開始前,讓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填寫SVS量表(如表2),學生對每項價值觀維度的認同程度進行評分(1.完全不符合、2.大部分不符合、3.稍微不符合、4.不確定或中立、5.稍微符合、6.大部分符合、7.非常符合);實驗結束后,再次讓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填寫SVS量表.
3.3 實驗設計
(1)實驗對象和分組
實驗對象的選擇.本研究選取的實驗對象為廣東省一所地方師范院校體育教育專業中兩個平行的足球普修課程班級,每班20名學生.選擇對象時,確保兩個教學班在性別、年齡、學識背景等基線特征上具有可比性,
遵循準實驗設計原則.在準實驗設計中,盡管實驗條件不允許對參與者進行隨機分配至實驗組或控制組,研究者仍可通過精心選擇和匹配參與者來最小化兩組間預先存在的差異.通過這種方法,準實驗設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關鍵變量上的可比性,從而使得研究結果具有較高的效度和可靠性.如果控制得當,準實驗設計能夠提供有價值的研究結論,為相關領域的理論和實踐提供支持[12].

(2)實驗的實施策略
為確保實驗的系統性和可重復性,本實驗進行了實驗前測和基線評估、自變量操作化、因變量測量、控制變量的標準化和實驗后測等.操作如下:自變量操作化,即教學方法.實驗組在足球普修課程中實施基于群體思想理論的教學策略,包括但不限于斷言、重復、傳染、權威引導、情感共鳴、復雜性簡化、群體歸屬感構建、群體壓力施加、群體活動組織和群體認同強化等手段,以促進學生價值觀的內化.對照組則維持常規教學模式,不特別融入群體思想理論的策略.因變量測量,即學生價值觀內化的量化指標.通過標準化的價值觀量表進行前后測試,量化學生的價值觀內化水平.控制變量的標準化,即控制變量.同一位教師授課,確保兩組的師資相似.兩組課程安排在相同的時間段,且保證教學時長一致性,均為16學時.提供等量的教材和輔助教學材料.
實驗組采用教學策略的具體闡釋:斷言,教師在課堂上明確強調體育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如公平競爭、團隊合作等,確保學生理解并接受這些原則;重復,在不同課程環節和活動中反復強調這些價值觀,如在每次訓練開始前重申團隊精神,或在比賽后總結時回顧公平競爭的重要性;傳染,通過觀察和表揚那些展現出良好體育精神和團隊合作的學生,鼓勵其他學生模仿這些行為;權威引導,教師通過自己的行為示范,如公正地分配比賽角色、鼓勵團隊合作,以及在處理爭議時展現尊重和公平;簡化復雜性,設計課程思政內容,如篩選和凝練思政元素,使其簡單易懂,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群體歸屬感,通過團隊建設活動,如共同完成任務、慶祝勝利等,增強學生對團隊的歸屬感;群體壓力,在團隊中建立一種文化,即不遵守團隊規范和價值觀的行為會受到團隊成員的不認同,從而促使學生遵守規則;群體活動,設計需要團隊合作的活動,如需要團隊配合的足球技戰術演練,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群體認同,通過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如追求球隊在教學比賽中的勝利、展現團結向上的體育精神,來增強團隊成員之間認同感.這些方法運用旨在通過群體互動和心理機制來實現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
3.4 統計學分析
實驗前測和基線評估.在接受足球普修課程思政建設分組比較實驗前,采用Schwartz價值觀量表,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實驗前測和基線評估,結果見表3.通過實驗前測收集實驗開始前兩組學生的背景信息和初始表現,為后續比較分析提供參照點.需要強調的是,本實驗“實驗前測”和“基線評估”是相同的測量過程,實驗前測的測量結果也作為基線數據使用.
基線評估結果顯示:兩組數據經T檢驗無統計學差異,表明兩組在實驗前具有可比性;所有維度的最小值和最大值范圍相似,進一步支持了兩組在關鍵變量上的相似性.基線評估結果支持了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開始前在關鍵價值觀維度上的相似性假設,為后續實驗提供了公正性和可靠性.
實驗前后測結果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后測中的絕大多數價值觀維度平均分均有所提高.實驗組在十個維度的平均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群體思想理論策略在促進這些價值觀方面更有效.對照組雖然在所有價值觀維度上也顯示出提升,但提升幅度相對較小,

為了檢測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后測中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采用相關統計學方法進行數據處理,輸入計算機軟件處理結果見表4.

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后測階段的價值觀維度得分進行比較分析.在全部價值觀維度上的實驗組后測平均分均高于對照組.特別是在“普世主義”維度上,實驗組的平均得分為5.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5, χt 值為4.1, p 值為0.001,顯示出極高的統計顯著性.此外,“成就”和“自我定向”兩個維度也表現出顯著差異,實驗組的得分分別為5.9和5.7,而對照組分別為5.6和5.2,t值分別為3.2和2.9,p 值均為0.01.在“權力”“刺激”“安全”“慷慨”和“團隊工作”維度上,實驗組同樣顯著優于對照組, p 值分別為0.02、0.03、0.01、0.04和0.01.這些結果表明,實驗組所采用的教學策略在促進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方面更具有顯著的有效性.
3.5 質化測評
在群體思想理論對足球普修課程思政建設效果的分組比較實驗中,還通過訪談和討論、行為觀察、自我報告和同伴評價等方法收集實驗結果,并進行質化測評.具體實施為:訪談和討論,通過個別訪談或小組討論,深人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和課程思政建設體驗,理解學生的內心感受和深層次的變化;行為觀察,在課堂和課外活動中觀察學生的行為,評估他們是否將所學的思想和價值觀內化到日常行為中;自我報告,讓學生自我評價他們在課程中的成長和變化,這種自我反思有助于了解學生對自己思想發展的感知;同伴評價,通過同伴評價,收集學生對彼此在思想和行為上變化的觀察,這種方法可以提供多角度的評估信息;情感分析,通過對學生在課程討論中的文本進行情感分析,可發現學生情感態度變化,從而評估思政教育在情感層面的影響.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在價值觀內化方面的思想效果差異,結果詳見表5.總體而言,質化評價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在思政效果方面更為顯著,這為群體思想的主要教學方法促進個體價值觀內化、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實證支持.

3.6 實驗小結
采用分組比較實驗,通過“Schwartz價值觀量表”問卷調查和統計學分析,再結合訪談和討論、行為觀察、自我報告和同伴評價等方法的質化測評,從定量和定性測評得出綜合結論:接受基于群體思想理論教學策略后的實驗組學生,不僅在價值觀內化程度上有了顯著變化,而且在與對照組的比較中顯示出顯著的優勢.經過實驗驗證,在足球普修課程思政建設中,基于群體思想理論的教學策略運用效果顯著,群體思想理論促進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假設成立.
4小結與展望
4.1 研究小結
梳理課程思政建設要義發現,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在于促進學生價值觀內化,重點在“融”的教學策略運用,即將這些思政教育內容有效地融入體育教學,并確保這些教育內容能夠被學生接受并內化為個人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基于群體思想理論,深入分析了個體在群體互動中的心理和行為模式,揭示了群體因素對個體認知與行為的塑造作用.該理論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并提出了具體的教學策略,如斷言、重復、傳染等手段.通過實驗檢驗,實驗組學生在接受基于群體思想理論的教學策略后,其價值觀內化方面變化更為顯著,表明群體思想理論指導下的教學策略在在思政教育效力上具有潛在優勢.研究結果為足球普修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佐證,驗證了群體思想理論在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領域的應用價值,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群體心理學的新視角.
4.2 研究不足與展望
在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群體心理現象的確可能對個體的獨立思考能力產生限制,導致“群體思維”現象的出現,這種現象可能削弱個體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為了更全面地探討群體心理現象,在后續研究中將引入“個體與群體的平衡、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多樣性與包容性的強化、教育策略的創新、持續的質量監控與反饋”等思考和措施.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應對群體心理對個體思維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從而提升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
條條大路通羅馬,解決問題本應該有多種方法.希望本研究能作為引玉之磚,激發學者們從不同理論視角出發,對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進行更為廣泛的探討.希望通過跨學科的交流與合作,來豐富和完善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策略,提升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課堂教學效力.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質量提升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我們追求的不僅僅是達到一個標準,而是不斷超越,追求卓越,
參考文獻:
[1]毛振明,丁天翠,溫君慧.論體育立德樹人和體育課程思政的策略與方法(一):困境與原因[J].體育學刊,2023,30(3):1-8.
[2]楊震.體育課程思政的概念演變、建設價值、發展趨勢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3,46(8):12-23.
[3]劉葉郁,楊國慶.我國體育課程思政研究的政策引領、內容檢視與發展方向[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2,39(4):494-501.
[4]趙富學,黃莉,呂.體育課程思政研究的熱點歸集、問題聚焦及未來走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56(5):22-28.
[5]李在軍,劉美,趙野田.課程育人:高校體育類專業課程思政特征、難點及應對策略[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1,40(3): 18-24+32
[6]王清梅,錢俊偉.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價值、困境與優化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3(6):97-103.
[7]丁省偉,儲志東.體育課程思政研究的生成邏輯、影響因素與實施策略[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3,38(2):143-149.
[8]董翠香,樊三明,朱春山,等.從認識到實踐: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問題聚焦與消解策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56(5): 5-12+38 :
[9]毛振明,梁鳳波,溫君慧.論體育立德樹人和體育課程思政的策略與方法(二):目標、內容與方法[J].體育學刊,2023,30(4):1-10.
[10]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馬曉佳,譯.北京:明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
[11]Schwartz SH,BardiA.ValueHierarchiesAcrossCultures Takinga SimilaritiesPerspective[J].Journalof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1,32(3):268-290.
[12]梅瑞迪斯·高爾.教育研究方法(第六版)[M].徐文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Study 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through Groupthink Theory
LI Wei,ZENG Na2 ,LIN Wei-hua3*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2.Jiexi County Education Bureau,Jieyang,522000; 3.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Abstract:In order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groupthink theo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this study focuses ontwo core issues:“value internalization”and“teaching effectiveness”.Theoretical argumentation isemployed to analyze the mechanisms of individual value internalization within group thought theory,methods to promoteindividual value internalization,andits applicability to the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Key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assertion,repetition,contagion, authoritative guidance,simplification of complexity,sense of group belonging,group pressure, group activities,and group identity are proposed.A group-based experimental methodis thenutilized to conduct a 16-class-hour group experiment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a general soccer course.A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ssessment methods, including the Schwartz Value Survey,interviews,behavioral observations,self-reports,and peer evaluations,is used to evaluate the participants before andafter the experiment.The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support the potential advantages of teaching strategies guidedby groupthink theory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us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or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groupthink theory; value internalization;main methods of value internalization;group-based experimental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