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6883(2025)03-0100-09
DOI: 10.19986/j.cnki.1007-6883.2025.03.012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十四五\"時期我國戶外運動產業取得了諸多發展成果,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戶外運動產業注人新的發展活力,國內市場的繁榮也為戶外運動產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人民群眾健康觀念的轉變,增進健康、親近自然的運動健康需求將進一步刺激戶外運動產品的供給[1].戶外運動產業作為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消費引領性、市場需求潛力和產業融合度等特點使其成為推動整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的頒布更是為戶外運動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指引,為其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然而,高質量發展目標引領下我國戶外運動產業發展仍存在諸多短板和薄弱環節.為此,本研究通過分析我國戶外運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基礎與困境所在,提出具體推進路徑,以期為促進體育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和體育強國建設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引.
1我國戶外運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基礎
1.1戶外運動資源種類豐富
首先,我國自然資源稟賦突出,地理多樣性顯著.地域廣闊,經緯度跨度大,四季分明,氣候差異顯著,地勢西高東低,擁有豐富的海洋和陸地資源,如高山、森林、湖泊、河流、海岸線、平原和草原等自然地貌,為各類戶外活動提供豐富場所,如登山、徒步、探險、水上運動、草地活動等皆可找到適宜之地.廣闊水域豐富了沖浪、帆船、潛水等水上戶外運動選擇,杭州西湖、松花江、海南島周邊海域等是熱門水上運動目的地;豐富冰雪資源提供滑雪、冰壺等冰雪運動機會;九寨溝、三江源、阿爾山等自然保護區開放,為徒步、野外露營、野生動物觀察等活動開展提供場所.其次,我國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許多歷史古跡、文化景觀和風景名勝地成為戶外運動場所.萬里長城作為世界奇跡之一,適合徒步、登山;黃山、張家界等風景名勝區以壯美自然風光和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吸引大量參與登山、跑酷、探險等活動的人群,增強體育旅游產業競爭力.最后,我國民族文化各異,56個民族擁有鮮明獨特的文化特征,服裝、美食及風俗習慣皆是歷經時間洗禮的寶貴資源.多樣的民族資源為戶外運動賦予特殊文化內涵,吸引眾多游客.如蒙古族每年七、八月舉辦“那達慕”大會慶祝豐收,吸引大量游客參與,大會涵蓋體育、文化、經貿、旅游等多領域,設有賽馬、射箭、摩托車等系列比賽,成為當地居民強身健體和休閑娛樂的重要活動.參與者既能融入豐富多樣的戶外運動,又能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豪放,體驗不同風土人情與歷史文化.
1.2戶外運動場地設施逐漸完善
為擴大體育消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戶外運動需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戶外體育場地建設.首先,我國戶外運動場地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21年12月31日,我國擁有約397.14萬個體育場地,總面積達34.11億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2.41平方米.其中,冰雪運動場地22261個,文化和旅游部、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國家級滑雪旅游度假地12個;健身步道達10.59萬個,體育總局辦公廳、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共同認定包括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在內的47家單位為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這為人們提供了廣泛多樣的戶外運動場地選擇[2].我國戶外運動場地質量持續提升.2022年3月2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完善戶外運動配套設施,涵蓋加強冰雪、山地等戶外運動營地相關設施建設.增強目的地與交通干線連接及推動智能化建設、完善停車、供水電、環衛、通信、標識、應急救援等配套設施,支持新型設施建設以提升服務水平[3].此外,為確保戶外運動場地的建設質量,國家體育總局制定了一系列不同類型的戶外運動場地建設標準和等級評定標準.如《登山健身步道建設要求》《體育公園建設要求》等文件,為相關場地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了指導和參考.
1.3產業規模穩步增長
近些年我國戶外運動產業規模快速擴張,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頂層設計與政策的持續發力(見表1),著力將戶外運動打造成為全民健身的優勢產業.國家確立體育產業戰略目標,至2025年全行業規模突破5萬億元.其中《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專項提出3萬億元發展目標,這意味著該領域將占據體育產業總規模的 60% ,被確立為戰略性支柱業態[4].
產業規模呈現顯著增長態勢,逐步成為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根據國家體育總局《中國戶外運動產業發展報告(2023-2024)》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達1.2萬億元(約合1680億美元),占體育產業總規模的 60% ,較2020年復合增長率達 18.5% ,遠高于歐美發達國家同期水平[4].從細分領域看,戶外裝備市場規模突破872億元(約122億美元),滑雪、騎行等新興品類增速超 100% ;戶外服務市場規模達1.1萬億元(約1540億美元),冰雪運動參與人次達2.64億,路跑賽事參賽規模突破605萬,展現出多元化消費活力[4],歐美國家戶外運動產業已進入成熟階段.2023年美國產業總規模達8870億美元(表2),占GDP的 4% ,其中服務市場占比高達 79% (7030億美元)[5],以滑雪、騎行等場景為核心.歐盟整體規模為7350億歐元(約7940億美元),占GDP的3.5% ,德國等國依托騎行、徒步等傳統項目形成穩定市場[6].從結構差異看,我國戶外用品與服務市場規模比例接近 1:1.3 ,而歐美國家服務占比超 70% ,凸顯其產業鏈高附加值特征.盡管我國產業總規模僅為美國的 19% 、歐盟的 21% ,但年均增速( 18.5% )顯著領先于美國的 6.2% 和歐盟的 5.8% ,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并向“全球最大戶外運動市場”目標邁進.


1.4產品供給日益多樣化
隨著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我國戶外運動產品供給不斷豐富,滿足了各類人群需求,基本構建起山水陸空全覆蓋的戶外運動產品供給體系,線上線下產品逐漸多元化,產業規模逐步擴大.首先,各級政府戶外運動產業政策的出臺促使多地舉辦大量戶外賽事活動.如上海市體育局公布的2023年111項賽事計劃中,戶外運動賽事有38項,涵蓋馬拉松、公路自行車、鐵人三項、越野跑、槳板、賽艇、滑板等項目.數據表明,2021年中國自行車市場規模為1940.7億元,且此后將保持平穩增速,2022年至2023年全國性自行車賽事約80余場[7.除傳統戶外運動項目外,露營、飛盤、槳板等新興小眾項目熱度的飆升更為明顯.露營經濟爆發式增長,2023年露營裝備線上銷量增長 167% ,配套服務如營地餐飲、主題活動的供給規模擴大[8].“戶外徒步”搜索量同比增長 370% ,釣魚裝備銷量增長 153% [9].5G、AI技術推動智能騎行頭盔、可穿戴設備等產品迭代升級.2023年智能裝備市場規模同比激增 42% ,在裝備市場占比提升至 18% .“科技 + 運動”融合趨勢顯著,虛擬騎行、劃船模擬器等創新應用下載量在2024年實現 65% 的快速增長,彰顯技術賦能下的市場潛力.“運動 + 旅游”融合發展成效顯著,2023年冰雪旅游收入突破7200億元,帶動滑雪場周邊民宿預訂量激增 200% .國家體育總局推動“跟著賽事去旅行”活動,2023年舉辦戶外運動主題節慶超500場,帶動地方經濟增收 12% [10].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印發《促進戶外運動設施建設與服務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利用“四荒”土地建設戶外運動場地,2023年新增體育公園120個、健身步道2.1萬公里[1].政策鼓勵民營企業開發高端戶外產品,2023年民營戶外裝備企業數量增長 28% ,貢獻行業產值的 35% .通過多維驅動,我國戶外運動產品供給正從單一功能向全產業鏈、全場景覆蓋轉型,為產
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5參與人數持續增加
隨著《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等國家相關政策的頒布與引導、國民健康意識的逐漸增強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戶外運動參與人數持續增加.2023年,全國戶外運動參與人數突破4億人次,占全國總人口的 28.6% ,較2020年增長近 50% [4].細分群體數據顯示參與人群覆蓋全年齡段,00后占比提升至 12.79% ,三、四線城市參與率逐步增長,但一線城市仍占主導(占比 14% ),90后成為最大消費群體,占比 36.1% ;其次為80后,占比 32.5% ,其中女性參與顯著較男性高[2].全國1億多人經常性騎車,或把自行車作為代步工具,有近千萬人參與自行車運動[13].自2023年以來,小紅書站內騎行相關的筆記發布量增速近 400% ,筆記量超180萬篇,“騎行”話題有近13億閱讀量[14].從消費頻次來看,2024年上半年與戶外運動相關的在線訂單人次同比增長 59.78% ,消費規模顯著提升.冰雪運動表現尤為突出,2023-2024冰雪季參與人次達2.64億,較疫情前增長近 40% [4],騎行、路跑等傳統項目持續升溫,2023年全國路跑賽事參賽人次超605萬,騎行帶動自行車整車銷量增長超100% :
2我國戶外運動產業發展的問題審視
2.1戶外資源優勢未充分利用,平臺建設進程緩慢
第一,在推動戶外運動資源利用上,整體規劃與協調不足.各地區、各部門間缺乏有效溝通合作,致使資源分散、項目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與效益降低.同時,協調機制缺失導致資源利用不均衡,部分地區過度依賴某一戶外運動項目,而其他有潛力項目未得到充分開發.第二,專業管理機構和人才匱乏,相關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困難,導致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戶外運動涉及自然環境利用與保護,但專業管理機構較少,難以進行有效規劃、監管和管理,導致戶外運動資源保護不到位,影響戶外運動參與者的安全和體驗.第三,由于政府支持政策落地難、執行力度不夠,導致政策執行效果受限;且缺乏稅收減免、財政補貼和金融支持等政策優惠,影響企業和投資者積極性,進而制約戶外運動產業發展速度和質量.第四,技術支持和數字化轉型滯后.數字化技術應用和互聯網平臺建設對戶外運動產業至關重要,但企業和機構進展緩慢,缺乏先進技術設備和信息系統,限制行業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
2.2資源開發與市場需求錯配,區域特色同質化
盡管我國戶外運動資源分布具有天然地域性(如北方冰雪資源、南方水上資源),但資源開發與消費需求的匹配度仍存在顯著問題.例如,2023年冰雪運動參與人次達2.64億,但全國滑雪場數量僅803個,且 80% 集中于東北、華北和新疆地區[15].國內滑雪設施分布失衡現象顯著,如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區域滑雪場覆蓋率低于 5% ,2023年數據顯示,僅上海地區滑雪裝備跨境消費規模已突破20億元,主要流向日本、歐洲等冰雪產業成熟地區[16].南方地區雖擁有豐富的水域資源,但水上運動設施(如公共船艇碼頭)覆蓋率僅為北方的 30% ,2023年長三角地區水上運動消費需求增長45% ,但有效供給僅能滿足 60% [17],這種供需失衡表明,自然資源開發對戶外運動不足,并未充分考慮高消費能力區域的配套需求,形成“資源富集但供給不足”的錯配困境.其次,當前戶外運動產業布局過度依賴自然資源,區域特色項目同質化嚴重,2023年東北地區滑雪場中 70% 以初級雪道為主,缺乏特色及差異化的高端產品,消費升級需求承接不足;而西南地區雖擁有全國 40% 的攀巖場地,但配套培訓、賽事服務供給僅占 15% ,產業鏈延伸不足.另外政策的落地與資源的轉化效率偏低,《促進戶外運動設施建設與服務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新增體育公園、健身步道等設施,但2023年新增的120個體育公園中 50% 位于一線城市,三四線城市設施使用率不足 30% ;中西部地區60% 的健身步道因維護不足而閑置[18].
2.3戶外產品有效供給不足,消費潛力有待挖掘
我國有戶外運動資源稟賦及多元戶外選擇,但存在產品同質化、有效供給不足等問題,難以滿足群眾需求,大眾消費黏性低.首先,戶外產品少且單一,賽事開發潛力大卻未形成自主品牌,傳統項目為主且資源未整合,如登山、徒步、馬拉松等路線無特色,服務延續性弱.其次,新興戶外運動產品和服務發展水平低,創新不足、形式落后.如露營、冰雪、馬術、賽車、航空、極限運動等發展模式受限.以汽車露營為例,我國營地規模小、配套設施不完善、信息不對稱,出現“一帳難求”“一車難買”,限制消費空間.此外,運動場地配套設施和器材短缺,戶外營地服務水平欠佳,缺乏明確建設和評定標準,運營效率低.另外我國戶外運動產業以裝備制造業為主,企業在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方面投入不足,缺少自主品牌龍頭企業,創新引領力弱.截至2019年末,我國戶外運動用品市場品牌總數為939個,國內品牌略多于國際品牌,市場結構呈金字塔形,低端產品充斥,高端市場被歐美品牌主導.我國戶外運動產業市場化程度高、綜合性強,但供給端與其他產業融合深度不足,行業內部合作欠缺,導致資源分散浪費,消費黏粘性不足,市場潛力未充分挖掘,制約行業整體發展.
2.4戶外運動產業專業人才缺乏,人才需求缺口較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目前,我國戶外運動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各類人才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戶外運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首先,我國戶外運動領域的專業人才,包括教練員、領隊、裁判員、定線員及制圖員等,面臨總量不足且能力不一的問題.一是專業認證體系尚待完善,導致持證專業人員稀缺,市場認可度不高.二是戶外運動從業人員培訓門檻偏低,考核機制不完善,如社會體育指導員與教練員的培訓,往往僅通過課程學習即可獲證,這導致部分人員雖持有證書,但在專業知識、技能及安全意識方面存在不足,難以為參與者提供充分指導.其次,專業的運營管理人員相對匱乏.當前,我國戶外運動產業管理人才培養相對薄弱,工作人員學歷較低、缺少專業技能、主要從事低端服務業.盡管《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了持續舉辦高層次戶外運動管理人才研修班等一系列舉措,但是戶外運動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尤其是高水平的產業管理人才.最后,戶外運動領域缺少精通技能的核心參與者.多數參與者將戶外運動視為休閑活動,而非專業技能的培養,因此,目前我國戶外運動參與者所掌握的戶外運動知識技能專業度有限.
2.5參與者安全防范意識薄弱,安全保障體系尚未建立
戶外運動對自然環境及資源的依賴度高,同時戶外運動大多在自然環境中進行,帶有一定的未知性和探險性,屬于極限和亞極限運動,因此參與戶外運動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和危險性,安全問題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如2021年5月22日甘肅白銀馬拉松因極端天氣變化、救援不力等導致21人遇難.首先,從參與者視角來看,戶外運動的低門檻及社交屬性吸引了眾多年輕人.重視趣味性同時忽視了安全風險,對風險的認知判斷形成極度漠視或者極度恐懼的態度.一些參與者在缺乏戶外急救知識的情況下,盲目參與,未系統學習戶外運動相關技能,這可能使他們在未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面臨受傷或更嚴重的危險.其次,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戶外運動安全保障體系.目前戶外運動安全保障主要依靠政府的管理和監督,而完善的安全保障體系應當包括風險評估、安全監管、應急救援、保險購買等.在戶外運動風險評估方面,我國存在評估方法的單一、評估過程主觀等缺陷,缺乏與戶外危險因素和安全事件相關性的評估體系和評估指標;在安全監管方面,體育協會與政府之間存在交叉地帶,容易造成監管空白,亟待建立一種精準化、精細化、智能化、法治化、高效化的風險監管模式;在應急救援方面,我國戶外運動賽事在舉辦過程中缺乏周密詳細的應急預案,導致應急救援反應時間過長,同時,由于專業戶外運動救援人才相對缺乏,參賽者的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在戶外運動保險方面,一是參與者參保意識淡薄,大部分戶外運動參與者認為無需購買保險,二是我國戶外運動保險體系尚未完善,可選保險產品相對有限.目前,多數保險公司將戶外運動保險歸類于短期意外險或旅游保險中,僅有少數公司提供專門的戶外運動保險.適用于戶外體育賽事組織的保險,主要覆蓋因組織者疏忽導致的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對于賽事取消等風險的覆蓋尚不充分.
3我國戶外運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推進路徑
3.1推進自然資源保護性開放,搭建產業發展平臺
自然資源保護性開放與產業發展平臺的建設是我國在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重要舉措,《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中也明確將更多自然資源向戶外運動用戶開放.首先,建立一系列自然保護區名錄及生態補償機制.一是自然保護區管理逐漸轉向保護性開放,明確各地區的發展目標和重點項目,以及戶外資源利用的優先級,允許有序的科學研究、教育旅游、戶外運動和可持續利用活動.二是加強生態環境監測、治理和修復,確保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向生態保護區提供經濟補償,鼓勵當地居民參與保護工作,促進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19].三是加強政策支持與投資引導.政府出臺一系列支持自然資源保護性開放和產業發展的政策,為相關企業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資金引導.如設立專項基金、優惠稅收政策和補貼政策等,激發投資者和企業的積極性.此外,進一步完善自然資源保護性開放和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執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確保資源開發利用的合法性和可持續性.其次,成立專門的戶外運動管理機構,負責資源的保護、規劃和管理工作.同時加強相關從業人員的培養、引進、監管和培訓,提高其專業素質和服務水平,確保戶外運動活動的安全和質量.最后,在發展平臺建設上,加強創新科技支撐,注重自然資源保護與科技創新的結合[20].通過引進先進的環保技術和綠色產業研發,加強不同產業之間的協調和統籌,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避免資源過度開發和環境承載能力超負荷的問題.如推廣可再生能源技術、開展綠色制造等,促進戶外運動的可持續發展和資源高效利用,以確保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戶外運動產業發展的長期穩定.
3.2優化戶外運動產業布局,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要實現我國戶外運動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結合國家總體發展計劃,深人對接重大戰略,進一步整合各個城市地區優勢資源,利用其優勢進行差異化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五區三帶”戶外運動產業空間布局,建設一批戶外運動示范區、戶外運動引領區、戶外運動集聚區等[1].整合地區戶外運動資源,依地理位置、氣候、消費者需求等各因素優化布局,帶動賽事合作推動場地共享,實現協同和差異化發展,打造具有地理標志的戶外運動品牌,以達成雙贏.如瑞士達沃斯滑雪勝地一年四季都有相關戶外運動體育產品以延長產業鏈;成都尖峰運動小鎮打破季節和地域的限制,已經成為“四季滑雪場”.優化戶外運動產業結構,推動服務業提質增效,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提升核心競爭力.完善以健身休閑業和戶外競賽表演業為引領,以體育旅游業為亮點,現代服務業與其他體育行業融合發展的量質齊升的高質量業態體系.另外加快戶外運動用品制造業轉型升級,抓牢體驗經濟,推動戶外運動企業融合高端智能制造業,打造智能專業產品.增強產品科技創新性,提升附加值,擺脫消費場景限制,兼顧生活化,滿足市場長遠需求.例如探路者以科技打造優勢,與“中國航天”“極地科考”等合作推出戶外IP品牌,并將科技研發成果應用于戶外運動鞋服裝備,實現戶外產品在多場景的高端化延伸.
3.3擴大戶外運動產品有效供給,釋放消費市場潛力
供給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也是戶外運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首先,豐富戶外健身休閑產品供給,打造戶外運動賽事與節慶品牌.在完善各類戶外運動項目配套設施的基礎上,創新戶外運動產品形式,挖掘產品背后的故事與文化內涵,提供高黏性、低難度且附加服務全面的體育服務,培養市場消費主體的戶外運動習慣,打造契合消費者的戶外產品,增強參與者的沉浸式體驗.同時以賽事為先導,以體育文化為核心,開發各類戶外運動賽事的IP及衍生產品,借助賽事打造特色戶外運動品牌,帶動其他優勢項目發展,使各地區一年四季皆有特色戶外體育運動產品,從而延長戶外運動產業鏈.如新西蘭皇后鎮根據不同的節事活動策劃不同的主題活動,利用其特有的資源,開發戶外運動,打造戶外極限運動 + 節慶賽事,集聚大量高端戶外運動項目,從最初單一傳統的戶外運動或觀光旅游發展到戶外運動與休閑度假相結合的模式,形成體育旅游共生體[21],其次,培育戶外運動市場主體,強化企業研發與品牌建設,推出高端產品.企業基于市場需求,從多方面創新提升品質性能,結合數字化智能化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產品服務,滿足消費者需求.最后,政府引導小微企業發展,不同地域產業群統籌規劃,塑造“戶外 + ”或“ + 戶外”的新業態.各產業集群優勢互補,合作協作,共享資源經驗.例如本土戶外運動品牌可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的供應商、設計師、零售商的合作,構建聯盟共同提升產業競爭力.以打造運動小鎮或戶外運動主題公園為例,融合旅游開發、文創科普、酒店民宿等產業,集聚國內外高端運動賽事、運動集訓、康養、體育旅游等資源,營造新的運動戶外場景,培育特色小鎮,推動生態價值轉化,形成“智慧戶外運動產業鏈”.
3.4完善戶外運動人才培養體系,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戶外運動人才培養周期長,需建立完善培養體系,多途徑培養復合型人才,促產業高質量發展.首先,強化人才認證制度建設,健全機制,提升人才數量質量及市場認可度.探索體教融合新模式,各部門協同培育高素質人才.鼓勵普通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開設戶外運動產業相關課程,因材施教滿足學生需求.戶外運動員培養要結合技能與文化學習.完善從業人員培訓考核制度,增強專業性實踐性,確保人員具備專業知識技能,監管運動員質量,培育高素質強技能戶外運動員.其次,加大高水平戶外運動管理人才培養力度,創建戶外運動人才培養基地.以普通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科研院所為支撐,以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協調合作為根基,設立戶外運動教學、科研和培訓基地.積極引進歐美專家擔任基地客座教授或顧問,為我國戶外運動人才提供經驗支撐,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懂戶外、懂裝備、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最后,充分發揮戶外運動社會組織作用,加強公眾的戶外運動教育.社會組織培訓班作為學校體育補充,是人才培養重要環節,提高群體認識,培養熱愛參與人才.一是面向戶外運動教練員、領隊、裁判員、定線員、制圖員等戶外運動從業人員,持續開展初級、中級和高級培訓班;二是面向戶外運動參與者、志愿者的戶外運動知識技能和安全防護等方面的培訓班.此外,加強對培訓班監督管理,包括對講師的資格審查、課程設置、考核制度等,提升授課質量.
3.5加強參與者安全防范教育,健全安全保障機制
第一,加強參與者安全防范意識,提高風險認知,培養自我保護意識及技能.參與者應當積極學習戶外運動急救知識,賽前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提前進行物資儲備,如根據天氣預報做好防曬、防暑、防寒準備,在戶外遇到事故時應當沉著冷靜果斷實施救援.遇到突發情況時及時向工作人員或者其他選手求助;無法求助時可就近尋找掩體進行自我保護;按照賽事舉辦方規定,賽前按規定打開GPS系統,便于突發事件后救護人員能夠及時到達現場進行救援.賽后積極進行自我總結,不斷儲備戶外急救的經驗知識.
第二,建立健全安全評估體系,加強對戶外運動的風險評估和監管,確保戶外運動的安全性和可持續發展.一是建立高危險性戶外運動目錄,在綜合考量戶外運動的開辦時間、場所和氣象因素、應急救援難度、項目自身固有風險、受眾、歷史事故數據、協會評估與專家論證等綜合指標的基礎上建立起高危險性戶外運動目錄,助力戶外運動賽事風險評估[22]二是健全戶外運動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安全監管體系.嚴格執行高危險性體育賽事的3項審批條件“具備相應資質的技術人員”“配置標準的場地、設施、器材”“制定應急救援保障措施”.同時,建立戶外運動事故信息平臺,如中國登山協會建成的登山戶外運動事故信息平臺.三是提高應急救援能力與水平,培養專業救援人才.在戶外運動開始前主辦方應制定應急預案并進行演練,以提高應急能力、縮短救援時間.四是推出戶外運動保險產品,豐富相應保險種類,如平安保險推出的“平安冬夢滑雪險”.此外,加強行業自律,推動建立行業組織和協會,加強戶外運動行業標準的制定和執行,提高參與者安全意識和技能形成.
參考文獻:
[1]關于印發《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的通知[EB/OL].(2022-10-25)[2023-05-1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1/07content_5725152.htm.
[2]國家體育總局.2022全國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EB/OL].(2023-03-23)[2023-05-13].https:/ww.sport.gov.cn/n315/n329/c25365348/content.html.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EB/OL].(2022-03-22)[2023-05-13]. htps//:www.gov.cn/zhengce/2022-03/23/content_5680908.htm.
[4]中國戶外運動產業發展報告(2023-2024)[EB/OL].(2024-10-28)[2024-11-05].https://ww.sport.gov.cn/n20001280/n20745751/c28206795/content.html.
[5]中商產業研究院.2023年全球戶外運動用品市場規模及占比情況預測分析[EB/0L].(2023-07-19)[2023-10-30].https://www.askci.com/news/chanye/20230719/101827268973310541181707.shtml.
[6]戶外行業市場環境和上下游產業鏈分析[EB/OL].(2024-03-21)[2024-04-01].ttps://www.vzkoo.com/read/20240620bd61380e751ea0a097a415e4.html.
[7]艾媒咨詢.2022-2023年全球及中國自行車產業運行監測與消費需求調查研究報告[R].2022.
[8]推動戶外運動高質量發展,打造全民健身優勢產業[EB/OL].(2023-10-28)[2023-11-05].h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3/1028/c427456-40105256.html
[9]推動戶外運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市場漫步)[EB/OL].(2023-01-18)[2023-02-01].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18/c14739-32608822.html.
[10]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強化設施建設、服務提升與產業發展協同聯動推動戶外運動高質量發展[EB/OL].(2023-11-06)[2023-11-10]. https://www.ndrc.gov.cn/xxgk/jd/jd/202311/t20231106_1361790.html.
[11]促進戶外運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專家:需優先保護生態環境[EB/OL].(2023-11-02)[2023-11-10].http://fi-nance.people.c0m.cn/n1/2023/1102/c1004-40108637.html
[12]我國戶外運動呈現爆發式增長,90后成最大參與群體[EB/0L].(2023-10-28)[2023-11-05].https:/www.nbd.com.cn/articles/2023-10-28/3083024.html.
[13]世界無車日,騎行正當時」中國有1億多人經常騎車或作為代步工具[EB/OL].(2022-09-23)[2023-05-17].https://news.cctv.com/2022/09/23/ARTloy4dLJFVoe3Z7kfsys220923.shtml.
[14]《2023戶外生活趨勢報告》:人人都可成為戶外人[EB/0L].(2023-10-19)[2023-10-25].http://www.ce.cn/xw-zx/shgj/gdxw/202310/19/t20231019_38755956.shtml.
[15]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EB/OL].(2022-02-18)[2023-10-30].htp:/gdyjzx.gd.gov.cn/zjsd/content/post_3816332.html .
[16]多管齊下做強戶外運動產業[EB/OL].(2023-10-27)[2023-11-05].https:/ady.gmw.cn/2023-10/27/content_36924037.htm.
[17]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EB/OL].(2022-11-07)[2023-10-30].htps://www.sport.gov.cn/n315/n20001395/c24894661/content.html.
[18]國家發展改革委.促進戶外運動設施建設與服務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EB/0L].(2023-10-17)[2023-11-05].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1/content_6913978.htm.
[19]周麗君,王琰.自然保護地開展戶外運動的國際經驗與中國路徑:人地關系協調視角[J].體育學刊,2023,30(2):49-56.
[20]鄒本旭,黃玉陽.數字經濟背景下我國戶外運動產業轉型升級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3,42(3):113-119.
[21]卞伯高,馬少輝.“一帶一路”背景下發展南粵古驛道戶外體育運動產業帶路徑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0,40 (4):60-63.
[22]黃銳,謝朝武.群體性戶外運動事故特征及嚴重程度組態致因路徑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45(3):69-83.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s,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motion Path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Outdoor Sports Industry
CHEN Qing,SUN Hao-wen,WEN Bo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Abstract:Using literature review,field research,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study explores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s,existing problemsandpromotion path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outdoor sports industry.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at present, China's outdoor sports resourcesare rich invariety,outdoor sportsvenues and facilities are gradually improved, the supply of products is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and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continues to increase. However,it still faces issues such as the underutilization of outdoor resource advantages,slow platformconstruction,irrational industry layout,regional development imbalances,insuffcient ffective supply of outdoor products,untapped consumption potential,shortages of specialized professonals and a widening talent gap in the outdoor sports industry,and weak safety awareness among participants along with an undeveloped safety guarantee system.To address these issues,the following promotion paths are proposed: promoting conservation-oriented access to natural resources and construct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latforms;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the outdoor sports industry and advancing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expanding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outdoor sports products and unleashing the potential of the consumption market;improving the outdoor sports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stimulating the innovation vitality of talents;and strengthening safety education for participants and establishing a sound safety guarantee mechanism.
Key words:sports industry;outdoor sports;outdoor sports industry;high-quality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 朱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