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令第103號公布了《個體工商戶登記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2025年7月15日起正式施行。這一新規對全國1.22億個體工商戶的稅收征管帶來深遠影響。為此,筆者對其進行了梳理,供讀者參考。
拆分經營收入得到有效遏制
眾所周知,以前一名自然人在同一縣、市(不設區)區經營地可以設立多達5家個體工商戶并分別納稅,一些個體工商戶為規避稅收,采取將經營收入化整為零、隱不報等手段不繳或少繳稅費。而《規定》的實施,將有助于稅務部門更準確地掌握個體工商戶的經營情況,從而更有效地進行稅收征管。如《規定》第五條和第十二條明確要求: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人民政府承擔經營主體登記工作的部門負責個體工商戶登記管理工作;個體工商戶可以在其登記機關轄區內申請登記一個或者多個實體經營場所,經營范圍涉及前置審批事項的除外。個體工商戶申請登記多個實體經營場所的,登記機關應當將所有實體經營場所全部記載在營業執照上;個體工商戶在其登記機關轄區以外從事依法需要登記的經營活動的,應當另行設立個體工商戶。也就是說,從2025年7月15日起,同一名自然人在同一縣、市、區只能辦理一個營業執照,稅務部門只按一個納稅主體對待,雖然允許其登記多個實體經營場所,但并影響稅收征管,多個實體匯總納稅,有效避免了過去一人在同一地辦理多證、人為調節銷售收入、少繳稅費的現象。此舉將對稅收征管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助于維護稅收秩序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堵塞稅收征管漏洞。
個體轉為企業信用代碼不變
以前個體工商戶想要轉型為企業,需要先注銷個體工商戶,再重新辦理企業,并且原來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也要作廢。《規定》第十七條和第十八條明文要求,個體工商戶變更經營者,可以直接向登記機關申請辦理變更登記。個體工商戶轉型為企業,可以注銷原個體工商戶并申請設立新的企業,符合一定條件的,也可以向其登記機關申請辦理變更為企業登記。個體工商戶變更經營者,或者通過變更登記轉型為企業的,原個體工商戶的成立日期、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予以延續。個體工商戶轉型為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轉型為公司、合伙企業和個人獨資企業等組織形式。
這一變革大大簡化了轉型流程,減少了轉型過程中的行政成本和時間成本。個體工商戶無需再經歷繁瑣的注銷和重新注冊程序,只需按照相關規定,向登記機關提交必要的變更材料,即可完成從個體工商戶到企業的身份轉變。同時,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延續,保證了企業納稅信用記錄和歷史數據的連續性,有助于企業在市場中建立良好的納稅信譽和品牌形象。另外,這一規定還鼓勵了個體工商戶向更高層次、更規范的企業組織形式發展,促進了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和經濟的繁榮發展。可見,《規定》方便了個體工商戶變更登記的同時,也提高了納稅人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稅務部門加強監管。
進一步明確對外投資所得性質
《規定》第十六條明確要求,個體工商戶投資設立或者參股企業的,應當以其經營者作為股東(投資人、合伙人)。過去,許多人認為,個體工商戶可以自己的名義對外投資,取得的利潤屬于個體工商戶經營收入,應并人經營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這導致部分個體投資者,按照對自己最有利的所得稅目納稅,比如說有的按個體工商戶經營所得納稅,有的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扣繳,造成稅負不公,影響了稅法的嚴肅性。《規定》實施以后,個體工商戶不得成為公司股東,只能以實際經營者本人對外投資,從被投資者取得的利潤只能按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避免了納稅爭議。與此同時,也確保《規定》與《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所得稅若干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4]20號)第一條第(三)項\"個體工商戶與企業聯營而分得的利潤,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規定無縫銜接,有效堵塞了稅收征管漏洞。
這一改革措施不僅規范了個體工商戶的對外投資行為,還進一步強化了稅收征管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通過明確規定個體工商戶只能以其經營者本人作為股東進行對外投資,稅收部門能夠更準確地追蹤和征收相關稅款,避免了因納稅方式不一而導致的稅負不公現象。同時,這也促使個體工商戶在對外投資時更加審慎,考慮到稅收因素的影響,從而做出更為合理的投資決策。此外,該規定還有助于提升稅法的權威性和執行力,確保稅收制度的穩健運行。
數據監測分析,防止暴力虛開
為維護公平健康的市場秩序,《規定》第二十八條明確要求,登記機關應當加強對個體工商戶登記注冊數據的監測分析,發現數量異常增長、同一自然人大量登記、同一住所或者經營場所短時間內集中登記等異常情況的,應當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研判。經研判,認為可能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依法不予辦理相關登記或者備案,已經辦理的予以撤銷。該條款可有效防范個體工商戶在同一時間大量注冊個體工商戶、對外暴力虛開增值稅發票的違法行為。
同時,這一數據監測分析機制還能及時發現并打擊利用個體工商戶身份進行偷稅、逃稅、騙取稅收優惠等違法行為。通過深入分析注冊數據與市場交易行為,稅務機關可以更加精準地鎖定可疑對象,開展有針對性的稅務稽查,從而有效遏制稅收違法行為的發生,維護國家稅收利益。此外,這一機制的實施也促使個體工商戶在登記注冊時更加謹慎,確保所提供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進一步提升了整個市場的誠信水平。
更強調稅務合規以及部門間聯動
新規強調個體工商戶依法納稅的重要性,《規定》第十九條、第二十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明確要求,個體工商戶變更經營者、變更為企業、注銷登記的,除簡易注銷登記外,應依法向市場監督部門提交稅務部門出具的清稅證明。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稅收征管,防止不合規的納稅人逃避稅收。
清稅證明的提交,確保了個體工商戶在變更或注銷過程中,其稅務事項已得到妥善處理,無未繳稅款或違法行為的存在。這一措施不僅保護了國家稅收利益,也維護了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同時,對于個體工商戶而言,主動提交清稅證明也是其合法經營、誠信納稅的重要體現,有助于提升其商業信譽和市場競爭力。因此,強調稅務合規,提交清稅證明是新規中的重要一環,對于促進個體工商戶健康發展、維護市場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互聯網平臺內的經營者
稅務合規要求更明確
為加強網絡經營管理,《規定》第十三條明確要求,僅通過網絡開展經營活動的平臺內經營者申請登記為個體工商戶,可以將電子商務平臺為其提供的網絡經營場所登記為經營場所,登記機關應當在其經營范圍后標注“(僅通過網絡開展經營活動)”。在兩個以上網絡經營場所開展經營活動的,應當將每個經營場所都進行登記。僅提供互聯網域名訪問、虛擬主機租用等服務,不提供實際交易服務的互聯網平臺經營者提供的網絡空間地址,不得用于辦理個體工商戶經營場所登記。同時通過線下和網絡開展經營活動的個體工商戶,應當按照本規定相關規定,申請登記實體經營場所,并可以同時登記網絡經營場所。新規明確了網絡平臺內經營者應依法辦理登記的義務,同時,結合國務院近日下發的《互聯網平臺企業涉稅信息報送規定》,以后,網絡平臺經營者依法納稅趨于常態化,抖音、淘寶等平臺經營者將向稅務機關提供主播收入數據等涉稅信息,網絡經營個體工商戶隱匿收入、少繳稅費的亂象將得到有效遏制。
此舉不僅提升了網絡經營的透明度,還確保了稅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稅務部門能夠更準確地掌握網絡經營者的實際經營狀況,從而實施更為精準的稅收管理。對于網絡經營者而言,依法納稅不僅是履行公民義務的表現,更是提升自身信譽、贏得消費者信任的重要途徑。隨著網絡登記經營和納稅合規化的不斷推進,整個網絡經營環境將更加健康、有序,為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個體工商戶變更登記的稅務合規前提條件
《規定》嚴格明確個體工商戶變更經營者或者變更登記轉型為企業的稅務合規前提條件:已經結清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滯納金等,已經按照規定辦理經營者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和清算申報,不存在其他未辦結事項和涉稅違法行為;罰款等行政處罰已經執行完畢。同時將“稅務部門出具的清稅證明”作為個體工商戶申請變更經營者、變更登記為企業和辦理注銷登記的必要申請材料之一。《規定》還設定了簡易注銷登記申請情況推送機制,即個體工商戶申請辦理簡易注銷登記的,無需提交清稅證明。登記機關將個體工商戶的注銷登記申請推送至稅務等有關部門,有關部門10日內未提出異議的,登記機關可以直接辦理注銷登記。
作者單位:
國家稅務總局丹江口市稅務局武當山分局
延伸閱讀
個體工商戶現行稅費優惠
近年來,為進一步支持個體工商戶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稅費優惠政策,主要有:增值稅優惠政策個體工商戶為小規模納稅人的:至2027年12月31日,對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下(含本數)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至2027年12月31日,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適用 3% 征收率的應稅銷售收入,減按 1% 征收率征收增值稅;適用 3% 預征率的預繳增值稅項目,減按 1% 預征率預繳增值稅。
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至2027年12月31日,對個體工商戶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200萬元的部分,減半征收個人所得稅。個體工商戶在享受現行其他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可疊加享受本條優惠政策。
“六稅兩費”優惠政策至2027年12月31日,對個體工商戶減半征收資源稅(不含水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不含證券交易印花稅)耕地占用稅和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個體工商戶已依法享受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耕地占用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其他優惠政策的,可疊加享受此項優惠政策。
重點群體創業稅費減免政策至2027年12月31日,脫貧人口(含防止返貧監測對象)持《就業創業證》(注明“自主創業稅收政策”或“畢業年度內自主創業稅收政策”)或《就業失業登記證》(注明“自主創業稅收政策”)的人員,從事個體經營的,自辦理個體工商戶登記當月起,在3年(36個月)內按每戶每年20000元為限額依次扣減其當年實際應繳納的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個人所得稅。限額標準最高可上浮 20%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在此幅度內確定具體限額標準。
政策依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減免增值稅政策的公告》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23年第19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進一步落實支持個體工商戶發展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有關事項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23年第12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有關稅費政策的公告》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23年第12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農村部關于進一步支持重點群體創業就業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農村部公告2023年第1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