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時代背景下,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已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重視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治理新格局”,為家校社合力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擘畫了新圖景、指明了新方向。積極響應政策號召,立足社區與學校的發展實際,于2023年6月聯合啟動“小紅花·心向黨”社會主義接班人賦能成長計劃。學校以生態系統理論為指導,以紅色教育為核心,整合家庭、學校、社區三方資源,構建教聯體生態育人新模式,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設開放、共生的教育環境,推動學校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一、“小紅花·心向黨”生態教育體系的構建背景
在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教育生態系統已難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亟須通過系統重構打破學校、家庭、社區之間的壁壘,實現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目標共育,構建協同育人的生態教育體系。
(一)理論引領:生態系統理論為協同育人提供路徑支撐
生態系統理論認為,教育生態系統是由學校、家庭、社會等微觀要素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宏觀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機整體,強調各要素之間的共生、互動與協同發展。在這一系統中,學校、家庭、社區應在結構聯通、功能互補、價值共鳴的基礎上形成“教育共同體”,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生態系統的優化與重構,不僅能激活外部教育資源、提升家庭教育參與度,還能通過系統聯動提升整體教育質量,形成“ 1+1+1gt;3′ ’的協同育人效應。這一理論為“小紅花·心向黨”生態教育體系的構建提供了理論支撐與方向指引。
(二)現實動因:家校社協同育人中的結構性失衡
近年來,學校完成異地重建,硬件設施顯著提升,但傳統封閉的辦學思維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教育生態的發展:在學校層面,學校雖具備主導地位,卻未能充分發揮統籌作用,導致課程設置仍以學科知識傳授為主,未能有效匹配家庭育人需求和社會發展要求;在家庭層面,部分家長仍堅持“唯成績論”,對核心素養、社會責任、勞動觀念等綜合育人目標理解不足,導致家校合作流于形式;在社會層面,社區雖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但缺乏與學校教育體系的有效對接,使得資源常常閑置或利用效率低下。
(三)機制驅動:黨建引領激活協同育人生態
作為學校所在地的基層黨組織,坪西一社區黨委始終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和紅色文化教育,在弘揚革命傳統、開展志愿服務、推進基層治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近年來,學校聯合社區黨委,建立黨建引領協同機制,將黨建引領與教育生態建設有機結合,激活教育系統的內在活力,為學生打造更具感染力和凝聚力的成長環境。
二、“小紅花·心向黨”生態教育體系的構建路徑
為回應新時代基礎教育對高質量協同育人的新要求,學校立足區域實際,依托生態教育理論,積極搭建多方聯動的實踐平臺,構建起契合學生全面發展需求的“小紅花·心向黨”生態教育體系。
(一)組織重構:打造協同育人共同體
學校以組織變革為突破口,打破傳統教育主體之間的壁壘,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協同育人共同體。學校組建“紅領巾假日實踐小分隊”,面向家長公開招募“校外輔導員”,并安排專職教師對其進行培訓和引導,讓他們積極參與學生校外實踐活動,為活動提供專業指導。例如,在紅色研學活動中,具備歷史專業背景的家長為學生詳細講解革命歷史故事;在社區志愿服務中,從事社會工作的家長指導學生進行社區調研與公益服務。同時,學校以班級為單位成立“親子義工隊”,鼓勵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校園治理和社區公益項目。例如,在“小紅花·愛社區”活動中,親子義工隊開展垃圾分類宣傳,不僅增強了社區居民的環保意識,也提升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平臺搭建:構建立體實踐育人網絡
學校在社區黨委的指導下,深入挖掘區域及周邊地區的德育資源,共同打造三大實踐育人平臺,構建“校內 + 校外 ?+ 社會”一體化實踐育人網絡。
在紅色文化研學平臺建設方面,學校依托當地革命教育基地、黨群服務中心等資源,打造“小紅花·尋紅色足跡”研學線路,組織學生參觀革命歷史紀念館,聆聽老黨員講述革命故事,并在校內開展紅色故事會、紅色詩歌朗誦等活動。
在社區服務實踐平臺方面,學校圍繞社區治理的現實需求,聯合社區開發“小紅花·愛社區”親子志愿服務課程,內容涵蓋環境整治、文化宣傳、助老扶弱等多個方面。各班班主任組織家長與學生組建志愿服務小組,參與社區建設。例如,學校與社區定期組織學生走進養老院,為孤寡老人打掃衛生、修剪指甲、陪伴聊天等。
在職業體驗研學平臺方面,學校在社區的支持下與本地科技企業、消防部門、醫療機構等合作,聯合開展“小紅花·聚智未來”職業體驗活動。學校組織學生走進企業生產車間,了解產品研發流程;參觀消防救援大隊,學習消防知識和技能;走進醫院,體驗醫護人員的工作日常。特別是在企業研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與技術人員的交流互動,更直觀地認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有效激發了創新意識,樹立了“科技報國”的遠大志向。
(三)課程設計:完善紅色育人課程體系
在價值認知課程方面,學校開展“小紅花·讀經典”紅色讀物閱讀活動,為學生推薦《紅巖》《閃閃的紅星》等經典紅色讀物,并通過讀書分享會、征文比賽等形式,引導他們從紅色經典中汲取精神力量。同時,舉辦“小紅花·誦黨恩”朗誦比賽,引導學生通過朗誦紅色詩歌、經典家書等作品,表達對黨的熱愛與對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進一步厚植愛國情懷。
在實踐體驗課程方面,學校開展“小紅花·繪英雄”書畫創作、“小紅花·頌黨情”文藝匯演等活動,引導學生用畫筆描繪英雄形象,用書法展現革命精神,用歌舞、小品、情景劇演繹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這些藝術實踐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審美素養和文化創造力,更讓紅色精神在藝術表達中得到傳承和弘揚。
在社會參與課程方面,學校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組織開展“小紅花·創未來”綜合實踐活動,其中“模擬社區集市”尤具特色。在集市活動中,學生模擬商家與顧客進行交易,同時在社區的支持引導下融入防詐騙宣傳、環保理念推廣等內容。該活動將財經素養教育與社區治理實踐有機結合,增強了學校教育的綜合性與實踐性。
(四)機制創新:健全協同育人長效機制
坪西一社區黨委與學校黨支部立足實際、群策群力,逐步建立起以“黨建引領、需求導向、多元評價”為指導原則的協同育人長效機制,為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黨建引領方面,學校與社區黨委聯合開展黨建項目,將黨建工作與教育教學工作深度融合,通過主題黨日活動、紅色教育基地共建等方式,充分發揮社區黨委的政治優勢與組織優勢。例如,在主題黨日活動中,社區與學校組織社區黨員與黨員教師共同策劃紅色教育活動,邀請黨建專家為社區居民和學校師生開展專題講座,營造了濃厚的紅色教育氛圍。
在需求導向方面,學校定期開展家庭教育需求調研與社區教育資源梳理,以了解家長的教育訴求與社區可提供的教育資源,從而動態優化課程內容和活動設計。例如,針對家長普遍關注的親子溝通問題,學校增設“小紅花·心向黨”家庭共學環節,組織親子共同參與紅色教育活動,增進親子關系;同時,結合社區的文化資源與產業特色,開發“課堂 + 家庭手工”“家庭烹飪”“親子烘焙”等校本課程,使課程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在多元評價方面,學校聯合社區工委與家委會共同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評價主體包括學生、家長、社區代表等。學校通過“閱讀之星”“最美志愿者”“優秀親子義工家庭”等評選活動,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家長的參與情況和社區的支持力度進行全面評價。評價結果不僅用于表彰與激勵,也為學校和社區持續改進教育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據。這種多元評價體系有效激發了各方的參與積極性,形成了“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的良好協同效應。
三、“小紅花·心向黨”生態教育體系的成效與展望
“小紅花·心向黨”生態教育體系的構建,不僅在協同育人理念上實現了從“融合”到“共生”的躍遷,也在實踐層面推動了教育結構和運行機制的不斷優化,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辦學質量與育人成效顯著提升
自“小紅花·心向黨”生態教育體系建構以來,學校教育生態實現了深層次的重構與優化。學生的綜合素養不斷提升,在社會實踐、藝術展示、科技創新等多領域屢獲佳績,其社會責任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均得到了有效培育與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家校社協同形成的教育合力推動學校從“被動發展”走向“主動創新”。學校構建起以紅色教育為特色、以實踐育人為核心的辦學模式,顯著提升了整體辦學質量,吸引了區域內眾多學校前來交流學習,實現了從“硬件升級”到“內涵提升”的跨越式發展。
(二)理論貢獻與實踐啟示
學校的探索實踐充分印證了生態教育理論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應用價值。這一實踐的核心經驗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堅持黨建引領,將紅色文化傳承與時代新人培養有機結合,以保障教育方向的正確性和價值引領的鮮明性;二是強化系統思維,將學校發展納入社會治理大局并進行統籌規劃,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三是突出實踐導向,在真實情境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三)未來發展方向與優化路徑
面向未來,學校將從三個維度進一步深化“小紅花·心向黨”生態教育體系的建設與推廣。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學校計劃搭建智慧化家校社協同平臺,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教育資源的精準對接與動態更新,全面提升協同育人的效率與質量。在協同邊界拓展方面,學校將積極探索與高校、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通過聯合開展課題研究、教師培訓等項目,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課程研發能力;通過與科研機構共建實踐基地,拓展學生參與科學研究與創新實踐的渠道,同時增強課程研發的專業性與前瞻性。在強化品牌輻射方面,學校將依托區域教聯體平臺,加強與周邊學校的交流與合作,分享“小紅花·心向黨”生態育人的實踐經驗與成果,推動區域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協同發展。
責任編輯|喬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