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僅能讓學生學習、做事提高效率,而且能很好地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會讓學生終生受益。所以,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班級建設、班主任工作的核心目標之一。那么,怎樣才能高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呢?本人認為,重點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去下功夫。
一、以抓課堂紀律和家庭作業為抓手,規范學生行為習慣
四十分鐘的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需要良好的行為規范的保證。諸如玩東西、寫作業、互相開小差等不良行為,既耽誤自己的學習,又影響其他同學的專注度,此時班規、獎懲等制度的約束就必不可少了。課后作業方面,要求學生抓緊時間,更要讓學生學會管理時間,以便業余給自己爭取足夠的放松的時間,達到勞逸結合的效果,這也為后續的學習“加油充電”,儲備動力。有些作業家長可能輔導不了,是否放任不管呢?不是的,我們需要家長配合引導孩子端正做作業的態度、做作業過程的專注度,比如書寫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潔。特別是上一次作業,訂正是否到位,這些學習行為的規范可以說十分重要,對孩子以后的學習都是奠基性的舉措。我們需要跟家長取得一致的共識是,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長們不要“包辦”孩子的學習,但是落實對孩子學習的關注至關重要,一定要讓孩子把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
二、積極開展集體活動,來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
(1)班級定期開展閱讀活動,如共讀書目的閱讀分享課,利用共讀平臺,比如“百千共讀活動”等都可以提升孩子語文素養以及激起孩子的閱讀興趣,特別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充分利用學校開展“體育節、閱讀節、每周的班隊活動主題教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活動,引導孩子積極參與提升孩子的實踐能力,培養團結意識,增強集體榮譽感。
(3)需要重點強調的是,特別需要抓住班隊會主題活動的契機,開展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如“光盤行動”“節水活動”,這些主題班會活動,強調的是時下孩子當中存在的問題,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規范培養是最有效的。利用好這種學習實踐來開展行為習慣教育,效果往往會事半功倍。
(4)班級開展小紅花競拍活動,每次作業得a+都可得到相應的小紅花,可以參加拍賣或者換禮物。課堂上也有大組“比一比,賽一賽”活動,上課回答問題就可以加分,累計一個月一評比,獲勝組可以得嘉獎,從而營造學生學習氛圍,班級里形成“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以此來提升孩子的競爭意識。
(5)以學校每周評選的素質班級主線,嚴格要求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在班級里對同學們提出要求,每周都要努力獲得最佳素質班級,從而引導學生有自知之明,正確的行為意識:不要為班級扣分,要有集體榮譽感,每個人都好了,班級才會好。值得一提的是,諸如戴紅領巾、穿校服、戴隊徽、包衣服等,雖然瑣碎,但它們也恰恰是養成良好習慣的契機。
(6)在班級管理方面,努力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注重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良好的習慣也會進一步得到培養。比如,提高班干的管理能力。要求班長自己想要管好別人,首先要自己成為同學的學習榜樣,學習和紀律方面要起到示范作用。一定要陽光、開朗、助人為樂。又比如,全班12個小組,12個小組長,小組采用各種常規積分制度,根據學生表現加分減分,一月一評,表彰優秀,鞭策后進,讓整個班級風清氣正,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
相信通過充分利用身邊的學習生活資源,輔以行之有效的指導方法,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將成為事半功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