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小學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學生的成長發展至關重要。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核心人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教師必須充分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功能,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滲透到班級管理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班級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和科學性,提高班級管理的效率和質量,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創造良好條件。
一、設計多元化活動,構建優秀班級文化
多元化活動是激發學生參與意愿、營造良好班級氛圍的重要途徑,教師在班級管理中設計多元化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集體,還能在良好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發現學生潛在的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但由于部分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對活動載體缺乏重視,導致當前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活動設計不足、班級文化建設缺位等問題。針對當前部分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忽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載體的問題,可以從集體游戲、班級主題班會等實踐活動的設計入手,發揮活動載體作用,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效果。
比如,班主任可以為學生設計主題班會活動,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并在主題班會上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或媒體情境,引導學生產生對會議主題的深度思考。教師也要鼓勵學生表達觀點、分享經驗,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教師可以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增設心理健康文化展示活動,通過設計心理健康閱讀角、組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主題黑板報等形式,引導學生關注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班級競賽,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相關內容,參與知識競賽,并給予表現較好的學生一定的獎勵。最后,教師還可以利用節假日設計主題節日活動,讓學生參與到集體游戲和活動中來,在構建優秀班級文化的過程中觀察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給予學生正向的引導。
二、合理制訂班級規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清晰明確的班級規則是維持班級日常秩序的重要保障,合理制訂班級規則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合理制訂班級規則、鼓勵學生參與到集體規則的制訂中來,能夠最大程度地幫助學生形成集體意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但由于部分教師在班級規則制訂忽視了學生的參與,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受到一定影響。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從合理制訂班級規則、鼓勵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入手,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實踐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首先,班主任要在班級管理中民主制訂班級規則。班主任在制訂班級規則時需要組織學生共同參與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在班級中需要遵守的規則,共同討論班級行為規范、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在班級管理中承擔自己的職責,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進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內容。教師可以在班級中設立班級管理崗位,根據班級管理的需要,設立相關的管理崗位,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擔任班級管理職務,參與班級事務的管理,豐富學生在校體驗,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和責任感,強化班級管理工作的效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切實關注學生表現,及時開展心理輔導
關注學生表現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師對學生開展心理輔導的前提條件。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觀察學生日常表現、結合學生的問題開展適時的心理輔導,能夠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促進學生能力和素養的發展。但由于部分班主任教師在班級管理中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對班級學生的日常表現缺乏重視,導致當前部分班級管理中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滲透不足。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從建立學生檔案、開展個別輔導、強化家校合作等角度入手,提高班級管理工作的實效。
比如,班主任教師可以建立學生行為觀察記錄手冊,在班級管理中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與同學的交往情況等,及時發現學生的異常情緒和行為問題,及時關注學生的情緒表現并給予正向引導。教師可以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通過問卷、面談等形式多途徑收集學生的心理狀況信息,結合學校專家意見,定期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系統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變化,為開展個別心理輔導提供準確依據。在此基礎上,針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與家長建立聯系,引導家長與教師形成合力,強化與學生的互動和溝通,切實了解問題原因,尋找針對性的措施共同解決潛在的問題。最后,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重方式方法,優化表達方式,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結語: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對學生進行正向教育引導的重要階段,教師在班級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在班級管理實踐中,班主任教師既要通過設計多元化活動構建優秀班級文化,也要合理制訂班級規則,鼓勵學生參與集體活動,還要切實關注學生的表現,及時開展心理輔導,通過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升班級管理的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