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時代,互聯網已成為幼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他們的成長環境。幼兒期作為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互聯網的介入既帶來了新的機遇,又引發了諸多問題。探究互聯網“浪潮”下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實際情況、構建有效的教育策略,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意義重大。基于家長和教師的問卷調查數據,全面剖析現狀、找出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互聯網“浪潮”下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研究方法。其一,問卷設計。分別針對家長和教師設計問卷。家長問卷涵蓋幼兒基本信息、電子產品使用情況、行為習慣表現、家長教育觀念與行為等維度;教師問卷涉及教師基本信息、班級電子設備配置、教學應用情況、對幼兒行為習慣變化的觀察與認知等方面。問卷題目類型包括選擇題、量表題等,以確保能夠全面收集相關信息。
其二,數據收集。通過問卷星線上調研平臺發放問卷,共回收家長有效問卷652份,教師有效問卷68份。樣本涵蓋不同地區、不同層次幼兒園的幼兒家長和教師,有效保證了數據的多樣性和代表性。
其三,數據分析。運用統計分析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和差異性,挖掘數據背后隱藏的潛在信息,為研究結論提供有力支持。
互聯網“浪潮”下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現狀。首先,電子產品使用情況。一是使用時長與頻率。多數幼兒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長集中在20一60分鐘。教師反饋,班級內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多為10一20分鐘,其中中班幼兒在該時段的使用比例較高。大班幼兒主動使用電子產品的比例達到 33.33% ,高于小班和中班。這表明,隨著年齡增長,幼兒自主使用電子產品的意愿逐漸增強,并且高頻使用的環境會促進其主動使用行為。二是用途與設備選擇。電子產品在幼兒生活中的用途以娛樂為主,其中用于看動畫片的比例為83.74% ,用于學習的比例為 75.61%① iPad是幼兒使用最普遍的電子產品,在學習用途方面優勢明顯;班級內觸摸屏電視普及率達到 100% ,中班和大班的iPad配備率顯著高于小班。不同用途與設備選擇在不同場景下存在一定差異,例如,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的幼兒群體更依賴手機或電腦,在需要查資料時,平板的使用比例較高。

其次,幼兒行為習慣表現。一是學習習慣。互聯網對幼兒學習習慣的影響顯著,全體教師均認為幼兒在使用電子產品后,學習習慣發生了改變。部分幼兒在傾聽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但也存在被動依賴網絡娛樂、主動學習能力不足的問題。二是社交習慣。大班幼兒使用社交軟件的頻率顯著高于中小班幼兒。同時,在社交軟件使用群體中,玩游戲的幼兒對社交功能的使用需求更強。然而,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可能導致幼兒社交能力弱化。這表明,互聯網既為幼兒社交提供了新途徑,又帶來了社交發展方面的挑戰。三是生活習慣。部分幼兒已經形成基本的生活自理習慣,但電子產品的使用打破了部分幼兒的生活秩序。幼兒進餐時使用電子產品的頻率與使用場景、時長及家長的教育理念相關,其中中班幼兒進餐時使用電子產品的頻率最低;睡前使用電子產品的情況同樣受到用途、時長和家長觀念的影響。此外,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還會影響幼兒的作息和運動能力發展,大班家長對幼兒運動能力受影響的情況更為擔憂。
最后,家長與教師的教育意識和行為。一是教育觀念。家長和教師對電子產品的認知具有雙重性。一方面,他們認可電子產品在知識獲取與思維啟發方面的價值,超過 80% 的家長認為電子產品有助于培養幼兒興趣和獲取知識,教師中持這一觀點的比例也較高。另一方面,他們又擔憂電子產品對幼兒視力、專注力等方面產生負面影響。在電子產品使用管理觀念上,超過七成的家長傾向于在滿足幼兒需求的同時嚴格管控,教師也普遍認為應對幼兒使用電子產品進行合理引導。不過,不同職業屬性的家長以及持不同觀念的教師,在具體管理方式和對幼兒行為習慣的認知上存在差異。二是教育行為。母親在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決策與健康風險管理中起著全面主導的作用,在各應用場景的決策占比超過 72‰ 教師在班級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學活動是使用電子產品的主要場景,占比達 95.59% 。同時,家長和教師在行為習慣培養中的關注重點不同,家長更注重電子產品使用給幼兒帶來的健康風險,教師則對幼兒學習、社交等習慣的改變更為敏感。
互聯網“浪潮”下幼兒行為習慣培養存在的問題。一是健康隱患。視力損傷問題較為突出,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容易導致幼兒眼疲勞,進而使近視率上升。根據調研結果,96.47%的家長和 97.06% 的教師認為電子產品會影響幼兒視力。此外,久坐還會影響幼兒的骨骼發育和運動能力,部分幼兒出現體態問題,并且可能對大腦發育和正常進餐產生不良影響,對幼兒身體健康造成多方面威脅。
二是認知發展失衡。在互聯網環境中,幼兒被動接收大量碎片化信息,這抑制了他們的自主思考能力,使他們形成認知依賴,阻礙了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幼兒接觸未分級的內容容易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影響認知的準確性和全面發展。
三是行為習慣異化。部分幼兒沉迷于電子產品,導致時間管理失控,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節奏。此外,虛擬與現實的界限變得模糊,使得幼兒的現實互動意愿降低,行為習慣出現異化現象。
四是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挑戰。電子產品成為親子博弈的工具,容易引發一些家庭矛盾。家長的監管能力參差不齊,缺乏科學的引導方法。幼兒園在利用電子產品教學時,也面臨著如何平衡教學效果與負面影響的問題,這都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模式。
互聯網“浪潮”下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策略。首先,家長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合理控制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和內容。制定明確的使用規則,例如規定使用時長、限制可使用的時段等,并嚴格執行。增加親子互動的時間,豐富線下活動形式,如開展親子閱讀、組織戶外運動、進行手工制作等,以此培養幼兒多種興趣愛好,減少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同時,家長要注重發揮榜樣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合理使用電子產品,避免在幼兒面前過度沉迷,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規律作息、健康飲食,以及掌握正確的用眼和坐姿習慣。
其次,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優化電子產品在教學中的應用。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學自標,挑選合適的教學軟件和資源,設計有趣且富有教育意義的教學活動,以此提高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專注度。例如,可以利用互動式教學軟件開展語言等課程,增強幼兒的參與感。同時,教師要加強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引導和培養,通過游戲活動等方式,提高幼兒的社交禮儀、合作分享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比如,組織角色扮演游戲,培養幼兒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最后,相關部門應加強網絡監管,完善信息分級過濾機制,減少不良信息對幼兒的影響。制定嚴格的網絡信息管理法規,嚴格審查和篩選涉及幼兒的網絡內容。鼓勵開發更多適合幼兒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推動互聯網與幼兒教育的深度融合,為幼兒創設健康的網絡環境。此外,社區可以組織各類親子活動和家長教育講座,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促進家園社協同育人。
幼兒行為習慣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家庭、幼兒園和社會協同合作,又需要充分考慮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未來,我們希望進一步探討不同教育策略的實施效果,以及如何根據幼兒個體差異進行精準教育,不斷完善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理論與實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