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中的可視化賦能,指的是將教育研究中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復雜流程直觀化、專業成長軌跡數據化,從而提升教師研修效能的一種創新模式。其核心在于運用數據圖表、動態影像、智能分析工具等可視化手段,重構傳統教研的“黑箱”運作模式,使管理者能更好地掌握行業動態,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隨著園區不斷擴張,教師隊伍普遍呈年輕化趨勢,從教經驗在五年以內的教師數量占整個教師隊伍的 70% 以上。新教師群體普遍存在專業認知模糊、教學經驗匱乏、研修參與被動等問題,導致傳統園本研修出現高耗低效的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我園采取可視化賦能策略,借助一系列可視化平臺和技術,通過愿景賦能、解惑賦能和遷移賦能三條路徑,提升教研團隊共生內驅力、團隊研修力和凝聚力,促進信息共享和交流,實現教師個人到團隊共生共長的美好樣態。
愿景賦能關系場域:共生發展內驅力,從個體執行 向團隊共進轉變
遵循個體和團隊共生共長的特點,深入分析教師個性需求、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等,發現潛在需求和問題,從“個人一團隊一共生”三階梯逐級喚醒教師自我發展的內驅力,通過思維導圖、學習支架、愿景模塊等支持,形成清晰的愿景導向圖,從而喚醒團隊成員的主動成長。
個人導圖找短板一目標可視激活內驅。好的團隊領航者必然是先進教育思想的踐行者。教研組長作為教學管理工作的中心人物,對教研組織的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其個體的自我發展與主體角色定位是群體愿景賦能的基礎。根據教研組長勝任需要的專業素養,我們確立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人格特質、思維品質4大指標,細化13個關鍵要素形成勝任評估自查電子量化表,教研組長對標個人專業素養要求進行自身評估,正視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團隊愿景分階梯一學習支架清晰具象。組長組織團隊教師通過愿景思維導圖畫像,形成一人一檔的成長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運用能幫助組長快捷地架起學習支架,更加清晰具象地獲悉團隊研修的學習要素和路徑,并將其導入教研資源庫。針對組內各位教師的綜合能力,將愿景細化為學期目標,組長引領每位教師樹立小愿景,激活教師合作研修的內驅力。
合作定型鏈模塊一協同對標共生共長。合作愿景定型是根據個體最近發展區制定團隊近期、中期、遠期的愿景目標,逐步形成團隊共生合作的模式和評估,為幼兒園管理者提供具體詳盡的分析資料。
解惑賦能問題場域:共長協同研修力,從活動碎片向結構建模轉變
解惑賦能提倡以教研組為場域,開展“合作研修”。在合作研修中,常常會出現“似合非合,合而不作”的情況。在實踐研修中,每一位教師都是問題的研究者。利用可視的行動助推策略,我園改變教研活動碎片化和低效化,增強教研合一的融合度,提高研修效率,加深教師的合作體驗。
“個性導視”解惑一定研修核心。在整個“解惑賦能”的成長研修中,基于教師教學實踐中的疑難問題,提供“一師一案”的個性化導視方案和解惑支架,精準定位問題并生成動態調整策略。園所以調查、訪談、問診等形式,自下而上梳理出具有典型性的問題,形成核心點。如針對“幼小銜接有效性”問題,通過前期對問卷星數據的洞察和分析,我們發現教師群體對于幼小銜接工作普遍感到困惑,缺乏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接下來,組織卷入式教研,確立了本學期研修的首要任務,研修個體結合前期的經驗及知識儲備,形成了多個思維導圖及個性化思考路徑。
“調整導優”解惑——明研修路徑。“調整導優”是個體研修和合作研修的交織。通過問題驅動、團隊研修、觀點交流、群體討論,豐富和完善研修脈絡圖。如以上述“幼小銜接有效性”問題為緣起,進入團隊研修階段,以理論培訓為核心,激活原有培訓經驗,優化進階。通過對比多張操作預設思維圖,團隊共同調整方案。經過這樣一番調整,幼小銜接理論培訓實現了從碎片化知識灌輸到系統化、整合式培訓的轉變,從任務分工、活動方式等搭建邏輯框架,教師研修的思路趨于清晰。
“歸因導鏈”解惑一助研修建模。合作優化方案后,通過復原脈絡圖分析問題解決與否的原因,形成問題解惑的閉環。在解決教育問題或完成任務后,教師將收獲、感悟與措施進行有效連接,借助團隊的教研,形成可供參考的研修模型“歸因導鏈”。如后續探索幼小銜接四大準備的需求點及相關策略時,教師根據各班幼兒實際經驗和興趣發表各自的不同看法,將關注視角從幼兒逐漸拓展到幼兒園、家庭、小學…每位教師各抒己見,形成了許多有價值、可操作的實踐做法。為此,分支線又逐步延展,形成更細化、具體的實施研修建模圖,為構建多方協同、數據驅動的科學銜接體系提供了動態實施框架。
遷移賦能成長場域:共融美美與共力,從低效管理到高質發展轉變
遷移賦能協作學習以構建教師專業發展共生生態為核心,立足教師成長軌跡可視化,實現隱性經驗的顯性化流轉。在保持團隊研修多樣性的基礎上,我園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以及評價機制,通過還原“憶事鏈”、對話“思獲鏈”、進階“拓展鏈”,促進反思性實踐共同體形成。教師專業發展的共生生態由此形成,使教師群體實現從單維發展到多維共生的跨越,達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發展新樣態。
還原“憶事鏈”:情境再現聚合力。首先,以量表統計的形式制定個人三年成長計劃,教師將自己的教學成效與量表的各項要求進行對照,為自己的行為賦值。這一做法有利于教師保持成長型思維,提升個人學習素養。通過構建多維度教師發展共同體實現組織管理創新,如以項目小組為實踐載體,以主題工作坊為協同平臺,建立跨學段銜接、跨領域融合、跨區域聯動的協作機制,最終提煉形成具有園本特色的教師實踐性智慧圖譜,實現個體經驗到群體智慧的迭代升級。
其次,建立云端學習資源庫和教師個人成長檔案庫,為教師打造線上或線下互助、交流、展示的平臺。把握研修預設、實施、成效三個時段,運用信息化手段還原研討事例片段、重現研討情境,從實踐智慧、成長故事、研修體悟等多維度回顧研討歷程,生成“教師成長護照”。不同層次的教師都能在長期持續記錄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全面提升專業素養。
對話“思獲鏈”:深度學習提質量。有質量的傾聽對話,是幫助教師成長的有效途徑。為提升教師研修質量,我園通過創設自下而上的對話式教研場域,聚焦教師真實需求與成長痛點。通過建立“傾聽一診斷一支持”的對話機制,關注教師的個性化發展需求,給予適宜每位教師成長的指導與幫助。同時,聚焦共性質量提升目標。如針對師幼互動中有效回應的薄弱環節,引入教育現場視頻切片分析,增加評價跟蹤,將抽象的教學回應轉化為可量化的改進路徑;針對教研團隊研修質量,從活動專題定位、現狀分析、資源利用等作全面評價,促進教研組長及成員長期做“本源性問題”反思,提升教師研修活動的質量。這種將深度對話與實踐證據相融合的機制,形成了“問題從實踐中來、策略在對話中凝練”的良性循環。
進階“拓展鏈”:多元評估助運用。保教辦與教科室協同建立覆蓋評價者、評價目標、設計評價任務、實施評價活動、分析評價數據、應用評價結果的評價系統,通過信息化手段將多元評估融入教師專業發展全過程。如運用教研平臺的數據采集功能動態追蹤教學行為,結合遠程會議系統開展跨園診斷,為指導提供依據。此外,建立教研組資源庫的檢索模塊、評價模塊等,為以深度學習為導向的教研提供基礎數據支持。通過“拓展鏈”的實際操作和練習,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與技能,有效提升教研資源使用效率,實現“用數據說話、靠證據改進”。
尊重教研智慧,尊重實踐導向,尊重每一個教師個體,通過可視化賦能教研,能夠助推教師形成問題意識和反思能力,從而獲得教學能力、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整體提升。利用智能時代的教育智慧,幼兒園管理者能夠更好地把握頂層設計,推進教師團隊共生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