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課議課是常見的校本教研活動,是推進課程改革、提高課堂效率、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式。在實踐中,教研組在組織觀課議課類的教研活動時,往往因為缺少組織策略,導致活動流于形式:少數人主導,缺少全員式、參與式互動;隨意性交流,缺少深入式、結構化對話。“六頂思考帽”作為一種思維管理工具,能有效激發組織成員的智力潛能。利用“六頂思考帽”來組織觀課議課教研活動,能促進教研組全體成員的實踐參與和深度對話。
一、“六頂思考帽”的內涵
“六頂思考帽”是由愛德華·德·博諾博士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激發組織成員智力潛能的思維管理工具。用六種不同顏色的帽子代表六種不同的思維:“白色思考帽”,代表客觀中立思維,關注的是客觀事實和數據;“紅色思考帽”,代表感性知覺思維,關注直覺和感受的方面;“黃色思考帽”,代表樂觀積極思維,關注正面和積極的方面;“黑色思考帽”,代表消極批判思維,關注負面和消極的方面;“綠色思考帽”,代表求異創造思維,關注新的想法和建議;“藍色思考帽”,代表冷靜邏輯思維,關注整體的控制和組織。“六頂思考帽”從不同側面和角度進行思考,是一種全面思考問題的模型。
二、“六頂思考帽”在觀課議課中的應用價值
利用“六頂思考帽”組織觀課議課活動,所有教研組成員會“戴上”六頂不同顏色的帽子,用六種不同的思維參與教研活動,改變了傳統的接受式教研模式。
(一)凸顯教師主體地位
用“六頂思考帽”來組織觀課議課活動,教師不再是在“聽”中被動學習,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職責,每位教師都是活動的參與者、知識的建構者和問題的解決者。
(二)提升教研活動實效
用“六頂思考帽”來組織觀課議課活動,從不同側面和角度來審視課堂,有利于解決問題或總結經驗。每位教師在與他人的交互對話中分享、吸收經驗,實現個人意義的建構。
(三)促進團隊組織建設
用“六頂思考帽”來組織觀課議課活動,參與者代表一種思維而非個人,有利于形成自由、平等、開放的教研氛圍。教研組成員在合作交往中共同完成教研任務,實現個人意義的建構和集體意義的協商。
三、“六頂思考帽”在觀課議課中的應用案例
筆者以語文教研組的一次教研活動為例,梳理“六頂思考帽”在觀課議課活動中的應用路徑。
(一)明確主題,自主研究
活動正式開始之前,教研組在活動方案中明確教研主題“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的設計與實施”,上課教師確定課題為《趙州橋》(第二課時),教研組成員圍繞教研主題、課例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和思考。
教研主題是觀課議課的焦點,讓教研組成員的交流更有交互性,避免自說自話。教研主題讓觀課議課超越經驗式的淺層交流,圍繞一個議題實現舉一反三,避免就課論課。教研組成員圍繞教研主題和課例內容自主研究,促進自主學習,豐富已有經驗,避免原地踏步。
(二)“戴上思考帽”,觀摩課例
教研組成員根據自己“戴上”的“思考帽”,以獨特的視角和任務觀摩課例《趙州橋》,讓觀課更有目的性,為后續議課做好充分準備。
該環節的關鍵是如何使每個人“戴上”合適的“思考帽”。教研組成員可以自愿選擇“思考帽”,也可以由組織者分配。一般可以這樣設計:調控能力強的教師主持活動,戴上“藍色思考帽”,統籌研討過程;青年教師謙虛好學,戴上“黃色思考帽”,關注課例優點;骨干教師眼光犀利,戴上“黑色思考帽”,發現課例不足;名優教師妙手回春,戴上“綠色思考帽”,提出創新建議;有統計學背景的教師善于分析,戴上“白色思考帽”,記錄、統計、分析課堂上師生的表現;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見多識廣,戴上“紅色思考帽”,對課例做出直觀、感性評價。可以一人戴一種“思考帽”,也可以多人戴同一種“思考帽”;可以“六頂思考帽”全用上,也可以選用其中幾頂。每位教師的“思考帽”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每位教師都要有戴上不同“思考帽”的經歷,全面提升個人觀課議課的專業能力,幫助青年教師向骨干教師、名優教師的角色轉變。
(三)“戴上思考帽”,交流討論
1.“藍色思考帽”組織活動開場
主持人簡單介紹活動主題及相關要求:聚焦“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的設計與實施”,對課例《趙州橋》進行評議,紅、白、黃、黑、綠“思考帽”依次發言。
該環節的關鍵是如何確定“思考帽”的發言順序。一般可以遵循這樣的邏輯順序:先整體評價,后聚焦細節;先呈現事實,后形成觀點;先說優點,后說問題;先發現問題,后解決問題。發言順序還要綜合考慮其他因素,例如,如果教研活動的目的是打磨優質課例,就“先說優點,后說問題”,聚焦問題解決;如果教研活動的目的是總結方法,就“先說問題,后說優點”,聚焦方法提煉。
2.“紅色思考帽”發表觀課感受
“紅色思考帽”用于表達對這節課的直觀感受,進行整體上的評價。“紅色思考帽”的主要觀點:課例《趙州橋》目標定位明確,緊扣單元語文要素;教學板塊清晰,第一板塊“遇見古橋,感受獨特魅力”
設疑導入,第二板塊“走近古橋,細品匠心巧思”提煉關鍵詞一雄偉、創舉、堅固、美觀,第三板塊“趣說古橋,吟詠文化之美”利用關鍵詞進行表達輸出;任務設計適切,“導游介紹景點”的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情境性。
3.“白色思考帽”陳述觀課事實
“白色思考帽”呈現客觀記錄及統計結果,如師生互動次數、學生實踐時間、教師提問數量及類型等。語文學習任務的價值在于用學習內容的結構化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白色思考帽”主要統計了課例《趙州橋》中的兩項學習任務,一是“制作趙州橋的身份證”,用時22分鐘;二是“向游客介紹趙州橋”,用時11分鐘。此課中還開展了兩次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第一次是討論趙州橋的主要特點,用時3分鐘;第二次是練習介紹趙州橋,用時5分鐘;小組合作之外,師生互動28次,生生互動5次。
“白色思考帽”要提前思考:教研主題的內涵和本質是什么?課堂上的哪些客觀事實與教研主題相關?觀課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重點觀察、記錄相關信息,評課時的交流才能切題,才能反映教研主題在課例中的落實情況,為其他“思考帽”提供參考。
4.“黃色思考帽”作出正面評價
“黃色思考帽”結合自己的觀察及“白色思考帽”的發言,從正面剖析課例,列舉課例的亮點。“黃色思考帽”的主要觀點:一是任務包裹知識,實現教學目標。第一項任務“制作趙州橋的身份證”,提煉關鍵詞整體感知課文,解密課文如何把關鍵詞寫清楚;第二項任務“向游客介紹趙州橋”,利用關鍵詞介紹趙州橋,落實單元語文要素。二是任務驅動實踐,體現學生主體性。兩項學習任務用時33分鐘。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和情境性得到充分體現。學生學得主動,學有所獲。
5.“黑色思考帽”指出存在問題
“黑色思考帽”結合自己的觀察及“白色思考帽”的發言,對課例提出否定、質疑,指出課例的不足。“黑色思考帽”的主要觀點:一是學習任務的真實性還不夠,“導游向游客介紹趙州橋”時,游客沒有出現,導游與游客沒有互動,不利于任務的完成;二是學習任務的支架還不夠,學生在模仿導游介紹趙州橋時只是利用關鍵詞支架,卻沒有用到文中先總后分、比喻、排比等表達方法;三是學習任務的完成度還不夠,學習任務中設計的是向外國游客介紹趙州橋,但外國游客的身份特點沒有體現出來。
6.“綠色思考帽”提出創新建議
“綠色思考帽”針對“黑色思考帽”的發言,結合自己的觀察,對課例的不足之處提出創造性和建設性的意見。“綠色思考帽”的主要觀點:一是補充任務條件,選擇趙州橋的某一個特點向游客講解清楚,引導學生運用課文中寫清楚特點的表達方法;二是還原真實情境,讓其他同學扮演游客,對導游沒講清楚的地方進行追問,對導游的講解進行評價,增加生生互動,體現“教一學一評”一體化;三是增強對象意識,面對外國游客,在介紹時要體現出文化自信。
7.自選“思考帽”自由發表觀點
教研組成員自選某頂“思考帽”發表觀點,補充這頂“思考帽”的發言。有的成員選擇“黃色思考帽”補充觀點一把課后題轉化為學習任務,而不是另起爐灶,這個思路值得學習;有的成員選擇“綠色思考帽”補充觀點一一以“導游向游客介紹趙州橋”為主任務并將其前置,在上課伊始就帶著這個任務去開展學習活動,閱讀課文的目的感、意義感會更強;等等。
8.“藍色思考帽”總結研討結果
“藍色思考帽”梳理討論內容,形成主題教研成果。“藍色思考帽”的主要觀點:一是關于學習任務的內涵,學習任務是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的統一體,“任務”是方式,“學習”是本質,“素養”是目的,學習任務包含的所有要素都是為了開展符合核心素養形成規律的語文學習活動;二是關于學習任務的要素,學習任務要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表現為有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三是關于學習任務的設計,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習情境,統整語文要素、課后題等學習要求,進而設計包含系列學習活動的學習任務;四是關于學習任務的實施,完成學習任務要能體現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過程,“復雜性”體現在情境對學習活動的規定和指引,“解決問題”體現在學生對所學語文知識的運用,“過程性”體現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生生互動、合作學習的高密度。
觀課議課是為了把這節課上好,教研組可以根據本次教研結果再開展一輪“六頂思考帽”式觀課議課活動。觀課議課更是為了把這類課上好,“藍色思考帽”把對具體課例的研討提煉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這個結論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對教研組每位教師都具有指導意義。在這樣的教研活動中,每位教師都是貢獻者和受益者。
可見,“六頂思考帽”能引領教師圍繞主題以不同的角色、從不同的思維角度進行課例研討,促使教師全員、全面、全過程地參與,發揮團隊智慧,達成集思廣益的效果,既能提升教研實效,又能實現個人成長與團隊建設的融合共進。
【參考文獻】
[1]愛德華·德·博諾.六頂思考帽[M].馮楊,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2]王姣姣,王慧玲.“六頂思考帽”在教師培訓中的應用探索[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項目“基于實踐共同體取向的小學教研組建設研究\"(課題編號:2020YQJK09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