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總目標中提出,學生能根據需要,用書面語言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要達成這個總目標,一線教師必須長期實踐,制訂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訓練措施,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信心,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激發入門興趣,讓學生接受寫作
教育家贊科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使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要想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首先必須激發他們的興趣。
(一)引導入門,提高自信
三年級的寫作,不再是看圖寫話,全靠學生想象輸出,這對三年級學生來說,確實是個挑戰。剛步入三年級時,很多學生對寫作有畏難情緒,一提筆寫作就緊皺眉頭。因此,教師首先要消除學生對寫作的畏懼感,要讓學生明白:我口表我心,我手寫我口。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說,怎么說的就怎么寫,想怎么寫就怎么寫。讓學生處于一種放松的、無拘無束的狀態,這樣他們自由發揮寫出來的文章才會各有千秋。
(二)積極鼓勵,激發興趣
作文講評時,教師可以挑選出優秀作文在全班范讀,有些學生某一部分或者某一段寫得精彩的,也可以挑出來范讀,還要大力表揚有進步的學生,爭取讓更多學生得到正向的反饋,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平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向報社、雜志投稿并踴躍參加各類作文比賽;還可以把學生的優秀作文印制成作文集,分發給全班同學和家長,讓大家一起來分享寫作成果,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讓他們愛上寫作。
二、教授寫作技巧,讓學生學會寫作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作家,那么在各個學習階段,都得注重寫作技巧的積累,而不是輕信、曲解‘兒童天生就是詩人’‘孩子天生就是作家’,坐等收成。”所以,在學生愿意寫作之后,教師還要教給他們方法,讓他們知道怎樣才能提升寫作水平。
(一)創設教學情境,提供寫作素材
創設情境,就是由教師提供一種具體的情境,讓學生體驗,設身處地去感受,再把這種體驗和感受寫下來。例如,在教學第八單元的習作“那次玩得真高興”時,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玩游戲的情境。全班學生一起玩“畫鼻子”的游戲,上臺畫鼻子的學生認真畫,沒上臺的學生在下面積極指揮,甚至還有調皮的學生在下面故意瞎指揮,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體驗。游戲后,馬上進行寫作,讓學生把這次畫鼻子游戲的全過程寫下來。這樣,給學生創設了一種具體的游戲情境,學生就有素材寫了,也能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再如,在教學第六單元習作“這兒真美”時,為了讓學生有素材寫,教師帶著學生來到學校門口的花壇前,依次按照花壇前、花壇中心、花壇兩側以及花壇后面的順序仔細觀察,每一個不同的觀察點能看到哪些景物,每一種景物有什么特點,甚至還要調動嗅覺和觸覺去聞一聞、摸一摸。教師一邊觀察一邊提醒學生看看這些景物靜態和動態的時候分別是怎樣的,學生觀察之后再來動筆寫就覺得簡單多了。
(二)傳授寫作技巧,引導學生學會構思
學生有素材了,教師還要教他們如何梳理思路和規劃結構,這樣才能把作文寫得有條理。例如,在寫“畫鼻子”游戲時,可以按照“游戲前一游戲中一游戲后”的順序來寫,把全文分為三部分。詳寫游戲中,在這一部分,又可以用上“首先…接著…然后最后”表示時間順序的詞來寫。這樣有詳有略,整篇文章的結構也就梳理出來了,條理非常清晰。如果能在文中加上一些具體的心理、動作和語言等細節描寫,那就錦上添花了。
(三)鼓勵學生合理想象,大膽創新
想象是作文的翅膀。如果在寫作中,學生能夠熟練運用想象,就能浮想聯翩,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在教學第四單元習作“續寫故事”時,教師從人物、地點、時間、事件四個方面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例如,人物可以是植物、動物或者其他沒有生命力的事物;地點可以是天上地下,可以是海洋陸地,也可以是小區、校園、公園等;時間可以是以年、季節、星期為單位,也可以是某天的早、中、晚;事件的范圍就更廣了,可以是任何有意義的故事。在編故事的過程中,教師還教學生通過大膽的想象特意給童話故事制造點意外,這樣的故事才能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四)充分發揮例文的示范引導作用
在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習作例文能夠為學生的寫作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導作用。以第五單元習作“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為例,此單元的習作要求是這樣的:“這段時間我們觀察了不少身邊的事物,有了很多新發現。這次習作,就讓我們把最近觀察時印象最深的一種事物或一處場景寫下來。”看了要求后,部分學生提問:“‘事物’和‘場景’是什么意思?”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閱讀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和《我愛故鄉的楊梅》的題目,讓學生明白一朵花、一棵樹、一只小蝸牛、一朵白云等都是繽紛世界中的事物。接著,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學習這兩篇例文,看看例文是從哪些方面來寫小狗和楊梅的。通過學習習作例文,學生理解了習作題目所包含的意思,也大概知道了該如何寫,這樣寫作起來就容易多了。
三、注重平時引導,讓學生樂于寫作
(一)仔細觀察,用心生活
好的素材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和熱愛。絕大部分學生寫作時不知道寫什么,就是因為他們平時對身邊的事物缺乏觀察,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身邊事、身邊人、身邊物,讓他們明白:生活處處皆文章,只有留心觀察、用心生活,才能在寫作時擁有獨特的見解。
(二)廣泛閱讀,豐富情感
閱讀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基礎。教師要讓學生每天留出固定的閱讀時間,還要給他們提供多樣化的閱讀材料,讓他們接觸不同風格和題材的文章,拓展他們的語言表達和思維廣度,培養他們對文字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三)模仿范文,學以致用
寫作教學和課文教學是密不可分的,每一篇經典課文其實都是學生反復模仿、借鑒學習的優秀范文。在學習課文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寫了什么?他是怎么寫的?他為什么要這樣寫?學生了解了作者的謀篇布局和寫作方法后,教師再安排類似的小練筆,讓學生模仿習作,這樣既降低了習作的難度,也使學生在模仿過程中再次領悟了課文的精妙之處,可謂一舉兩得。
(四)積累詞句,文采飛揚
要想寫好作文,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進行長期積累。筆者給班上每個學生準備了一本摘抄本,讓他們將平時讀到的經典文章和好詞妙句摘抄下來,早讀時經常大聲朗讀。積累得多了,才能在寫作時厚積薄發,文采飛揚。
四、優化評價方法,讓學生愛上寫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以及多種評價方式的綜合運用,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評價方式的改革。在三年級寫作教學中,筆者采取了面批、流動批改等多種方式,在評價上以激勵為主,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增強自信心為準則,以賞識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創作成果。
(一)面批作文,對癥下藥
學生寫作完成后,筆者經常一對一面批,這樣的效果非常好。因為在面對面批改作文時,筆者總是一字一句地讀出來,在讀的過程中,一發現問題就馬上給他們講解,這樣學生才知道自己的作文有哪些優點,存在哪些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改進。
(二)流動批改,取長補短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思維定式和認識局限,很難發現自己的問題,所以,同學間的流動批改很有必要。學生在批改其他同學的作文時,讀到了不同的作文素材,體會到了不同的寫作方法和風格。對于同學作文中寫得不好的地方,還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這樣流動批改的次數多了,學生能夠取長補短,作文水平自然而然也能得到提升。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為此,教師應該從興趣入手,教給學生一些寫作技巧,讓他們學會寫作,平時加以引導訓練并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激勵方式,讓他們愛上寫作。日積月累,學生的寫作水平一定能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何捷.何捷老師的命題作文教學[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8.
[2]蔣軍晶.讓孩子學會寫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