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5)05-0073-03
我國是竹資源大國,也是竹產業強國,擁有多達837種竹子種類,竹林面積廣達756萬 hm2 ,且年竹材產量在1.5億t以上,竹年產值近3200億元,從業人員超過1500萬人,人均年收入超過1萬元[。我國竹制品種類豐富,包括人造板、竹漿(紙)、家具、食品、竹炭、工藝品等門類的上萬種產品,產量巨大。整理國家統計局相關資料可知,2024年我國竹炭產量約31.5萬t,竹筍干產量約99.84萬t,木竹地板產量約70757萬 m2 。竹產業作為綠色產業和林業的朝陽產業之一,促進其加速發展對農民致富、鄉村振興、落實國家“雙碳”目標均具有重要作用。
六安市具有豐富的竹資源和堅實的竹產業基礎,其竹產業的發展前景廣闊。雖然六安市在竹資源培育和產業發展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甚至處于發展瓶頸。基于此,剖析六安市竹資源和竹產業的發展狀況,分析其優勢與不足,并深入思考竹產業發展思路與途徑,為促進六安市竹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1六安市竹產業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六安市及下轄各縣區對竹林基地的建設極為重視,持續強化竹產業的基礎支撐,建成竹資源基地271個。2022年,市政府發布了《六安市推進竹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隨后相關部門也出臺了相應的扶持政策。2022年底,六安市建立了89個高效材用林和筍材兩用林基地,總面積達 893.330hm2 。此外,還派遣了48名林業科技特派員,開展了615次林業科技服務活動。如裕安區西河口鄉,實施了 33.500hm2 低產低效竹林復壯改造項目,并建設了 20.100hm2 高效材用林示范基地;霍山縣積極開展低質低效竹林改造活動,投入項目補助資金440萬元,完成年度竹林撫育1544.015hm2 。為解決毛竹采運的難題,六安市及有關縣區及時籌措資金,集中修建竹林經營便道,以節約成本、提高采伐效率。
截至2022年底,六安市共有竹企業236家,其中龍頭企業17家(國家級2家、省級6家、市級9家);竹加工作坊80個;竹產業經濟效益顯著。2022年六安市竹產業產值達367016萬元。其中,霍山縣220000萬元,金寨縣73466萬元,葉集區31000萬元,裕安區23912萬元,舒城縣14828萬元,金安區3810萬元。竹產業已成為推動六安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產業。
2六安市竹產業發展的優勢與困境
2.1六安市竹產業發展的優勢
全市共有32個鄉鎮屬于竹主產區,霍山縣諸佛庵鎮被授予“中國竹制品名鎮”稱號,裕安區西河口鄉被授予“安徽竹鄉”稱號。其竹產業發展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2.1.1 竹資源豐富
六安市作為安徽省重要的竹資源大市,為發展竹產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第一,竹類種質資源豐富。據調查統計,六安市共有竹類植物6屬25種1變種4變型,以剛竹屬竹種為主,兼有多種復軸混生型竹種分布,竹類植物豐富多樣,且具有明顯的南北過渡特性。同時,六安市也分布有如烏竹、少穗竹等珍稀竹類。第二,竹林分布量大面廣。六安市共有竹林面積約72 940hm2 ,立竹總量約2.58億株。其中,六安市竹林以毛竹林為主,同時分布早園竹、雷竹、水竹等小徑竹林。毛竹林面積大、出材率高,是竹材加工的主要原料來源。
2.1.2 地理位置優越
六安市距離我國北方竹產品消費區較近,擁有長江以北最大的竹產品生產基地,便捷的交通為竹產品的運輸提供了有力保障。由于竹產品運輸成本低,市場信息來源廣,因此竹產品的運輸和銷售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六安市竹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助力六安市的竹產品迅速打開全國乃至國際市場。
2.1.3竹加工業穩步發展
六安市現有竹企業236家,新建竹業初加工示范園區3個,分別位于霍山、金寨、舒城,總面積為 20.27hm2 。霍山縣引進安徽萬青竹材科技有限公司香刨花板生產線、竹木纖維集成墻板等項目,還引進安徽易可竹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相關項目,盤活閑置毛竹加工生產線,改而生產戶外重竹地板,促使當地毛竹收購價格的增長,助力霍山豐樂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帶動3000戶農民(其中貧困戶63戶)增收。裕安區涉竹加工企業增至31家,2022年產值達1.34億元。葉集區引進安徽金竹生物基新材料有限公司項目,同時圍繞該企業項目積極招引下游竹纖維提取深加工項目,進一步延伸產業鏈。
2.1.4竹產業三產融合發展步伐加快
2022年安徽省將三產竹林景觀利用納入竹產業統計,六安市竹產業產值達36.7億元。其中,霍山縣開發了“佛子嶺大林竹海”、諸佛庵鎮“大別山第一竹海”與“楊泗嶺竹海生態觀光休閑園”以及落兒嶺鎮“六萬情峽景區”等與竹林旅游結合的項目,每年產值約2億元,帶動就業約5000人。
2.1.5技術創新與品牌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六安市積極引進和培育竹產業高端技術和管理人才,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產學研合作。通過建設竹業研發中心、設計中心等,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提高竹制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鼓勵企業參加各類展銷宣傳活動,推動竹制品品牌化建設。六安市已有多家竹產業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和市級專精特新企業,竹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高。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以及“以竹代塑”觀念的推廣,市場對竹制品的需求不斷增長,竹制品以環保、健康、實用等特點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六安市竹制品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竹制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2.2竹產業發展的困境
六安市竹產業發展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竹產業發展領先的地區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尚需不斷提升和加強。
2.2.1發展觀念滯后
一是六安市對竹產業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當地竹產業發展的目標不夠精準、思路不夠清晰,與竹產業先進地區相比差距較大;二是部分竹農依然秉持著“天長天養”“靠天收”等陳舊觀念,不愿意投入資金和勞力從事竹林經營,導致大量竹林產量低、效益差。
2.2.2產業化發展水平不高
一是竹加工企業規模小,科技創新能力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明顯;二是竹企業工藝、設備落后,經營管理粗放,資源綜合利用率不高;三是竹產品同質化現象突出。搶奪資源現象普遍存在,部分竹產品仍停留在粗加工的階段,市場占有率低,產品附加值不高。
2.2.3竹產區基礎條件落后
竹林多分布于偏遠山區,采伐主要靠人工,機械化作業普及率低,人工運輸成本較高,該采未采的毛竹約占 30% ,對竹農種植毛竹的積極性和收入造成直接影響。
2.2.4竹生態旅游業帶動能力不足
竹林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新興業態剛剛起步,對竹景觀、竹文化的開發利用尚處于初級階段。此外,竹生態旅游引擎項目少,帶動能力不強,竹產品消費氛圍不濃,竹鄉巨大的生態功能沒有有效發揮出來[2]。
2.2.5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雖然政府部門出臺了竹產業相關扶持政策,但是在實際推進過程中,部分政策內容與市場實際需求存在脫節,執行環節的操作性仍需優化完善。此外,縣(區)財政壓力較大,對竹產業的扶持重點基本停留在第一產業,第二、三產業發展的扶持仍需進一步強化,特別是加強對竹產業龍頭企業在貼息貸款、技術改造、科技創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3安吉經驗對六安市竹產業發展的啟發
浙江省安吉縣作為全國著名的“竹子之鄉”,主要通過健全政策支撐體系、聚焦完善產業發展、拓寬應用場景和積極營造社會參與氛圍等途徑,進行“以竹代塑”實踐,推動了當地竹產業的轉型升級[3]。竹材被廣泛應用于建筑、家具、包裝、日用品等領域,竹產業從傳統的原竹銷售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轉變。迄今為止,安吉縣憑借占全國不到 1% 的竹林面積,實現竹產業年總產值已突破200億元,創造了超過全國5% 的竹產業年總產值的佳績,生動詮釋了“小竹子成就大產業”的奇跡。同時,通過舉辦竹產品博覽會、開竹節等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商前來參觀、洽談合作,進一步推動了當地竹產業的繁榮發展。安吉縣的\"以竹代塑”實踐為全國乃至全球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安吉縣的成功經驗表明,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全民參與的方式,可以有效推動塑料污染治理和竹產業的轉型升級。
4六安市竹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因此,六安市應加強與浙江安吉、福建永安等竹產業發展先進地區的對接交流,引進其新理念、新技術,梳理發展思路,為促進竹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4.1 加強組織領導
一是建立組織保障。市級層面建立竹產業開發領導小組,研究、制定竹產業發展規劃和相關扶持政策措施,協調有關單位開展工作,形成工作合力;二是要明確責任分工。按照竹業科學發展的導向,細化到具體工作中去,做到責任到人,推動工作有序開展。制定產業發展目標和重點推進項目,進一步高效整合項目機遇、資金支持、科技支撐、人才儲備等資源,優化管理機制,強化跨部門、跨層級協作配合,制定詳盡的考核激勵辦法,充分激發各參與方的工作熱情和創造活力。
4.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主動發揮引領作用,在資金扶持、土地使用、廠房供給、電力保障及勞動力配置等方面提供支持,以消除發展中的障礙。在資金扶持方面,市財政部門為支持竹產業的發展設立專項基金。該基金旨在協同推動3個產業領域的進步:一是加強第一產業中竹資源基地的建設;二是促進第二產業中竹產品的研發與創新,如竹材替代塑料的策略和方法、竹纖維餐具的設計、竹制文具產品的設計;三是深化第三產業中對竹文化的研究、發掘及利用,從而帶動竹產業內部的互動與整體發展。同時,堅持誠信為民,對市級財力進行合理規劃,采取獎補、建后補助、貸款利息補助等形式,確保獎補政策落到實處。此外,增加對新竹林種植、低產竹林改造以及林下經濟開發等項目的補貼,激勵竹農積極參與竹林栽培,擴大竹林面積,提升竹資源的總產量。組織實施好成長型、創新型中小竹企培育的項目,在資金、研發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積極爭取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以及國際竹藤中心的大力支持,與高校、科研機構進行產學研合作,加快竹產業科技成果的推廣與轉化。在六安市“紅綠融合”的背景下,充分把握“長三角一體化”、上海市與六安市對口合作等政策,將其與竹產業深度融合,增強竹產業的宣傳,進一步擴大竹產品的消費市場。
4.3支持和協調“三產”聯動發展
一是強化科技培訓,確保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利用。建立高效竹林生產體系,提高竹林培育質量。二是科學歸類,分類指導,實施定向培育:低丘緩坡地、立地條件好、采取集約經營模式,以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生態區位重要流域應以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為導向進行竹林經營,以取得最佳生態效益;交通方便、經濟條件較好的區域可開發其竹林的觀賞價值,開展竹生態旅游、竹文化旅游。三是打造研發平臺,提高科技含量。把竹資源綜合開發與應用作為促進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抓手,大力發展竹產品深加工產業,提高竹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推進全市竹產業的協調發展[4。四是大力發展生態觀光竹業。利用自身特色優勢,圍繞通道沿線、重點竹鄉、重要景區景點,打造一批以竹為主要元素的綠色通道、竹廊、生態觀光、竹林康養等“竹文化+”產業。五是拓展竹產業新領域。六安市應積極探索推進竹林碳匯開發和交易,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4.4加快竹產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摸底調查,六安市竹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需要健全竹林經營基礎設施建設的經濟支持體系,加大對竹林園區、竹林示范區及竹業經營主體基地的生產設施建設扶持力度[5]。例如,加強竹林區域道路建設,有利于偏遠竹林區域竹材和竹筍的采伐、挖掘和運輸,進而降低竹產業的生產成本,并提高其提高生產效率。
4.5建立健全高效管理機制
一是加強對竹業合作社的管理。充分發揮其在服務竹農、竹業企業等方面的職能作用。優化“竹企、竹業合作社、竹農”三方利益分配關系,構建利益共享的公正合理框架和聯動制度。二是推進竹林地流轉。支持組建筍竹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林場、家庭林場等新型竹業經營主體,采取“企業 + 基地 + 農戶”“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的模式,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三是深化行業管理運行機制,加大監管力度,充分利用竹業合作社在竹農與市場、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有效整合零散小戶生產,促進其集約化、組織化生產。四是建立毛竹產業協會,及時處理行業內部的竹產業信息發布、產品質量監督、行業行規自律、技術交流培訓等事宜。
4.6延伸竹加工產業鏈,強化竹林綜合利用
重點拓展筍竹深加工產業鏈的深度和廣度,強化項目儲備體系,積極開展招商活動,吸引一批筍竹加工龍頭企業入駐。實施筍竹同步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綠色竹筍食品加工,支持筍竹加工企業購置關鍵設備,開展研發,打造品牌,開拓市場。充分利用竹林下空間和生態優勢,推廣林藥、林菌、林禽、林畜等模式,發展竹下生態種植、養殖、采集、加工等復合型經營。同時,加強竹林保護修復,加快低產低效竹林復壯改造,強化退化竹林修復更新。
5結束語
中國竹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在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支持下,通過技術創新以及市場需求的推動,有望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優質綠色產品,滿足人民的需求,為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作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曄,胡澤妍,趙英淑,等.一根翠竹的產業突圍和“全球遠征”[N].科技日報,2025-02-13(005).
[2]劉恒貴,劉廣路,方炎明,等.推動鄂南竹產業轉型發展的路徑[J].世界竹藤通訊,2021,19(5):69-73.
[3]蔡步雄.聚精會神抓好經濟建設[J].今日浙江,2003(增刊):64-65.
[4]徐關生,葉正凱,陳英.景寧縣竹產業發展的思考[J].綠色科技,2012(5):61-62.
[5]張健,張宏亮,謝錦忠,等.浙江省竹產業發展瓶頸及對策建議[J].竹子學報,2019,38(2):11-15.
[6]蓋學勇.德州市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政策工具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