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5)05-0296-03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雷電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嚴重威脅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氣象防雷檢測作為氣象檢測和預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預防和減輕雷電災害威脅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強氣象防雷檢測工作,完善氣象防雷檢測體系,對提高氣象防雷預警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促進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氣象防雷檢測的重要意義
1.1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氣象防雷檢測是通過對雷電活動的實時檢測和預警,及時發布雷電預警信息,提醒人們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雷電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尤其是對戶外作業、露天活動及居住在山區、高原等雷電高發區的人群來說,及時準確的雷電預警信息可以有效保障其生命安全。同時,氣象防雷檢測還可以為防雷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提供重要依據,進一步提高防雷設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1.2促進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許多關系國計民生的國家重大工程(如電力、通信、交通等)中的基礎設施,都容易受到雷電災害的破壞。氣象防雷檢測可以為這些重大工程的建設和運營提供重要的氣象信息支持,幫助工程建設單位合理安排施工計劃,提高工程建設效率和質量。同時,氣象防雷檢測還可以為重大工程的防雷設計提供關鍵參數,確保工程的防雷性能滿足相關標準要求,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雷電災害風險,保障重大工程安全平穩運行,促進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1.3為防雷科研提供數據支撐
氣象防雷檢測獲取的雷電檢測數據,是開展雷電物理機制、雷電災害成因、雷電防護等方面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深入分析和挖掘雷電檢測數據,可以揭示雷電活動的時空分布規律、能量強度特征等,為深入認識雷電災害成因機制、開發更有效的雷電防護技術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雷電檢測數據的長期積累也為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對研究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規律和趨勢具有重要價值。
2氣象防雷檢測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氣象防雷檢測站點分布不均衡
造成氣象防雷檢測站點分布不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財政實力雄厚,有更多的資金可投人氣象防雷檢測站點的建設和維護;而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高原地帶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財政資金有限,難以滿足氣象防雷檢測站點建設的需求。
第二,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密集,重大工程項目集中,對氣象防雷檢測的需求更迫切,因此在站點布局上也更完善;而中西部地區人口相對稀少,重大工程項目較少,對氣象防雷檢測的客觀需求相對較低,影響了當地政府對氣象防雷檢測站點建設的重視程度。
第三,地形地貌條件的差異也是導致氣象防雷檢測站點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中西部地區地形復雜多變,海拔高差大,氣象條件惡劣,對氣象防雷檢測站點的選址、建設和維護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觀上增加了站點建設的難度和成本。而東部沿海地區地形相對平坦,氣象條件相對溫和,更有利于氣象防雷檢測站點的建設和運行。
2.2氣象防雷檢測技術手段落后
目前,我國氣象防雷檢測主要依賴傳統的地面人工觀測和雷達探測等技術手段。這些技術手段雖然經過多年發展和完善,但在檢測效率、探測精度及適用性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局限性。首先,地面人工觀測容易受到觀測人員經驗、主觀判斷等因素的影響,數據質量難以保證;雷達探測則容易受到地形遮擋、信號衰減等因素的干擾,在復雜地形條件下的探測效果有限。其次,傳統的氣象防雷檢測技術手段很大程度上依賴天氣條件,受到能見度、降水、云量等因素的制約。惡劣天氣條件下,探測設備的工作性能會明顯下降,甚至無法正常工作,影響檢測數據的連續性和可靠性。同時,現有的氣象防雷檢測設備布設不足,難以實現對雷電活動的全面檢測,檢測數據的代表性有待進一步提高。最后,現有的氣象防雷檢測技術成果轉化應用還不夠深入。很多新技術、新方法研發成功后,受技術標準、應用規范、管理機制等因素制約,推廣應用進程緩慢,尚未在氣象防雷檢測業務中充分發揮作用。
2.3氣象防雷檢測數據共享機制不健全
氣象防雷檢測數據共享機制不健全,使寶貴的雷電檢測數據難以在部門間高效流通和充分利用,制約了我國氣象防雷檢測事業發展。
首先,氣象防雷檢測數據來源廣泛,涉及氣象、電力、通信、民航等行業和部門,但長期以來,各部門缺乏統一規范的數據格式標準和管理規程,導致不同來源的雷電檢測數據在采集標準、質量控制、時空分辨率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難以實現有效匯聚和融合應用。
其次,部門間數據共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普遍不高,缺乏切實有效的利益協調和促進機制。部門利益割裂、數據壁壘林立等問題突出,阻礙了數據在不同行業和部門間的互聯互通以及資源整合。許多部門和單位出于對數據安全、保密等方面的考慮,對數據共享持謹慎態度,沒有形成常態化的數據共享機制和通暢的數據流轉渠道[1]。
再次,現有的氣象防雷檢測數據管理手段比較落后,數據的標準化、規范化水平不高,元數據、數據目錄等還不夠完善,影響了數據檢索、查詢、獲取的便捷性和高效性。由于缺乏對數據質量的嚴格控制和統一管理,難以保障不同來源數據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最后,在氣象防雷檢測數據共享領域,還缺乏健全完善的標準規范和制度政策。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數據共享運行機制,數據提供方和使用方的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在數據分級分類、知識產權保護、數據定價、激勵約束等方面的政策制度還不夠完善,影響了數據共享中各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4復合型人才匱乏
當前,我國氣象防雷檢測領域復合型人才匱乏的問題日益凸顯,存在專業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優、素質不高等問題,制約了氣象防雷檢測事業創新發展。
問題的癥結在于,氣象防雷檢測是一項多學科交叉的系統工程,涉及氣象學、大氣物理、電磁學、信息技術、工程防護等領域,對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國高校的氣象防雷專業教育內容還比較單一,人才培養模式相對傳統,難以適應新時代氣象防雷檢測工作的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大多局限在氣象學和大氣物理等傳統學科領域,現代信息技術、工程防護等交叉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明顯欠缺,畢業后難以快速適應氣象防雷檢測的實際工作需求。
從業人員知識更新不及時、繼續教育培訓不足的問題也比較突出。氣象防雷檢測技術更新換代快,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涌現,而許多基層一線人員受制于學習時間和渠道,難以及時、全面地學習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難以適應氣象防雷檢測工作的新要求。繼續教育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培訓內容更新不及時,高質量、高水平的培訓項目比較匱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在職人員專業素養的持續提升。
人才激勵和競爭機制還不健全,人才成長的內在動力有待進一步激發。氣象防雷檢測部門的用人機制相對僵化,在崗位設置、職稱評聘、薪酬待遇等方面,還不能充分體現知識技能價值,難以調動專業技術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青年人才和高層次創新人才的成長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缺乏暢通的職業發展通道[2]。同時,氣象防雷檢測工作的艱苦性和專業性,使許多優秀人才尤其是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流失嚴重,人才隊伍數量質量難以滿足事業發展需要。
3加強氣象防雷檢測工作的優化對策
3.1完善氣象防雷檢測站網布局
針對當前氣象防雷檢測站點分布不均衡的問題,要進一步優化站網布局,著力提高中西部地區特別是雷電高發區的站點密度。應綜合考慮地形地貌、雷電活動特征、重點防護對象等因素,科學規劃和建設一批氣象防雷檢測站,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結構優化的立體檢測網絡。通過加密觀測站點,擴大檢測范圍,提高檢測數據的代表性和可靠性,為提高雷電災害防御能力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加強氣象防雷檢測站的標準化建設和規范化管理,完善站點運行維護機制,確保檢測設備的正常運轉和數據的連續穩定采集。
此外,優化站網布局還要統籌考慮不同部門和行業的需求,加強與電力、通信、民航、地方政府等部門的溝通協作,在站址選擇、建設運維等方面形成合力,提高站網建設的整體性、協同性。積極探索社會化的多元投入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和市場力量參與站點建設和運行維護,增強氣象防雷檢測站網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3.2加快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
加強氣象防雷檢測關鍵技術攻關,突破雷電三維定位、閃電預警、雷電風險評估等核心技術瓶頸,研制新型雷電探測設備,提高雷電檢測的時效性和精細化水平。積極開展衛星雷電檢測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充分利用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獲取的雷電信息,實現雷電活動的大范圍、全天候檢測。加快雷達探測、閃電定位等新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建立基于多源檢測數據的雷電綜合分析平臺,提高雷電災害的早期識別和預警能力[3]。同時,密切關注國內外氣象防雷檢測技術發展動態,積極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氣象防雷檢測技術創新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設立專項科研計劃,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強化協同攻關。建立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聯盟,搭建科技資源共享平臺,促進優勢互補、成果共享。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提升科技支撐業務發展的效能。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力。同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維護科研人員合法權益,調動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3建立健全數據共享機制
制定氣象防雷檢測數據共享管理辦法,建立統一規范的數據格式標準和質量控制規程,促進不同部門、不同行業雷電檢測數據的有效匯聚和共享共用。搭建氣象防雷檢測數據共享平臺,實現數據的網絡化、標準化管理和實時在線服務。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氣象防雷檢測數據的生產與服務,發展基于市場化機制的數據共享模式。加強部門協調聯動,建立健全跨部門、跨行業的數據共享機制,明確數據共享的內容、方式、頻次等,實現政府部門和社會機構的數據充分共享和有效利用。同時,加強數據安全保護,建立數據使用的權限管理和責任追究制度,切實保障數據安全。
構建科學規范的數據共享標準體系,制定統一的數據采集、處理、交換、發布等技術標準規范,做好不同來源、不同類型數據的清洗、比對、校驗和融合,確保共享數據的準確性、一致性和實時性。創新數據共享服務模式,建立云平臺、開放API等數據共享渠道,方便用戶及時便捷獲取所需數據。拓展數據共享的廣度和深度,推動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數據匯聚共享,實現數據資源的全面整合和深度開發利用[4。加快發展數據質量控制、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等關鍵技術,提升數據共享的智能化水平。樹立大數據思維,推動數據共享理念深人人心,形成數據共享文化,為氣象防雷檢測現代化發展提供有力數據保障。
3.4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完善氣象防雷檢測人才培養體系,加大復合型人才培養力度。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培養優勢,深化產學研用合作,建設一批氣象防雷檢測人才培養基地。定期開展業務培訓和技能競賽,提高在職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實踐能力。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完善職稱評聘、薪酬分配等制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加強國際人才交流合作,選派優秀人員赴國外知名大學、研究機構學習進修,引進國外高層次人才來華工作,促進人才的國際化發展。同時,注重發揮行業組織和學會的作用,搭建人才交流平臺,促進學術交流和經驗分享,推動氣象防雷檢測人才隊伍的可持續發展。
優化人才成長發展環境,統籌推進高校教育、在職培訓、職業發展“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推動高校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注重實踐創新能力訓練。創新繼續教育培訓方式,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課程學習與實踐鍛煉互促的方式,提升培訓實效。優化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完善管理、專業、技能等多元化的職業發展路徑,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完善配套政策,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提供廣闊舞臺[5]。強化用人主體責任,嚴格人才選拔標準,讓品德優良、業務精湛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擔當重任。
4結束語
氣象防雷檢測是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分析了氣象防雷檢測工作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從完善站網布局、加快技術創新、健全數據共享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優化對策。未來,氣象部門要以提高氣象防雷檢測水平為目標,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牽引,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體制機制建設,為提高防災減災綜合能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臧艷華.常見氣象防雷檢測問題與完善措施研究[J].中國設備工程,2023(15):189-191.
[2]宋峰.鄒城市氣象防雷檢測工作常見問題及其解決措施[J].科技資訊,2022,20(10):86-88.
[3]吳瓊,吳瑾,姜紫陽,等.氣象防雷檢測工作常見問題及解決措施[J].農業災害研究,2021,11(4):96-97.
[4]劉洋,劉曉娜.氣象防雷檢測工作常見問題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學,2020,11(16):132-133.
[5]鄭明,馮有成.氣象防雷檢測工作常見問題及措施信息化探索構建[J].智能城市,2020,6(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