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諸城市作為一座素有改革創新的縣級市,自改革開放以來,先后創造了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農村社區化等寶貴經驗,為全國農村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近年來,諸城市聚焦農村“分散的資源阻礙生產力發展”這一主要問題,緊扣優化農民與土地關系這一主線,將深化農村股份合作改革作為拓展創新“諸城模式”的關鍵突破口,積極探索“村社一體、利益共享、股份合作”的農業產業發展新路徑。相州鎮作為諸城市的產糧大鎮,積極探索推進糧食股份合作制改革等產業發展新路徑,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組織、生態全面振興。
1主要做法
1.1探索股份合作新機制
相州鎮創新采用“黨組織 + 股份合作社 + 龍頭企業 + 農戶”的發展模式,規劃建設了“社企融合·共富先行”金梧股份合作示范片區,面積達6000畝。通過推動土地股份型、生產經營型股份合作,由村干部擔任合作社理事長,已成立股份合作社10個,發動1604個群眾入股。
在具體實踐中,小梧村社區與濰坊農創集團、密州種業開展“雙企合作”,由濰坊農創集團承擔種植經營的全部支出,實現了合作社資金“零投入”,集體年可增收16.9萬元。這種共贏模式還吸引了8個種糧大戶的1800畝土地參與規模化經營。金葉社區與北京德信公司合作簽約3000畝土地開展鮮食玉米種植,該品種由北京市農業科學院專供,新發地集團訂單收購,預計2年內帶動集體增收50萬元。小梧村股份合作社2024年增收7.2萬元,入社社員除每畝地800元的流轉費外,還可獲得二次分紅81.6元。
1.2提升規模化經營新層級
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探索推廣“龍頭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產業化經營新模式,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糧食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一是推進整鎮制股份合作大田托管項目。一期總投資約1.1億元,占地面積30040畝,其中糧食種植面積30000畝,改造提升農田基礎設施,打造高質高效綠色糧食規模化種植基地,配套建設40畝農創技術服務中心,建成后每年可儲存、銷售糧食12萬噸。二是依托濰坊農創集團、北京德信、濰坊密州種業、佳博天益公司等龍頭企業,持續擴大糧食規模化經營面積,提升良種育繁推和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實現“源頭種業 + 配套服務 + 糧食精加工”一體化發展,全鎮共有50畝以上糧食生產基地215家。規模帶動效益提升,相州鎮農耕農業專業合作社玉米實打測產每畝1122.3千克,位列全省第3名、濰坊市第1名,榮獲2024年濰坊市全年糧食高產競賽冠軍。
1.3科技創新賦能新成果
科技是推動農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相州鎮鼓勵支持企業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以科技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招引青島農業大學、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以東魯種業和密州種業為試驗基地,連續多年開展育種試驗,共同培育良種,推動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推廣。其中,密州種業公司成功爭創首批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目前參與4000多個糧食新品種試驗種植,已有51個小麥新品種、101個玉米新品種通過新品種審定。東魯種業公司“東魯7號”小麥新品種通過省級審定,并人選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科技助力下,相州鎮2022—2024年連續三年刷新濰坊市小麥單產最高紀錄。2024年小麥新品種“魯研951”代表諸城市參加山東省實打測產競賽,平均畝產864千克,名列全省第5名。相州鎮成功入選濰坊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綜合改革試點鎮街名單。
1.4延伸產業鏈條新路徑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相州鎮圍繞延伸產業鏈條,培育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56家,托管服務企業6家,有效增加了農產品附加值。其中山東佳博天益有限公司實現了全產業鏈托管,目前托管服務已輻射諸城市9個鎮,流轉、托管土地達3萬多畝。濰坊農創集團、華寶食品、東魯種業、密州種業、華璽食品等企業拓展了農產品儲運、精深加工等農業產業各環節。為搶占數字經濟發展先機,通過電商直播帶貨,搭建“錦繡相州”直播矩陣,促進相州特色農產品出村進城、走向大市場,推動產業補鏈、強鏈、延鏈,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2024年,全鎮27家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總產值82.26億元,5家規模以上貿易企業實現銷售額4.2億元,相州鎮獲評“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
2 存在問題
2.1產業布局不盡合理,結構不完善
相州鎮作為產糧大鎮,糧食面積占比超過85% ,優質高效的果盤子、菜籃子、肉案子尚未形成主流。以小規模、分散式的傳統耕作農戶為主的種養模式仍未得到較大改觀。在區域產業分工、產業結構調整、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以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缺乏統籌謀劃。一些產業項目缺乏總體性布局考慮,沒有針對鄉村產業基礎、發展條件、人力資源、市場需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從一村一品、錯位分工角度來謀劃彰顯本土特色的鄉村產業,“一鎮一業”“一社區一品牌”的產業格局尚未形成,導致同一產業中的品種結構不夠優化,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加劇了市場競爭。
2.2規模化程度不高,新業態偏少
農業產業規模小、產能低、效益差的現狀尚未根本扭轉,特別是一些特色高效農業,缺乏規模效益的問題比較突出;品牌雜亂、自有品牌少,知名度不高;農業多功能性開發不夠,新業態、新產業有待提升。鄉鎮缺乏鄉村旅游項目,僅有的旅游項目投入少、規模小,以提供餐飲、采摘等基本服務為主,游客體驗及參與性不強,缺乏鄉村度假、休閑體驗功能,項目業態單一、產品趨同、文化內涵單薄。
2.3農技推廣力量薄弱,人才匱乏
鎮街農技推廣力量薄弱,全鎮50歲以上的農技人員約占 60% ,年齡結構失衡,知識更新緩慢,有的技術水平比不上農業企業負責人、種養大戶甚至專業農民。農村勞動力老齡化、鄉村“空心化”現象較重,人才和年輕勞動力外流突出,普遍習慣于傳統保守的生產生活方式,難以承接新六產、新業態,影響了鄉村產業發展。
3 對策建議
3.1土地流轉管理常態化,提高農業產業規模化程度
諸城市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引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4]71號)規定,研究成立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監督管理委員會,負責做好農村產權交易流轉組織協調和監督工作。積極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貸款服務工作,鼓勵引導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參與,支持承包土地向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提高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讓更多技術和資金投入農業生產,通過發展高標準、規模化和專業化的現代種養業,有效提升新型經營主體市場競爭能力,增強農業產業發展優勢、提升農業產業發展效率。
3.2深化股份合作制改革,打造黨組織引領合作社“升級版”
鼓勵農戶、集體以土地、農機、設施等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型、勞務服務型、資產整合型和生產經營型四種類型的黨組織引領合作社,原則上集體持股不低于 20% ,黨組織書記或黨員干部兼任理事長,帶頭發展集體經濟。合作社兼具“股份制”和“合作制”的雙重特點,盈余按照入社成員實際持股比例進行分配,議事決策實行“一人一票”,保護群眾利益。拓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通過清產核資、明晰股權,將社區自身和各網格資產并表組建社區集體經濟組織。積極發展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聯合社),統籌布局產業項目,推動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3.3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做大做強現代種養業
立足鄉村振興“諸城模式”,優化產業布局。做到農村產業發展規劃與鄉村振興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以及文化旅游發展規劃等各類規劃的統籌管理,形成鄉村振興一本規劃、一張藍圖,保證鎮街、社區、村三級產業定位精準、梯次銜接、有序推進。要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以“股份合作制改革”為總抓手,推進農業種、產、銷結構優化,優先發展高產高效農業,推進特色種養提檔升級,逐步建立與資源環境稟賦和功能定位相適應的農業產業結構,實現種養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
3.4提升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水平,增強產業發展新活力
以農業龍頭企業為引領,爭當股份合作改革的“急先鋒”,以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智能化、訂單式統種統銷為模式,圍繞生產的關鍵環節,通過“合作社 + 基地(園區) + 龍頭企業”等多種發展模式,打造優質水果、糧油、蔬菜、肉雞、生豬等農產品聯盟及農產品加工產業聯合體。實施行業企業培強培優計劃,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產學研合作,2025年新增發明專利、專利授權20件以上。提升企業科技投人,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動農業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增強產業發展新活力。
3.5突出機制保障,營造鄉村產業發展良好環境
一是要創新鄉村金融服務。引導金融機構將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當地,重點支持鄉村產業;拓寬擔保物范圍,允許權屬清晰的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業設施、農機具等依法抵押貸款。要深入開展保險服務“三農”工作,擴大保險試點覆蓋面,推行果瓜菜等高效作物政策性保險,逐步構建起政府、保險、農民“三位一體”的長效保障機制。二是要完善用地保障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時,加大對鄉村產業發展用地的傾斜支持力度;有序開展土地綜合整治,盤活建設用地重點用于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和返鄉人鄉創新創業。三是要健全人才引進機制。制定科學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引導人才到地方來、到農村來,振興鄉村產業;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