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熾熱的陽光把世界烘得滾燙,我懷揣著對神秘吳哥窟的向往,一頭扎進了柬埔寨暹粒。站在亞蘭-波貝口岸通關窗口前,柬埔寨簽證在手里攥出汗,沒想到幾分鐘時間絲滑過境。背著行李走過200"米的“三不管”地帶,小販的吆喝聲與乞丐的討錢聲形成魔幻夾擊。口岸處人潮涌動,拉客仔火急火燎地招呼著我們上了面包車。車窗外,棕櫚樹的樹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似乎指向那片隱匿在蔥郁叢林深處、歷經千年風雨而愈發蒼老的吳哥古城,也像是在對我們遠道而來的旅人招手。一場探秘高棉文明的奇妙旅程,就此拉開帷幕。
暹粒的清晨裹著一層薄霧,我們走出酒店,盤算著第一天的計劃:買本地電話卡,探訪吳哥窟國家博物館,逛一逛吳哥花園,剩下的時間留給市區的巷弄。酒店附近的街角擠滿了掛著“SIM"Card”招牌的小店。隨機找了一家,老板正忙著什么,見客人上門立刻換上職業笑容。“5"美元,7"天"10G 流量!”我們搖搖頭,雙方僵持不下便轉頭離開。隨后找到一家手機專賣店,4"美元達成交易。
吳哥國家博物館門票是"12 美元,共兩層八個展廳,按時間順序陳列展品,游客可以系統地了解高棉王朝的發展歷程。在大廳坐下乘涼片刻,想到第二天要請私導詳細游覽吳哥窟,便臨時決定,還是不進去看展了吧。
從博物館出來步行十幾分鐘就撞見吳哥花園的拱門。七月的吳哥花園,在雨季的滋潤下煥發出蓬勃生機,綠意盎然。這座植物園位于通往吳哥窟的主干道旁,是暹粒的一處靜謐綠洲,為游客提供了一片自然休憩地。天氣猶如變臉的姑娘,突降一場熱帶陣雨,也罷,不妨停下腳步在園內的涼亭小憩,聆聽雨滴敲打樹葉的聲音,感受高棉大地的自然韻律。
傍晚時分,沿著街邊一路悠哉回酒店,路旁突突車司機熱情地喊著“Angkor"Wat !”。初到暹粒會被它熱鬧的市井生活吸引,這里有無數的餐館和酒吧,小店里絲綢燈籠照著琳瑯滿目的手工藝品,空氣中飄散著椰子咖喱與法式長棍面包的香氣,見證著高棉傳統與法國殖民風情的奇妙融合。夜市街上,從米其林餐廳到路邊攤,用美食串聯起全球旅人的味蕾冒險。暮色降臨,廣告牌上的"Angkor Beer 女郎在微笑,路燈突然亮起來,把暹粒染成蜂蜜色。
第二天一大早便與私人導游孫碧仙會合,開啟這場穿越千年的吳哥之旅。七月的柬埔寨正值雨季,空氣里浮動著潮濕的草木氣息,雨季的吳哥窟雖少了晴空萬里,但濕潤的石雕與斑駁的綠苔為古跡蒙上一層深邃的詩意。
我們從通王城南門進入,碧仙給我們介紹著“翻攪乳?!钡膫髡f。石橋上"54 尊攪動乳海的修羅與阿修羅雕像在晨霧中蘇醒,當七頭蛇那伽石雕的斷首撞入眼簾時,忽然懂了何為“眾神與惡魔永恒的角力”。
踏入巴戎寺,仿佛跌入一座凝固的微笑迷宮。巴戎寺是阇耶跋摩七世晚年為自己建造的陵寢寺院。他已經從印度教改信大乘佛教,許多原始欲望官能的騷動,逐漸沉淀升華成一種極其安靜祥和的微笑。這個微笑被稱為“高棉的微笑”。216"張佛像面龐從四面塔樓中俯視眾生,微笑或慈悲、或淡然,雨季的陰云讓這些表情更添滄桑。晚年的阇耶跋摩七世,年邁蒼蒼,經歷過慘烈的戰爭,似乎想合上雙眼,冥想另一個寧靜無廝殺之聲的世界。高棉的微笑跨過"800 年時光,在砂巖間徐徐綻放,那些被歲月侵蝕的裂縫里,藏著高棉王朝盛極一時的輝煌,讓人在仰望間,生出恍若隔世的震撼。
巴戎寺的石砌墻壁上刻滿長達"1200 米左右的浮雕飾帶,內容主要以神話宗教故事和庶民現實生活為題材。碧仙將浮雕上高棉王朝的往事向我們娓娓道來:武士手持長矛沖鋒,旌旗在戰場上飄舞,占婆海戰的激烈廝殺仿佛穿透石壁;市井街巷里,小販兜售貨物、農人耕作、孩童嬉戲打鬧,連挑水婦人的裙擺褶皺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在回廊浮雕前駐足,看古代市井生活與戰爭場景交錯,仿佛觸摸到了12"世紀的風云。

而巴方寺宛若一位沉默的智者,靜靜訴說著往昔的輝煌。這座建于"11 世紀中葉的印度教寺院,曾是都城中心的核心宗教建筑,緊鄰皇家宮殿南側,象征著王權與神權的交融。寺院坐西朝東,穿過殘破的東塔門,一條長達200"米左右的架空石砌引道筆直延伸,行走其上肅穆莊嚴,仿佛穿越千年時光。正殿是一座五層逐漸向上縮小的金字塔形建筑,層層回廊逐級攀升,最高處原有一座約"50 米高的中央銅塔,直指蒼穹,象征印度教中的宇宙中心須彌山。然而歷經歲月侵蝕與戰亂,銅塔早已坍塌,僅存基座與散落的巨石,成為時光的殘片。碧仙說,寺前空地上數千塊編號石塊,則是"20 世紀法國修復計劃夭折的見證——紅色高棉時期,工程檔案被毀,技術人員遭難,這些石塊永遠失去了歸位的機會,成為歷史創傷的無聲注腳。
走進空中宮殿,這是座由紅土磚塊壘砌的三層須彌臺建筑,原是"10 世紀真臘國王羅因陀羅跋摩二世所建的濕婆神廟,后經蘇利耶跋摩一世改建為印度教圣殿。盡管名為“宮殿”,它實為皇家祭祀之所,路過之時碰巧見到有當地居民在宮殿前進行祭拜。頂層曾立有一座鎏金寶塔,傳說每夜國王需獨登塔頂與化身為女子的九頭蛇神相會,若有一日缺席,災禍必至——這一詭譎傳說被元代周達觀記載于《真臘風土記》。如今,斑駁的石階覆滿青苔,藤蔓纏繞的殘垣禁止攀登,唯有立于戰象平臺遠眺,方能想象昔日金塔輝映日光的盛景。宮殿四周環繞著密林與古廟遺跡,十二生肖塔靜默如謎,戰象臺的石雕在夕陽下投下漫長陰影,仿佛蛇神的低語仍縈繞其間。
邁進塔普倫寺的石門,便被眼前的震撼景象攫住呼吸。轉角處,寺廟遺址被盤根錯節的古樹包裹纏繞,粗壯的樹根如巨蟒般穿透石縫、攀附梁柱,光影在交錯的樹根與石塊間游走,數百年來古老的建筑與野蠻生長的植物達成微妙共生。回廊深處的列柱上阿普莎拉女神無處不在,在壁角轉彎的黝暗里經過歲月的風化,斑駁了,漫漶了,而那淺淺的微笑仍在。
塔普倫寺是古真臘吳哥王朝的國王阇耶跋摩七世為他母親修建的寺院,也因好萊塢電影《古墓麗影》在此取景而聞名全球。作為吳哥遺跡中保存最原生態的寺廟之一,塔普倫寺既是自然力量的見證,也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難題。參天古樹與寺廟的共生關系既帶來視覺震撼,也警示著人類在歷史與自然面前的渺小。
吳哥城里有一座“城中之城”,是吳哥寺,俗稱“小吳哥”。它是柬埔寨吳哥王朝時期最宏偉的宗教建筑,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群之一。它由蘇利耶跋摩二世于"12 世紀初期為供奉印度教毗濕奴神而建,耗時約"35 年,融合了高棉建筑藝術的巔峰成就。作為柬埔寨的國家象征,其標志性的五座蓮花塔被鐫刻于國旗之上,成為民族精神的永恒圖騰。寺內的藝術精華集中于第二層回廊的浮雕,總長達800"米,內容涵蓋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的神話場景、毗濕奴的傳說,以及吳哥王朝的戰爭與世俗生活。這些浮雕以繁復的細節和生動的敘事被譽為“石壁上的史詩”,其中翻攪乳海、天神與阿修羅之戰等主題尤為震撼。

小吳哥并不在吳哥城中,它獨立在大城的東南方"1700 米的地方。有獨立的護城河,有四邊的城門,有外墻和內墻,所有城市應該具備的格局和規矩它都有,已經遠遠超過一個“寺廟”的元素。因此,或許應該視為一個獨立的城市,是一座五臟俱全的“城中之城”。碧仙說:“小吳哥天文智慧令人驚嘆,每年春分與秋分,日出時太陽會精準從中央塔頂升起,陽光透過塔頂圓孔直射地下墓室。由此很多游客都會特意來等一場吳哥日出?!边@一設計不僅體現了古代高棉人對天象的精準觀測,更將建筑與信仰、自然完美融合,象征神與王權的交融。站在寺外從正面看是三座高高的寺塔,稍微傾斜,可以看到五座、四座小塔護衛著中央一座最高的中心塔。

吳哥寺被譽為建筑奇跡,建造者如此透徹領悟人性。他并不是在蓋房子,他為這個城市留下心靈的空間,是“城中之城”,是肉身里心靈的留白。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小吳哥不僅是吳哥文明的縮影,更是人類藝術與智慧的永恒豐碑。無論是晨曦中倒映于蓮花池的塔影,還是夕陽下“高棉的微笑”所承載的千年慈悲,都讓每一位到訪者感受到跨越時空的文化共鳴。
旅行的歸途中,暹粒的熱鬧與吳哥窟的壯麗仍在心間縈繞。當清晨的第一縷光灑在吳哥窟的塔尖,那神圣的場景仿若時間的開端;穿梭在古老的寺廟回廊,歷史的厚重感從泛黃的石壁傳來。我見過高棉的微笑,那慈悲的面容安撫著世間紛擾;也在塔普倫寺的廢墟中,感受歲月無情卻又雕琢出別樣的殘缺之美。吳哥之旅不僅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是一次靈魂的洗禮。吳哥的故事,還在風中流傳。而我,帶著滿滿的回憶與眷戀,期待下一次與它重逢,續寫與這片土地的奇妙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