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猶如大海蘊藏的神秘寶藏,是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的“魔法環境”中形成的類冰籠型結晶化合物。由我國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海底尋寶專家”——“海牛Ⅱ號”,在南海 2000多米深的海底成功下鉆231米,將可燃冰樣品穩定采集上岸!
“海底大力士”
“海牛ⅡI號”的正式名稱是“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鉆機系統”,但“海底大力士”的稱號更貼合其特質。作為我國水下重量首屈一指的地質勘探裝備,它的鉆機本體高達7.6米(相當于兩層小洋樓),底部占地面積約80平方米,水中重量達10噸,比一頭成年非洲象還要重!
被稱作“未來能源”的可燃冰, 99% 蘊藏于海洋底部,僅少量分布在陸域永久凍土區(如我國青藏高原)。這些可燃冰多位于海底300米以下的沉積地層中,若開采不當,會釋放大量甲烷氣體,引發海底滑坡等地質災害。
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海底鉆探技術,如同為海底派遣了專屬礦工。相較于傳統鉆探船,海底鉆機受海面風浪的影響更小,作業效率更高:鉆200米深的孔,海底鉆機僅需30小時左右,成本僅為傳統方式的1/10至 1/20 已成為海洋鉆探的主流方向。“海牛ⅡI號”正是我國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專項支持的重點項目。

然而海底鉆探難度極大:可燃冰所在的海底地層多為松散泥沙與粉砂混合地層,軟硬不均。2013年和2017年,日本兩次可燃冰開采嘗試均因泥沙問題失敗。我國“海牛ⅡI號”如何突破困境?
可燃冰賦存的地層堪稱“泥沙大本營”,夾雜少量硬質巖,鉆探時孔壁極易垮塌,鉆桿也常因淤泥出現“淤鉆”現象。加之可燃冰結構松散,開采難度極高。
取芯高手

我國科學家獨創的定量抽吸、純壓入鉆進法,成為破解難題的“黑科技”:環形鉆頭如同巖石切割機,而面對淤泥等松軟物質時,該技術通過精準控制吸力(原理類似注射器),將巖芯“吸入”取芯管。“海牛二號”海底鉆機下水這一技術使“海牛Ⅱ號”的取芯率達到 90% (遠超國際同類設備 60%~70% 的取芯率)!
可燃冰對環境極為敏感,離開深海高壓、低溫環境會迅速分解為甲烷和水,阻礙商業開采。“海牛Ⅱ號”憑借其最大下鉆深度234米的鉆深能力,實現全孔全程保壓取芯——這是全球唯一能從海底至最大孔深全程保壓的技術,可精準獲取地質數據,遠超其他國家僅能在目標層1/3孔深保壓的水平。
海底精靈
“海牛Ⅱ號”不僅硬件強大,更是高度智能化:這個體積堪比套房、重量超過成年非洲象的鉆機系統,僅需1人便可在海面操控。
其作業過程精妙有序,78根3米長的鉆桿如左輪手槍子彈排列在圓盤上,圓盤轉動時,機械手精準取

桿送入鉆機;上百個傳感器如同“眼耳”,實時收集數據并自動調整參數,實現“一鍵操控”的高效作業。
在鉆孔取芯時“海牛ⅡI號”還能同步探測巖石電阻率、孔隙率,以及進行孔內成像:
電阻率與孔隙率探測可識別儲層位置、評估儲集性能;孔內成像則用于觀察巖石結構,為地質分析提供依據。
未來,“海牛ⅡI號”及其系列裝備將在大洋科學鉆探、海上地質勘察、深海稀土勘探等領域大顯身手,持續向更深更廣的海底進發,揭開更多海洋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