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支撐原始創新一中國經驗》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科技強國應具有世界前列的科學實力和創新能力,擁有強大的基礎研究和原創能力、關鍵核心技術能力,以及國際影響力和引領能力。因此,增強高水平基礎研究能力成為建設科技強國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
當前,我國進入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支撐發展的條件發生變化,傳統發展動力減弱,必須培育新動力、新模式和新優勢,科技創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能。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我國科技實力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技術創新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被擺到更突出的位置。目前,我國已進人創新型國家行列。2023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名列世界第12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超過3.3萬億元,居世界第2位;基礎研究實力和學術水平不斷提升,基礎研究經費支出達到2212億元,占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的 6.65% ,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及被引用次數均排在世界第1位;創新能力從以技術跟蹤為主向跟跑、并跑和領跑并存轉變,專利申請量和科技集群數量居世界第1位,一些行業和企業進入前沿技術創新階段。但與處于前列的創新型國家相比,我國基礎研究支出強度偏低,投入來源單一,跟蹤研究較多,原創性研究較少,缺乏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成果,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支撐作用不足等。隨著基礎研究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如何提高基礎研究能力和質量,解決基礎研究兩頭在外的問題,支撐發展新質生產力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成為亟待研究的問題。為此,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計劃與政策局的支持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組成聯合課題組,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開展“重大科技成果資助管理經驗與政策研究”。
本項研究以如何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為目標,聚焦回答“重大科技成果的形成機制和規律是什么”“什么樣的資助方式有助于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產出”,探索從基礎研究到重大技術創新的規律、路徑和體制機制,總結中國經驗。課題組堅持案例研究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特殊性與普遍性相結合,開展研究。為了從不同角度反映重大科技成果與基礎研究的聯系,我們選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的十項重大科技成果及其團隊作為案例研究對象,開展深入調查研究,挖掘影響重大科技成果形成的重要因素。為了提高案例研究的可比性,課題組按照統一標準開展調查,從重大科技成果的初始思路形成、立項、組織研究到成果轉化應用全過程的每個環節,進行追蹤研究。為了印證案例研究得出的結論,課題組開展大規模問卷調查,根據案例研究發現的規律和問題,設計問卷。調查問卷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的科技成果為研究對象,向4086位主要獲獎者發放問卷,回收555份,為本項研究提供了扎實的數據支撐。上述研究深化了我們對重大科技成果形成規律的認識,形成一些重要發現和建議。最終完成一份總報告、十份案例研究報告和一份問卷分析報告。
本項研究獲得如下主要啟示。一是原程,通常是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交叉融合的結果,需要統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關鍵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應用、示范工程和產業化發展等創新鏈條各環節的接力資助和政策支持。二是原創思想往往要突破現有的理論和探索前人沒有走過的路,需要營造寬松的學術環境,改進基礎研究人員評價方法并建立非共識原創項目的遴選機制,實行機構和項目穩定支持相結合的資助機制。三是重大原創研究不是事先規劃出來的,而是一個由淺人深和不斷完善的過程,要充分信任有責任心的領軍科學家,給予他們布局研究方向和選擇技術路線的自主權,允許試錯和寬容失敗,進行滾動支持和評估。四是處理好自由探索與有組織研究的關系。在原創研究的早期,少數領軍科學家在理論突破中發揮重要作用,當技術路線比較明確時,開展有組織的團隊研究。五是原創性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需要科學研究支撐,必須實行產學研深度合作。要進一步完善目標任務導向的科學問題凝練機制,加強對“真科學問題”研究的支持。六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為重大科技成果的形成打下堅實科學基礎,發揮了培養人才和團隊,發現和培育研究方向的重要作用。在科研人員基數龐大的形勢下,要鼓勵社會力量設立各類科學基金,實現基礎研究基金來源和選題模式多元化,拓展年輕人獲得科學研究資助的途徑。七是進一步完善基礎研究項目和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分類評價體系。選題重點看其原創性、引領性和前沿性,是否符合國家重大需求;選人重點看責任心、講信用和評貢獻;對基礎研究項目實行學術共同體評價與長周期考察效果相結合的評價機制。
在案例研究和問卷調查中,院士、專家和學者們給予課題組積極支持。在此,對接受案例調研采訪和問卷調查的專家和團隊表示衷心感謝。在案例研究中,我們常常被院士、專家們對科學事業甘于奉獻、一絲不茍、持之以恒的精神所感動,他們對科學研究規律的深刻理解和真知灼見給予我們許多啟發,對形成報告中的觀點有重要幫助。如我在調研中提出的問題經常得到院士專家們認真回答和講解。可以說沒有專家們的支持,就沒有案例研究和問卷調查的順利完成。
在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們團結一致,為課題完成付出了智慧和辛勤勞動。在此,我向課題組研究團隊表示衷心感謝。特別要感謝方新和柳卸林兩位知名專家對本項研究的熱情支持和重要貢獻。方新教授在課題總體設計、案例選取、問卷調研及課題組的討論中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和建議。柳卸林教授的案例研究經驗帶給課題組重要啟示,并主持完成了三項案例調研。溫珂研究員主持問卷調查工作和2項案例研究,并承擔了大量課題組的協調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謝。我為能夠與這樣一個團隊一起工作而感到榮幸,獲益良多。
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對“重大科技成果資助管理經驗與政策研究”的支持,感謝計劃與政策局的姚玉鵬、孟慶峰等同志對課題研究的關心和指導。
正值本書交付出版之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增加基礎研究支出,建立自由探索與有組織基礎研究相結合,競爭性和穩定支持相結合,以及非共識性項目遴選機制等基本原則。這為進一步優化基礎研究支出結構和組織模式提出了方向,也為我們深入研究明確了重點。
基礎研究是未來產業技術創新的源頭。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興產業和布局未來產業,如何發揮基礎研究對前沿技術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支撐作用,提高基礎研究效用,不僅是我國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課題。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案例研究與大家分享中國經驗和啟示,為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基礎研究管理者,以及各級政府的基礎研究計劃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參考。由于我們的認識局限性,書中的觀點可能存在不足,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原部長、研究員;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財經委員會委員)
(本文節選自《基礎研究支撐原始創新一一中國經驗》一書。中國發展出版社,2025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