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等外貿“新三樣”產品在全球市場嶄露頭角,為我國外貿出口注入強勁動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三樣”合計出口金額突破萬億元大關,實現大幅增長,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達到了128.4萬輛,同比增長 6.7% ;鋰電池出口總額達到4348億元,鋰電池出口39.1億個,創歷史新高;光伏電池、組件出口量分別增長超過 40% 和 12% ,光伏產品連續4年出口超過2000億元。
美歐等國對我國新能源領域實施的不利戰略,對我國提升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帶來風險挑戰。我國應及時防范化解外部風險、深化國際合作實現共贏、引導科學合理布局,持續鞏固提升“新三樣”產業競爭優勢。
一、我國“新三樣”產業競爭優勢
我國“新三樣”產業具備全球競爭優勢主要得益于豐富的資源要素、完整的產業鏈體系、持續有效的政策供給和超大規模市場需求,以及一批全球領先的優質企業。

一是資源要素基礎好。我國新能源資源稟賦具備優勢,支撐要素完備齊全,為“新三樣”發展提供堅實基礎。鋰礦資源廣泛分布在我國四川、江西、青海和西藏等地,2025年1月,中國地質調查局宣布,我國鋰礦找礦實現重要突破,全球儲量占比提升至 16.5% ,排名世界第二,這為鋰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穩定的原材料保障。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我國光伏發電所需太陽能資源豐富,全國2/3以上地區年日照時數大于2200小時,年輻射量每平方米大于5000兆焦耳。人才儲備逐漸充實,我國已培育形成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人才池,汽車硬件工程師和軟件工程師人數均遠超美、德、日、韓等國。
二是產業鏈體系完整。我國擁有龐大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制造業產業配套完備,產業組織高效,產業鏈韌性強,為“新三樣”發展提供產業支撐。鋰電池產業涵蓋從鋰礦采選、鋰電池關鍵材料、鋰電池制造應用到回收再利用的完整生產鏈,各環節高效協同,實現規模化生產,新能源汽車產業覆蓋整車制造、電池生產、電機研發以及充電設施建設等環節,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網絡中發揮關鍵樞紐作用。光伏產業具備從硅材料、電池片、組件、關鍵輔材、光伏設備及系統集成到電站建設的完整產業鏈,在持續遭受國際貿易壁壘、終端價格大幅下滑等負面影響下,仍能呈現較強韌性。
三是政策支持力度大。我國前瞻布局,通過提供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研發資金、產業規劃等政策工具,為“新三樣'早期培育、快速發展、提質升級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我國自2009年起通過免征購置稅、補貼優惠、“雙積分”政策、“以舊換新”政策等方式,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引導企業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突破1280萬輛,連續十年位居全球第一。作為鋰電池最重要的下游應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也直接帶動鋰電池產業規模同步增長。國內光伏產業政策涵蓋產品制造、裝機應用、財稅金融、補貼優惠、土地管理等各個領域,幫助企業早期快速擴大規模、提高效益。截至2024年底,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連續12年全球第一,累計裝機連續10年位居全球首位。
四是我國市場空間廣。綠色轉型是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國內市場對新能源的需求潛力巨大。“電比油多”新時代已經來臨,新能源汽車在我國汽車市場的滲透率不斷攀升。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新能源車零售年滲透率達47.6% ,同比增加12個百分點,同時也帶動鋰電池裝機量持續增長。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光伏發電滲透率達到 6.2% 左右,已超越世界平均水平,而歐洲主要經濟體的光伏發電滲透率近年來均已超過 10% ,我國光伏市場仍具有巨大增長潛力。
五是龍頭企業實力強。我國“新三樣”產業已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優質企業。光伏組件龍頭企業晶科能源、隆基綠能、晶澳科技和天合光能全球出貨量持續保持絕對領先優勢,自2019年以來穩居全球前四,2024年四家企業出貨總量已占全球前十企業總量的 63% 左右;其中隆基綠能是全球最大的單晶硅片供應商,連續九年全球出貨量第一。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比亞迪在全球市場表現強勁,躋身2024年全球汽車品牌銷量榜單前列,2025年1月在歐洲多國銷量反超特斯拉。SNEResearch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動力電池市場份額前十名企業中,我國占據六席(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欣旺達),總市場份額達 67.1% ,同比增加 3.5% 左右,其中寧德時代以339.3吉瓦時的裝車量連續八年位居全球第一,市占率提升至37.9% ,我國新能源龍頭企業在全球領先地位明顯。
二、我國“新三樣”產業面臨的外部挑戰
當前形勢下,我國“新三樣”產業在全球外貿市場表現突出的同時也面臨外部風險挑戰,一方面,美西方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設置更高貿易壁壘;另一方面,美西方國家改變戰略方向,繞道我優勢技術路線,對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形成挑戰。

一是市場圍堵風險。美西方國家對我發起貿易戰,通過一系列措施阻礙我國優勢產業在全球市場的發展、重新調整產業鏈布局。美國是我國鋰離子電池重要出口國之一,加征關稅將直接影響我國電動汽車、鋰電池等產品出海,提高我國“新三樣”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成本。美西方國家對我國設置綠色壁壘將會導致我國電池進人市場成本提高,歐盟電池標準與我國電池企業現有生產標準和技術水平存在差異
二是換道趕超風險。美國大力扶持本國企業、聯合其他國家建立聯盟、調整戰略路線,試圖挑戰我國優勢產業地位。近年來,美國重點扶持薄膜電池技術和鈣鈦礦光伏技術,試圖繞道我國主力推出的晶硅光伏產品,全力推進固態電池研發和產業化,挑戰我國鋰電池產業在全球的領先地位,制衡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試圖削弱我國在關鍵礦產領域的優勢地位,影響“新三樣”產業依賴的重要資源基礎。隨著我國逐漸引領并努力推動全球向低碳、高效的能源體系轉型,美西方國家不斷調整環境政策,對我國發展新能源產業施加壓力。
三、鞏固我國“新三樣”產業優勢的對策與建議
(一)防范化解外部風險
建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監測評估機制。繪制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業鏈供應鏈圖譜,全面梳理產業鏈上下游環節、標志性產品及技術、關鍵企業等信息。常態化跟蹤國際政策動態,針對性研究貿易規則,及時監測預警、系統評估對我國“新三樣”產業安全風險的影響。
完善產業鏈供應鏈風險應對機制。強化部門政策協同,深入調研企業需求,研究完善政策“服務包”和相關法律法規,推動形成應對產業鏈供應鏈風險的工作體系和機制。對受國外不合理貿易限制措施影響的企業加大幫扶紓困力度,積極推動企業拓展國內外市場,加快優質產能釋放,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暢通防范美西方限制的通道,鼓勵企業在與歐美建立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和地區設廠來規避關稅,通過構建非美產線、購買二手設備等方式擴大進口來源。
(二)深化國際合作共贏
打造國際產業合作聯盟。加速擴大國際合作“朋友圈”,推動與亞太地區、東南亞地區等地建立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合作聯盟。支持新能源汽車、鋰電池龍頭企業探索在匈牙利、墨西哥等具備生產要素優勢、市場需求潛力大的國家和地區投資建廠,降低歐美市場政策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有序推動產業鏈出海,與相關國家地區分享發展紅利,帶動當地就業和稅收增加,并吸引當地資本共同參與出海,強化利益合作。
積極參與全球標準制定。主動融入全球綠色貿易標準體系,建立國內碳足跡基礎數據庫,推動與歐美主要貿易國開展標準資質互認,破解國際綠色貿易壁壘制約。加強與國際標準組織機構合作交流,支持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龍頭企業參與全球標準研討等會議活動,推動在新能源領域技術標準、環境測試標準等國際標準制定中發揮更大作用。
支持企業拓展國際市場。鼓勵“新三樣”企業積極開拓布局海外市場,緊抓全球新能源和低碳產業發展機遇,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員建立緊密貿易關系。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企業商會等服務機構作用,為企業提供“走出去”咨詢服務。鼓勵企業打造品牌,根據不同國家市場特點和需求提供差異化創新產品,加強宣傳推廣力度。支持企業加強海外產能控制力,加快構建跨境工業互聯網等基礎能力建設,并通過競業協議、商業保密等手段保護知識產權。
(三)引導科學合理布局
加強新興技術布局。引導企業重視前沿技術研發儲備,重點布局鈣鈦礦及疊層電池、半固態/全固態電池、自動駕駛技術等關鍵領域。充分利用政府投資基金、政策性銀行貸款等金融工具,構建以高校、科研機構、龍頭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創新體系,著力解決新能源汽車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難題。加大對新能源領域基礎研究、產業共性技術研究支持,鼓勵企業組建產業創新中心和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為行業發展提供基礎共性技術。
引導產業有效布局。優化“新三樣”產業空間布局,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定位,培育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實現錯位發展。完善政策營商環境,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避免重復投資,逐步構建有利于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良性競爭生態。鼓勵企業加快海外產能布局,推動海外生產基地建設,積極提供政策法律咨詢、融資貸款、簽證辦理等方面支持。
挖掘市場需求潛能。開展新能源應用試點示范,儲備光伏領域國家級示范項目,打造一批系統解決方案標桿企業,推動新技術迭代升級和新能源低碳產品大規模產業化。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和光伏發電上網補貼政策,推進新能源汽車消費“以舊換新”,進一步刺激國內市場消費需求。加強新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賦予新能源產業綠色價值,支撐新能源發電廣泛融人國內市場。
參考文獻
[1]李曉華.中國“新三樣”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內卷式”競爭如何“破圈突圍”[J].人民論壇,2025,(01):62-66.
[2]王慧,王瑋東,胡燕妮,等.實施四大舉措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J].宏觀經濟管理,2022,(11):29-36+44.
[3]金瑞庭,李星辰.我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發展研究[J].企業改革與發展,2025,(01):67-70.
[4]李燕.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提高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J].經濟縱橫,2023,(11):51-58.
[5]“新三樣”出海的機遇和挑戰[J].中國經濟周刊,2025,(04):98-99.
[6]董彩婷,柳卸林,高雨辰,等.從創新生態系統視角分析中國光伏產業的追趕與超越[J].科研管理,2022,43(12):44-53.
[7]王瑋東,胡清元,楊琳,等.中國制造業高端化面臨的挑戰及對策建議[J].新經濟導刊,2023,(Z2):92-100.
[8]苗圩.全固態電池產業化與新能源汽車可持續發展:挑戰與路徑[J].新經濟導刊,2025,(Z1):5-8.
(李家琳、裴宇系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工程師;周曉亞系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瑋東系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助理工程師)